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新说《水浒》文字版――鲁智深十五 鲁智深之死 鲍鹏山评说的鲁智深

鲁智深为救出被关押在华州大牢里的史进,孤身一人前往华州刺杀贺太守,不料却被狡猾的贺太守给逮捕入狱,命悬一线。这个曾经无数次都化险为夷的鲁智深,难道就真的要在这个华州大牢里面命丧黄泉了吗?在《水浒传》中这个让所有人都记忆深刻的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最终会魂归何处?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在历次征战中,最终死伤过半,而这个梁山好汉中最为奇特的鲁智深,究竟又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归宿?

鲁智深到华州城里面,去刺杀贺太守,要救他的兄弟史进,可是他刺杀失败,被贺太守抓住了。贺太守在审问他的时候,他反客为主,不等贺太守开口,他自己先破口大骂。贺太守大概也是被鲁智深骂糊涂了,不但没有马上杀他,甚至连拷打都免了,直接把他带上枷锁打入了死牢。

这个连拷打都免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我们说,一个作者在描写他的人物的时候,他是带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他往往就体现在,对人物的遭遇的描写上。《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非常喜欢鲁智深,所以这个贺太守,没有拷打鲁智深,实际上是作者,不让贺太守来拷打鲁智深,他觉得这样一个好人,打他一下不忍心。《水浒》的英雄里面,很多人都是受过很多苦难的。我们常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身体发肤,收之父母,不敢损伤,可是《水浒》中很多的英雄,他们的身体发肤都受过很多的损伤,你比如说林冲脸上刺过字,挨过打。武松脸上也刺了字,也挨了打。最惨的一个是谁呢?是宋江,脸上刺了字,而且打得非常惨。武松和林冲在被打的时候总还有人关照,打得还比较轻,宋江打得是特别惨,而且在打之前,还让他装疯,吃了很多污秽的东西。那么这些描写本身,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到,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一种感情。所以鲁智深一生身经百战,但是可以讲,他一点的皮肤上的损伤都没有。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作者,对鲁智深一种特殊的关照。这一点我专门提示一下。

那么现在鲁智深,现在被关到了大牢里面,也是死囚牢里面,实际上就是和史进关在一起。两个兄弟现在终于见面了,不过这个见面的地方,非常特殊,在死牢里面,但是正因为这样特殊,才更能见出两个人的感情。在什么时候,才能最见出感情呢?在患难之中,你在死囚牢里,我也进来陪你,你要死,那我陪你上法场。这才是真兄弟啊!我以前也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我说《三国演义》啊,哪怕是兄弟,玩儿着玩儿着就成了仇人。那么《水浒》里面呢?哪怕一开始是不相识的人,甚至是战场上的对头,可是打着打着,就成了兄弟。人和人之间为什么能成为兄弟?当然我这地方讲的兄弟不是血缘上的兄弟。血缘上的兄弟那很简单,同一个父母所生,自然就成兄弟,那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什么成为兄弟,就是一个“义”字。那么,在前一讲里面我讲到了史进,救了王义,然后又到华州,去刺杀贺太守,要救王义的女儿玉娇枝。我曾就讲过一句话,我说,史进的这个行为,很像是鲁智深。就是说作为兄弟,他们两人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性格,所以我们说,这两位兄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干什么去了?舍身赴义,因为这是义的事情,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鲍鹏山先生在刚才的讲述中提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么,同样是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经典之作,同样是英雄会聚的激扬文字,鲍鹏山先生又会更加喜欢哪一部作品呢?他在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又将有怎样发人深省的言语?

那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再说一下《水浒》和《三国》的一些区别,这一点我以前也提到过。以前我特别特别强调了《水浒》是专门写普通人物的、下层人物的,而《三国》是写了一些上层的帝王将相的。那么今天我想特别强调一点,《三国》津津乐道的是什么呢?是权谋,是技巧,是奸诈。而《水浒》给我们宣传的是什么呢?是正义,是良心,是一个社会的是非观,是仁义道德。所以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喜欢读《水浒》,我不喜欢读《三国》。假如真存在着天堂,你想天堂的人,会是什么人?天堂中的人,一定是简简单单的人;假如真有地狱,那地狱中的人,一定是整天算计别人的人。所以说《水浒》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它的价值立场上,从价值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它高于《三国》,但是为人处事,有的时候,我觉得还是简单一点更好。

一个幸福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大家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简单一点,规矩一点,这是最好的。而鲁智深恰恰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人们常常说鲁智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为什么天天要去谋呢?有人有谋,有人无谋,在有谋和无谋之间,还有一个境界:不谋。无谋可能是我自己缺少智力,有谋可能我是喜欢算计别人,但还有一种,我有能力谋,但是我不屑于谋。鲁智深实际上是属于这样一种人物。他正直,他见义他就勇为,他觉得他不要谋,所以鲁智深的不谋,实际上是两个意思,第一,他不怕。不怕为什么要谋啊?孔子曾经讲过了,谋是因为怕,“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事孔子的话。碰到这个事情,害怕了,然后我就想着好好去谋划它。鲁智深一辈子,他不知道怕,他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他不谋。同时,还有一点,他不躲。什么意思呢?碰到了事情以后,鲁智深绝不躲,绝不退。这个事情可能跟我无关,但是既然我碰到了,我就接过手来,我把它做了。我为什么要谋呢?我举一个例子,你比如说鲁智深,他一生中一次最大的转折,或者说一次最大的挫折,就是他见义勇为出手打死了镇关西之后,他本来有一个大好的军中的前程,就葬送了。我以前曾经分析过,鲁智深那个时候在军队中是个提辖。凭着他的武功,凭着他的资历,凭着他当时的顶头上司对他的欣赏,他完全可以有一个非常好的前程。但由于他出手了,救了金翠莲父女,而且打死了镇关西,他把这一切都葬送了。如果是一般的人,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非常非常懊丧,一定是非常非常痛苦,鲁智深怎么样?没有。我该做的事,我做了。那么我该接受的,我也认了。他就这么简单的思维。然后接着他就到五台山做了和尚,而且因为这个成了罪犯。为了躲避追捕,他只能去做和尚。由一个军官而变成了和尚,不光是前途没了。

我们来看一看,从鲁智深的个性来讲,他是适合于做军官的。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的师父智真长老,包括他死后,那个给他主持火葬的那个大回禅师,都一再说到了鲁智深一声性格中的四个字,就是杀人放火。也就是说做军官,是他很喜欢的,是他的专业,做和尚,恰恰和他的这种个性是截然相反的。这样的一种变化,一般人绝对接受不了,但是鲁智深怎么样?坦然接受了,并且接受了之后,就决不后悔,他一辈子都认可了自己的这一个和尚的身份,那怕后来有很多次他完全可以还俗。他上梁山以后,跟着宋江东征西讨,立下很多赫赫战功,朝廷都有封赏,但是我们注意到《水浒》在写到每次朝廷在封赏这些108将的时候,鲁智深是非常非常突出和鲜明的,是他穿着一身的僧衣。别人穿的或者是官服,或者是戎装,就是军服,他穿的是什么?是和尚的袈裟。他就认可了他这个命运。不仅认可了他的这个命运,而且最终他还真的成了正果。所以这个确实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迪。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在鲁智深做和尚之前,在他做军官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他能做和尚。他做了和尚以后,谁也都想不到,他这个人最终能成正果,除了那个智真长老之外。他到哪个地方做和尚,那个地方都反对他,五台山六七百个和尚,只有智真长老欣赏他。到了东京大相国寺,连智清长老都不喜欢他,都认为这个人肯定不行,但最终他就偏偏行了。这就是生活,生活中真的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发生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真的是说不清,所以既然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到不如就像鲁智深那样,简简单单的,凭着我们的良心来生活。

凭着良心生活,这事鲁智深带给我们最平凡但却又是最深刻的启示。但此后这个随梁山征战无数,并且喜欢过自由自在生活的鲁智深,究竟是因为什么又重新皈依佛门?并且一首神秘的四字佛门偈言,竟然揭示了他最终的人生归宿。那么这神秘的四句话,又将是什么呢?

我们前面讲到了鲁智深跟史进在大牢里面,后来梁山宋江派了三队人马,用计打下了华州城,杀了贺太守。这个贺太守的结局也真的就像鲁智深曾经警告过他的那样,而鲁智深也从此上了梁山。梁山后来在宋江的带领下,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接受朝廷招安以后,梁山的大队人马就到北方去征讨大辽,在征讨大辽之后,鲁智深就给宋江提出了一个请求,说我离开五台山已经很多年了,虽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从来没有回过五台山,但是我一直非常思念我的师父。鲁智深是一个特别有感情的人。这么一个粗鲁的人,你只要入了他的法眼,他只要看得你顺眼,他就一直把你记挂在心上。于是他向宋江请假,说你能不能给我几天的时间,让我到山上去见见我的师父,我想把我这几年所得到的很多封赏的财物,也送给我的师父。而且我的师父以前说过,我这个人,虽然是个杀人放火的性格,但是我最终会成正果。现在我也想去问一问我的师父,我的前程如何。宋江一听,原来五台山上有这么个活佛,那行,不光你去,我也想去。最后一问,所有的人都想去,除了有一个人,公孙胜。公孙胜是道家的,当然不去。

宋江就留下了一部分人,个别的将领管住军队,他自己带了一千多人,上了五台山,参拜智真长老。在参拜智真长老的时候,智真长老一见到鲁智深,就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徒弟啊,你一去多少年了,这多少年,你一直在外边杀人放火,不容易啊。这话说得很有意思。杀人放火还不容易,这事夸他,还是再嘲讽他?鲁智深大概也是一时没听明白,所以只好默然不语。实际上我们说这里面,包含着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肯定。因为我们以前也分析过,修养善心也好,在这个社会里面,培养善根也好,不光是行善,有的时候还真要惩恶。所以,智真长老说,你杀人放火不易,实际上就是说,你这么多年,虽然是杀人放火,但也就是在修行善果。宋江没听明白,以为是智真长老批评鲁智深了,赶紧上去给鲁智深辩解,说智深虽然在外面杀人放火,但是这个人,他是忠心不害良善,从来不害善人。然后智真长老跟他说,以前也有一些高僧,经常到我这儿来,他们也给我说起山下的情况,其中讲到你宋江的时候,总是说,宋江是一个替天行道的人,是一个有忠义的人,所以,我的徒弟跟着你,我是放心的。那么第二天,鲁智深把一包金银财宝都送给了他的师父。他师父说,如果是不义之财,我可是不要。鲁智深说,这不是不义之财,这都是我历年的战功,朝廷的赏赐,我现在贡献给本师。然后智真长老给他讲了四句偈言,说这是你一生的命运,你以后后半生的命运,就在这四句话里面,你好好记住,慢慢琢磨,可够你终身受用。哪四句呢?逢夏擒,遇腊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得到这四句话以后,当然是不明白,读了数遍也不明白。但是呢,有一点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因为这里面有两个字,一个是圆,一个是寂,圆寂合起来,我们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和尚死了,叫圆寂。现在智真长老跟鲁智深说,我们师徒从此以后,就不会再见面了,永别了,但是你要好自为之,你正果马上就要降临。而且这四句偈言里面,还有“圆寂”两个字,我们大概可以想到,鲁智深这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说要走向最终的圆满的结局了。那么鲁智深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结局呢?我们再往下面看。

对于这四句神秘的佛门偈言,我们似乎和鲁智深一样,读了许多遍,似乎有些懂,但又似乎什么也不明白。这些看起来与鲁智深不相关的句子里,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机?短短四句话,又怎么可以包含鲁智深后半生的命运呢?

那么鲁智深随着宋江下山之后,这个《水浒》就有不同版本了,有一百二十回本,有一百回本。那么一百回本上讲到,下山之后,那么马上宋江作为先锋官,卢俊义作为副先锋,带着梁山108个好汉,又南征方腊。方腊是南方的强盗。在征方腊的这么一个整个的过程里面的后期,鲁智深杀了方腊手下一个大将叫夏侯成,并且最后活捉方腊的,就是鲁智深。到了这个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已经把智真长老给鲁智深四句偈言里面的前两句明白了。逢夏擒,就是抓住了夏侯臣,遇腊执,就是活捉了方腊。智真长老的偈言,早就已经给他有了这么个预言。我们要知道,南征方腊这是当时朝廷的一件大事,最终活捉方腊,这是这场战争里面最大的一个功劳。所以,《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把这个功劳让谁来了呢?让谁来完成呢?让鲁智深。鲁智深活捉方腊之后,可以说,他是这一次远征军里面的,如果说,我们不能说他的功劳比宋江还大,比卢俊义还大的话,他至少是排在先锋宋江和副先锋卢俊义的后面。108人里面,如果要是论功行赏,他至少排在第三名。所以宋江一看到鲁智深把这个方腊给活捉了,逮来了,宋江特别高兴,就跟鲁智深说,吾师成此大功,你一下子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回京以后我们上奏朝廷,你就从此还俗了,做官去吧,在京城里面做一个大官,再娶个老婆,生个儿子。应该说,这是一般人一辈子最好的结局了,最大的追求了,而且这样做呢,还能够怎么样?还能够报答父母。因为我们中国古人叫大孝显亲。真正的大孝是什么?是你做出成就来,让你的父母双亲脸上有光。这是大孝。宋江跟鲁智深讲了这一番话。鲁智深的回答是什么呢?洒家心已成灰。我心已经成灰了,我不愿意做官了,我只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安身立命。

我们看鲁智深,最初在渭州,打死镇关西之后,就一直在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上了五台山,五台山容不下他。然后智真长老推荐他到大相国寺去,他在临走之前,非常可怜的问他的师父,师父啊,你然我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到了大相国寺,大相国寺让他去看守菜园。看守菜园因为救了林冲,又被高俅迫害,不得不逃走江湖。那么最终的结果我们说,他和其他的英雄好汉一样,上了梁山。梁山能够安身立命吗?显然不能,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

那么此时此刻,他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按照功劳,他可以做一个很大的官,能够安身立命吗?在鲁智深看来,还是不行。宋江到这时候还是有一点想不通,立了这么大功劳,你不愿意做官,我只道大概你是舍不得这一身袈裟,舍不得这个和尚的身份,那行,你跟我们一块儿还京,就在京师,你不要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做一个和尚,你到京师,比如到东京大相国寺这个地方,住持一个名山大刹,就像你的师父智真长老一样,像智清长老一样,你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做一帮和尚的头。这个宋江讲来讲去,就是想做头。这样也可以光显宗风,也可以报答父母。鲁智深听了这句话以后,摇了摇头,又说了一句很伤感的话,都不要,多了也没有用,我只得一个囫囵尸首,遍是强了。什么叫做囫囵尸首?完整的尸体,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一句话讲完以后,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欢喜。宋江一听这个话,没话可说,心里面很不高兴。为什么?我们把这两段话放到一块儿来看一看。一个说他心已成灰,一个说,我只要有一个完整的尸首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的话讲完了,宋江就不高兴了?我们来看一看。梁山108人,来的时候是108人,回去的时候,可就不是108人了。以前在梁山上东征西讨,英雄好汉们没有一个缺失。后来征讨大辽,把大辽全部打败,108人然后全部能够班师回朝。现在南征方腊,情况不一样了。南征方腊可以说是梁山英雄的一场噩梦,这一场战争打下来以后,梁山好汉是十损七八,十个人死了八个。在这个战场上,死去的人、阵亡的人数,59个,路途中病死的11个,加起来70人。108个人,在南征方腊的过程中,就死去了70个。有多少英雄好汉死于乱箭之下,有多少英雄好汉被砍死的、被水淹死的、跌下山谷摔死的,鲁智深都看在眼里,这都是他们的兄弟。一场战争打完了,现在方腊被活捉了,战争结束了,只剩下这么几个人了,所以他说,我心已成灰,跟我其他的兄弟比一比,我现在能够活着,有一个完整的尸首,我已经很庆幸了,别的我都不要了,要了也没用。

人生有的时候,经过了以后你才能超脱,经过了苦难以后,你才有资格超脱。鲁智深什么没有经历过?他一生就这么风风火火地过来了。所以我们说,在梁山的英雄好汉里面,有多少人比他鲁智深有算计啊,有多少人比他鲁智深有心计啊,有多少人比他鲁智深有把握?但是,偏偏是鲁智深这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情的人,一个从来都不小心而大意的人,一个从来不算计的人,一个一生里面从来都不委屈而舒展、不局促而张扬的人,偏偏是这样的人,得了善终。这也是一个生活给我们的教育。不是你会算计就一定能成功。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前面我刚刚讲到,《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特别喜欢鲁智深,他喜欢鲁智深有很多的表现,我们不断讲过,现在我还讲一点,他喜欢鲁智深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这一本大书开头是鲁智深,结尾也是鲁智深。如果说梁山好汉就是刀光剑影,就是打打杀杀,你把这《水浒传》翻开,第一打是谁呢?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三拳打死了。那么《水浒传》的最后一打是谁呢?也是鲁智深,鲁智深活捉方腊,一禅杖打翻了。所以我们可以说,《水浒传》这一部大书,是鲁智深三拳打开的,是鲁智深一禅杖又把它合上了。一部《水浒》,开始是鲁智深,结尾是鲁智深,善始善终。鲁智深故事结束了以后,《水浒传》剩下的,是凄凄惨惨的收场,没有一点精彩了。

鲁智深的最后一禅杖合上了《水浒传》最后一页的精彩,但与此同时,已经对战争和杀戮厌倦的鲁智深,我们似乎觉得他应该会过一段归隐、平静的生活了,但死亡却在悄悄逼近。那么,这个一生行侠仗义的英雄的死,究竟是怎样?鲍鹏山先生又将在鲁智深绝不平凡的逝去中读出怎样的人生真谛?

鲍鹏山新说《水浒》文字版――鲁智深(十五)鲁智深之死 鲍鹏山评说的鲁智深
在108个人里面,我讲到了鲁智深是最为圆满的。什么叫圆满?圆满不仅仅是指我们生前的事业很圆满,圆满还应该包括我们死得很圆满。法国有个思想家叫蒙田,他讲过一句特别好的话,他说,人生啊,哲学,就是学会死。我们从人生的角度来讲,我们人一辈子这样颠颠簸簸,一辈子这样忙忙碌碌,我们不也就是在学会那一个字吗?你把死学会了,你有一个完满的死,有一个圆满的死,那就是你人生的最终的圆满。我们来看看鲁智深,他是不是有这样的圆满。

活捉方腊之后,宋江带领大军驻扎在杭州,鲁智深和武松驻扎在杭州的六和寺里面。睡到晚上,鲁智深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声音,那实际上是浙江的潮水声。但鲁智深是关西人,他不知道有“浙江潮”这么个事,所以他以为是外面又战鼓擂擂又要打仗了,他拿起禅杖就往外面跑。六和寺的和尚说,师父你干什么去啊?他说,外面有打仗,我要去打,我要去杀。和尚们告诉他,这不是打仗,这是浙江的潮汐。然后他们帮他解释一下,什么叫潮汐。鲁智深一听,拍着手,很高兴,我现在明白我师父给我讲的后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四句偈语的后两句是,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现在潮和信来了,那我就应该圆寂了。他就问这些和尚,什么叫圆寂?这和尚们觉得挺可笑,你自己是和尚,你怎么不知道什么叫圆寂呢?鲁智深一辈子是做了和尚,天天也穿着和尚的衣服,但是你说他念过一天的经吗?没有。所以他连圆寂都不知道,他的和尚的知识,真是一塌糊涂。真正的修行,我们有的时候不是知识,鲁智深这个也是一个启迪。然后和尚们告诉他,圆寂就是死。鲁智深一听,笑,不是哭,不是悲哀。他说那我就该圆寂了。你们赶紧,给我烧一桶热水来,我洗一洗,我要换个衣服。别人就给他烧水,同时鲁智深排他手下的军官,你赶紧叫宋江来,叫他来看看我。鲁智深拿了一把禅椅,往上一坐,然后让和尚们给他拿了一张纸,拿了个笔,他写下了一段话,把这段话写完以后,他坐在禅椅上,两个脚,左脚搭在右脚上,一柱香一烧起,鲁智深就灵魂升天了。等到宋江来看他的时候,鲁智深已经不动了。禅床上放着一张纸,宋江拿来一念,这是鲁智深给我们留下的最后几句话,他是这么评价自己的: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他对自己的评价,平生不修善果,我就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忽然之间,我顿开了金绳,扯断了玉锁。什么叫做金绳,什么叫做玉锁啊?就是指人生中的种种牵绊,指我们内心中的种种牵挂。外在的牵绊没了,内心的牵挂也没了,我现在终于可以离开了。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今天才知道我是我。实际上我们说,鲁智深一生都在活他自己,他从来不做假,从来不矫情,他一直在活他自己。也就是说,一直在完成他自己。既然他一生都在完成他自己,所以他最终肯定会获得大圆满和大寂静。

鲁智深死后,真是哀荣备至。从世俗的方面来讲,宋江等人全来参拜他,朝廷的大官张叔夜、童贯也都来参拜他。这个张叔夜、童贯,至少都是部级以上的干部。一个强盗死了,他们来参拜,这是世俗政权对鲁智深最高的一个评价。中国人很讲这个。但是鲁智深得到的最高评价,还不是世俗政权给他的,是佛教界给他的。他死了以后,不光是六和寺的和尚们都给他念经,当时东南地区的所谓的五山十刹的和尚,全来给他念经,而且主持鲁智深火化的是当时全国最高的、修行最高的和尚,叫大惠禅师。大惠禅师手执火把,来给他点火。在点火之前,他指着鲁智深的肉身,也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还是杀人放火。但是我们说,这个地方,无论是智真长老讲他杀人放火,还是大惠禅师讲他杀人放火,不是批评他,是说他杀对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恶贯满盈,只欠一杀,必须有人杀,鲁智深来就是杀的。那么这个大惠禅师最后给鲁智深的评价是两句话,这两句话的评价太高了,说他是,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让满天空都是白玉,白玉在飘飞,大地都变成黄金。什么人有这么大的威力?让填空飞白玉,让大地成黄金,那是佛。所以,鲁智深圆寂了,鲁智深死了,鲁智深是成什么呢?成佛了。就这么个人,一生杀人放火,一生率性而为,一生见义勇为,一生对他所碰到的事情,不躲、不怕、接手就做,最终这就是佛。《水浒传》的作者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

那如果我们今天要对鲁智深做一个评价的话,我可以这样讲,鲁智深他是一个有不少缺点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他总是不情愿接受奴役,并且也绝不允许有人奴役别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这个形象,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性精神和豁达的胸怀。我们这个民族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仍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仍然具有反抗的传统,仍然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绝不接受奴役的精神 。这是鲁智深的形象给我们的一个很深刻的一个启迪吧。

体验新版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3630.html

更多阅读

李在福《追球》文字版一 李在福追球全集

李在福羽毛球教学视频《追球》文字版(一)第一章 羽毛球的五个根基羽毛球的根基-前言大家好,我是李在福。我希望你能觉得这个视频很有乐趣,对你有帮助。我认为,羽毛球运动中有五个关键的原则。我将这五个原则看作是羽毛球运动的根基。

《水浒》情结--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 水浒传鲁智深人物分析

《水浒》情结--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敬拜高僧,摩顶受记,智深乃佛门****,方外之人。但他却不守戒律,扰乱清规,我行我素,胡作非为,既不坐禅——十字横罗,鼻息如雷,又不忌口——酒也吃得,肉也吃得,人家骂

转载 精品:看《水浒》108将座次排名、简介附英雄图

原文地址:精品:看《水浒》108将座次排名、简介(附英雄图)作者:鱼游深圳新版水浒热播,梁山好汉再现。开山鼻祖:托塔天王晁盖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娶妻

鲍鹏山新说《水浒》语录全集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宋江

更多.1.鱼在水中不知道水,人在道中不知道道,李逵在粗鲁中不知道粗鲁2.所谓的及时雨就是及时银子3.有钱才能做好汉------金圣叹4.有钱的人又不肯做好汉-----李贽5.烫手的山芋,哪怕是烫手还可以吃,不烫手的银子,那时万万接不得的6.忍受苦难

声明:《鲍鹏山新说《水浒》文字版――鲁智深十五 鲁智深之死 鲍鹏山评说的鲁智深》为网友星星会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