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教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

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

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

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情境创设,设疑导学>

学生观看:

1,影像《民工潮》片断

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并提出: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什么是城市化?

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南京城市用地变化,诸如“号称南京第二商圈的湖南路以北地区以前是什么样子”等

师生交流

1)在学生的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提出: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言之,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2)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请问这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教师点拨:

小城市:〈20万(市区非农人口)

中等城市:20万-50万

大城市:50万-100万

特大城市:〉100万

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

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以下明显的变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第③点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4)所见所闻:学生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发表自己见解。

<信息传递,过渡承转>

资料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单位:%)

1950年

1980年

2000年

世界

29

39

47

发达国家

50

67

72

发展中国家

17

25

44

资料2: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配情况:(单位:个)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年

62

52

1980年

103

119

2025年(预计)

153

486

资料3,以美国为例,50年代后不同年份郊区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万)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4000

6000

7600

除洛杉矶以外的12座最大城市,1950-1971年

城区人口:由2625.3万降到2552.4万

郊区及卫星城人口:由1463.5万增到1714.7万

资料4:人教版地理必修2P32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问题探究,实例分析>

1)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动一动:学生动手设计

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张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3)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市化。

5)提供图片:

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要求: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

<信息共享动态调整>

课前分的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

学生虽然分组调查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但因为环境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问题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环境问题组合在一起。并且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交流调查结果时可能会出现多元素的结论。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目标,因势利导的完成教学任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教师投影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探讨上海为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2,想一想

在城市化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上海市的经验,想想解决城市化问题除此以外,你还有哪些高见?

3,议一议

你赞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还是赞同“边发展边治理”的发展模式?抑或你有更好的发展模式的建议。

4,未来展望——生态城市

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学生诘疑、探讨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

<前引外联,活学活用>

1,分析南京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除了共性之外,有没有自己的个性问题?

2,就南京某个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展开集中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南京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打造生态城市?请为自己的家乡出谋划策

<兴趣分组,研学拓展>

任选一题自由分组

1,在人们普遍质疑南京高房价的时候,请分析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哪些?若有人向你咨询买房,你从哪几方面给他提供思考帮助?假若你是南京市长,请问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南京的房价过高问题?

2,就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某个问题集中探讨,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你的见解及措施。

3,就南京的城市规划布局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分析。

4,准备以“在绿色的南京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课。

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的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

资料1、2、3作为补充资料对于教材中的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理解有帮助,同时通过图表的组合,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目前的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为学生的信息获取以及知识储备提供了可能性。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有助于实现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借上海的例子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优秀的意识;

借学生的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共事的必要性;

借生态城市的讨论,反思南京的城市规划;

借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合身边的地理,落实乡土地理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从身边的环境小事做起,落实环境教育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7316.html

更多阅读

《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高娟华 789乘法口诀评课稿

《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瑞安市实验小学 高娟华《2、3、4的乘法口诀》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课中,陈慧智老师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口诀的来源,并自己

葫芦丝教学《映山红》教学设计 葫芦丝映山红伴奏

葫芦丝教学《映山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气息练习2、学习《映山红》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歌曲《映山红》的旋律,有表情的演奏乐曲。2、能够初步感受电影音乐的特点教学重难点:对《映山红》歌曲节奏的掌握教具准备:葫芦丝、钢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 乡愁 原文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曹斌锋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声明:《2.3《城市化》教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为网友温柔假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