《松鼠》导学案 松鼠和狼阅读答案





松鼠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1. 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了解先总

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2.、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

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3.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阅读说明文的步骤:

1.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标题比记叙文的标题具有更强的提示性,往往直接交代说明对象,如《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从这些文章的题目上便可知说明对象。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所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开头用六个字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巍峨、雄伟、庄严”,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具体特征;而《巍巍中山陵》则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征进行说明、描写。

3.弄清说明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屋表现出来的。说明文都是从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4.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松鼠》通过布丰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突出表现了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2.本文根据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生动说明(A、本文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B、文章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动词事、形容词)









【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文章背后的故事】

本文是根据《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编的。布丰作为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研究宇宙和物种的起源,主张生物的种是可变的,竭力倡导生物“转变论”,并提出“生物的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的原理。为此他不断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撰写此文,亦为倡导这一理论。









一.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

驯良( xùn ) 矫健(jiǎo ) 帽缨(yīng ) 榛子(zhēn)

橡栗(lì) 蛰伏( zhé) 苔藓( tái xiǎn) 榉实( jǔ)

二。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1、驯良:和顺善良。驯,顺服的。

2、矫健:强壮有力。矫,强壮。

3、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4.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5.机警:对情况的变化察觉得很快;机智敏锐。

6.玲珑:形容东西精巧细致;形容人灵活敏捷。文中形容松鼠的小面孔好看,精致有灵气。

7.惹恼:使对方生气。

8.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三.阅读课文。

1、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2、勾画圈点,摘录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看过《人与自然》节目吗?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动物们吗?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呢?(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句式)

(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你知道老师看到了什么?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博爱之心,正是它构筑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可以出示松鼠的图片),

看完了影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

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2、勾画圈点,画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生疑发问,深入课文,把你发现的问题随时圈记下来与周围同学合作解决;(自由组合,六人一组,在小组内把问题进行集中筛选,每小组提1——2个)

三、 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它们分别是从哪两方面进行概括的?这几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1)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外形、习性。(3)不能调换,因为观察顺序是由外到内,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内容相照应。

2.分组讨论:

A组:(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一段),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至5段),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

第一层(第2段),介绍松鼠形体漂亮的特点。

第二层(第3段),介绍松鼠驯良的特点。

第三层(第4至5段),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的用途。

(2)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作者抓住松鼠的特征来写,紧扣“讨人喜欢”四个字。开篇总述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着眼于“很讨人喜欢”;中间部分用许多细节表现松鼠漂亮的体形、驯良的性格和乖巧的动作,突出了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文末从松鼠一胎多产,毛光滑干净,肉、毛、皮都有用几方面说明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补充了“讨人喜欢”的内容。

B组:你在刚才的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生可能出现的疑问)

①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形体?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以及坐姿和吃相。(运用了摹状貌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②A、“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这里的“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经常”是说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去掉,就会让读者以为松鼠偶尔在高处活动,或者一直在高处活动,这与事实不符。

B、“它们好像是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 这里的“好像”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好像”意味着松鼠害怕强烈的阳光,只是作者根据松鼠“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所作的判断,或许并非事实。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③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驯良的生活习性?

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以及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个方面来说明松鼠的驯良。

④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松鼠的乖巧?又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从过水的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松鼠的乖巧。 除了运用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

⑤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搭窝的特点的?

是从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和窝口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介绍松鼠筑窝的特点的。

⑥第6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属补充说明,交代松鼠繁殖、换毛的生理特征,以及梳理皮毛的习性,最后顺势点出松鼠的肉、毛、皮的经济价值,它“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这样的结尾,既照应文章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而生动的描写又一贯到底,显得全文风格统一。

⑦本文各段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采用先总后分,由外形到习性,由表及里的写作顺序,应该属于逻辑顺序。

⑧关于本文的体裁,有人认为,本文用了许多描述性的文字,非常生动,形象,是记叙文,你的看法如何?

本文虽然用了许多描述性的文字,非常形象,生动,但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第一,从文章的中心意思看,本文重点在介绍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习性、乖巧的性格,以及松鼠肉、皮、毛的用途。本文通过介绍、说明这些内容,是让人们对松鼠的特点有清楚的了解。而记叙文则是通过记叙某人或某事,以达到反映、赞扬或遣责某一思想的目的。第二,从描写的客观作用看,说明文有时也要运用一些描述性的文字,本文写松鼠的外形、动作等都用了精彩的描写,起到了把松鼠的有关特点说得更形象、更易懂的作用。而记叙文中的描写的作用则是把人物和事件记叙得更形象、生动。

3.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你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动人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动作吧!(指导思路:顺序、语言)(写作—交流—点评)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用前爪送吃

(刚才同学的发言,不仅注意了语言的准确,而且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尽量做到了生动,这也正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4.体会语言:

〔1〕、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重点体会形容词的生动描写:

玲珑:写出了松鼠的面孔长得小巧精致。

闪闪发光:写出了松鼠的眼睛闪着光,透着亮,写满灵气。

搽过油:写出了松鼠的毛光滑、细腻、柔软、干净,惹人喜爱。

毛茸茸、翘:写出了松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而且总是向上翘着,非常有趣。只要有人触动

〔2〕、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

《松鼠》导学案 松鼠和狼阅读答案
重点体会动词的准确描写:

躲:写出了松鼠行动敏捷,十分机警,动作迅速。

连蹦带跳:写出了松鼠十分机灵,在树枝间飞快地跳动,会躲蔽,会隐藏,速度非常快。

逃:写出了松鼠的安全防护意识强,警觉性高。

跳、叫、追逐嬉戏:写出了松鼠玩耍时活动自如,身轻如燕,虽然老树枝杈纵横,却也能当松鼠的跷跷板,他们你追我赶,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交流着,欢笑着,十分快乐,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经跳的无影无踪了,只有树叶在晃动。

〔3〕、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

体会“先……再……然后”的写作顺序: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松鼠做事情有先有后,不慌不乱,他们真的很聪明。再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也能用“先……再……然后”造句吗?指名造句。

体会“搬、放、找、铺、压、踏”等动词的准确用法:

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小松鼠搭窝时灵巧地寻找到小树枝,捧着搬到事先选择好的老树杈中间,然后还选择干燥的毛茸茸的苔藓铺在上面,当松软的被子,还会翘着大尾巴,转着身体,跺一跺,踩一踩。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读完本文,你愿意成为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吗?当你左边是闪亮的屠刀、右边是漆黑的枪口、眼前蔓延着树桩,你还愿意吗?当“谁知盘中餐,最爱是松鼠”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呢?

那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人类的朋友作点什么呢?

我们还是先看一则人民网2004年9月登载的一条发人深思的消息吧!

『人民网2004年9月』

小学生画哭泣的猫头鹰 期待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取名《期待》,希望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昨天下午,观看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的猛禽时,一位小学生画了一幅哭泣的猫头鹰。为庆祝已经救治了1000只猛禽,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特地将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生物小组的学生请到了救治中心,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刚开始时,救治中心的王助理让24位孩子们画出自己认为的猛禽。其中一个孩子画完后说:“我画的是猫头鹰,它正在哭,因为世界上最后的一棵树也被人类砍掉了,它的鸟蛋也破了,我希望人类能停止破坏环境,所以给画起了个名字叫《期待》。”一个小姑娘说,这幅画表达了她对地球的关心。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当堂练习

1.松鼠是这样的可爱,作者也非常喜欢它。可我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两句“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你又有什么感受?

我们同情松鼠,要保护热爱动物,要和谐共处,进而要关爱一切生命。下列

2.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它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当然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目的。

2. 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

生动,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语言准确——例: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

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

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

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

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语言生动——例: “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

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课后作业

1.你肯定也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请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2.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对松鼠进行自我介绍。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

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受人欺骗,被人迷惑;让人剥削。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人。——费尔巴哈

《松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抓住了特点,又言之有序,读写结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猜谜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这里有一个谜语,看谁能猜: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2.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它?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看看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①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1、学生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 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2、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三、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了解外形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

在写松鼠的外形时,作者采用 的写法,抓住松鼠的 、 、 、 、和 的特点,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2、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划出来。

3.大屏幕出示: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小结: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那些美丽的松鼠,被它们那讨人喜爱的外形所吸引。很多孩子都深深地喜欢上了它们。那我们就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松鼠的喜爱吧!(出示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它们的世界,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就……)

2、搭窝: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窝既暖和又安全。(先……再……然后……还……)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坐”、“捧”、“送”)

2.这么有趣、特别的生活习性,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项呢?为什么?可以说说自己对松鼠的印象,也可以谈谈作者描写时的表达方式。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①介绍2自然段,抓住“机灵”一词,联系下文“只要……就……”理解。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呢?圈一圈,并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指导朗读。

②学生介绍第3自然段时,师引导:

生:很奇特,觉得好奇(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确实是机灵的小动物。

那它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自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先……再……然后……还……)指名读

师:如果先写加盖再写搭窝行吗?可见,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具有条理性,才能将松鼠搭窝的步骤清楚地表达出来。

(板书:先……再……然后……还……)全班齐读

了解了松鼠的活动和搭窝的过程,相信大家对松鼠的吃食一定很感兴趣吧!下面我们就去看看松鼠是怎么吃食物的,运用之前掌握的阅读方法,试着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学生介绍第4自然段时,

生:“坐”、“捧”、“送”这几个动词的准确运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松鼠吃东西的样子,你们看那样子多有趣呀!指名读。

生:为了在寒冷的冬天不至于挨饿,它们又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指名读

我们发现,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试着读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三个“它们”各指代什么?(第一个“它们”指代松鼠,第二个“它们”指代食物,第三个“它们”指代松鼠)

比较: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

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食物塞到老树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

第二句显得重复和啰嗦。因此,在习作中我们尽量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

全班齐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作者从活动、搭窝、吃食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机灵,再加上对它们美丽,讨人喜欢的外形特点的具体描绘,让松鼠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1.作者把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介绍得非常清楚,文中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生: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句把句子写具体。

生:按照一定顺序的写法。

那我们就试试用上这些方法写一段话。

基础级任务:用上文中出现的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话。

挑战级任务: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文中出现的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话。

温馨提示:语句通顺,意思表达完整。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老师也搜集到一些资料,大家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松 外形 美丽

鼠 活动 讨人喜欢

习性 搭窝 先……再……然后……还…… 机灵

吃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3682.html

更多阅读

《宝黛初会》导学案 连环画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与曹雪芹,熟悉与节选部分相关的情节;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3.掌握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的读音,以及一些词古今词义的不同。【知识链接】1.中国四大著名古

《感悟青春》导学案 青春感悟的经典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第二框题《感悟青春》 导学案爱知七年级思品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青春的美好,树立青春的热爱之情;培养珍惜宝贵年华的惜时观念,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

声明:《《松鼠》导学案 松鼠和狼阅读答案》为网友丶拜拜爱过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