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028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3

学时:课内外学时共72(其中授课54,实践18)

使用教材:《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考教材:《语文教育学引》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包括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原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听说、写作与基础知识教学、语文测试与语文课外活动,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提高等。本课程注意吸收本学科教学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和体例编排富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训练,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分析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的交际能力,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

二、课程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它在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本学科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理论为方法论,综合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人才学、语言学、文学和美学等原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结晶。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自实践又为了实践。本学科是直接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的,因此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转化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交际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本学科教学法的选择立足于深化理论,强化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主体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在深化理论方面:要重视更新研究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立论水平,要注意精选典型的教例,增强理论的形象感、说服力。在强化能力方面:要从宏观上摸索能力培养的科学程序,要在微观上注意改革课型、个别教育、改造考试、驾驶讨论、见习、分析、试讲、电化教学、微格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环节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1周

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3

第2周

语文课程论(1)

3

第3周

语文课程论(2)

3

第4周

语文教材论(1)

3

第5周

语文教材论(2)

3

第6周

语文教学论(1)

3

第7周

语文教学论(2)

3

第8周

语文教学论(3)

3

第9周

阅读教学(1)

3

第10周

阅读教学(2)

3

第11周

作文教学(1)

3

第12周

作文教学(2)

3

第13周

口语交际教学

3

第14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第15周

语文综合性学习

3

第16周

语文教学评价

3

第17周

语文学法论

3

第18周

语文教师论

3

绪论 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一、语文是语言和言语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1)分类:汉藏、印欧语系等(2)要素:语音、语汇、语法2、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是语言的应用。(1)前言语(思维)(2)后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写字;作文)3、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二、大语文定义:“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学理论。“大语文”的结构:纵向:学前语文、课堂语文、毕业后语文 横向:家庭语文、学校语文、社会语文

三、语文教学法(一)发展:1、教授法(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奏定学堂章程》各科教授发)2、教学法(1918年陶行知提倡改名;1922年“壬戌学制”定名)3、教材教法(1939年《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定名“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4、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通用期 5、语文教育学(1986北京师范学院首改)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二)学术发源:1、体制之源—师范教育(1684,法国,教师讲习所;1897,我国,南洋公学)2、理论之源—《大教学论》(1632,捷克,夸美纽斯)3、体系之源—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各科教学法之父)(三)定义: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学科教育学,又是应用教育学。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学科。(四)体系: 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教育论;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改论;⑦语文教史论;⑧语文教师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论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一)本质属 性:1、工具性(符号性、实用性、基础性);语文是百科之母,社会的“公器”。 2、人文性(民族性、教育性、思想性);语文教育是人的“文化”过程。(二)一般特点:1、综合性(1)目标的整体性(2)内容的综合性2、实践性(1)学习过程的亲历性(2)言语运用的技能性(三)其他特点:1、知识性(科学性) 2、文学性(艺术性)3、审美性(愉悦性) 4、社会性(生活性)

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年级、单元、课时目标)]教学目的不同的表达:1、布卢姆表达:认知、情感、技能2、陈天启表达:主目的、副目的3、我国教育方针:德、智、美4、西方国家:教育、教养、发展5、“新课标”表达: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二)任务:1、知识传授语文知识的分类:(1)语文知识、非语文知识(2)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3)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5)昔时信息、即时信息2、能力培养(1)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2)语言能力或语感能力(文词感;语句感;语篇感:语体感、语境感)3、智力开发(1)一般智力(智商):观察力(源泉);记忆力(仓库);思维力(核心);联想力(纽带);想象力(翅膀)(2)情绪智力(情商):动机(内驱力);需要(原动力);态度(基本的心向);兴趣(最好的老师);习惯(下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情感(润滑剂);性格(关键);意志(保证);胆量等4、思想教育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人格)教育等语文“德育”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渗透性;非直接性5、审美教育教育的价值:真:合规律性—科学性(理智感)善:合目的性—思想性(道德感)美:合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艺术性(美感)(1)语文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等(2)语文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

第二章 语文教材论

一、语文课纲

语文课纲: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一)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2、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3、国情特点;4、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二)作用:1、教材编制的依据;2、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3、进行考查、考试的依据;4、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三)内容: 1、论述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2、规定语文课程的目的、标准;3、阐明语文教学的理念、方法;4、明确语文教学的内容、篇目。

(四)义教《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六)义教《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二、语文教材

(一)教材概念

泛指:大语文教材,书面的和非书面的特指: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响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专指:语文教科书(二)教材种类:1、图书类教材;2、视听类教材3、电子类教材;4、现实类教材(三)教材功能:1、积累语言,优化语感 ;2、扩展视野,获得知识3、训练能力,发展思维;4、涵育情感,启迪智德(四)教材要素:1、范文系统(定篇、例文、样本、用件);2、知识系统(语言、文学、文化常识)3、实践活动(作业、练习等)系统基于文本的实践活动;基于资源的实践活动;基于应用的实践活动4、资源(助读)系统(文字、图表)(五)教材内容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通过语言学习)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语言)3、语文知识与策略(关于语言的学习)(六)教材类型:1、分编型:①文言·白话;②文学·汉语; ③阅读·写作;④读本·练习; ⑤课内·课外;⑥多分法2、合编型:范文选编法;主次配合法;综合组元法组元法:以时间为主线、以作者为主线、以国别为主线、以文体为主线、以知识为主线、以话题为主线、以能力为主线、以活动为主线、以手法为主线、以语言为主线、以问题为主线(七)教材编选标准:①教科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②教科书的时代性与经典性;③教科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④教科书的思想性与实用性; ⑤教科书的可读性与可教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八)教材使用:①宏观上总揽全局(套—册)②中观上把握单元(组合线索、承担责任)③微观上吃透课文 (有什么,教什么)。(九)教材处理原则:1、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3、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方法:顺序法、逆序法、变序法、无序法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明确重点难点;3、选择教学方法;4、安排教学步骤;5、编制反馈练习

三、教学媒体

定义: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所使用的媒介和工具。

分类:硬件与软件;印刷媒体与非印刷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与综合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一)传统(常规)教学媒体黑板、卡片、图片、挂图、图表、图书、报刊、标本、模型、实物等(二)现代(电教)教学媒体

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室、电脑(网络、课件、多媒体)等

现代媒体的特点:1、信息容量大;2、多媒体功能;3、智能化程度高;4、虚拟化;5、网络化现代媒体功能:1、演示;2、信息共享;3、改变教学方式

第三章 语文教学论

一、语文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教学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原则回顾: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合一原则、学思结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相长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积累性原则等语文传统教学原则:1、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2、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3、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4、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现代教学原则:1、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2、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3、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兼顾;4、语感培养与智力开发结合5、课堂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实践并举另有:1、语言与文学兼顾的原则; 2、古文与时文兼顾的原则3、小语文与大语文相结合的原则;4、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5、习得与学得相统一的原则;6、模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狭义:教法、学法广义: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媒体,甚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一般分类:1、运用语言的方法;2、直观感知的方法3、实际操作的方法;4、综合交错的方法

(一)阅读法

1、朗读(1)方式:范读、领读、齐读、轮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2)层次:正确朗读、流利朗读、理解朗读、表情朗读(3)作用:矫正语音、理解文意、激发兴趣、欣赏艺术、增强语感(4)要求: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2、默读(1)作用:便于思考、利于提高速度、培养阅读习惯(2)要求:培养直映能力、培养速读能力、重视默读效果(3)指导:视距不适当的要纠正;带音动嘴的要制止;不专心的要提醒

3、背诵(1)方式:默背、齐背、个别背(2)作用: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领会课文、提高说写能力

(二)讲授法1、方式: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等2、作用:传授知识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3、要求:讲得精确、讲得精练、讲得精采、讲得有启发性

(三)对话法1、方式: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2、作用:发扬教学民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要求:要设计、要准备、要鼓励、要引导、要总结、要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创作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等运用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活动—探索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等

(七)自学法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卢仲衡(自学—辅导式)颜振遥(启—读—练—知—结)自学的一般过程:自读—自查—自摘—自思—自评—自练

三、语文教学模式

(一)定义: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二)组成要素:1、理论依据(由来)2、教学目的(目标)3、教学程序(过程、结构、操作系统等)4、教学策略(方法、途径、手段等)5、教学个性(特点、、评价方法、作用方式等)(三)分类:美国乔伊斯《教学模式》:1、信息加工处理模式(认知理论),如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个人人格发展模式(人本主义),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社会互动作用模式(社会心理学),如西伦的小组研究模式4、行为控制教学模式(行为主义),如普莱西的程序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1、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2、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3、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4、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5、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新课程教学模式1、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质疑—发现—分析—解决)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选题—假设—论证—表达)3、基于主题—对话式教学(话题—准备—对话—总结)4、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任务—分工—合作)5、基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组织—活动—反思)6、基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专题—搜寻—综合—呈现)7、基于多元智能开发的教学(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四)语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的程序。教师—教材—学生—学会(过去);教师—学生—教材—会学(现在)中国古代常见教学过程:1、孔子:学、思、习、行结合2、荀子:闻、见、知、行统一3、《学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现代:1、王森然:参考—研究—讨论—读后2、黎锦熙: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3、叶圣陶:预习—课内报告和讨论(包括教师精讲)—练习当代:1、钱梦龙:自读—教读—作业—复读2、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3、育才中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国外常见教学过程:1、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杜威:情境—问题—假设—论证—检验3、凯洛夫: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四、语文教学环境(一)定义: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二)要素:1、物理性因素。如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等。2、教学设备;3、社会信息和价值倾向;4、人际关系;5、校风班风6、教室布置(秧田型、马蹄型、圆型、模块型等);7、课堂教学气氛(三)特点1、教育性;2、可控性;3、纯洁性(四)功能1、益智功能;2、强体功能;3、育美功能;4、养德功能(五)优化途径与方法1、完善教学目的目标;2、净化社会大环境;3、改善学校物质条件;4、美化教学过程;5、优化教学评价

五、语文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1、定义: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特性教学实践活动。2、基础:教学科学3、特点:技巧性、创造性、审美性4、类型(1)教学环境的艺术;(2)教学态度的艺术(3)教学技术的艺术;(4)教学过程的艺术(导课、讲课、结课)(5)教学管理的艺术;(6)教学辅导的艺术

(二)教学审美:(1)教材美(范文美、编制美、插图美)(2)教学美(内容美、结构美、情感美、板书美、气氛美、节奏美、语言美)(3)教师美(形象美、内在美)(4)教境美(环境美、人际美)

(三)教学风格:1、定义:教学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个人风度和格调。2、类型:(1)按性质分:科学型(理智型);艺术型(情趣型)(2)按侧重分:重读型、重问型、重情型、重理型、重美型、重讲型、重道型、重演型、重能型、重知型、重悟型、重趣型、重动型、创新型、交往型(3)按个性分:活泼与严谨、俊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3、特征:独特性、外显性、稳定性4、成因:1)性格因素;2)学识因素;3)阅历因素4)技艺因素;5)人格因素(四)流派: 定义:是教学艺术个性在教学群体上的表现。成因:师承;地域;理念特征:1)理论观念的趋同性;2)群体风格的独特性;3)现实社会的影响性

六大语文教学流派: 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 2、情感派(于漪); 3、自学派(魏书生);4、得得派(陆继椿); 5、茶馆派(段力佩); 6、情境派(李吉林)。

第四章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智慧之源)1、所花时间最多;2、所费精力最大3、所获信息最广;4、所受教育最深

一、什么叫阅读?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1、阅读是语言积累;2、阅读是情感体验;3、阅读是心智活动阅读的功能: 1、信息解码 (多元解读);2、文化浸润(人文积淀);3、心灵沟通(跨时空对话)阅读的类型:积累型阅读;理解型阅读;鉴赏型阅读;研究型阅读阅读的方式:1、语义学阅读(以文本为中心) 2、文体论阅读 ;3、社会学阅读(以作者为中心) 4、文化学阅读;5、接受学阅读(以读者为中心)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一)激发阅读兴趣(广泛、专一、浓厚、高雅)(二)培养阅读习惯(心理、行为习惯)(三)教会阅读方法(泛读—略读—精读—研读等)(四)提高阅读能力:1、认读能力(识字能力);2、理解能力(解读能力);3、概括能力(归纳能力);4、质疑能力(发问能力);5、评价能力(批评能力);6、欣赏能力(审美能力);7、摄取能力(获取能力);8、积累能力(积淀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内容:(一)写作四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受体)(二)文章六要素(中心、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文体)(三)文学七元素(语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风格、审美)(四)古人读文六要旨(识字、释词、品句、析段、求旨、探法)(五)今人“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

四、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梳理教学思路;1、摸清编者的“编路”;2、梳理作者的“文路”3、了解学生的“学路”;4、安排教师的“教路”教学思路:(1)导入与收尾;(2)过渡与照应(3)主线与次序;(4)主次与详略;(5)课时与教段(二)调控教学节奏;教学节奏: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1、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2、根据学生反应控制教学节奏3、根据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节奏;4、根据教师特点控制教学节奏(三)控制教学情绪;教师教的情绪和学生学的情绪。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业务关系;(2)伦理关系;(3)情感关系(四)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实感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气氛)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理念、内容、情感、技艺、媒体、语言2、要求:活泼与安静的和谐统一

五、阅读教学的技能(一)导入的技能1、文学手段导入法;2、艺术手段导入法;3、现代技术导入法;4、活动游戏导入法;5、实物实境导入法;6、复习预习导入法;7、设疑质疑导入法。(二)提问的技能提问的作用:1、化解重点难点;2、获取反馈信息;3、增进师生交流;4、启发学生思考;5、锻炼口语能力问题的类型:1、记忆型提问;2、了解型提问;3、理解型提问;4、评价型提问;5、运用型提问。(三)板书的技能作用:体现教学意图、理清全文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便于集中注意、有利巩固记忆、节省教学时间设计板书的技法:1、锤炼文字;2、借用符号;3、运用线条;4、制作表格;5、创造图形;6、调谐色彩。(四)结束的技能1、小结评价;2、练习作业;3、引申拓展;4、联想想象。

六、阅读教学的模式:

1、教师示范解读2、师生对话讨论3、学生撰写笔记4、多媒体阅读教学

七、阅读教学的类型:

1、强调双基型(串讲与评点;段序式;单元教学)2、利用情境型(带入情境,感知表象;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体会情境,指导朗读)3、发展思维型(问题教学法:设疑-读议-解疑-语言训练)

八、阅读教学的方法:

1、诵读、涵泳法(放声朗读、虚心定气、默识心通、切己体察、深入体品)2、整体感悟法(谁写、写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写、写什么、为什么写、写得怎样------)3、提问、对话法(师生、生生;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编者、权威)4、文学鉴赏法(感知-得意-共鸣-迁留)5、概括、提要法;6、理解、阐释法;7、对照、比较法;8、评点、批注法;9、引申、联想法;10、积累、建构法

九、阅读教学的步骤

1、了解性预习;2、问题性质疑;3、启发性讲解;4、针对性训练;5、发展性提高

十、单篇讲读课文教学:

1、常式阅读教学:预习、导入、题解、作者、背景、字词、朗读、段落(思路)、讲析(讨论、探究)、中心、特点、作业、拓展2、“变式”阅读教学3、其他阅读教学:多媒体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性阅读教学等。

十一、单元教学

1、溯源:20世纪20年代,美国,莫礼生提出2、意义: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3、特点: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训练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4、方法:以点带面法、比较法、专题法5、一般环节:提示-通读-比较-总结-训练

十二、自读课文教学

1、类型:课内自读、课外自读2、要求:强化自读意识、举一反三指导、培养自学能力3、一般环节:定标—自学—作业—检测4、方法:轮廓勾勒法、重点突破法、集中答疑法、练习测检法、以读带写法、熟读背诵法

第五章 作文教学

作文的重要性:1、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文是学生的基础学力3、作文是社会及生活的需要

一、作文教学的目标:1、涵养品性 2、训练思维 3、反思生活 4、表达情感 5、优化语言 6、积淀文化

二、作文教学的内容:1、传授写作知识(理论)文章学的知识;写作学的知识;文体论的知识;文学理论2、训练写作能力(1)写作的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2)写作的专门能力(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3、培养写作习惯如:观察的习惯、积累的习惯、构思的习惯、列纲的习惯、发表的习惯、修改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等4、学习写作技艺如:伏笔、悬念、蓄势、巧合、误会、照应、铺垫、急转、象征、寓意等

三、作文教学的原则:1、动力性原则;2、过程性原则;3、教练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差异性原则;6、有序性原则;7、连续性原则;8、应用性原则

四、作文教学的要求: 1、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2、作文与读文相结合3、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4、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5、命题作文与材料(话题)作文相结合 6、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7、作文训练与生活(活动)相结合 8、写实与写虚相结合

五、作文训练的方式:(一)口头作文训练方式(即席发言、复述课文、口述作文)(二)单项作文训练方式(三)综合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活动作文、生活作文、申论、研究性作文等)

六、作文训练的内容1、积累训练(观察、阅读);2、思维训练(抽象、形象、创造性思维)3、语言训练;4、技能训练;5、文体训练;6、速度训练

七、作文训练的模式:1、我国:指导——示例——练习观察——分析——表达(刘月出月出 、高原)“语言——思维”训练模式(章熊)分格作文训练(常青)文体递进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2、中国香港:“命题—写作提示”引导式训练3、中国台湾:“范文——作文”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训练4、美国(1)作品示范——写作知识——预备活动——正式写作 (2)观察——思维——语言5、前苏联:“基本写作能力——特殊写作能力”训练体系6、法国:词汇训练——句子合成训练——作文训练7、英国:虚构故事——现实写作8、日本:例文——指导——练习

八、作文教学的过程:(一)教师命题——学生选题;(二)教师指导——学生准备;(三)教师点拨——学生表达;(四)教师批改——学生自改;(五)教师讲评——学生总结。

九、新课标视野下的作文教学:1、淡化命题,强调创设情境;2、淡化文体,强调语言文采3、淡化章法,强调独特个性;4、淡化“思想”,强调真情实感;5、淡化结果,强调写作过程;6、淡化要求,强调大胆创新7、淡化功利,强调“分享快乐”;8、淡化指导,强调自由表达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孔子:“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一、口语交际的功能与意义:(一)功能:1、交流信息;2、沟通情感;3、审美愉悦(二)意义:1、个人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的需要;3、工作学习的需要

二、口语交际的涵义与类型:口语交际是人的语言修养与交际技能在特定场景中结合的社会活动。它不仅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体现了较强的生活实践性。(一)说类:(1)介绍类,如自我介绍,介绍名胜古迹等。(2)独白类,如说笑话、说故事、说相声等。(3)交往类,如做客、道歉、转述、采访等。(4)表演类,如演讲、主持节目、演话剧等。(5)讨论类,如谈话、讨论、辩论等。(二)听类:1、交际性听;2、辅助性听;3、欣赏性听;4、评论性听;5、创造性听

三、口语交际的特点与风格:(一)特点:1、简散性;2、即时性;3、生成性;4、生动性(二)风格:1、简洁严密型;2、庄严典雅型;3、诙谐幽默型4、生动活泼型;5、质朴通俗型

四、口语交际的要素与能力:要素:1、态度—听说者的心理倾向;2、听说—是口语交际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3、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场景。口语交际的能力:1、听音辨调能力;2、理解语义能力;3、记忆品评能力4、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5、快速言语编码的能力;6、表情达意能力7、定向、应变能力

五、口语交际的训练:(一) 听话的训练:1、听记训练法;2、听读训练法;3、听说训练法;4、听问训练法;5、听写训练法;6、听辨训练法;7、听改训练法;8、听评训练法;(二)说话的训练:1、结合听、读、写训练方法;2、语文课外活动训练方法;3、单独开设听说训练课。

六、强化口语训练:(一)中小学学生口语问题:(1)生人面前,羞于开口;(2)口齿不清,发音不准(3)支离破碎,缺乏条理;(4)不分场合,高声喧哗(5)别人谈话,随意插嘴;(6)惯说脏话,满嘴带刺(7)道听途说,广为传播;(8)买弄新词,胡乱用语(9)信口开河,自吹自擂(二)有序训练:(1)增强自信,变“怕”说为“敢”说;(2)培养兴趣,变“敢”说为“爱”说;(3)激发情感,变“爱”说为“会”说。

第七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一、定义: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 4、与社会生活结合

二、背景:1、国际课程的综合倾向(学科式综合;生活式综合)2、我国分科教学的弊端;3、我国古代学习的综合性

三、理念: 1、基于语文教材(从教本出发);2、面向社会、生活、现实、学生实际3、以学生认知、兴趣为基础;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5、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的

四、特征: 1、综合性(整体性);2、开放性;3、实践性(活动性、研究性)4、主体性(自主性);5、生成性;6、学科性

五、学习形式: 1、问题学习(发现—分析—解决);2、活动学习(项目—参与—总结)3、体验学习(社会—体察—反思);4、研究学习(课题—探究—表述)5、资料学习(定向—搜寻—综述);6、策划学习(主题—计划—实施)7、创作学习(构思—表达—修改)

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1、基于教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2、基于师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3、基于生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4、基于校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5、基于社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教案写作:1、学习项目;2、学习目标;3、学习安排;4、学习成果;5、学习反思

七、意义: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3、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回归生活;4、有利于更新学习方式5、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第八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课程资源定义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课程资源分类: 1、按功能特点分:(1)素材性资源(分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2)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2、按课程性质分:(1)学科资源(本学科、跨学科);(2)活动资源(校内、校外)3、按空间分布分:(1)课内教学资源(活动空间、课程信息)(2)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人力、材料、网络)4、按呈现方式分:(1)显性资源(资料、教师、场馆等)(2)隐性资源(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等)

三、课程资源理念:1、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教育教学2、只有作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源才能成为课程资源3、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4、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5、学生也是课程资源6、学校文化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课程资源7、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多元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8、教学就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构知识和人生的活动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10、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四、课程资源特点:1、资源形式的差异性;2、资源内容的丰富性;3、资源形态的零散性4、资源范畴的开放性;5、资源功能的间接性;6、资源开发的条件性

五、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

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1、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2、优化教育过程,改变教学方式3、增加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丰富人文内涵,开发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 语文评价论

评价: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价值认识活动。语文评价: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判断、描述和把握。

一、语文评价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 2、诊断反馈功能 3、督促激励功能4、鉴定选拔功能 5、管理研究功能

二、语文评价的方式:1、语文课程评价;2、教师教学过程评价3、学生学业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4、元评价(对“评价”的评价)三、语文测试:(一)类型:1、依测试目的分,有摸底性测试,检查性测试和选拔性测试。2、依测试时机分,有平时测试,阶段测试。3、依测试内容分,有单项测试,综合测试。4、依测试形式分,有笔试、口试。5、依开放程度分,有闭卷测试、开卷测试。6、依科学程度分,有标准化测试、传统式测试。(二)范畴: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左右);2、现代文阅读(22分左右)3、文言文阅读(15分左右); 4、写作(40分左右)(三)要求:1、了解与识记(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2、理解与分析(对材料的解释与剖析)3、运用与评价(对知识的应用,对材料的评说)(四)题型:1、主观题型(释词题、操作题、简答题、论述题、作文题)2、客观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配伍题、组合题)(五)命题要求:1、宽窄度适当;2、难易度适中3、多少度适量;4、区分度适宜(六)语文成绩评定与结果分析: 1、测试成绩的评定(1)要求(客观、公正、认真、简便) ;(2)方法(百分制、等第制、五分制)2、测试结果分析(1)教师分析;(2)学生分析

第十章 语文学法论

学习:由经验(客体)引起的认知结构、行为(主体)的变化。学习方法:学生完成学习的手段或途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在内的,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品质等综合体。

一、学习的基本理论:(一)我国语文学习理论1、孔子与《论语》(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问结合、虚心与笃实)2、孟子与《孟子》(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3、《学记》(实践活动、善学善问、扬长避短)4、朱熹与《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静虑、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5、王筠与《教童子法》(分类分段识字、读书要多要熟要解、作文先放后收)6、叶圣陶与“五本论”(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工具本质论)(二)国外语文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斯金纳的“条件作用”;班图拉的“社会学习”)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格式塔完形学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示性学习”)(三)其他新的学习理论1、“发展理论”(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域”、赞可夫的“主动性”) 2、“迁移原理”(正迁移与负迁移) 3、“反馈原理”(即时反馈与延时反馈)附:世界三大学习观(1)奥苏贝尔与“接受式学习”理论(习得——保持——再现)(2)布卢姆与“掌握式学习”理论(目标—教学—评价—矫正—再评价)(3)布鲁纳与“发现式学习”理论(观察—假想—概念化—转化能力)

二、语文学法指导:(一)正确学法的特征(科学性、目的性、程序性、功效性、迁移性)(二)学法指导内容1、优化学习动机(需要产生动机);2、激发学习兴趣(无趣-有趣-乐趣-志趣)3、养成学习习惯(自动化动作的个性心理倾向)4、教给学习方法(如泛览法、精读法、圈点法、背诵法、体验法、课题法)(预习、自读、听课、练习、复习、积累方法等)5、揭示学习规律6、培养学习能力(自读、自查、自写、自思、自评、自练)(三)学法指导的途径1、理论指导 2、范例指导 3、经验指导 4、模式指导

第十一章 语文教师论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悦乎。”

一、语文教师的修养:(一)品德个性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三)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课外辅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四)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改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五) 风度仪容(六)身体素质

二、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2、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4、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5、教师是教育智慧的创造者;6、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行动者;8、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1、治业:职业(生存)—事业(生活)—专业(生命)2、治教:言教(技术型)—身教(艺术型)—心教(智慧型)3、治学:主观经验型文章(经验总结)—客观描述型文章(经验型论文)—科学解释型文章(学术论文)4、治校:战斗型干才(苦干)—战术型将才(能干)—战略型帅才(巧干)

参读书目: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语文教育学引》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语感论》 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包括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原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听说、写作与基础知识教学、语文测试与语文课外活动,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提高等。本课程注意吸收本学科教学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和体例编排富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程说明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它在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本学科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理论为方法论,综合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人才学、语言学、文学和美学等原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结晶。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来自实践又为了实践。本学科是直接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的,因此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转化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交际能力。2、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任务通过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训练,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分析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的交际能力,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3、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体系学科体系是指学科教学的内容以及内容的组合与方法。(一)本学科教学内容1、先后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原则和师生观,以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的训练,其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分析教材、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3、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教学原则、途径和方法。4、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母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必须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与方法,从而增强指导语文学法的能力,确保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快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标。5、以培养从教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从教能力是本学科教学目的的最高层次,它是本学科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总归宿。(二)教材内容的序列及方法本学科大纲按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由理论到实践通过培养能力。由单项到综合,建立了教学能力训练的纵线,同时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初步形成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多层次、立体型的动态结构。(三)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本学科教学法的选择立足于深化理论,强化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主体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在深化理论方面:要重视更新研究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立论水平,要注意精选典型的教例,增强理论的形象感、说服力。在强化能力方面:要从宏观上摸索能力培养的科学程序,要在微观上注意改革课型、个别教育、改造考试、驾驶讨论、见习、分析、试讲、电化教学、微格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环节教学。4、中学语文教学法学时和课型(一)学时:课内外学时共72(其中授课54,实践18)(二)课型:讲述、自学(课内外)、质疑讨论、范例教学、教材分析。(三)教学实践环节:观摩、见习、调查、评课、试讲、讲编、试论、小实习(微格)、实习、写教学总结、教学论文、练习。

三、学时分配

章节

标题

理论课学时数

实践课学时数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8

4

12

第二章

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4

4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2

2

第四章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2

2

第五章

阅读教学(上)

10

10

第六章

阅读教学(下)

16

6

22

第七章

作文教学

6

6

第八章

听说与说话教学

6

4

10

第九章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4

2

6

第十章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

2

2

第十一章

语文学科的考试

2

2

4

第十二章

语文学科的多媒体教学

2

2

第十三章

中学语文教师

4

4

合计

70

18

88

四、大纲内容绪论(2课时)[内容提要]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他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兴趣和信念以及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学科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丰富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解。第一节 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学科。二、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学科。第二节 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8学时,实践4学时)[内容提要]语文学科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门课的认识的发展变化,建国前定名为“语文课”,实际上表明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它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括,主要是技能性和实践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社会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反映了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和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的素质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加以确定的。我们要正确理解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与增进知识、发展智力、陶冶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关系,以达到打好基础,提高质量的目的。本章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学习时应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教育第二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二、语文学科的特点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一、确定学科教学目的依据二、语文教学大纲对目的、任务的提法

第二章 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与教材(4学时)[内容提要]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语文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在内容上,文字表述上,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语文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育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语文教科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精神,结合我国国情来编制的。第一节 教学大纲的性质与作用一、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纲领二、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三、教学大纲的稳定性和时代适应性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沿革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第三节 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一、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第四节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一、语文教材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四、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概述第五节 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2学时)[内容提要]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法则。它既是一般教学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特殊规律的反映。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确定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认识中学语文教学规律,明确制定各项教学原则的依据,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学语文教学的各项原则,从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自觉地遵循这些原则。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二、如果贯彻这项原则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第三节 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第四节 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三、遵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第五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一、确定这项原则的依据二、如何贯彻这项原则三、尊循本项原则的教学实例

第四章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2学时)[内容提要]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凭借,教法是联结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语文自学的能力,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乃至对中学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针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增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师生观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二、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三、“主体”与“主导”相辅相成第二节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一、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二、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三、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四、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第三节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一、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二、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

第五章 阅读教学(上)(10学时)[内容提要]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应当以使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成品格、养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具体目标。教师通过单元教学过程和课文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并实施训练。中学阶段,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是精读、略读、朗读、速读,其中又以精读训练为基础。各类体裁的文章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阅读规律,掌握各类课文的教学规律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密切相关。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目的一、阅读的性质二、阅读的能力结构三、阅读教学的目的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过程一、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二、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三、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第三节 阅读训练的方式一、精读训练 二、略读训练 三、朗读训练 四、速读训练第四节 各类课文的教学一、 记叙文教学 二、说明文教学 三、议论文教学 四、文言文教学

第六章 阅读教学(下)(16学时,实践6学时)(微格教学)[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一系列心智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的,其外显的行为表现则是通过每节课的导入、展开、结束这三个环节反映出来。从大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的展开环节频繁地运用了提问,因此本间主要是研究导入、提问、结束这三种技能,又以提问的技能为重点。第一节 阅读教学技能概述一、技能及其分类二、阅读教学技能三、阅读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第二节 阅读教学技能分析一、导入的技能 二、提问的技能 三、结束的技能

第七章 作文教学(6学时)[内容提要]作文教学对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均有重要意义,作文教学有其明确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包括作文训练的内容、作文训练的方式、作文教学过程。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各年级作文教学要求的学生心理特点,结合阅读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计划并认真实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和要求一、作文教学的意义二、作文教学的任务三、作文教学的要求第二节 作文训练的内容一、积累材料的训练 二、砥砺思想的训练 三、写作技法的训练四、文体写作的训练 五、写作常规的训练 六、写作速度的训练七、写作育人的训练第三节 作文训练的方式一、口头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四、单项作文训练 五、自由作文训练 六、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过程一、作文教学计划的制订二、作文指导三、作文批改四、作文评讲五、作文课后的辅助活动

第八章 听话与说话教学(6学时,实践4学时)(试讲)[内容提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和内容,体现了初中阶段进行听说训练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在听说训练中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训练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话与说话的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同时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第一节 听说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三、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第二节 听说训练的要求与内容一、听话、说话教学的要求二、听话、说话训练的内容第三节 听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一、朗读训练、听说训练的基础二、语文课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三、课内听说训练与课外活动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听说相联系四、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

第九章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4学时,实践2学时)(录像)[内容提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要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联系语言、运用实际、结合课文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重视语文练习,使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真正转化为语文能力。第一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任务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任务第二节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一、增强语文知识教学的针对性,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二、紧密结合课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三、联系读、写、听、说的实际,帮助学生把所学语文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第三节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一、知识短文的课堂教学二、语文基础知识的具体教学第四节 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练习一、语文练习的功能二、练习的类型

第十章 中学语文的课外活动(2学时)[内容提要]中学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继续与补充,扩展与延伸。它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它对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学生才能专长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容易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其他课程的学习相配合,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群体限制的特点。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可围绕提高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增广语文知识,丰富文化知识,增进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展开,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与特点一、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二、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一、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二、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第三节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管理与指导一、语文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二、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十一章 语文学科的考试(2学时,实践2学时)[内容提要]语文学科的考试,是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又相对独立的环节。语文学科的考试,尤其要重视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的测试和考查。听话、说话能力的测试,需要有可操作的目标和方法。阅读能力的测试,应分析阅读的能力因素和阅读能力的层次,据以制定测试标准和设计题型。写作能力的测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迄今有许多题未能解决。评分误差是作文考试的最大矛盾,这是世界性的难题,现仍须继续探索解决的办法。搞好语文学科的考试,需要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处理好考题覆盖面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处理好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等等。第一节 关于语文学科考试的基本知识一、考试的功能二、考试的分类三、考试的质量指标第二节 语文考试的题型一、客观题型 二、主观题型第三节 语文课的能力测试一、语文课能力测试的重要性二、听、说能力的测试三、阅读能力的测试四、写作能力的测试第四节 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一、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二、处理好覆盖面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三、掌握好骓度和区分度

第十二章 语文学科的多媒体教学(2学时)[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依据,在合理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同时,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多媒体教学既以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为目标,就要端正教育思想,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步改革。在语文教学中,目前所运用的现代媒体主要有幻灯和投影、广播和录音、电影和电视,以及微格教学等。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目的明确、讲究实效,要注意各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和及时反馈。师生的积极参与是多媒体教学的保证。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及其依据一、多媒体教学的概念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及运用一、幻灯和投影 二、广播和录音 三、电影和电视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三、及时反馈、调控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

第十三章 中学语文教师(4学时)[内容提要]中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当德才兼备,成为塑造学生优美心灵的工程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修养,掌握教育科学,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能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开展实验,探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一、政治思想修养二、道德情操修养三、学业修养四、语文能力修养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提高一、语文教师的自身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二、提高的途径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5908.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王天姣 秋天的怀念一等奖教学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大连市西岗中学王天姣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环节。学习过程中一旦偏离目标,教师应及时引入正题。在《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九色鹿》教学案例 九色鹿教学设计

《九色鹿》教学案例汤晗 的工作室九色鹿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优秀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狮子和鹿》是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只鹿在遇狮前和遇狮后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阐明了一个道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

声明:《《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为网友月照花影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