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李娜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初步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提高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享受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分析中,正确找到事物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发现规律获得结论。

教学难点:利用等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作业纸、1个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先看一段历史故事:曹冲称象(课件出示视频)

看完后老师问:问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通过这个故事揭示课题:等量代换

二、探究思考,合理推理。

我们现在就一起到动物园里去看看。(课件出示两只熊猫)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

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李娜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老师不仅看到了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还能猜出它们谁重呢?你们行吗?

(多媒体分别演示三种情况:①左边熊猫重。②右边熊猫重。③一样重。)

学生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分别说出三种情况下谁轻谁重,为什么?

老师总结:当跷跷板平衡时就说明两边一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证明了学生的三种猜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活动一:就在两只熊猫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小猴子来了。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是3只猴子。)

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我知道1只熊猫的重量等于3只猴子的重量,我看到跷跷板是平衡的而知道的。

(在图的后面板书: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谁能说一说2只熊猫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可能会说:6只猴子。[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的等量代换的思想。]

活动二:这个时候,小兔子也来了,快来看。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猴子,右边是2只兔子。)

生可能说:因为跷跷板是平衡的,所以我知道1只猴子的重量等于2只兔子的重量。

(在图后面板书: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那2只猴子的重量是多少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3只呢?

活动三:观察上面这两幅图,想一想,1只熊猫的重量可以等于几只兔子的重量?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出示“?”兔子)

学生活动:利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

1、拿出学具袋先动手摆一摆

2、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哪个组想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

(请两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下来动手摆,边摆边说,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与小伙伴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多种答案出现,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老师总结:利用等量代换首先要找到和它们都有关系的小猴子,这就是中间量(板书:中间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那会不会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快来试一试。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第一幅图:天平左边1个西瓜,右边6个梨

第二幅图:天平左边1个梨,右边2个桔子

第三幅图:1个西瓜的重量=?个桔子的重量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后老师课件演示

2、做一做(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3、继续看屏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3道练习题)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小组讨论

4、课件出示:求出所代表的数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

图1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图2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图31只熊猫的重量=6只兔子的重量

课堂反馈

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过摆一摆图片,小组交流,同时,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学会根据已知条件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换”这个教学目标设计的,使学生在容易理解的题材中体会等量代换思想,而且这些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呈阶梯状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都会进行简单的等量代换了。只是教师的语言过于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课堂过于沉闷。

滨海新区汉沽第一小学 李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04350.html

更多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主备人: 付启碧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

古诗三首《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聚落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乍一看,十分简单,只是二十多个字而已,但,就因为它是语言的精华,知识、情感的蕴酿非常丰厚,而这些,都得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去挖掘、去体会。《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凤阳花鼓古筝教学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五年级)一、教学年级:五年级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

声明:《三年级《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李娜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为网友疼爱是丶手放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