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江宝石 七江并流与西长江的南流东出



     地质研究表明,在七千万年以前,今人所见的长江是分东西两条,且互不干连的。这是古长江的雏形。

  那时的西长江南流印度洋,算印度洋水系。那时东长江扬子江算太平洋水系,发源地大致在今西陵峡一带,而那时的东海黄海的大片地区,还是出露的陆地,近年因为海洋石油勘探,发现东海海底存在一千多公里满布砾卵石的古长江河床,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这个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从地理构成上看,琉球人和日本闹独立,这个发现是有力证据,隔着冲绳海槽的那边,才是日本。长江所至,皆是中华!

  那时巫山山脉是和大巴山脉连在一起的高地,没有出现三峡裂谷,东西长江最初迂回曲折地通连,是走三峡南边的清江峡谷,到后来造山运动中,巫山和西陵峡的黄陵背斜地貌成形,剧烈的隆起过程中,出现东西向的板块破裂,水系趁隙而入融蚀裂切,才形成后来打通东西的三峡。

  关于东西长江的融汇贯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退出古地中海。

  2.两水背流。

  3.东西长江连通东流。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主张古长江与今天东流流向相反,曾经向西倒流,然后向东切穿三峡,他的理论是古地貌中国东高西低;叶良辅、李承三、袁复礼、任美锷也主张三峡以东或三峡东部古长江曾经溯源而上,向西切穿三峡;

  而维里士、李春昱认为长江是先于构造变动生成的先成河,即构造之前,东西长江就已打通,后无论地貌如何变动,是裂切维持东西向流淌;

  巴尔博则认为三峡系长江是后成河,系自剥蚀面由上向下裂切而成……

  关于远古长江西流并没有多大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东西长江是如何通连的,以及东长江是否最初流向西。

  现今公认的地质成因构造说法,在距今二亿年前的三叠纪,现在的长江流域是一片与古地中海相通的大海。在三叠纪末,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它使三峡地区地壳上升,古地中海向西大规模地退出。现今著名的黄陵背斜(主体在今三峡大坝一带)出露在海平面上。在黄陵背斜的西面,留下秭归湖、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几个大水域,除属东长江水系的秭归湖之外,西面的那些大湖被一个水系串联起来,从北向南,由南涧海峡(云南西南部)流入印度洋,这是西部古长江的雏形。在它的东部有当阳湖、鄂湘湖、鄱阳湖及其他众多湖泊,它们也有大河相连,这是东部古长江(扬子江)的雏形。

  距今大约七千万年时,发生了一次燕山运动(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地质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作燕山运动),古海床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开始隆起,秭归湖逐渐消失,洞庭湖盆地和云梦盆地开始下降。在那个时候,四川盆地因西南印度板块楔入,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隆起,渐成了一个内陆海。三峡地区的齐岳山(北端为长江切穿形成瞿塘峡夔门)、巫山(巫峡)、黄陵(西陵峡)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形成的。这些背斜隆起之后,东西两坡上顺着坡面发育的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长江水系。

  其间长江曾经由藏东南的察隅(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北走向横断山脉交会的拐角处)进入后来隆起的横断山脉澜沧江峡谷南流入海,大致路线是从察隅南下为金沙江,到今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沿今天可见的一条由束河古镇流下来的小支流(两旁却是峡谷地貌),向南进入漾濞江,还有一路经剑川洱海进入西洱河经苍山峡谷和漾濞江会合,流入今澜沧江,再汇入与印度洋相通的南涧海峡。发生大规模海退后,地理上另有一说,把这叫滇缅地槽。

  后来因印度板块斜向东北方向楔入亚欧板块底部,青藏高原开始持续隆起,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受板块挤压,造山隆起,云贵高原也在此时开始形成并不断因这股挤压抬升力隆起,西长江南流之路因此中断,南涧海峡遂演变为通海的狭长水道,再逐渐演变为巴蜀海南流入海的江河,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大致在此时成形。

  由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抬升越来越高,只剩更西的澜沧江和怒江沿惯性向南流入印度洋,金沙江在石鼓大拐弯这里,因向南的山体隆起,断了南流之路,不得不袭夺川中来水在石鼓汇入西长江的河道,向北裂切,在北面再形成一个大拐弯,向南再裂切开虎跳峡南下,遇阻后再向川南群山东向寻找出路。重庆武隆、石柱一带的多个世界级的天坑暗河,就是古西长江向东寻找出路数百万年间留下的杰作。

  此时的中国地势已成西高东低,加上三峡一带的造山运动剧烈,三峡一带的古地层隆起出露的三个背斜,终于出现了断裂,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三峡裂谷,以巫山为分水岭的东西长江二水背流因水流切割而越来越接近,到50万年前最终东西长江完全打通,形成滚滚一条东流入海。

  “七江并流”与构造地震

  横断山脉是地壳运动至今活动仍很剧烈的造山带,是扬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巨型造山系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活动性断裂构造充分发育,挤压、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引张、伸展、裂陷,形成岭谷相间的纵列峡谷地貌和山间断陷盆地、湖沼。

  这样的地貌为江河发育和水能富集创造了条件,随着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起上升,形成了强烈下切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川,形成还处于强烈变化中的高山峡谷与滩多水急的河谷地质地貌。

  区内地质断裂构造体系众多,如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程海断裂、澜沧江、怒江断裂等,频繁的新构造运动,使强烈的地震活动沿这些断裂带不断发生,是世界上地震和地质灾害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南流江宝石 七江并流与西长江的南流东出
  说这一带是三江并流,那是严重说小了!这一带按地质地貌成因与构造,其实存在一个举世震惊的“七江并流”!在中国境内就有“六江并流”。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三江并流”以西,还有缅甸北部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恩梅开江(中国独龙江汇入)以东,其实还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与公认的世界地理遗产“三江并流”具有类似特点的另三江并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三江也是并排呈川字形向南偏东方向奔流,它们同处横断山脉系,严格地说,龙门山系是横断山脉北延段,新三江同向并流了一段后,才各自发生向北东方向的曲拐。在雅砻江锦屏大拐弯,刻画出和金沙江石鼓大拐弯到虎跳峡出口后再折向东北的“N”字形流向,大渡河和岷江也显示了不规则的“L”形拐折流向。

  汶川地震的震中初发地就位于岷江河弯的拐点处,沿东北方向200余公里的北川县重灾区,也恰好位于涪江上游河弯的拐点上,从地质判断上看,这些河道拐向都是活动性断裂所经地方,西南的河南多受构造断裂的控制,基本遵循了区域复杂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

  杨勇是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按他给金沙江的分段:长江第一湾的石鼓以上到玉树直门为上游,长994公里,河流落差1722米;石鼓以下到攀枝花雅砻江口为中游,长564公里,河流落差838米;攀枝花到宜宾为下游,长768公里,落差719米。大部分金沙江为川滇界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区域。一是活动断层交错,有几大构造体系在这里重叠,产生各种方向的深大断裂带,所以,金沙江的弯弯拐拐很多,不像其他河流那样顺直、简单。金沙江的构造体系经历了不同地质时代的改造,导致地表分割、破碎,形成密集、活跃的地质灾害现象;二是地质活动频繁,目前对这个地区地质活动规律的研究很不够。

  按杨勇的研究,三峡以上的长江干流4座电站恰好都建在这一带的地震构造带上。从向家坝开始位于中国大地构造体系新华夏系的第三隆起带上,也是中国地形台阶的第二、第三级台阶的过渡带上,这个背景与发生了“5.12”地震的龙门山系是一样的。溪洛渡电站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角的川滇断块山地,构造体系复杂,比龙门山还要复杂,处在雷波—永善地震活动带上,1974年发生过7级地震。白鹤滩电站位于西溪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之间,库区横穿小江深大断裂带。乌东德电站,坝址离一个大断层只有四五百米,库区位于早谷田深大断裂带。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委员会对青藏高原做了一个地面考察,但对深大断裂、活动断裂的一些深度勘探等重大研究没有研究成果。因为地质科研调查情况的缺失,造成了中国地质权威在西南水电开发上的集体失语。比如金沙江这一段,除了上世纪60年代沈玉昌、唐邦兴等科学家外,就只有杨勇实地调查过。

  西长江南流关键穴位

  时代周报-杜邦中国“再说长江”大行动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金沙江,来到了长江第一湾的云南丽江玉龙县的石鼓镇。随着时代周报行动的展开,这里隐藏着的惊世秘密,也逐渐揭开。

  金沙江从这里开始第一个大转拐转向北,到北端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夹峙再折回向南。受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断裂的影响,金沙江出现了“N”字形的三个大弯拐。

  长江第一湾往下的虎跳峡的形成,决定了中国东部的一个生态。虎跳第一个弯拐,被认为是后成,生成年代比较晚,系后崩塌与河流的水锯穿切形成。它的穿切成功,迈出了西长江改道东出的第一步。

  不少学者认为,长江第一湾为金沙江袭夺形成。虽然沈玉昌先生认为石鼓并不存在袭夺弯,洪文村至剑川的宽谷也不是金沙江的古河道,他认为长江第一湾是适应断裂构造发育的河谷。

  虎跳峡中高出河面500米左右的岩肩平台,特别是哈巴雪山一侧,上、中虎跳谷岸,岩肩上覆盖层丰富,呈现谷中谷特点,大具坝以下的峡谷也有类似形态,这说明在该地区地质情况稳定时期,江流在此形成并塑造了古河谷,是呈现宽谷地貌的河谷,比现在的虎跳峡河谷要宽得多,岩肩下的深切嶂谷,表明是强烈的新构造上升后,产生了新的北东走向的深大断裂,河流沿断裂下切更为迅速。因此虎跳峡是一个顺应构造而发育的先成河谷。

  石鼓至梓里的“A”字形流向,产生了两个大拐弯,全长260余公里,两点间最短直线距离只有40余公里,河流落差500米,这类河流走向在三江并流东北部的另三江并流的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以及雅鲁藏布江都有体现,成因相类。

  据时代周报科考队的调查,找到了西长江南流的古河道,在沿石鼓往束河方向的河谷里,往南行进不过数里,河床已高出金沙江几十米,附近村庄都建筑在平地上,往下一挖皆是几十米厚的大块砾卵石层,这些由河流长期流淌冲刷磨圆的砾卵石块,一般有大碗和小脸盆大小,块状的大砾卵石层的厚度,足以说明其需要长年长江大河的冲激才能形成。

  而数百万年来,金沙江已基本形成今天人们所见的相对稳态,这条古河道里只奔流着一条平时径流不足1立方米/秒的小河,显然这条深切的河谷和几十米厚的粗砾卵石,不可能是这样一条潺潺小河能冲激形成。站在金沙江南来北去的大转折点“V”字尖顶上,地理形势显示金沙江原来是不拐弯朝南面的束河方向流淌,“V”字右边的河道应该是北向南来的一条大江,在石鼓这里交汇,这个“V”汇合点就是往束河方向的古长江河道形成的峡谷。“V”字右边那条向南流的河,明显在汇入金沙江时,有个向左拐的穿切,这痕迹显示在“V”字尖右下方山坡至今犹存一个斜切印迹。

  石鼓的海拔在1800多米,和南边的大理洱海的海拔高度差不多。在第四纪新构造时期,这一线急剧上升了1000-3000米,在这个过程中,河流强烈下切,山地峡谷系统形成,并发生了溯源侵蚀和袭夺,西长江在更新世里完成了与来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的连接,也就是说巴蜀海的来水,是沿着今石鼓镇向北的河道南流来的,恰好变换了个方向,也即从长江第一湾往下的哈巴雪山向南的另一弯拐北岸的一条支流过来的,这条西长江走向,是在石鼓会合同样南下的金沙江,再沿今往束河古镇方向的河谷南下。大致在束河和洪文村,转道向东南进入剑川,再由剑川进入洱海,再由苍山峡谷西洱河进入漾濞江再流进澜沧江。

  1997年初,苍山峡谷西洱河到漾濞江沿线正在兴建保山到大理的高速公路,记者赵世龙曾经往怒江寻找驼峰坠机C-53号,亲眼所见沿河滩开挖翻出的十多米粗大卵石层,河谷两壁随处可见远处大水横向流淌刻出的流痕,而西洱河多数时候不过几个秒立方,漾濞江年平均也最多十几个秒立方的流量,显然这是远古西长江的杰作。

  永平段以下的澜沧江,大致属于西长江古河道。那以下的宽谷地貌,明显是大江奔流切割而成。往上河道,明显狭小。地壳的强烈抬升使得这一带的地势高差悬殊,为河谷发育初期的溯源侵蚀创造了条件,导致河流急剧下切,最后完成了干流的连接。但因为云贵高原的强烈抬升,苍山云岭作为横断山脉最东端,隆起的速度超过了河流下切的速度,但上中下虎跳的打通拉开了长江蜿蜒曲折东出的序幕!

  巴蜀海与云梦泽的共生关系

  印度板块碰撞亚欧板块而逐渐隆起云贵高原,使得原来南涧海峡的口子越来越窄,最后今四川盆地形成的古巴蜀海(约20万平方公里大小)成了仅靠一江南流的大盐海、大盐湖,最后渐渐成了淡水湖,地理学称之为古巴蜀海时代。

  那时的西长江通过金沙江沿石鼓长江第一湾的古河槽南流经剑川、洱海、漾濞江进入现在的澜沧江(湄公河)南流入海。后来云贵高原持续抬升,河槽在河水的水锯下切作用下,在沿横断山脉最东端的苍山云岭一带,切出了一条今天仍清晰可见的深深古河槽。从石鼓往南到剑川再到大理洱海,从google地球来看,存在一条南北直线形的宽谷型通道,沿途还有多个旧有河道的连串湖沼遗存,狭长的洱海也只是凹陷的河道型湖泊遗存。洱海西岸的苍山脚下,高于洱海几十米的地方,浅表土层下沿线均布有厚厚的砾卵石层,这是古河道的一个例证。

  当这一线的抬升速度超过水锯的下切速度时,西长江就开始东出改道了。四川盆地的东面,是连绵数百公里、高千余米的群山。按李四光的理论,这一线有远古时东长江西来的洪道,虽后来的巫山造山运动,黄陵背斜、齐岳山背斜和巫山隆起,阻断了长江西来之路,中国的地貌也开始逐渐变得西高东低,但沿巫山这条中脊线产生了各往东西的两水背流,那时三峡未通,东西长江沿着巫山的地层裂缝反向溯源裂切,两水背切逐渐打通。

  华中科技大学90岁高龄的张良皋教授,是对川东鄂西人文地理深有研究的学者,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南方远古图景:那时大巴山巫山是中国的“羌越梁衡”所在,因为中国地势已演变为西高东低,东部中国那时多是一片古海,而西面的四川盆地也是庞大的“地中海”逐渐退出后的一个巴蜀海的古海遗存,中国东部经一连串浮于海面的山脉洲岛(实为今天一系列山脉的山脊),古人类由此走向中国东西南北,达于九洲(洲即水中岛陆的意思,也是中国被称为“九洲”的由来)。

  后来东部大海退却,成为一片湖沼,西面的巴蜀海结束了南流,开始改道东出,造就了直到近古的云梦古泽。这中间因为长江东出之路不通和后来的三峡壅江原因,数百万年间东出之路时通时不通。三峡通了,四川盆地的湖沼慢慢就干了,而两湖平原就漫漶成了湖泊和沼泽;三峡不通,则四川盆地又成湖沼,而下游的两湖平原渐渐由湖变沼泽再成陆地。

  张教授肯定长江南流清江的说法,推测三峡壅江,在三峡形成后的几十万年间,至少发生过上百次,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也造就了“天府之国”、两湖平原丰沃富饶的冲积土壤。江汉平原一带,冲积土壤厚达上千米就是远古的明证。

  他说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林奇在一次考察中,在巴东江段海拔310米的地方找到了东汉时水淹的痕迹。可见当时崩山壅水之高,已经将今天的重庆市地面淹在上百米深的水下。310米这个壅水高度,再加上水力坡度向上逆增加的高度,已经完全足够逆流到达利川龙关口和大溪源头了,甚至可以到达乌江上游接唐崖河进清江,或者经乌江上游接通酉水流入沅江再流入两湖大泽。事实上三峡远古壅水的高度,很多时候都要比310米高,长江南流寻找出路势所必然,而且不止一次。

  他给记者绘出了一幅远古图景,当三峡壅江500米高时,四川盆地是一个14万平方公里的大湖,壅高600米时这个湖达16万平方公里,当壅江达800米时,甚至连壅水都可以通过北面的汉水东出。古代四川盆地是一个内陆古海大泽是明确无误的,《易经》里的八卦兑泽(方位西),指的就是西方四川盆地的这个大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994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上江洲 :《开悟的最快途径就是法玉明想》附冥想音频

原文地址:【上江洲】:《开悟的最快途径就是法玉明想》(附冥想音频)作者:华容道上江洲老师提升宇宙意识课程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光话、法玉明想、问答和个案治疗。而其中法玉明想占用了最长的时间,当然对老师而言,最多的时间是用在了个案治疗(

漫谈跨步、并步与侧跳步 克劳福德背后跳步过人

漫谈跨步、并步与侧跳步德瑞克先生曾经问过我:一般人說的跨步跟並步的差別在哪?指的是不是同件事情?並步、跨步距離遠一點,是不是就形成側跳步?他举例:在柳承敏的示範影片中,從反手側身位到正手位的大幅移動中,最後一步採空中擊球。自己也在

怀孕第七个月胎儿和准妈妈的症状 胎儿缺氧孕妇的表现

怀孕第七个月胎儿和准妈妈的症状——简介怀孕7个月的胎宝宝动静越来越大了,好像随时要跑出来见见世面似的。孕妈妈动作日益笨拙,身体稍失去平衡就会感到腰酸背痛或腿痛,痔疮、便秘接踵而至。胎儿开始能感受到母体外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定

如何破解wifi密码并查看到破解后的密码 如何破解wifi密码

如何破解wifi密码并查看到破解后的密码——简介 WIFI的盛行使得手机上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我们常发现周遭都是加密的。所以,往往询问WIFI密码成了众多手机玩友的拿起手机的第一件事。网上一大堆破解WIFI密码的教程,但是每次破解

声明:《南流江宝石 七江并流与西长江的南流东出》为网友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