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SQN 街道的美学 mobi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作者的介绍:

芦原义信,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曾工作于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的事务所,之后回国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研究所。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作品包括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在建筑理论方面,曾撰写《外部空间设计》、《建筑空间的魅力》、《街道的美学》等专著。

作者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

这本书收录了芦原义信两部作品《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论用于了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很有说服力。书中作者分析了外部空间,街道、景观、住宅等,结合大量的实例。其中传达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筑师一样,芦原义信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观点,选出几个比较有体会说。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外墙既是广场或者街道-即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墙。作者认为街道是一种文化,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现代城市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在室内活动,建筑内部才是最有活力的场所,所以要死的街道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建筑内部的秩序渗透出来,街道的活力是两侧的建筑造成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程度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认为街道空间为生活所必须的交流空间。在欧洲,建筑内部秩序渗透到了街道跟广场的秩序中,建筑的外墙不是简单的围墙。作者强调道“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满,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间。”而且其建筑内部也没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墙壁的内外墙也大体一样,这样,“内外空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建筑的外廊承担了外部跟内部沟通的作用,使得室内的活力洋溢到街道上,例如意大利圣马可广场等。

芦原义信把住宅和街道关系分为3类:

1.开放式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之地,“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院子向城市公共空间做了贡献。但是这只是低密度建筑区域的做法,不能算作城市空间。

2.欧洲式。没有前院,外墙形成街道,外墙面上门窗开洞。居民生活和街道生活交织在一起。

3.东亚式。和建筑完全脱离的院子形成街道,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与其说前院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美洲的院落式外部城市街道的一部分,而亚洲的院子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亚洲的传统住宅很通透私密性不强,就必须依靠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的住宅本身是因为住宅的私密性好,所以可以把院子贡献给街道。住宅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在中国的传统街道,街道往往被封闭的围墙限定。传 统街道没有建筑外立面的帮助,胡同中生活的人们还是充分利用了局促的街道焦炉,端出椅子纳凉、喝茶或者聊天。虽然在传统胡同里,人们没有美化街道的观念,但很浓的生活气息,仍然使得街道体现出建筑内部的秩序。

“这是因为我在勒·柯布西埃的作品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人情味,他的作品存在着以形式美为出发点的美学观念,其中甚至连人的存在都否定了。”

这句话对大师评价很犀利。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昌迪加尔,柯布把城市当做一个有机体,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等。柯布的规划从人体布局出发,但是却太过概念化,建成后的空间空旷巨大的,没有从城市居民真正的生活角度考虑。在城市设计中,通常图底关系理论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将外部空间图形化,可是实际中,外部空间并没与被赋予更多的人性化特性。

还有批评柯布设计马赛公寓亦如此。马赛公寓配备齐全,是一个很成功的建筑。可是人们是否愿意就呆在一栋楼里面解决所有问题呢?倘若每栋建筑都如此,城市外部空间就会更加了无生气。但是现代的网络时代,使得人们不用走出公寓就能解决生活上的一切问题,是否建筑也会有这种趋势。

书中提到了建筑的轮廓线,每次设计中总会有人提到建筑轮廓线这个概念。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轮廓线才是好看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判断。

作者定义决定建筑本来外观形态的建筑为第一轮廓线;第二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说构成的形态为第二次轮廓线。欧洲的街道多完整的保留了第一轮廓线,而亚洲的城市多呈现出第二次的轮廓线。作者认为该尽量还原第一轮廓线,恢复建筑外墙的可见性。对于亚洲多呈现出第二次轮廓的问题,也有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反对的声音。例如在中国,上海就开始提出对户外广告的控制。

香港老街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SQN 街道的美学 mobi

美国第五大道

个人认为第二次轮廓并非坏事。首先这个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地域性特征。商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牌和灯箱,是最有亚洲地域性的标志,这也是日本街道、亚洲城市区别于欧美商业大街的重要标志。其中广告上的图案文字,也有像拼贴画一样的效果,有表现出更多的意思。地域性特点并不是一定要历史悠久的,只有是伴随着日常生活形成的就是有地域特点的。

其次这种铺天盖地的“第二次轮廓线”虽然打乱了建筑本身分明的天际线,却明显起着沟通建筑室内外的环境,反而沟通了室内外环境。如果这种广告牌形成了很好的过渡空间,又何必非要追求清晰的建筑轮廓?

中国和日本虽说都是东方的代表,文化上有相似性,但是国情差异是很大的。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街道确实不太美观,立面不协调,但是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的部分。这种城市美化工程有时会把城市搞的不伦不类,而且这也不是说还原建筑立面就能完全可以解决的。很多街道的立面就算还原,依旧是不美观的。反过来想,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美化了完本不足的建筑。

书中,作者还提到D/H比值的问题,自从这本书出版,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广泛认同和讨论。和街道设计注重细节的问题。书中提到了下水井盖的这个小部分,日本的下水井盖,图案丰富有些还有颜色。而国内的下水井盖千篇一律。每次我们作设计的时候,都是想到1:200,1:500的比例,而没有把自己缩小放在空间里面考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297684.html

更多阅读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书笔记 让孩子心悦诚服 微盘

原来孩子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成长——《让孩子心悦诚服》读书笔记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

《女生贾梅》读书笔记 女生贾梅全传读书笔记

《女生贾梅》读书笔记摘抄(1):两个女孩走出老远老远,才发觉,永远不会有顾客会为那个护创膏找上门去,因为他正好好的粘在简亚平的鞋底下,难怪刚才遍寻不着它呢!简叶平耿耿于怀,非要让她姑妈装成受害顾客上门取讨回那八元钱。贾梅阻止了他,说这

《汉书刑法志》读书笔记 明史 刑法志

《汉书刑法志》读书笔记一作者:班固(汉)阅读时间:2012年10月最近阅读了《汉书刑法志》的前半部分,本文针对已阅读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汉书刑法志》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叙述刑法制度发展史的专著。作者班固以“德主刑辅”的观点,评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的读书报告

A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yofnation——AdamSmith《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国富论》)——亚当·斯密第一编: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在斯密

读《林肯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摘抄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从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一版出版的艾米尔·路德维希的《林肯传》中,我们更

声明:《《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SQN 街道的美学 mobi》为网友剑断青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