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南雄市 南雄市-历史沿革,南雄市-行政区划

南雄市是广东省韶关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南雄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素有“中国黄烟之乡”、“中国岭南银杏之乡”等美称。市区内雄姿犹存的三影古塔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宋塔;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层”,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标准层之一,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

南雄市_南雄市 -历史沿革


珠玑古巷南雄地域,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两汉为南野县,属豫章郡。东汉顺帝建康时属桂阳郡之曲江县。

三国孙吴时南野县属庐陵郡,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分南野置始兴县,南雄地属之。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分始兴置斜阶县,南雄地属之,隶于始兴郡。

晋废斜阶复南野,改属庐陵郡。南朝宋因之,齐复置令阶县,梁复置安远县,均辖南雄地。陈改安远县为安远郡,隶属东衡州,即韶州。

隋废诸郡,改安远为大庾县,隶于广州总管府。旋废大庾入始兴。

大业三年(607年)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番州,不久更名为东衡州。

贞观元年(627年)改为韶州。光宅元年(684年)划始兴县的化南、横山两乡置浈昌县,因境内浈、昌二水而取名。县治设在今雄州。

南汉乾亨四年(920年)在浈昌县置雄州,辖浈昌、始兴两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改雄州为南雄州,与河北雄州别,属广南东路。

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

宣和二年(1120年)赐保昌为郡。
南雄市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领保昌、始兴两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辖保昌、始兴两县,属广东道。

洪武二年改行中书省,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南雄府属相随。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府为直隶南雄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裁去保昌县,领始兴一县。嘉庆十六年复升为府,次年又降为直隶州,直至清末。

民国开始,改南雄州为南雄县,隶属广东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沿袭不变。

1958年12月,南雄县与始兴县合并称南雄县。

1960年10月复分为南雄县、始兴县,隶属广东省韶关专员公署。

1982年6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隶属韶关市。

1996年6月,撤县设市(县级),由韶关市代管。

南雄市_南雄市 -行政区划

2000年,南雄市辖24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72844人,其中乌迳镇26303人、孔江镇6509人、新龙镇10087人、界址镇9975人、坪田镇8832人、黄坑镇19652人、邓坊镇9533人、油山镇7712人、大塘镇17727人、南亩镇11340人、水口镇17427人、江头镇8462人、湖口镇26516人、珠玑镇26055人、梅岭镇7081人、主田镇10465人、古市镇16503人、黎口镇18912人、全安镇16878人、苍石镇3363人、百顺镇9997人、澜河镇7796人、帽子峰镇7187人、雄州镇68532人。

2002年,南雄市辖24个镇(雄州、梅岭、珠玑、湖口、大塘、黄坑、乌迳、界址、水口、古市、百顺、澜河、黎口、邓坊、油


南雄市山、孔江、新龙、南亩、坪田、江头、主田、苍石、全安、帽子峰),221个村委会、31个居委会。

2005年1月26日,撤销南雄市梅岭镇,并入珠玑镇;撤销黎口镇,并入雄州镇。截至5月底,南雄市辖18个镇(雄州、珠玑、湖口、黄坑、乌迳、界址、水口、古市、百顺、澜河、邓坊、油山、南亩、坪田、江头、主田、全安、帽子峰)。

2005年7月6日,撤销南雄市雄州镇,设立雄州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原雄州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7个居委会和13个村委会,总面积94.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89137人。办事处驻雄州大道中18号,即原镇政府驻地。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雄市辖1个街道、17个镇:雄州街道、乌迳镇、界址镇、坪田镇、黄坑镇、邓坊镇、油山镇、南亩镇、水口镇、江头镇、湖口镇、珠玑镇、主田镇、古市镇、全安镇、百顺镇、澜河镇、帽子峰镇。共有31个居委会、208个村委会。

南雄市_南雄市 -自然地理

南雄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南雄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南雄市

南雄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矿产、森林、水力、陶土、花岗石、药材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潜力大。现有耕地面积47.1万亩;有林地280万亩,森林覆盖率63.4% ,活立木蓄积量580万立方米;毛竹面积 36 万亩,是广东省毛竹的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大豆,主要经济作物有黄烟、银杏、田七。素有“黄烟之乡”“银杏之乡”之美誉。

有大小河流110条,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6.47万千瓦,可开发量近5万千瓦,尚未开发1.2万千瓦。全市库塘水面1467公顷,蓄水量2.1亿立方米,既可发展养殖业,又可发展库区和山涧旅游业。

有丰富的花岗石和红土资源。全市花岗石蕴藏量达2.6亿立方米,品种有17个之多,市内有多家花岗石板材厂。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土,是烧制防潮砖、彩釉砖的优质原料。

南雄盆地中部的紫色土壤,富含磷、钾,是发展优质烟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雄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所产烟叶色泽金黄,烟味醇香,易燃灰白,素负盛名。南雄有300 年的黄烟种植历史,是著名的“中国黄烟之乡”,现被国家烟草公司列为“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南雄地形


南雄市南雄市境内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丘陵平原,称“南雄红层盆地”,是远古时代恐龙的故乡。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素有“中国黄烟之乡”、“中国岭南银杏之乡”等美称。

南雄境内地质属燕山期花岗岩体及寒武纪震旦纪变质岩体。四周群山环抱,浈凌二江斜贯腹地。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山区最高峰为观音峰,海拔1429米,南部山区最高山峰为青嶂山,海拔917米。中部为狭长丘陵,自东北向西南沿浈江两岸伸展,直到始兴县马市,称为“南雄红层盆地”。红层下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1961年广东区测队采得的晚白垩纪恐龙化石非常珍贵,是全世界研究恐龙的最佳地方。

南雄山脉

西北山区最高峰为观音峰,海拔1429米,南部山区最高山峰为青嶂山,海拔917米。


青嶂山

青嶂山:青嶂山是南雄市南面最高峰,山体面积100多平方千米,主峰海拔917米。山顶有个火山口,面积约7万平方米,当地人称为“天池”。天池生长着世上罕见的野生睡莲,山上有千亩杜鹃林,水鹿、白鹇、穿山甲、水杉、半枫荷等珍稀动植物广布其间,站立青嶂山顶,南雄市区和南雄盆地尽收眼底,青嶂山已成为南雄有名的旅游胜地。

南雄水文

南雄境内主要河流自有浈江、凌江,其他多是山间小河。浈江由浈、昌两水合成。浈水源于梅岭,经经灵潭、湖口出水口河村与昌水汇合。昌水源于江西省信丰,经乌迳到水口何村与浈水合流,自东北南西横贯南雄中部,全长77公里。凌江发源于百顺俚木山,自西北向东南流,在南雄城汇合于浈江。

南雄气候

南雄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具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9.6℃,降雨量1555.1毫米,年日照1852.4小时,无霜期293天。

南雄市_南雄市 -自然资源


南雄市

主要资源有矿产、森林、水力、陶土、花岗石、药材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潜力大。现有耕地面积47.1万亩;有林地280万亩,森林覆盖率63.4%,活立木蓄积量580万立方米;毛竹面积36万亩,是广东省毛竹的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大豆,主要经济作物有黄烟、银杏、田七。素有“黄烟之乡”“银杏之乡”之美誉。
南雄有大小河流110条,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6.47万千瓦,可开发量近5万千瓦,尚未开发1.2万千瓦。全市库塘水面1467公顷,蓄水量2.1亿立方米,既可发展养殖业,又可发展库区和山涧旅游业。


南雄市
南雄有丰富的花岗石和红土资源。全市花岗石蕴藏量达2.6亿立方米,品种有17个之多,市内有多家花岗石板材厂。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土,是烧制防潮砖、彩釉砖的优质原料。

南雄盆地中部的紫色土壤,富含磷、钾,是发展优质烟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雄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所产烟叶色泽金黄,烟味醇香,易燃灰白,素负盛名。南雄有300年的黄烟种植历史,是著名的“中国黄烟之乡”,现被国家烟草公司列为“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南雄有丰富稀土矿产资源,包括比如南雄市主田镇棉土窝的钨、锡、铋、钼矿等以及澜河七四三矿军用铀矿等。

南雄市_南雄市 -经济

南雄有丰富的花岗石和红土资源。全市花岗石蕴藏量达2.6亿立方米,品种有17个之多,市内有多家花岗石板材厂。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土,是烧制防潮砖、彩釉砖的优质原料。

南雄劳力资源充足,全市有劳力20多万,其中富余劳力达10万。


南雄市特色产业黄烟。南雄种植黄烟已有300多年历史,南雄盆地中部的紫色土地为优质烟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雄烟叶品质上乘,历来饮誉中外,曾一度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内销中国23个大中城市。近年来,南雄种植烟叶的农户达6万多户,年种植黄烟稳定在16万亩左右。收购量25万担到30万担,占全省烟叶总量的40%。南雄注重实施科技兴烟,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狠抓国际型优质烤烟开发基地和晒黄烟两个基地建设。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实行封闭式密码收购,南雄烟叶从科研、生产、收购到加工、销售形成了生产经营体系。经国家局考核,南雄烟叶大田生产和外观质量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南雄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烟之乡。黄烟生产已成为南雄的支柱产业。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近年来,南雄加强了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改造建设。辖区内已形成以G323线、S342线为骨架,以县、乡道为网络的公路体系,G323线纵贯南北,S342线穿越东西,县乡道联接各镇,公路总里程1300多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55.4公里,通往20个镇的公路已铺就水泥路面,镇到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63%,市辖公路东连京九铁路,西接京广铁路,北通105国道,南接京珠高速公路。

邮电通信已形成城乡一体化,长途业务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电话、无线传呼、数据通讯已全面开通;声讯业务、业务信箱、传真存储转发、因特网、邮政快件等通信业务覆盖全市。


南雄市供电设施齐备,电力供应充裕,全市有11万伏变电站三座;水源充裕,供水能力逐步增强。目前有日供水2.5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日供水量5万吨的新自来水厂正在筹建中。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共投入市政建设资金7亿多元,市区医院、学校、市场、商场、宾馆、酒家、公园、供水、供电、文化等一批重点服务设施项目已基本完善。市区规模不断扩大,规划达到23.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8万。城市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是广东省卫生城市。

招商引资已成热潮。南雄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是一方投资的热土。市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诚招天下客,广纳八方财”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招商引资已成为发展南雄经济的主旋律之一。

农业

南雄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1952年占70.4%,1987年占49%,2004年占29.87%。在农、林、畜、副、渔五业中,种植业占基础地位。在农业总产值中,2004年种植业占49.8%,畜牧业占27.9%,渔业占15.1%。其中粮食面积最大,黄烟则商品率最高。稻谷1950年总产56199.6吨、亩产92.5公斤,至1972年总产112235.6吨,对比1950年增长近1倍,亩产202公斤,按种植面积计算,达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400公斤。1979年总产150656.7吨,比1972年增长34%,亩产256.7公斤,按种植面积计算实现亩产千斤(市斤)县。1996年总产235169吨,比1979年增长56%,亩产500公斤,实现吨谷市,即按种植面积计算,亩产稻谷1000公斤。1999年总产238707吨,为迄今历史最高水平。黄烟总产1950年1514吨,亩产34.2公斤。至1992年总产达31623吨,比1950年增长近20倍,为迄今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是南雄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该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面积种植黄烟、优质稻、银杏、竹子、油茶以及药材等经济作物,培育和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

工业

1963年至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工业进行整顿,土高炉炼钢铁炼铜全部下马,恢复工业生产正常秩序,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1965年比1962年增长64.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96.6%。

1966年至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部分工厂一度停产“闹革命”。1970年县革委会采取老企业办新厂的办法,增办无线电元件厂、农机厂、制药厂、水泥预制构件厂、电机厂、胶合板厂等8家工业企业和电珠厂、栲胶厂等41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78年重点兴办骨干企业。当年县氮肥厂投产。1983年卷烟厂列入国家计划,成为南雄工业龙头企业。1980年县陶瓷厂创制防潮砖新产品。1984年扩建县水泥厂。在发展骨干企业的同时,外向型轻工企业和乡镇办企业发展较快。1987年有4603个企业,从业13941人,其中个体企业3760个。这一时期工业发展速度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县属主要工业企业有36家,在册职工(含临时工)6801人。其中国营工业企业职工4238人,占62.3%;二轻直属企业职工2563人。主要产品有:卷烟、竹木工艺品、竹木筷子、羽绒制品、碳酸氢铵、栲胶、锦砖、防潮砖、液压榨油机、电渗析器和土纸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深入贯彻执行,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市场竞争激烈,国有(营)企业和二轻企业由于观念、机制、市场、资金等原因,难于经营,普遍亏损,债务沉重,甚至资不抵债。1990年以后分别采取措施改革转制。

精细化工

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地处南雄市西南郊,总体规划面积约11000多亩,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园区于2008年11月取得了广东省环保厅审批通过,成为粤北首个精细化工基地。园区的发展壮大自始至终得到省、市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广东省第一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园区与韶赣高速公路出入口、韶赣铁路规划南雄火车站相邻,50分钟车程可抵达赣州机场。地理位置优越,有对接“长三角”,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良好区位优势。园区5157亩土地已全部完成招商引资工作,入驻企业99家,试投产企业47家。2011年实现产值30.8亿元,并完成税收1.4亿元,工业产值占全市的51.7%,是南雄工业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随着“双转移”工作在南雄的不断推进,园区配套建设和投资环境日益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储备了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基于当前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南雄启动了扩园工作。突出集聚发展特色,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入园企业200家,打造华南地区最专业的精细化工园区。2013年工业经济总量超百亿元。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9.2亿元、增长28.9%;实现工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增长29.6%。新增规上企业9家,总数达到81家。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支柱,有66家企业投(试)产,完成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49.6%,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5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4.5%和62.9%。

特色产业

粮食生产是南雄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广杂优稻,实行高栽培技术规范化,实现稳产高产。1981年,全县粮食亩产超千斤(市斤),荣列“千斤县”。1993年,南雄县被国家列为“八五”第二批商品粮基地。1995年又被省列为“九五”商品粮基地。1996年,全市稻谷总产23.52万吨,平均亩产1000公斤,步入“吨谷市”行列。黄烟生产是南雄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市场需要,改良品种,推广烤烟,实行“三化”(种植区域化、品种良种化、栽培技术规范化)生产,产量连年大幅度增产,烟叶质量大大提高。1985年烟叶总产突破万吨,1988年又突破2万吨,1992年达31600吨,14年增长了9倍。收购上来的烤烟,有80%左右为上中等烟叶,畅销国内各大卷烟厂。

南雄市_南雄市 -交通

韶赣高速公路(设梅岭、珠玑、南雄三出口);赣韶铁路(设珠玑、南雄、古市三个站点);323线国道和省道342线分别贯穿南北东西。市区主干道:雄州大道、金叶大道、教育路、林荫路、环城路等。

南雄市_南雄市 -教育

南雄教育兴于宋。北宋建隆年间孔润于坪林创办第一所书院。庆历四年(1044年)创州学,元佑年间置教授。至南宋末,历235年,举进士39人。明成化、嘉靖年间,办学之风颇盛,南雄州城内有大中、西清、正学书院三所,城乡有社学18所。至清乾隆间,创立道南书院,经历任官府修善,学社颇具规模,为岭南一重要养士之所。民国中期,当局推行义务教育、国民教育,南雄教育事业有一定发展。抗战期间,不少名流学者、革命志士来南雄指教,对南雄的教育事业促进颇大。民国34年(1945年)春夏,经日本侵略军蹂躏,校舍遭受严重破坏,教育一蹶不振。民国37年(1948年)文盲占总人口的80%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1979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上战略重点地位,地方财政拨款逐年增多。1987年全县中小学生79242人,比1949年增长10.2倍;中小学教师3985人。1983年底完成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南雄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南雄教育进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南雄市_南雄市 -民间文艺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南雄舞龙有瑞龙、香火龙、黄龙、游龙、双龙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镇宾阳门的 " 瑞龙 " ,龙身分为 10 余节,用竹片扎成,裱上透明的油纸,敷以彩绘,由 10 多位赤膊壮士汉舞动,伴以鼓乐、花灯、火斗。表演时,龙在硝烟焰火中狂舞,场面壮观、热烈。百顺一带的 " 双香火龙 " ,龙身用稻草扎成,插上香火,由表演者双手持把,在夜幕中表演各种动作,点点香火构成的龙身时而上、时而下,迅捷异常,动作优美,形态逼真。其中 " 双龙夺珠 " 尤为引人入胜。

舞狮多在春节时表演。狮有青草狮、鸳鸯狮、磨地狮、九角狮、香火狮、广狮、瑞狮、高脚狮等,舞有单狮舞、双狮舞。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镇洋汾村的磨地狮和珠玑镇洋湖村卢屋的青草狮,其动作敏捷,步伐矫健,舞姿精彩,气氛热烈,表达了劳动人民在节日的欢快活泼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南雄舞狮受江西的 "手摇狮" 、 " 板凳狮 " ,安徽的 " 青狮 " ,湖南的 " 武打狮 " 和广东的 " 醒狮 " 影响,集各地之大成并有所发展。

推车灯

清光绪年间由江西全南传入江头乡武岭新屋村,抗日战争及建国前夕广为流传。建国后多由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自行组织演出。推车灯的人物有一男丑角提鲤鱼灯,六个花旦提六角花灯,后有两架花车由两个 " 小老头 " 推着,内坐二个花旦,一个舞彩绸扇和彩帕,另一个轻轻打着花鼓伴唱。曲调有《十二月花》、《祝英台歌》、《倒木歌》、《石榴歌》、《恩情歌》等。

茶花灯

大约在清康熙年间由南亩乡官田里溪村卢正万公传艺下来,一直继承不衰。舞蹈演唱由 5 人组成,分别迎龙头、提花灯、龙头凤尾身鲤鱼,动作与舞龙略同,有乐器和锣鼓伴奏。演唱有〈读书歌〉、〈摘茶歌〉、〈绣香包歌〉。出行时唱〈出门歌〉。表演结束时唱〈谢茶歌〉。还演唱采茶戏文,如〈补皮鞋〉、〈卖丝线〉、〈卖杂货〉、〈钓 〉等。

祁剧


祁剧祁剧也叫祁阳戏、湖南班。在南雄农村流行甚广,特别是湖口、黄坑、乌迳、大塘、界址一带的乡民更为喜爱。祁阳戏初期演出需演员 2-3 人,后发展到上 10 人,有生、旦、净、丑、末、副净、副末、老旦、贴、占等。初期唱腔为高腔、昆腔、清朝时才有弹腔。传统剧目 200 多个,绝大部分是弹腔。

民国时期,湖南戏班常住南雄演出祁戏,剧目有《贵枝写状》、《二度梅》、《昭君和番》、《白蛇传》、《山伯访友》、《杨家将》、《困帮逼霸》等。群众喜爱的祁剧演员有花中喜、花中魁、唐有翠、徐君洪、李汉柏等。

1961年9月,南雄祁剧团成立,从广西、湖南、江西聘请艺人,又从南雄文体学校挑选学员组成,全团 30 多人,一边学习、一边演出。剧团以演古装戏为主。传统剧目有《拾玉镯》、《孟君搬兵》、《三气周瑜》、《封神榜》等。新节目有《社长的女儿》、《洪湖赤卫队》、《两个女红军》等。 1964 年因经费困难并入南雄采茶剧团。此后祁剧停演。

采茶戏


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初期戏中角色较少,生、旦、丑三行当任演员,配上胡琴一把,锣鼓一面,五人即可表演。采茶戏在表演艺术上运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应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造型。舞台表演应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应用于舞台表演。在老艺人中,流传着 " 相公背伞 " 、 " 懒人担扇 " 、 " 乌鸦下翼 " 、 " 乌云盖月 " 、 " 美人照镜 " 、 " 凤凰装美 " 、 " 狮子滚球 " 、 " 乌鸦戏水 " 等传统动作。表演以地方语言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 " 哎咳哟 " 、 " 哪呵咳 " 、 " 咳嘟(呀嘟)喂 " 、 " 咳(呀咳)子哟 " 、 " 嘿 " 等,一般出现在末句或唱腔的结尾处,前面带有下滑音。

建国初期,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批反映劳动人民劳动情景和爱情生活的作品,如《 妹子》、《钓虫另》、《双双配》、《补皮鞋》、《补瓷缸》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故事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犹如一朵朵含苞带露的山茶,充满着山野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1953 年,城关镇宣传队的《 妹子》一剧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 1958 年 7 月 1 日,南雄采茶剧团成立,先后整理、移植、创作上演了《赛龙舟》、《打鸟》、《补皮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田老汉卖牛》、《称心花》、《越看越爱看》等 200 多个古代和现代剧目。《越看越爱看》(作者朱淑贞) 1976 年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称心花》(作者华运杰、刘卫东、衷玉华) 1981 年参加省文艺专业会演,获创作、演出二等奖

马灯

有界址马灯和江头马灯,均于民国时期向江西师傅学艺传入。马灯进村要打闹台,用打击乐奏《天官》,后唱《十二月花》,有比较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界址马灯有红、黄两只马,还有两个老翁推车,内坐两个花旦,花旦一手拿花束,一手拿花帕或彩绸扇。演唱时载歌载舞,中间夹杂一花面小丑。江头马灯有红、黄、白三色马,一男一女演唱。

龙船歌


南雄市南雄每年端阳节,以农历四月初八晚开始,歌手聚于禾场坪上唱龙船歌,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浈江两岸几十个村庄,连续唱 20 多晚,直到过了端阳节。

龙船歌有七个曲调,一般是七言四句,腔调高亢激昂,唱时用锣鼓和钹伴奏。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的祈求丰收,如 " 打起龙船唱起歌,龙船菩萨来保禾。 " 有的表现勇敢精神的,如 " 新打龙船十八舱,划起龙船过大江。龙船唔怕漂江水,灶捞唔怕滚饭汤。 " 也有抒发爱情的,如 " 一朵红花透过墙,斜眉细眼来看郎,哥哥好比八角树,处处连妹处处香。 " 也有感慨世道不平的,如 " 五月初三又初四,家家拿米做米糍。有钱人家手臂粽,无钱细妹磨浆糍。 " 还有驱除邪恶的,如 " 五月初五兴端阳,句句唤郎买雄黄,买了雄黄来透洒,透了淡酒对酒酿。 " 等等。龙船歌内容多样,大都富有生活气息。

装故事

南雄 " 故事 " ,即如佛山 " 飘色 " 。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或某些神诞,艺人用特制铁枝及其他道具,装扮故事人物,以小孩充任故事主角,坐立于貌似惊险的道具台上。市区知名装故事艺人罗时清所装《子奇卖疯》、《时迁偷鸡》、《祖师得道》最为人们称赞。

南雄市_南雄市 -名胜古迹


三影塔

南雄历史悠久,春秋时为百越地,战国属楚。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在浈昌县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改为南雄州,明洪武元年置府,清嘉庆十二年改为直隶南雄州,民国时改为南雄县,隶属广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袭不变,1996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361.4平方公里,辖20个镇31个居委会221个村委会,人口46万。

南雄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岭南第一关”――梅关,自唐代名相张九龄奉旨开凿驿道后,成为岭南通往中原之要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不朽诗篇《梅岭三章》也诞生于此;闻名海内外的珠玑巷一度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聚居地和众多广府人及海外赤子的发祥地,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对岭南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位于市区的三影古塔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宋塔,至今雄姿犹存;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层”,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标准层之一,其中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正实施开发、具有丹霞地貌特征的苍石寨自然风光旅游区,景色怡人。

三影塔
于南雄市区中心。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记载的宋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道上有传说中的三影奇观虽不复见,而宋代建筑艺术风格犹存,一塔古朴雄伟,矗立广场之中,与市博物馆、广场景色、街市风光相衬映。
珠玑古巷
位于南雄城北6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全长1500多米。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100多姓南迁氏族发祥之地,岭南文化源头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10多年的重建修葺,重现珠玑古巷千年历史文化,有唐宋祖居及先人南迁遗迹,有众多姓氏纪念馆,展现各姓氏宗族文化。1995年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6月,珠玑古巷被《中国地理》杂志社、《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广东省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
梅关古道
位于南雄城北28公里,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陆路交通孔道,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道上有“南粤雄关”、“驿道寒梅”列为南雄十大景点。有秦汉时十万户侯梅

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南雄市 南雄市-历史沿革,南雄市-行政区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80103/79916.html

更多阅读

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三门县 三门县-历史沿革,三门县-行政区划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毗临海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地,东部为滨海平原,河道纵横,土壤肥沃,盛产青蟹。三门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近年来,三门县充

声明:《武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南雄市 南雄市-历史沿革,南雄市-行政区划》为网友畅所欲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