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天型》·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1)



——欢迎质疑、反驳、批判、骂娘……

笔者一直想把天上、地下和人间的事情都说清楚。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天上、地下和人间的事情原本是一码事也,因为不管天上、地下还是人间,都是由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来操纵的,笔者称“价值驱动”。什么是“价值驱动”?“价值”为什么会“驱动”?能力也;能力为何物?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也;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为何物?“质能场(如引力场)”、“性能场(如化学场、生物场、社会场)”也;“质能场”、“性能场”为何物?当然是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规律的出生地。——科学由此而产生也。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天型》·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1)

01、一切事物均是由后天演化而来的吗?

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演化”而来的?无疑,是后者也。于是,便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我们所认识、了解的世界,“演化前”的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呢?无疑,是“先天固有”的了。所以,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种混沌不澄的“气”状物质,在“天地”产生前就已经存在了。

如此说明,老子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的祖师爷。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物质世界均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演化”而来。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都能证明,宇宙与恒星一样,也不是先天固有,都经历过“大爆炸”。不仅如此,就连生物、物种的产生、增殖等均有个“突变”过程。比如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和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等,均与聚变、裂变有关系。

当然,上述也不是说,除了聚变、裂变就没有渐变、量变过程,而是说传统哲学把物质当作“客观存在”不严谨。大家知道,哲学上讲的“客观”是指意识以外的世界,并不是说它们没有自己演化的历史。换句话说,由于物质、规律均“客观存在”,所以也就没有对“客观物质”和“客观规律”深入研究的必要。也正是由于如此,一些西方哲学人士把这种“客观存在”的提法称为“懒汉哲学”。

所谓“哲学上的物质”,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一个“怪胎”。物质就是物质,怎么会有“哲学上的物质”和“非哲学上的物质”之分别?“哲学上的物质”难道可以游离于“非哲学物质”或“自然物质”而独立存在?哲学是什么?无非是世界观、方法论,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既然是“意识的产物”如何来考量物质?如此,不是否定了意识与物质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岂不是唯心主义的?

怎样说才算科学或比较科学呢?笔者以为,应该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态度,切不要说“哲学上的物质不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因为包括宇宙、星云、星系,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分子、原子、粒子在内的物质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既然如此,传统哲学为何“抽象”出一个像上帝一样的“抽象物质”、“客观物质”呢?哲学难道就不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哲学为何要带上“抽象”的棉纱?

02、质量是由比它更小的能量凝聚而成?

笔者以为,只要没有把质量物质是“怎么产生”的问题解释清楚,就没有资格说自己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质量物质”。如此,笔者是否想说,自己已经把质量物质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搞清楚了?是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质量物质是怎么产生的?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质量物质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凝聚而成。要认识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显然需要重新解释“质量”概念。

在未重新阐述、解释质量物质的概念问题之前,先认识一下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笔者以为,凡是具有质量的宏观物体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构成,如宇宙由比它更小的星云、星系、星球构成;宏观生命体由比它更小的生物组织、器官、细胞构成;比如,分子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粒子构成等。以上说明,所有的质量物质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构成。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大家都是清楚的,压根就用不着笔者再做什么解释。如此,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又想说明什么问题?诚然,是为了说明,一个物质,不管其质量究竟有多么小和有多么大,它们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物质构成,甚至包括已经被“量子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的那个“能量物质的基本单位”的“量子”在内。如此,是否可以说没有例外了呢?是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或许有读者说,并不是所有的“量子”都有质量,比如光子,它的“静止质量”就等于零。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大家知道,被物理学界称为“光量子”的光子就是一种能量子,它是有质量的,尽管很小,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记的程度,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其无质量。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7×10‐²²)。如果没有质量,人们不会用0(<7×10‐²²)表示光子的质量。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形式是由比它更小的质量、能量、性量物质构成,如……粒子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细胞;行星组成恒星,恒星组成星云,星云组成宇宙等等;第二,如果无限地分解下去就会发现,某一质量、能量物质会变得越来越小,成为能量子。如原子由电子、原子核构成,中子可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反中微子。

03、“存在”是一切事物的“第一需求”?

无疑,“存在”是一切事物、物质的“第一需要”,谁想剥夺事物、物质对“存在”的“需求”,运动就会产生。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为此,为了达到“存在”的目的,具有不同本质与性别差异的事物、物质常常会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定的“结构物质”和形成一定的“结构机制”。如宇宙、星云、星系,生物、胚胎、细胞,分子、原子、粒子均不例外。当然,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成也不例外。

“存在”为何是事物的“第一需要”?这是因为,所有的“运动”都是由于无法再继续存在下去引起的——表现为质能关系、性能关系的“不守恒”或“不能基本守恒”。于是,在“不守恒”的状态下,“运动”就成为实现质能、性能守恒和创立新的守恒关系的一种“手段”或者说“路径”。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哲学没有把上述问题搞清楚,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导致了“矛盾扩大化”。

将“同名”磁体对立起来,人们会发现两者是“排斥”的;可是,如果将抓住磁体的手撒开,那么,在自然状态下,“对立”和“排斥”现象就会消失,使“对立”的事物迅速吸引在一起。说明“对立”和“排斥”是有条件的,是“人为”造成的而非“自然法则”。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对立”和“排斥”都是暂时、局部的,而“存在”才是事物的“第一需求”也。

笔者以为,万事万物所以存在、发展和能够可持续发展,根源就在于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是对称的、守恒的或者说是其质能关系、性能关系基本上是对称的、守恒的。严格地说,质能关系、性能关系就是它们能否守恒的关系,而万事万物的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也只有在基本对称、守恒的状态下才能够存在,否则就要发生转化。古典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对论”等均在证明。

那么,社会物质形式是否也如此?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称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就是一定的经济质量(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经济能量(价值),或一定的经济性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一定的经济质能(经济基础、生产力)是否对称、守恒也。反之,如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对称、守恒时,就会因不对称、守恒而发生转化。

04、相对中性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始点?

笔者以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某一结构事物入手有事半功倍的效用,而凡是一个层次与意义上的结构事物均是“存在”的基础,且具有“模型意义”。如恒星、细胞、分子、原子等都是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事物,恒星、细胞、分子、原子等也都具有“模型意义”也。大家知道,在自然科学上有“行星轨迹模型”、“分子结构模型”、“细胞模型”、“DNA(基因)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层次)”……。

应该承认,“原子”、“恒星”等都是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存在态”或“稳定态”的事物,而事物的“运动态”或“转化态”就在此基础上建立。当然,这里讲的“存在”与“运动”,“稳定”与“转化”等都是相对意义上的或者说都是比较意义上的,并不是说它们是绝对意义上的“稳定”或绝对意义上的“存在”。而认识所以要从“结构”入手,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的“剧烈变化”均离不开原结构。

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与其周边的电子组合而成,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是比较稳定的物质结构或者说原子是比较稳定的结构事物,如果没有突然的、剧烈的“构外物质”的介入,那么,原子就会长期地“存在”下去或保持原状。为什么?笔者以为,是由于从整体上看,不管是恒星还是原子都是“中性”的。当然,这绝不是说深入到其内部,组成其物质、元素都是“中性”,无“性别差异”。

大家知道,组成原子的电子、质子携带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子所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或者说原子核所携带的“正电荷”是等量的,所以从整体上看原子向人们呈现出“电中性”来。其实只要是处于“稳定态”的物质存在形式都具有“广义中性”的基本特征,如果“广义中性”的特征被打破,那么该物质就会失去“稳定态”而进入“非稳定态”。如与原子相比,正、负离子就“不稳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稳定态”与“非稳定态”的转化过程中,“中性事物”的作用常常扮演重要且关键性的角色。比如原子“核裂变”是由于中子的突然介入引起;再比如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过程中——僵持阶段——中产阶级的倒向,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正是由于如此,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一直团结中产阶级,“统一战线”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法宝”。

05、聚变和裂变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程式?

笔者以为,世界上既没有绝对的两性事物,也没有绝对的中性事物,即不管是两性还是中性都是相对的——甚至包括处于“稳定态”的原子、分子、星系、星云……。这是由于,所有的中性都处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而到了一定的时刻,就会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处于“中性状态”的事物、物质发生“性偏移”。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两性、中性都是相对于中性、两性而言,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渐进式”的,一种是“突变式”的,有时人们也把前者称为“量变”而把后者称为“质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与转化事物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逐渐变化的体现为量变;突然变化的体现为质变。另外,还有一点同样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渐变或量变一般不引起结构的变化,突变或质变必然引起事物结构的变化。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能够引起事物结构变化,是区隔渐变与突变、量变与质变的标志。“结构变化”简称为“构变”——体现为被否定状态,是新事物的产生过程和旧事物的灭亡过程。核物理学意义上的“裂变”和“聚变”,属于“构变”,是突变或者说是质变的表现。当一个“中子”以一定的质量、速度进入原子核时则产生“核裂变”,而两个以上原子的“裸核”结合在一起,属于“核聚变”。

诚然,“核裂变”和“核聚变”非原子的专利,生物细胞核同样也发生“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运动。大家知道,细胞一般是通过“核裂变”实现其增殖的。那么,细胞核是否也可以实现“核聚变”呢?当然,比如卵细胞受精的过程,就属于细胞的“核聚变”——形成胚胎,当然是更高层次与意义上的增殖。其实,“核裂变”与“核聚变”在星系、星云、宇宙的生成与演化过程中,同样有所表现。

什么是恒星、宇宙的“大爆炸”?难道不是裂变过程?只裂变没有聚变的恒星、宇宙能对称、守恒吗?恒星、宇宙为何要发生“坍塌”、“收缩”?“宇宙蛋”又是怎样形成的?难道不是广义的“核聚变”?人们凭什么说宇宙只有膨胀而没有收缩?在没有被证实之前,谁也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不仅如此,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经济社会的物质形式也要经历广义的“核裂变”、“核聚变”过程!

06、时间和空间均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

大家知道,空间、时间与具象的事物、物质始“为伍”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空间”和“绝对的时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空间、时间是一定事物、物质的空间和一定事物、物质的时间,即空间和时间不能脱离一定的事物、物质独立存在。如“阴历”和“阳历”就是“地球人”以月球、太阳为“参照物”制定的,而地球上的不同国家也有“北京时间”、“东京时间”,因为有“国际日期变更线”。

当然,银河系也有“银河系时”,宇宙也有“宇宙时”等等。如此,以上也就说明,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性。那么,时间、空间是什么?笔者以为,时间是对“物质运动”的描述,空间是对“物质结构”的藐视。诚然,时间、空间势必存在内在联系,即“时间是运动的空间”,“空间是凝固的时间”。如此也就说明,所有的时间、空间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组建”而来的,没有“非物质的时空”。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可以把“实物”、“时间”、“空间”理解为是物质“三要素”——“实物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物”不一定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东西,因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形,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如何鉴别物质?笔者以为,只要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都可以理解为“实物”。为此,笔者把上述称——“物质标识”。

也就是说,“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是检验物质的“唯一标准”,与人的意识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不再以是否“客观存在”作为衡量物质的依据。意识这种东西实在“靠不住”,因而无法用它来考量“物质”。这样,“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就自然成为检验“物质”的“标识”。当然了,也只有“场”才能够将物质、时间、空间“统一”起来。

得到如下结论:世界既没有离开一定物质的时间,也没有离开一定物质的空间,即不管时间、空间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并通过一定形式的“实物场”表现出来——宇宙的、星云的、星系的、生物的、动物的、人类的、社会的、经济的、价值的、资源的、资本的、财富的、劳动的等等都一定是物质的。因此,人们要想对包括价值在内的物质进行考量,就不能脱离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广义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7687.html

更多阅读

拒签、封书依然坚持——火星引力新作《天辰》 火星的引力

一个丢失了过往的神秘少年来到天辰大陆,被误认为天龙国叶家之子,他便以此身份,冷眼旁观天下风云,并默默寻找着自己的过往。奈何命运逼人,于是他冷笑一声,展露獠牙,洒下一张大网笼罩天下,从此反手则风云动荡。覆手则雷雨惊天!上演一幕幕震撼世

声明:《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天型》·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1)》为网友城梦淤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