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设计之分治法(1) 分治算法优缺点

算法设计之分治法(1) 分治算法优缺点

引言

说到分治算法,最容易想到的例子是在数组中查找元素,常用的算法是遍历整个数组进行查找,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但是对于有序数组,使用二分查找法,可以使时间复杂度减少到O(logn)。

普通查找法:

int IsElement(int a[], int len, int x)//判断数据x是否为数组a的元素,如果是返回该元素的下标,否则返回-1

{

inti;

for(i=0; i<len; i++)

{

if (a[i] == x)

returni;

}

return-1;

}

二分查找法:

int IsElement(int a[], int len, int x)

{

int left= 0;

intright = len - 1;

intmid;

while(left <= right)

{

mid = (left + right) / 2;//寻找中点,以便将数组分成两半

if (a[mid] == x)//刚好找到

return mid;

else if (a[mid] > x)//比中点元素小,右边界左移

right = mid - 1;

else //否则左边界右移

left = mid + 1;

}

return-1;

}

也可以写成递归的形式:

int IsElement(int a[], int len, intx)//驱动程序

{

returnBinary(a, 0, len-1, x);

}

int Binary(int a[], int left, int right, intx)//二分递归查找

{

int mid= (left+right)/2;

if (left> right)//没找到

return -1;

if(a[mid] == x) //刚好找到

return mid;

else if(a[mid] > x) //比中点元素小,递归查找左侧数组

return Binary(a, left, mid-1, x);

else//比中点元素大,递归查找右侧数组

return Binary(a, mid+1, right, x);

}

在二分查找法中,我们不断的减少查找区域的范围,把大问题分解成结构相同的小问题,直到问题得解。与二分查找法类似的算法很多,我们将它们归类称为分治法。

设计原理

1.分治法的基本思想

任何一个可以用计算机求解的问题所需的计算时间都与其规模N有关。问题的规模越小,越容易直接求解,解题所需的计算时间也越少。例如,对于n个元素的排序问题,当n=1时,不需任何计算;n=2时,只要作一次比较即可排好序;n=3时只要作3次比较即可,…。而当n较大时,问题就不那么容易处理了。要想直接解决一个规模较大的问题,有时是相当困难的。

分治法的设计思想是:将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大问题,分割成一些规模较小的相同问题,以便各个击破,分而治之。如果原问题可分割成k个子问题,1<k≤n,且这些子问题都可解,并可利用这些子问题的解求出原问题的解,那么这种分治法就是可行的。由分治法产生的子问题往往是原问题的较小模式,这就为使用递归技术提供了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应用分治手段,可以使子问题与原问题类型一致而其规模却不断缩小,最终使子问题缩小到很容易直接求出其解。

通常,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点在于“分解”,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划分(Divide)和解决(Con—quer)”方法。也正因为如此,它和语言工具中的递归结下了不解之缘。分治与递归像一对孪生兄弟,经常同时应用在算法设计之中,并由此产生许多高效算法。

2.分治法的适用条件

分治法所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该问题的规模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容易地解决;

(2)该问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的相同问题,即该问题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

(3)利用该问题分解出的子问题的解可以合并为该问题的解;

(4)该问题所分解出的各个子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即子问题之间不包含公共的子子问题。

上述的第一条特征是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满足的,因为问题的计算复杂性一般是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条特征是应用分治法的前提,它也是大多数问题可以满足的,此特征反映了递归思想的应用;第三条特征是关键,能否利用分治法完全取决于问题是否具有第三条特征,如果具备了第一条和第二条特征,而不具备第三条特征,则可以考虑贪心法或动态规划法。第四条特征涉及到分治法的效率,如果各子问题是不独立的,则分治法要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重复地解公共的子问题,此时虽然可用分治法,但一般用动态规划法较好。

3.分治法的基本步骤

分治法在每一层递归上都有三个步骤:

分解: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相互独立,与原问题形式相同的子问题;

解决:若子问题规模较小而容易被解决则直接解,否则递归地解各个子问题;

合并:将各个子问题的解合并为原问题的解。

它的一般的算法设计模式如下:

DividAndConquer(p(n))//分治法设计原理

{

if (n<= n0)

return Adhoc(p(n));

else

{

//将P分解为较小的子问题P1、P2、…、Pk

Divide p int o smaller subinstances P1, P2, ..., Pk;

for (i=1; i<=k; i++)

yi = DividAndConquer(pi);//递归解决Pi

return Merge(y1, y2, ..., yk);//合并子问题

}

}  

其中p(n)表示一个规模为n的问题P,可以把它分解成k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独立,并且与原来的问题结构相同。在解决这些子问题时,又用相同的方式对每一个子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解,直到某个阈值n0为止。递归的解这些子问题,再把各个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就得到原来问题的解。这就是分治法的思想方法。n0为一阈值,表示当问题P的规模不超过n0时,问题已容易直接解出,不必再继续分解。Adhoc(p(n))是该分治法中的基本子算法,用于直接解小规模的问题P。因此,当P的规模不超过n0时,直接用算法Adhoc(p(n))求解。
  算法Merge(y1, y2, ...,yk)是该分治法中的合并子算法,用于将P的子问题P1、P2、…、Pk的相应的解y1、y2、…、yk合并为P的解。
  根据分治法的分割原则,原问题应该分为多少个子问题才较适宜?各个子问题的规模应该怎样才为适当?这些问题很难予以肯定的回答。但人们从大量实践中发现,在用分治法设计算法时,最好使子问题的规模大致相同。换句话说,将一个问题分成大小相等的k个子问题的处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许多问题可以取k=2。这种使子问题规模大致相等的做法是出自一种平衡子问题的思想,它几乎总是比子问题规模不等的做法要好。

经典示例

例1最大最小问题:老板有一袋金块,共n块。将有两名最优秀的雇员每人得到其中的一块,排名第一的得到最重的那块,排名第二的雇员得到袋子中最轻的金块。假设有一台比较重量的仪器,我们希望用最少的比较次数找出最重和最轻的金块。

算法分析: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数组里,寻找最大和最小元素问题。

一般算法是遍历数组,依次将每个元素和当前最大,最小值判断,直至遍历数组结束,返回最大,最小值。

void MaxMin(int a[], int n, int *max, int*min)

{

int i =0;

*max =*min = a[0];

for(i=1; i<n; i++)

{

if (a[i] < *min)

*min = a[i];

if (a[i] > *max)

*max = a[i];

}

}

很清楚,在输入规模为n时,这个算法所执行的元素比较次数是2n-2。用分治法可以较少比较次数地解决上述问题:

如果集合中只有1个元素,则它既是最大值也是最小值;

如果有2个元素,则一次Max(i,j),一次Min(i,j)就可以得到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果有多于2个元素,则把集合分成两个规模相当子集合,递归的应用这个算法分别求出两个子集合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后让子集合1的最大值跟子集合2的最大值比较得到整个集合的最大值;让子集合1的最小值跟子集合2的最小值比较得到整个集合的最小值。

void MaxMin2(int a[], int left, int right, int*max, int *min)

{

int x1, x2, y1, y2;

intmid;

if((right-left) <= 1)//相等或相邻

{

if (a[right] > a[left])

{

*max = a[right];

*min = a[left];

}

else

{

*max = a[left];

*min = a[right];

}

}

else

{

mid = (left + right) / 2;

MaxMin2(a, left, mid, &x1, &y1);//把数组分成两个规模相当子数组递归

MaxMin2(a, mid+1, right, &x2,&y2);

*max = (x1 > x2) ? x1 : x2;

*min = (y1 < y2) ? y1 : y2;

}

}

使用分治法法后可以把元素比较次数从原来的2n-2减少为(3n/2)- 2。

例2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求方程f(x) = x^3 +x^2 - 1 = 0在[0,1]上的近似解,精确度为0.01。

算法分析: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思想:将方程的有解区间平分为两个小区间,然后判断解在哪个小区间;继续把有解的区间一分为二进行判断,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求出满足精确要求的近似解。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算法步骤:

⑴确定区间[a,b],验证f(a).f(b) <0,给定精确度e

⑵求区间(a, b)的中点mid

⑶计算f(mid)

若f(mid) = 0,则mid就是函数的零点

若f(a).f(mid) < 0,则令b = mid(此时零点a< x0 < mid)

若f(mid).f(b) < 0,则令a = mid(此时零点mid< x0 < b)

⑷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e:即若|a-b| <e,则得到零点近似值a(或b);否则重复⑵-⑷。

代码如下:

double F(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 double d,double x)//函数表达式

{

return (((a * x + b) * x) * x + d) /c;

}

double Function(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double d, double low, double high, double e)

{

doublemid = (low + high) / 2;

if (F(a,b, c, d, mid) == 0)

return mid;

while((high-low) >= e)

{

mid = (low + high) / 2;

if (F(a, b, c, d, mid) == 0)

return mid;

if (F(a, b, c, d, low)*F(a, b, c, d, mid) <0)

high = mid;

else

low = mid;

}

returnlow;

}

例3二分法插入排序:插入排序是经典的简单排序法,它的时间复杂度最坏为O(n^2)。代码如下:

//插入法对数组进行排序,从第二个元素开始,依次把元素插入到其左边比其小的元素之后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len)

{

int i,j, temp;

for(i=1; i<len; i++)//从第二个元素开始,依次从左向右判断

{

temp = a[i]; //记录当前被判断的元素

j = i - 1;

while (j >= 0 &&a[j] > temp)//把比temp大的元素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

a[j+1] =a[j];

j--;

}

a[j+1] = temp;//把temp插入到适当位置

}

}

插入算法的原理是总是使得当前被插入的元素左侧的数组是已经排好序的。在上面的算法中我们是采用遍历a[i]左侧数组的方法来查找插入位置,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二分查找的原理,来实现二分法插入排序。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在插入第i个元素时,对前面的0~i-1元素进行折半,先跟他们中间的那个元素比,如果小,则对前半再进行折半,否则对后半进行折半,直到low>high,然后再把第i个元素前与目标位置之间的所有元素后移,再把第i个元素放在目标位置上。代码如下:

void HalfInsertSort(int a[], int len)

{

int i, j;

int low, high, mid;

int temp;

for (i=1; i<len; i++)

{

temp = a[i];

low = 0;

high = i - 1;

while (low <= high)//在a[low。。。high]中折半查找有序插入的位置

{

mid = (low + high) / 2;

if (a[mid] > temp)

high = mid - 1;

else

low= mid + 1;

} //while

for (j=i-1; j>high; j--)//元素后移

a[j+1] = a[j];

a[high+1] = temp; //插入

}//for

}

排序的算法很多,其中多数都要用到分治的思想,如希尔排序,合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等,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我的BLOG查看:

http://blog.programfan.com/blog.asp?blogid=96&columnid=2071

例4找出伪币:给你一个装有16个硬币的袋子。16个硬币中有一个是伪造的,并且那个伪造的硬币比真的硬币要轻一些。你的任务是找出这个伪造的硬币。为了帮助你完成这一任务,将提供一台可用来比较两组硬币重量的仪器,利用这台仪器,可以知道两组硬币的重量是否相同。比较硬币1与硬币2的重量。假如硬币1比硬币2轻,则硬币1是伪造的;假如硬币2比硬币1轻,则硬币2是伪造的。这样就完成了任务。假如两硬币重量相等,则比较硬币3和硬币4。同样,假如有一个硬币轻一些,则寻找伪币的任务完成。假如两硬币重量相等,则继续比较硬币5和硬币6。按照这种方式,可以最多通过8次比较来判断伪币的存在并找出这一伪币。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效率实在太低,请设计一种方法,使得比较的次数最少。

算法分析:利用分而治之方法。假如把16硬币的例子看成一个大的问题。第一步,把这一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随机选择8个硬币作为第一组称为A组,剩下的8个硬币作为第二组称为B组。这样,就把16个硬币的问题分成两个8硬币的问题来解决。第二步,判断A和B组中是否有伪币。可以利用仪器来比较A组硬币和B组硬币的重量。假如两组硬币重量相等,则可以判断伪币不存在。假如两组硬币重量不相等,则存在伪币,并且可以判断它位于较轻的那一组硬币中。最后,在第三步中,用第二步的结果得出原先16个硬币问题的答案。若仅仅判断硬币是否存在,则第三步非常简单。无论A组还是B组中有伪币,都可以推断这16个硬币中存在伪币。因此,仅仅通过一次重量的比较,就可以判断伪币是否存在。

现在假设需要识别出这一伪币。把两个或三个硬币的情况作为不可再分的小问题,注意如果只有一个硬币,那么不能判断出它是否就是伪币。(在本题中n=2^4,所以不可能出现一个或三个硬币一组的情况)在一个小问题中,通过将一个硬币分别与其他两个硬币比较,最多比较两次就可以找到伪币。这样,16硬币的问题就被分为两个8硬币(A组和B组)的问题。通过比较这两组硬币的重量,可以判断伪币是否存在。如果没有伪币,则算法终止。否则,继续划分这两组硬币来寻找伪币。假设B是轻的那一组,因此再把它分成两组,每组有4个硬币。称其中一组为B1,另一组为B2。比较这两组,肯定有一组轻一些。如果B1轻,则伪币在B1中,再将B1又分成两组,每组有两个硬币,称其中一组为B1a,另一组为B1b。比较这两组,可以得到一个较轻的组。由于这个组只有两个硬币,因此不必再细分。比较组中两个硬币的重量,可以立即知道哪一个硬币轻一些。较轻的硬币就是所要找的伪币。

int FalseCoin(int a[], int left, intright)

{

int mid= (left + right) / 2;

int sum1= 0, sum2 = 0;

inti;

if((right-left) ==1)//只有两枚硬币,轻者为伪币,等重则无伪币

return (a[left] < a[right]) ? left : (a[left]> a[right]) ? right : -1;

//多于两枚硬币,将数组分成两半,分而治之

for(i=left; i<=mid; i++)

sum1 += a[i];

for(i=mid+1; i<=right; i++)

sum2 +=a[i];

if (sum1== sum2)//等重则无伪币

return -1;

else if(sum1 < sum2)

return FalseCoin(a, left, mid);

else

return FalseCoin(a, mid+1, right);

}

在上述算法中我们每次把硬币分成两组,解决16个硬币问题,需要比较的次数为4次。如果我们每次把硬币分成4组,需要的平均比较次数会减少为3次。代码如下;

int FalseCoin(int a[], int len, int left, intright)

{

intleft1, right1, left2, right2, left3, right3, left4,right4;

intsum1, sum2, sum3, sum4;

int q,i;

if(right == left)//如果子数组只有一枚硬币,将其与相邻的硬币比较

{

if (left > 0)

return (a[left]<a[left-1]) ? left :(a[left]>a[left-1]) ? left-1 : -1;

if (right < len-1)

return (a[right]<a[right+1]) ? right :(a[right]>a[right+1]) ? right-1 : -1;

return-1;

}

if((right-left) ==1)//如果子数组只有两枚硬币,轻者为伪币,等重则无伪币

{

return (a[left] < a[right]) ? left : (a[left]> a[right]) ? right : -1;

}

//将硬币分成4等份

q =(right - left + 1) / 4;

left1 =left;

right1 =left1 + q - 1;

left2 =right1 + 1;

right2 =left2 + q - 1;

left3 =right2 + 1;

right3 =left3 + q - 1;

left4 =right3 + 1;

right4 =left4 + q - 1;

//累计每组硬币的重量

sum1 =sum2 = sum3 = sum4 = 0;

for(i=left1; i<=right1; i++)

sum1 += a[i];

for(i=left2; i<=right2; i++)

sum2 += a[i];

for(i=left3; i<=right3; i++)

sum3 += a[i];

for(i=left4; i<=right4; i++)

sum4 += a[i];

//将硬币两两比较

if (sum1!= sum2)//伪币在第1,2组硬币中

{

if (sum1 < sum2)

return FalseCoin(a, len, left1, right1);

else

return FalseCoin(a, len, left2, right2);

}

if (sum3!= sum4)//伪币在第3,4组硬币中

{

if (sum3 < sum4)

return FalseCoin(a, len, left3, right3);

else

return FalseCoin(a, len, left4, right4);

}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7868.html

更多阅读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场桥二小 张卫东设计意图: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

物品上的花廊图案设计之单独纹样设计 花卉单独纹样图案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它是学习工艺美术设计的基础,侧重于设计,也渗透着“造型.表现”的成分。它不是单纯的技能技法课,而是以审美为主线,技能训练为基点,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综合实践课。本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

《教师的20项修炼》之阅读摘记1 阅读摘记卡

《教师的20项修炼》之阅读摘记1好久没有这么尽兴的阅读啦!用心触摸此书的导言,被郭元祥教授的 “教育人生”感悟及“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成就教育人生。”的掷地有声的言语所吸引!真有种发现恨晚的感觉,于是鼠标不停

佳片U约 20集美国二战经典:《加里森敢死队续集之战争》(1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20集美国二战经典:《加里森敢死队续集之战争》(1-10)[海报剧照][热诚推荐]片子结构有些散。没有 加里森敢死队好看。加剧还有许多情节的曲折,和身

声明:《算法设计之分治法(1) 分治算法优缺点》为网友学会伪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