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原之亂:天草四郎時貞
1549年由耶穌會教士傳進日本的基督教,到17世紀初期的江戶時代,信眾已達70萬人,大多分布在九州一帶的西日本。幕府初期為了與西方的貿易利益,對基督教的傳播採取容忍態度,豐臣秀吉卻在1587年頒布驅逐傳教士的命令,並對外宣稱基督教是毀滅神國日本的邪教。
到了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執政期間,隨著參勤交代制度與鎖國政策的確立,使得失去貿易利益的大名(諸侯)變得更加仰賴農業稅收,如此才能支付必須供給幕府的龐大年貢。
島原半島位於日本九州東南,元和七年(1621年)時,九州上的島原藩主松倉重政開始建築島原城,對於天主教徒實行殘酷而血腥的鎮壓。1630年松倉重政死後,其子松倉勝家繼任藩主,更為殘暴。傳教士於寒冬中被剝去衣服、加以捆綁、裝進水管、遭滾燙的溫泉澆身,稱之為「穴吊」,信眾則是被綁在海中的木柱上等待漲潮,經過一周後才會溺斃,稱之為「水磔」。
寬永十一年(1634年)起,島原、天草地區連續發生天災,民不聊生。在幕府殘暴的統治下,終於爆發了江戶時代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島原之亂」。以農民為主的「島原之亂」,與其說是基督徒的起義,不如說是反抗苛政的農民暴動。
發生於1637年的「島原之亂」,指揮起義的領袖是年方16的天草四郎。在那之前,天草、島原一帶曾流傳一則預言,說天將出現異象,而一名16歲的天童將拯救大家回歸基督教義。
天草四郎,本名益田時貞,後來因被過繼給天草甚兵衛,改名為天草時貞。天草自小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且外表俊秀。有一位相士曾對天草說:「閣下面相尊貴,本應掌握天下,只可惜生在德川時代,難成大事。」
天草四郎接受天主教思想後,在民眾中宣傳「天地本同根,萬物是一體,其間並無尊卑之別」的教義,被教民奉為「天童」、「救世主」。四郎於寬永十四年(1637年)率領三萬數千名(一說兩萬數千名)來自島原(長崎)和天草(熊本)的基督徒起義,佔領島原半島南部的原城,於城上豎立起十字架,掛上畫有十字架和聖像的旗幟。
12月9日、12日,幕府先後接到島原、天草農民起義的消息,急派板倉重昌為幕府專使,赴九州鎮壓起義軍。板倉到達九州後,對起義軍發動兩次進攻,均告失敗。因此,幕府再派松平信綱前往九州督戰。獲此消息後,板倉感到幕府對自己不信任。寬永十五年(1638年)元旦,在松平信綱到達九州之前,板倉對原城起義軍發動了突擊進攻。在原城義軍的奮力抗戰下,板倉軍隊大敗,損失三千九百餘人,板倉重昌戰死。松平信綱到達九州後,以板倉的失敗為教訓,改變戰術,圍而不攻,企圖等待城中糧盡,義軍自動瓦解。與此同時,幕府要求荷蘭人炮擊原城,仍不克。
圍城三個月後,原城糧食缺乏,義軍戰力下降。寬永十五年(1638年)2月28日,幕府發動十餘萬軍對義軍發起總攻擊,因饑餓力衰,義軍大敗,原城陷落,四郎受傷被俘、遭到斬首,所有跟隨他的徒眾全數遭到殲滅,連躲在屍體下、藏在隱密處的婦孺也無一倖免,預言並沒有實現。天草一帶參與此役的村民多達1萬四千名,在戰後幾成廢墟。基督教在日本一直要到明治時代才又再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