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悦诚服》读书笔记 让孩子心悦诚服 微盘

原来孩子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书笔记 让孩子心悦诚服 微盘

——《让孩子心悦诚服》读书笔记

真的感谢一位朋友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甚至超过当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给我的体验,因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两个问题:个人的焦虑和育儿过程中的焦虑。虽然它是一本育儿书,但它远不止于此,可以说,它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普及读本,杨杰想说的岂止是育儿,还有三观;不止是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父母如何让自身的人生更快乐、丰盈,因为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

另外,如果说前段时间看的《正面管教》让我学会了“关注于解决问题”和“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这本书说的很多观点都与此相符,但比这深远得多。

先看前言里的这段话:“一个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他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对别人有各种期待,渴望对方主动满足自己。一旦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会有挫败感,并且心生埋怨。这种期待特别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往往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还有“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对上一代亲子关系的检验。”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问题吗?我为什么当初对亲密育儿法一见钟情,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疏离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他体会更多快乐,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过于纵容。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他在成年以后可以选择尊重自己的感觉,满足自己的愿望。只有学会了自我满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乐成长。”今天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不做焦虑的传送带,而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绝对不是好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喜悦感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

说到亲密关系,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着我,还是我在粘着他?是我离开不了他,还是他离开不了我?我是不是为了弥补儿时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养了这样亲密的关系,现在又怪他太粘我?

这个问题我暂时还解答不了,先放着。下面列出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体会。

1、“亲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要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平复自己的心情——这不是长久之计,否则势必引发对抗,而是要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直面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承担完全的责任。”(《无名怒火从哪里来》)乍一看,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吗?会不会造成妥协和纵容?这里应该这样理解:理性、冷静处理≠不处理,也≠放纵孩子,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专注于解决问题,拒绝自己的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

2、“情绪不仅要克制,还要处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算真的把事情处理完,才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处理情绪的工作需要天天进行,把负面念头随时思考并把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高效处理情绪。许多人的情绪容易习惯性低落、烦躁,自己却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其实,我们都带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暗伤。我们值得为自己停下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念头在阻碍自己(书中举的例子是作者不爱收拾书桌)。解决办法:自我谴责改为自我期待。我们的成长历程并不完美,但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转移,不蔓延,否则孩子会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重灾区。发脾气在所难免时,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沟通:定好目标,划定界限,坚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过程中,‘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有时候孩子虽然没说什么,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累加起来就是过度教育,容易积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绪,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是自己。”(《不对孩子发脾气的小绝招》)这篇能在育儿书里发现,真是惊喜。我一直是个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的人,敏感、容易受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完全没有理由,就会莫名郁闷、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时间郁闷,只有被他实在缠得忍不住才会大叫甚至发火。情绪管理,父母必修课。

3、“做到了,没必要说;做不到,说了也白说。‘尊重’这两个字,说到容易做到难。如果默许对爸爸大吼大叫,回头再给他讲一番大道理,那么‘尊重’变成了一个口号。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口号,那些口号都正确无比,却只是说说而已。”(《学会尊重学会爱》)小孩有时对大人大喊大叫,我们会觉得突兀,但仔细想来,他不就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吗?做胜于说。不想让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温言细语。另外,改善父子关系,关键在妈妈。

4、“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的少,效果却更好。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怎么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甚至该有个家长守则。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少讲大道理,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点到为止,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经常能看到那种唠叨式家长,说得多了孩子就当耳边风了。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发出这种噪音,特别是催促他洗漱时。要时刻记住,少胜于多。大道理少讲,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

5、“对于新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这才算真的讲明白了。学习能力最大的杀手,就是轻视孩子的‘为什么’,漠视孩子的困惑。孩子问‘为什么’时,除了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统一规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记录下来,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一个储蓄‘为什么’的银行,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知识路线图,带着孩子一起追踪答案,阅读、上网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每寻找到一个答案,就记录在卡片后面,庆祝新发现,慢慢地织成知识网。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应跟随孩子好奇的脚步,单纯地去体会那些‘没用的’知识带来的乐趣。学习,至少包括储存知识和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标,能力发展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压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家里是最适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契机,恰到好处地点拨孩子。没有痕迹、没有负担、没有意识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书里面举的例子是孩子问“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就让他观察踏板、齿轮、链条的作用原理,问“鸟为什么会飞”,就引导孩子观察各种鸟的飞翔高度和姿态,思考鸭子有翅膀为什么飞不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懒惰、怕麻烦心理!

6、“古往今来,这世界上都不曾有过‘理想小孩’,但这个形象却像幽灵一样,干扰我们对孩子的判断。请放下这个形象,回到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纳我们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不会自动符合我们的期望》)孩子行为不符合你的期望时,关注于解决问题!不要生气,更不要人身攻击!此点同样适应于大人。

7、“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现在明事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这一点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

8、“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和退缩。孩子容易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能太急躁,要教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父母挫败感中,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别只给挫折不教育》)说得好!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师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做事慢、粗心、不会说话等,小时候的标签成了长大后挫败感的根源。现在我们对孩子一定要秉承“对事不对人”。当然了,也不能什么都包办,不给孩子挫折中学习的机会。

9、“讲道理通常是一种低效的方法。孩子的情绪、态度和努力,都蕴藏在行动中。如果能在孩子的细微行动中捕捉到更丰富的信息,并继续用实际行动与之呼应,那么,我们应该能看到孩子更积极的一面。”(《小孩儿都是行动派》)我们善于给孩子挑错,却不善于给他们挑对。及时捕捉孩子的正面行为并给予及时肯定和回应,比老是挑错更能激励孩子。谨记!

10、“当我发现孩子磨蹭的时候,通常先是默默地观察、等待。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忍耐和期待,他会主动改变自己。当然,前提是我们保持平静的状态。当人平静而沉默,孩子的注意力会放在自己的行为上,他想着怎么改变自己;大人急躁而沉默,孩子的注意力会放在父母的情绪上,他更关心父母是否会发火,是否会责备自己,自己应该怎么应对。‘等一等’体现了教育的滞后性,等待的过程给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等主动性自然浮现》)文中说的是孩子做作业磨蹭。我家的是睡前洗漱磨蹭,现在正在用日程表等方式改善中,要平和,少急躁。

11、“孩子觉得自己很棒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股冲动——给孩子浇几盆冷水?孩子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有喜悦之情,有成就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自我激励,靠的是善于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真正的高手和天才都不是靠功利和恐惧驱动自己,而是被内心积极的力量和体验所激励。善于自我肯定的人,同时也可以很谦卑,二者并不矛盾。孩子要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功,才能不断走向成功。我非常反对把批评当做教育的手段,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应该点到为止,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改进上,而不是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炫耀,会间断地贬低他人,伤害他人的自我价值感。所谓的懂得自夸,远离炫耀,就是我们对自己要善于捕捉积极的体验,同时也体谅他人的处境,照顾他人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坚持价值平等地原则,肯定自己的价值,也认可他人的价值,便不会去贬低他人。不卑不亢的背后,是稳定、恒定的自我价值感。”(《懂得“自夸”,远离炫耀》)我和作者的经历一样,自小生活在不鼓励自夸的环境里,因此一直被自卑包围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当然,自卑的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情绪代价。如果不希望孩子承受这份痛苦,就要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肯定,让他们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达成自己的目标。积极、正面的体验比消极、负面的挫败感好。

12、“积极的二人关系中,不论双方身份地位权力的差异如何,都坚持价值平等的原则。父母要学会自律,学会倾听,尊重孩子表达的权利,认真回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时也要学会坦然拒绝孩子。我们践行尊重的理念,却常常走入放纵的误区,把拒绝孩子等同于对孩子的不尊重。我们在家里提供一个安全的人际环境,孩子就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很容易融入其他群体。通常孩子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习得一个模式,并且会带着这个模式周游世界。我们对孩子好,世界便对孩子好,这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也是亲人能给予孩子的最深刻的祝福。”(《被尊重的孩子胆更大》)在我家,要谨防“尊重过度”,过于放纵孩子也会让他有找不到边界的不安全感。

13、“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至少要包括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学会储蓄、学会理智消费、了解等值的观念、考虑怎样赚钱等。”(《孩子“偷钱”怎么办》)文中提到一些方法,如让孩子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配金钱、参与家庭账目管理、带孩子摆摊卖东西赚钱等。可以等小宝大一些了尝试。

14、“教育的核心是感觉的融合,乃至内心的共鸣。准确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困难,它仅仅是一个不断练习、不断印证的过程。对孩子判断失误时,我会极端重视并反复揣摩整个过程,找出出错原因,通过向错误学习,不断修正自己,判断孩子的准确度就会越来越高。作为父母,关键是要有学习的态度。如果我们像写广告文案一样,精益求精地对待每次教育行为,坚持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的互动就会越来越默契。”(《如何“引”,“导”向哪里》)文中举的例子是“引”孩子去重复愉悦的感觉,“导”向坚持做一件事,而不要讲大道理,因为道理孩子都懂。和孩子的互动一定要用心理解孩子的感受,先“共情”,再“引导”。

15、“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今天的改变上,至于日后怎样,需要孩子做出选择,不需要我们操心。他做不到的时候,如果我们依然愿意进入他的‘后台’去理解这个路径,并付出信任与等待,待孩子踉踉跄跄走过这一段,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任务不是逼迫孩子做出改变,而是发现孩子的改变,并给予关注和肯定,间接地确认孩子的感觉。当父母和孩子的评价重合时,孩子才更加信任自己的饿感觉。此时,我们不必贪得无厌地要求孩子‘再接再厉’,这听上去像鼓励,其实是压力。”(《理解孩子的“后台”运作》)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大人也如此!否则我们这么多拖延症患者从何而来?

16、“请求可以坦然接受两种结果:答应或拒绝。命令则只有一种选择:必须服从!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完善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自行推动每个人的成长与成熟。与这股力量相比,我们的命令、控制和强迫,反倒是画蛇添足、费力不讨好。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怎样控制孩子,而是激发孩子的潜力。在必要时,我也会运用规则来约束孩子。不过,我尽量不依赖规则,而是不断去探索更加柔和、温暖的相处方式。好的教育一定蕴含着简约之美。”(《多请求,少命令》)规则只是工具,内化的动力才是更高境界!

17、“我陪伴小孩儿的耐心,来自于我很少期望孩子必须做什么。我关心的不是我心中的目标,而是孩子目前的水平。我会对孩子的行为有个大致的预测,如果结果高于我的预测,我会积极反馈给孩子;如果没有达到,那一定是某个环节我没做好,我会设法改进自己的做法。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孩子,对孩子有所期望,这个期望的背后便是控制,是脱离了孩子实际承受范围的强迫。”(《分层设定目标》)文中说的是孩子写作业,但可推而广之。不过这个“不期望”太难把握了。。。需要慢慢在实践中体会。

18、“一个道理讲过三遍以后就要反思:这个方法有效吗?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把我们认同的道理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算我们不多说什么,孩子也能很快学会。只有在他们完全不懂时,才会讲道理,而且尽量讲得通俗易懂。我让孩子直接学习怎样做,让他们通过做的过程自己揣摩其中的道理。如果父母知行分裂,讲再多的道理,结果都是零。”(《做沟通的好榜样》)文中介绍了教孩子用“我不想...我想...请求您...”的句式沟通。有意见,好好说,就事论事,不要发脾气。对待大人小孩都适用。

19、“孩子的进步时刻都在展现,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如果我们总能发现这些细碎的改变,就不会对孩子失望,而能与孩子一起庆祝进步。亲子关系并不完全对等,用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打比方,父母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理解孩子的困境并提供有效的支援,他们需要教练而不是法官。与追究责任相比,明白怎么改进更有价值。一个是过去时,强迫孩子追悔过去;一个是将来时,引导孩子展望未来。”(《温言暖语感人心》)时刻注意,由己度人,关注于解决问题!

20、“对于复杂的问题,落在纸上至少有三个好处:把倾听与评判分开;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培养孩子的客观性与条理性。”(《把争吵化作“笔录”》)好办法!

21、“遇到突发事件,全面而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孩子非常重要。亲子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往往是因为父母利用特权,无限缩小自己的错误,无限放大孩子的错误。首先要积极因素非常关键,先肯定孩子几句,气氛便立刻不同。就算指出孩子的错误也没必要疾言厉色,不需要带出责备和愤怒。温暖的话语是亲子关系中永远的润滑剂。”(《守住亲子间的公平》)大人不要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

22、“孩子之间闹矛盾很平常。如果我们急切地干涉,反倒是对孩子成长机会的剥夺。不妨先观察一下,趁机想好介入的策略和步骤。到了非介入不可时,不但要解决当下纠纷,还要给孩子作出示范,让他们学会处理纠纷的新思路。孩子的哭也一样,我们要关注孩子哭的原因,而不是武断地阻止孩子哭。不鼓励孩子通过哭来解决问题。通过诚恳的请求、友好的协商、善意的沟通,更容易达到目的。”(《小纷争,大学问》)学习!特别是不能强迫大的一定要让小的!

23、“处理孩子自卑问题时,我们的话一定要让孩子感到舒服,才能达到抚慰情绪的效果。劝慰孩子,最忌讳故意否认事实。先承认事实,再回应孩子的感受,再分析问题,并让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孩子同理心,最后把选择权给孩子。对于让我们感到自卑的事情,要先学会接纳,再尝试超越。消除自卑的一个误区就是不肯接纳,只想着改变”(《化解孩子的自卑》)只有大人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才能教出不自卑的孩子。

24、“遇到突发事件时该如何解决问题?接纳现实,设法解决问题,分割责任,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突发事件的解决路径》)大人也适用!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沮丧、负面情绪蔓延后,就想着推卸责任。还是那句话:关注于解决问题!

25、第五章《高效地学习》主要说的是中小学生阶段的学习,暂时还不太用得着,仅列出要点: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遇到孩子心不在焉,不必急着干涉,时间长了再做最低限度的提醒;发现错误不急着说,而是对好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对孩子的作业,我们没必要为他负责,但有监督的权利;对待分数,要关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而非结果;在游戏与生活中学习;接纳孩子因粗心犯的错误,不翻旧账,不带负面情绪,不用语言攻击孩子,而专注于改正错误;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复习能力。

26、“对亲子关系保持敏感并及时作出调整。要重视孩子的智慧,与孩子保持协商。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孩子成长的任务之一,这项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把孩子喜欢做的事和需要做的事同等对待。要守住底线,注意提醒的尺度。我们必须保持克制,包容孩子的坏脾气以及我们所认为的坏习惯,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消化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慢慢放手。”

怎样放手?心中必须储备一个具体的方案,包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需要分为几个步骤?可能遇到怎样的突发情况?我们要怎样自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放手?必须关注双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放手过程中,做不好可以理解,做好了就热情洋溢地肯定,调动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放手的道理很容易懂,过程也很清晰,但许多父母输在了耐心上。除了情绪因素,另一个困难来自于懈怠。”(《放手是个技术活儿》)

27、“女人到了一定年龄,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狭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有三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我们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甚至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整个人生的成长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在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很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让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它们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很多家长说,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没有结果。仔细一问,不是做出很多努力,而是付出很多担心。仅仅担心、焦虑没有用,关键是要尝试、付诸行动。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促使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因素。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是本末倒置。在不断的成长中,我们会产生一种确信——确信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成长路径,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孩子的引路人。”(《后记“拼娘”时代》)

感想:不知不觉,竟然打了这么多字。想起上中学时手写摘抄书中锦句的感觉了。特别同意该书后记里的观点,父母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带动孩子高质量地成长。我也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才发现了原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这么多的暗伤:不善于管理负面情绪、消极、自卑、内心渴求亲密关系......从而思索这些暗伤会不会投射到我与孩子的关系上。目前看,的确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比如孩子太粘我,在家里不愿遵循规则,遇事过于依赖大人等等。这些根源应该都在于我。所幸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既然发现了,就会在以后和他相处的过程中注意避免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

再次感谢杨杰这本书给我的帮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243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 甘地自传

原文地址:《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作者:hui_ting1979一个人如果想要改造别人,就不应该同时和被改造者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朋友是相互影响的,在友谊中是不会有轻易改造任何一方的机会的。我以为一切排他性的亲密友情都应当避免,因为人容

《汉书刑法志》读书笔记 明史 刑法志

《汉书刑法志》读书笔记一作者:班固(汉)阅读时间:2012年10月最近阅读了《汉书刑法志》的前半部分,本文针对已阅读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汉书刑法志》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叙述刑法制度发展史的专著。作者班固以“德主刑辅”的观点,评

《历史的天空》读书笔记 水浒传读书笔记

充满理想激情的军旅华章——《历史的天空》读书笔记文/徐义平 - 生命如歌的日志 - 网易博客军旅作品,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军事文学作品,必须与战斗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应以战争过程为载体,反映战争中的人物命运、道德、行为、意志等。传统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的读书报告

A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yofnation——AdamSmith《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国富论》)——亚当·斯密第一编: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在斯密

读《林肯传》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摘抄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从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一版出版的艾米尔·路德维希的《林肯传》中,我们更

声明:《《让孩子心悦诚服》读书笔记 让孩子心悦诚服 微盘》为网友枇杷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