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答案 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主义批判之一



系列专题: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主义批判

技术主义的化身——互联网

人类发明的技术会反过来统治人类吗?若果真如此那就是个天大的误会。因为人类本来是期望通过科技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甚至统治世界的。但事情的发展似乎越发清楚的告诉我们,被统治的将不是世界,而是人类自己。究竟哪里出问题了呢?

科学关注有限世界,这是它与哲学和宗教不同的地方。那么什么是有限世界呢?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来说,科学关注的是物质,是“有”。科学几乎可以解构所有的“有”,大到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量子,但科学却无法解构“无”。这是所谓有限世界的第一层理解。

科学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也就是说,科学是人类独有的理性视角,所以无论对世界的观察多么细致入微,理解的结果始终脱离不了人类的思维水平和欲求。“科学造福人类”这个说法本身已经证实了科学关注的世界是人类世界-即人类社会。在科学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它主要任务是把自然资源拿来,进行再加工和再生产;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这时的技术还能安守它工具性的本位。当科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科学本身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尽管它始终无力与自然力相抗衡),“科学的”已经成为人类的价值观,它的野心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以人类社会为母体,将世界纳入人类社会的理性秩序之中。即,以先进的技术手段,重新诠释所有存在(人工智能就是这方面的代言人),继而将所有存在纳入定律的、必然的理性秩序中。这是所谓有限世界的第二层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层理解。

这个理性世界显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人类定义的世界。所以,人类所创造的理性秩序根本无法统御真实世界,只能统治越发封闭的人类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有限世界)-事实上,技术主义的理性秩序会越来严苛的要求人们远离真实的自然,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自然的资源物更改变的面目全非,让人们只能生活在充满机器气味的建筑里,和各种形形色色的机器打交道,甚至让程序、让机器决定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信仰。唯其如此,理性秩序才能不被打破。

这一切若真的发生,就不会是突如其来的,不论技术本身的发展多么飞速,多么突如其来。因为如果今天就让程序、让机器决定一生,相信很多人是不会同意的,那样将遭到最强烈的反抗。所以这一切必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http://www.aihuau.com/从让我们感受到技术的强大利益良诱惑,并在这诱惑面前被彻底击败开始。为了达到这一点,技术主义已经化身为实体,进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习惯和思想-就是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就成为本文分析和批判的对象。

听起来,这象是毛头小子向权威的挑战-很是滑稽,简直哗众取宠。已经为互联网所颠狂的社会主流思想完全可以瞬间将之吞没。但这不是我所担心的,因为我知道,在技术狂奔的惊涛骇浪之下,有着一股力量更为强大的暗涌。

这本小书是我在研究人性时的“副产品”。通过研究人性我发现,人类社会真正的发展动力是人性成长的需要。是的,人性不是静止的。人性之“性”首先不能被解释为“属性”,而是相对于人与世界关系构建的需要,所要求的“角色性”。所以他非但不是静止的,还是可塑、可创造的。他通过不计其数的“微开发”、“微调整”、“微创新”的积累实现觉悟、获得成长。正是基于角色使命与需求,才对生存实践活动(包括技术在内)提出要求,应对的是组织化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这里开始。在人性的成长这个更大的视角下,我们能更冷静的面对、分析技术主义及其化身化身-在普遍的人本关怀之下产生的冷静和透彻。不被奔涌于上的技术狂潮裹挟了思想,发现并且坚持未来的道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738.html

更多阅读

批判性思维一 批判性思维工具

批判性思维(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思维。—— J Baron《思维与决策》(第四版)吕源2010年5月2日,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缺乏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书

百度文库1、正当性——消除不可靠的信念2、预见性——拒绝盲目行动3、能意识到个人判断的局限性和认知过程中的偏见。4、从他人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知识水平和老练程度。教学目标:1、建立一种观念:批判性思维观念—

声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答案 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主义批判之一》为网友夕阳西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