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杜克·杰弗逊读书笔记 杰弗逊大厦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书笔记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杜克·杰佛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介绍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商品化从物质已经延伸到精神领域,而人类自身的生活也成为商品化的广告、电视、录像、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简单复制。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上述特征,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文化的三种含义

文化的三种含义。一是“个性的形成、个人的培养”,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概念,新型中产阶级的思想产物;二是“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里文化和自然是相对的,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定义,由弗兰茨·波瓦斯提出;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和日常工作相对立。一般研究的是第二种“文化”。

·现代主义分析的两个方面

和现代主义相联系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纯文学,一个是现代化。作者的分析主要通过文化作品——著作和电影来展开。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各有特点,与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意义对应。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商品消费成为意识形态行为、实践才是信仰

在文化·宗教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没有阶级斗争的阶段,人们生活在一个是文化而不是任何意识形态在起作用的时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那说:商品已经成为它自己的意识形态。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时代里,只要你需要消费,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无关宏旨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旧时的意识形态是信仰,而如今是一系列行为、实践。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杜克·杰弗逊读书笔记 杰弗逊大厦

·对艺术作品的解读

在第五章中,杰佛逊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特质进行介绍,并且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以印证后现代主义社会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起源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建筑领域,但是在文学和美学观念中都有相应的影响和后果,另外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出现了新型的人,正努力适应这种社会。这些变革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摈弃,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格尔尼卡立体主义打破内外界限的不是哲学

立体主义的绘画就是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形,以此表现新的时代中每一件物品都是崭新的,都能使人感兴趣。在一战中,工业化的诺言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噩梦,机枪和坦克这样杀人的机器出现,艺术家们不再对此保持乐观态度。立体主义的艺术销声匿迹,随后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和机器没有任何的关系,反映的是无意识、欲望和梦幻。现代主义以一战为分割点,之前是进步的,充满活力和乌托邦式的幻想的,其后是悲观主义的、内向的(伯格)。

《格尔尼卡》打破了内外的对立,建立起一种不确定性、模糊性,打破了传统的定点画法和透视。透视法出现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的“意识即中心”的观点相联系,和西方新兴的关于科学的观念相联系,此外还有自然的统一化以及商业兴起等原因。现代主义的绘画不仅要冲出一种风格题材,还有摧毁一套意识形态。作者认为,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想要强调的是主管和客观的分离,个人和集体的分离,里与外的分离现在忽然之间被消灭了,不存在了,这一切是希特勒的炸弹带来的,而不是哲学家的功绩。这是一幅现代主义的画作,毕加索想使他的艺术达到能直接说出话来的强烈程度,使艺术充满力量,但绘画做不到,因此他只能表现这种没有声音的呼喊。这是绘画这种媒介的失败,而现代主义都表现了这种媒介上的失败。

·《回声》吞咽的恐惧

西克罗斯的《回声》,也是描写西班牙内战,其中表现的“吞咽”这样一个概念让人不寒而栗,感到威胁。现代主义是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的感情,焦虑、孤独、无法言语的绝望等等。

在现代主义阶段,心理上各种复杂的情感还不能完全用言语来表达。

·现代主义的“炙热”后现代主义“失去自我”

上两幅画是现代主义对“暴力”的解读,和后现代主义对于暴力的展现来说显得“炙热”,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如安迪·沃霍尔所拍摄的电刑椅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代表,不再有个人的表达方式,失去了对个人独特风格的追求。

对比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摄影、甚至相片的底片成为艺术家的作品,而且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沃霍尔的作品生动准确的表现出了“死灰一般黑与白的底层”。后现代主义中是没有什么内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一特色是和客观世界及主题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世界本身已经成为一系列文本和类像,而主体则充分零散化,解体了。

·《叫喊》苦恼耗尽

蒙克的叫喊是作者所讨论的最后一幅现代主义作品,在中世纪欧洲人们普遍相信“城市之自由”的时候,蒙克的叫喊表现的却不完全是这种自由的城市。在19世纪后半期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城市进一步增长扩大之后,人们不在谈论城市的自由,而是感到了一种新的孤独和焦虑。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卡姆发明了“苦恼”一词来描写工业化城市里出现的这种社会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焦虑和困恼,而在后现代主义时代,人们面临的灾难性的情感是美国人称作的“耗尽”(burnout),连续的工作,体力消耗殆尽,人完全垮了。

新的工作方式实质上是“延缓的满足”,新教社会里的工作方式不再有即时的满足,工作中的满足只是在很久以后才到来,工作是痛苦的,无法令人满足的,在工作的结尾,你满足了,你得到了钱,这样人的时间被分开了,在某段时间有工作没有任何满足,而在另一段时间里你将得到满足。

在现代主义时代,虽然焦虑,但是在焦虑中仍然有一个自我,仍然感到孤独,你想缩回到自我立保持自我的完整,也就是说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你体验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你并没有自己的存在,你已经成为了一个非中心化的主————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有自己的病状,如果说现代主义时代的病状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一旦在后现代主义你感到非爆发出来不可的时候,那是因为你无法忍受自己变成无数的碎片,无法使自我统一起来,没有一个中心的自我,也没有任何身份。

·沃霍尔无主题物化

沃霍尔的作品中,真实的东西并非五彩缤纷的色彩而是色彩下面的底片,相片中的底片时没有生气的,是没有主题的,只有在旧的艺术作品中才有所谓主题。玛丽莲·梦露也受着异化,她所展现的形象其实并非自己,而作为明星又必须保持这样的形象面对世人,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物化”。

·历史感和深度的消失整个世界是一堆文本

再次谈到蒙克的叫喊时,作者讨论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历史感,或是过去意识的消失,主要研究的是摄影写实主义作品。后现代主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相片的出现和平面感,画面的一切都走向平面,如立体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改变了城市,消灭了旧有的透视;现代主义作品在解释层面的深度也消失了,而后现代主义作品恰恰是不可以解释的,而应该去体验。

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标志着传统哲学的结束、新的理论的出现。第一种深度模式是黑格尔或者马克思的辩证法,辩证法认为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人们不能以现象判读事物;第二种模式当推弗洛伊德,他关于“明显”的和“隐含”的区别,所想的和实际上发生的之间的区别,就是一种深度模式;第三种深度模式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理论,即存在主义所区分的确实性和非确实性,存在主义者认为确实性是核心的东西,是对改变生活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中这一切都被抛弃了;最后一个深度模式是符号,符号区分了“能指”和“所指”,后结构主义理论其实是从符号学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符号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取消了关于符号的两层次的理论。

当代的平面化和文本话造就了这样一种情况,今天如果要攻击一个人,并不会指责他的思想错了,而只是批评他的文字错了,表述有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文本去代替他的文本。整个世界都只是一堆作品,一堆文本,人体和人体行动也只是文本。

·摄影现实主义无个性复制复制复制

由于已经不存在任何的形象,而回到过去的形象又不可能,摄影现实主义回答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摄影写实主义模仿的是相片,没有笔触、笔锋,只有绝对的相似性,并且没有任何的主观性和个性,看不到艺术家的特点和个性,所有一切都是平直的。商品可以被复制,而人也可以被复制。

作者在此提到了萨特的“非真实化”,所有东西的中心都可以被掏空,成为蜡像。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里,形象抽掉了现实,一个充满形象的社会,在那里一切都是文本,现在的人们感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恨,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可以很恐怖,也可以很舒适。

·传播工具的发展导致距离感的消失

在谈论到形象的时候,作者举例说明了传播工具的变化为信息传递带来的巨大变革。政治人物和外部世界的现实出现在广播和电视机里的时候,距离感消失了,而这一点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

·“摹本”尚具有人性温度“类像”却无比冷漠

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其需要和新型的技术相联系。这里作者对“摹本”和“类像”做了区别,摹本是从属性的,帮助人获得现实感,使你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而类像描写的是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但是其不表现任何劳动的痕迹,没有生产的痕迹,原作的摹本都是由人家来创作的,而类像看起来不像任何人工的作品。柏拉图对于艺术的憎恨就来源于对类像的害怕,害怕现实的失去,一切都成为形象,都成为文本。

·时间体验只存在于现实

后现代社会中过去意识消失,历史感消失和类像及形象不无关系。后现代社会里关于时间的概念是和以往的时代大不相同的,形象这一现象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时间体验,那种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的感觉已经崩溃了,新时间体验只集中在现时上,除了现时以外什么也没有。

·精神分裂

这里再度提到了精神分裂,作者认为正是那些患者达到了我们具有的潜在可能性的极端,便经历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的东西,但是他们却被我们隔绝了出来。精神分裂者没有记忆,记不起自己是谁,只是存在于现时,不知道为什么而行动,他们是失去历史感一个强烈而集中的表现。

拉康对于精神分裂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认为在精神分裂中,“能指”和“所指”间的一切关系,比喻性或者转喻性的都消失了,而且表意链完全崩溃了,留下的只是一连串的“能指”,这是探讨精神分裂的现实感觉的一种方法。即将这一现时看成是破碎的、零散化的能指系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76446.html

更多阅读

资料积累: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

论证严密,语言凝练——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黄明敏人生百味,痛苦与快乐如影随行。何谓苦?何谓乐?近代著名的“维新变法”的领军人梁启超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写下《最苦与最乐》,堪称对人生苦乐观最好的诠释。技法探

对比《金婚》《王贵与安娜》 王贵与安娜电视剧

去年热映了一部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在看到这个电视剧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金婚》,原因之一是其中有几位重复的演员,包括主角王贵和安娜的妈妈,随后被搞笑的台词吸引看了下去,看着看着越来越感觉这两部戏就诸多相同之处,呵呵。对比这两部

爱,约等于犯贱----简评电影《春娇与志明》 春娇与志明

《春娇与志明》是彭浩翔导演继《志明与春娇》后的又一力作,它们既可以认为是姊妹篇,也可以认为是互相独立的两部。前者讲的是两人走到一起的故事,后者讲的是两人走散了再走到一起的故事。其实《春娇与志明》是一部很通俗的爱情电影:他是

声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杜克·杰弗逊读书笔记 杰弗逊大厦》为网友温情湿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