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诗歌《于易水送人》赏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是一神童,七岁即能属文,那首《咏鹅 》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至今还是我们小学时期必学的诗歌。他的诗歌尤妙于五言,尝作《帝京篇》诗,洋洋洒洒,恢宏有气势,当时以为绝唱。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才高而位卑,恃才傲物,对自己的际遇愤慨不满,“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曾经被人诬陷贪污而入狱,激愤难平,写下了那首蜚声初唐的《在狱咏蝉》。出狱后,做了短时间的临海县丞,后人称其“骆临海”即由此得。由于难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弃官而去。

晚年,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由于对武则天统治的不满,为匡扶李唐王朝,参加徐敬业的反周队伍,做了府属幕僚,为敬业草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斥责武后罪状,情感激烈,酣畅淋漓,对武则天极尽谩骂。武则天读了以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后来,徐敬业起义失败,有人说,骆宾王被杀,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据说宋之问游杭州灵隐寺,碰到一个老和尚替他续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总之,生死未卜,不知所终。

这首诗歌,从题目来看,是一首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却没有提到所送之人,也没有提到送别地点,完全是借古咏怀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一吐胸中之块垒。

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当时,荆轲在前往秦国刺杀嬴政之前,在易水别离燕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慷慨,怒发冲冠,那股豪气激荡至今。那一肚子怨气,一脸苦闷的骆宾王送别友人来到这易水河边,风吼涛怒,激荡其心中的郁气,想起自己功业未成,岁月蹉跎,似乎心中那不甘沉沦的心被重新唤起。

后两句,尤其绝妙,两个虚词“已”、“犹”,使得两句自然流利,一气呵成,音节舒缓,荡气回肠。义士荆轲虽然随着历史的烟云永远的离去了,但是壮士的豪气依然激荡起易水,冰寒之气依然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直插骆宾王的心胸,抑郁不平之气力透纸背。虽然诗人没有言明所送者何人,但是通过这首诗,我想那人一定也是个慷慨义气,肝胆相照之人吧!诗人写这首诗就是鼓励友人,借以自勉。

晚年,骆宾王参加徐敬业的起义,企图恢复李家王朝,和荆轲刺秦王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荆轲使剑,骆宾王使笔,那篇檄文就如同利剑一样,很有战斗力和鼓动性。虽然方式各异,但是结果却相似,都以失败而告终。

总之,此诗充满抑郁不平之气,愤懑悲慨的豪气,题为送人,实是借古咏怀,可以说是送别诗的别格吧!同时,也可以看出骆宾王的性格,真乃一血性男儿,虽满含一腔热血,无奈空怀报国之志,读此诗让人心情激愤,扼腕叹息!


骆宾王诗歌《于易水送人》赏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39270.html

更多阅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 陶渊明诗歌赏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杨树临风 出自:踏雪寻梅 浏览/评论:1,299/3 日期:2007年5月18日 05:5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赏析归去来兮辞晋·陶渊明●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译文] 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出典] 王维 《过香积寺》注:1、《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

骆宾王《讨武曌檄》赏析 讨武曌檄原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伪临朝武氏者〔1〕,人非温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尝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节〔5〕,秽乱春宫〔6〕。密隐先帝之私〔7〕,阴图后庭之嬖〔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9〕;掩袖工谗〔10〕,狐媚偏能惑主

声明:《骆宾王诗歌《于易水送人》赏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为网友清尊素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