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吉国:小货郎的羽绒被财富路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的故事是桐城人和桐城文化“礼让包容”、“谦逊真诚”的一个缩影。在记者看来,安徽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就是这样一个浸润着“六尺巷”精神的地地道道的桐城人。

  面庞黝黑、笑容憨厚的夏吉国告诉记者,做包容的人、做诚信的人,哪怕偶尔吃亏了,但最终还是会获得回报。

  1993年,接受了一大笔订单的夏吉国将加工好的羽绒服交给客户,结果对方验货面料不合格,导致公司损失30多万元。当时,夏吉国完全可以将这笔损失从面料供货方找回来,但他没有这样做,夏吉国对记者说,30万元买了经验教训。从那以后,鸿润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问题。鸿润曾有一名员工考上了公务员,这名员工向爱才的夏吉国表达了不愿离去之情,夏吉国于是与其签订10年劳动合同,并安排其带薪到外地进修一年,所有往来的交通费以及奖金都按在岗员工待遇,然而这名员工出国参加交易会,转移客户,甚至伪造公司公章,造成公司巨大损失。“这怨不了别人,我只是把别人都看成与自己一样真诚”,受了欺骗,夏吉国仍然说,每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家都会将诚信视做生命一样可贵。

  18年来,鸿润从未拖欠过银行一分本息。夏吉国就是这样一个真正从“六尺巷”里走出来的人。

  18年前,夏吉国用拼凑起来的3万元,在安徽桐城的乡下成立了规模仅有4人的陡岗羽绒厂,如今中国羽绒被出口平均每出口10条就有3条来自夏吉国的鸿润集团。

  作为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鸿润集团已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今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出口行业雪上加霜,很多企业纷纷倒闭,纺织行业尤甚。如此严峻形势下,夏吉国的鸿润集团更是表现得独树一帜,外贸出口仍连续三年实现大幅增长。

  在改革开放的潮起潮落中,这位执着朴实勤奋甚至倔强的农民企业家在商海恶涛中顽强求得生存,勇敢捕捉机会,完成一次次华丽转身。可以说,他和他的鸿润集团正是中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一个典型和缩影。

  创业篇

  11月初,总投资8亿元的鸿润国际工业园二期在公司总部安徽桐城正式落成。谁能想到,这个中国羽绒被大王是从安徽桐城一个仅有四人的乡镇企业起家的?谁又能想到,当年为了区区20万元的贷款,夏吉国在信用社门口抱头痛哭?在改革开放的潮起潮落中,恰恰就是这些执着朴实勤奋甚至倔强的农民企业家在商海恶涛中顽强求得生存,在完成一次次华丽转身和小鸡变凤凰的神话后,夏吉国和他的鸿润集团开始了新的蜕变。

 夏吉国:小货郎的羽绒被财富路

  凑够3万元艰难起步

  1991年,夏吉国的老校友、安徽桐城新店乡党委书记潘来兵动员夏吉国办乡镇企业,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当时已是当地致富能手的夏吉国能够带动大家致富。

  夏吉国犹豫了,凭着多年收购羽毛,自己已经有了2万元存款,在当时“万元户就是大款”的年代里,夏吉国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但创业毕竟不是儿戏,搞不好辛苦积攒的这2万元也可能血本无归。看着老校友真切的目光,想着也许能创下一片新天地,夏吉国作了决定:干,就干自己的老本行羽绒加工厂。

  然而,当夏吉国东挪西借凑够三万元启动资金后,乡镇企业局的负责人却不买乡书记的账,局里分管审批的一位科长眼皮抬都没抬不屑地说:就凭你也想办厂?这位科长也是话出有因:在离新店乡陡岗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大型羽绒厂濒临倒闭,而新店乡也已有一家羽绒厂开办。

  恰恰是这位科长的话刺激了夏吉国渴求成功的心。“这句嘲笑讥讽,也成了我后来做事的动力,我想,我应该感谢他才对。”夏吉国这样跟记者说。

  从事羽绒行业是自己最有把握的事情,夏吉国与同去的潘来兵一起坚持:两家企业在同一地方,有竞争才有更好的发展。那个年代办企业相当不容易,夏吉国费尽周折最终盖齐了所有公章。就这样,一个仅有四人的乡镇企业“陡岗羽绒厂”诞生了。

  没有厂房,没有设备,夏吉国租用了大队部的8间土坯房,又租用了安庆畜产公司淘汰的一台分毛机和一台检验机。1991年7月,机器正式运转,工厂开始了羽绒粗加工业务:将收购上来的鸭毛鹅毛中的绒毛和大片羽毛分开。初战告捷,当年6个月收入就达到10万元。

  看着自己粗加工的羽绒产品被收购深加工后成为一件件羽绒服并获得更高的利润后,夏吉国开始重新思考工厂的定位:光做最低级的原料分检工作,利润太低,同乡的新店羽绒厂已先一步加工羽绒服,销售不错,自己的工厂也要进行羽绒服加工。

  加工服装首先得有资金购买缝纫机,为了能从银行贷款20万元起步,夏吉国三番五次上信用社申请,但是有关领导认为,当地已有企业生产羽绒服,你再上只会造成不良后果。计划经济时代,很难接受“竞争”模式的有些领导不仅不贷款,还对夏吉国屡屡有意刁难。终于有一次,刚走出信用社大门的夏吉国忍不住蹲在门口,失声痛哭。

  “为了事业,这是我第一次流下屈辱的眼泪,也是唯一的一次”,夏吉国告诉记者:后来他终于从银行勉强贷了10万元贷款。1992年8月,夏吉国从合肥买回了15台缝纫机,没成想,傍晚装机器的货车刚回到厂里,就有一群人冲进厂,直接将货车开走了。

  指挥此事的是银行的人,理由是立项有问题,破产了谁来还贷?性情温和的夏吉国被激怒了,他找到银行领导:贷款没到期,凭什么单方撕毁合同,凭什么扣押我的车?

  创业初期的磨难没有压倒夏吉国,他把全部心思放在质量上,那一年的冬天,老天也特别关照,天气异常寒冷,夏吉国的羽绒服定单一直排到第二年的3月,销售火暴异常,不仅还清贷款,当年销售就达到了500万元。

  拿下进出口自营权

  1993年,夏吉国认识了一位省商业局的朋友,通过这位朋友,夏吉国第一次与国外客户做上了生意,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夏吉国申请到的只是外贸出口生产定点厂,还只能做出口供货商。不过即便如此,坚持品质为胜的鸿润定单仍是源源不断。由于产能原因,公司正式放弃羽绒服生产,所有车间、人力全部转为外贸羽绒被出口服务。1994年,创业才两年多的一个小厂销售额迅速突破1000万元大关。

  1995年下半年,国家政策有所松动,生产企业可以申请外贸自营出口权。敏锐地获悉这一信息的夏吉国第一时间就开始为这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奔忙。

  当时工厂离城里30多公里,交通不便,车子在坑坑洼洼的路面走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即便你有好产品,人家老外也不一定愿意去你厂子实际考察啊”。夏吉国想到了借“鸡”下蛋的主意。他与城里某羽绒加工厂签订合作协议,将自己工厂加工出来的产品样品摆到这家工厂,产品和硬件设施无可挑剔,1996年,夏吉国终于争取到了外贸自营权,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取得外贸自营权的企业。夏吉国随后拿到了纯粹属于自己的定单——与丹麦商人哈利签下5万美元的定单。从此,夏吉国与哈利也结下不解之缘。

  在争取外贸自营权的同时,夏吉国也开始大量招聘人才,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借助别人工厂的门面拿外贸订单毕竟只是缓兵之计,公司必须迁址。1995年,在城区征地50亩,1996年建厂、1997年搬迁。与此同时,陡岗羽绒厂正式更名为“安徽鸿润集团”,“鸿润”,一则寓意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好祝愿,人人走“红运”;更深层次的含义意味着“鸿翔天宇,润育永恒”,鸿润集团开始大手笔向国际市场腾飞。

  受挫后跳出价格战

  凭借过硬的产品、诚信做人的风格,鸿润集团产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一直一马平川的夏吉国却在2002年遭遇了滑铁卢。

  2002年,夏吉国组成阵容强大的12人团队浩浩荡荡参加秋季广交会,这位羽绒被大王目标很明确,按照以往广交会签单要占公司外贸总单1/3计算,今年最起码要拿下1500万美元的定单。然而走进展馆的夏吉国傻了眼,与往年供不应求的局面完全相反的是,全国一下子来了300多家羽绒厂家,接下来的5天,为争取客户,各企业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使得有些厂家压价幅度甚至超过了20%。当年,夏吉国几乎颗粒无收。

  夏吉国意识到,随着国家逐步放宽对外贸易自主经营权,大大小小羽绒厂都冒出来,自己要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地位,必须从价格战中跳出来。夏吉国拿出了自己的镇厂之宝,那是1997年刚开始做外贸时夏吉国精心打造的一床顶级羽绒被。果然,这床被子让外商眼前突然一亮,激动不已的客户当场开价1.5万美元,当时相当于13万元人民币。

  这床被子是夏吉国带领全厂几十号人,选用8个月到1岁的安徽大白鹅,只用胸前的一小撮护心绒,共用了近千只鹅耗时半年时间纯手工制成,其透气性、保暖性、蓬松度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当外商看中这高端产品,张口就定2万件被子。可夏吉国心里明白,那床被子是手工制成,若要批量规模化生产可不是说干就能干的。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夏吉国就做出了决策:投资数千万,与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攻关,历经两年时间,顶级羽绒批量生产研制成功,夏吉国将这个神奇的羽绒起名为“圈圈绒”,说它神奇,就是这小小的绒朵,每克1000朵左右,检测指标大幅超过国际标准。

  凭借这独一无二的技术、独一无二的天价,夏吉国开辟了独一无二的市场。2005年,圈圈绒高档羽绒被批量生产,当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0亿元。卧薪尝胆两年多,夏吉国坐定了羽绒被老大的位置,鸿润也成为我国最大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

  全面开花内外兼顾

  2002年的惨痛教训也

  让夏吉国认识到,“外国人都在紧盯着中国市场,我们自己主动放弃实在不应该”,羽绒被在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普及率为80%左右,而国内大城市还不及5%,从2002年开始研发高端产品的同时,夏吉国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开发真丝、羊毛、驼绒、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竹纤维等绿色环保床上用品,羽绒被产品则打破季节性强的局限,开发出春秋羽绒被、空调羽绒被、席梦思羽绒床垫、枕头等200多个系列品种,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高中低档应有尽有。

  “而这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成功规避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夏吉国说。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我国出口企业身陷困境,一些出口企业甚至在风雨飘摇中倒下了。严峻形势下,我国羽绒被最大出口企业安徽鸿润集团外贸出口却连续三年大幅增长,夏吉国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还积极开拓中东、南美等市场,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今年对外出口同比增长12%,国内市场销售增长5倍以上,全年销售将达到15亿元。

  同样是在2005年,为了扩大国内外市场开发,夏吉国斥资8亿的鸿润国际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今年11月初,二期工程正式完工。“以前鸿润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我们要全面开花‘满园春’”,夏吉国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外贸出口占据总销售比达70%以上,借助新工厂的投产,公司将加大国内市场开发。其实,一些跨国企业早已久闻鸿润的大名,曾接待美国布什总统等要人的北京丽思卡尔顿超五星级酒店以及希尔顿等10多家跨国酒店,到中国直接全部采用鸿润牌羽绒被和酒店寝具。目前,集团已组建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昆明等10多个内贸分公司,一直供应国外的高品质羽绒被也走进了阜成门、安贞、望京华联商场,同时正在洽谈进驻北京金源燕莎、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SOGO等大型商场,公司计划3到5年实现国内销售额10亿元。

  夏吉国说,集团于今年也正式升级战略目标,鸿润要囊括所有床上用品,做“中国家纺用品大王、世界家纺大王”。

  夏吉国还向记者透露,集团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同时结束了上市辅导期,将择机上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0918.html

更多阅读

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羽绒被大王从小货郎起步

 成长篇   桐城灵山秀水,曾因“桐城派”流芳百世,亦因中国共产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声名远播,更因新时期的桐城人在改革开放中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而享誉四方。夏吉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成了“高

夏吉国:3万元起家拼成羽绒被大王(三)

子承父业挑起货郎担 夏吉国出生在农村,家庭非常贫困。还在读高二时,父亲就得了癌症,母亲又长年卧病不起,身为老大的夏吉国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为了生存,夏吉国义不容辞地挑起家庭的重任。   “我父亲是个‘卖零货’的。”夏吉国告

夏吉国:3万元起家拼成羽绒被大王(二)

拿下进出口自营权 1993年,夏吉国认识了一位省商业局的朋友,通过这位朋友,夏吉国第一次与国外客户做上了生意,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夏吉国申请到的只是外贸出口生产定点厂,还只能做出口供货商。不过即便如此,坚持品质为胜的鸿润定单仍是源源

夏吉国:3万元起家拼成羽绒被大王(一)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

第50节:小老板的生意经(50)

系列专题:《45个赚钱诀窍:小老板的生意经》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种方法。由于边际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要想使边际利润变大,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增加牛肉面的种类,进而扩大销售量。另外,开分店等途径也可以考虑,不过成本同

声明:《夏吉国:小货郎的羽绒被财富路》为网友盛世如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