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他们是一家人:息慎=肃慎=朝鲜=女真=诸申=珠申

文明的挖掘者原文地址:他们是一家人:息慎=肃慎=朝鲜=女真=诸申=珠申作者:山川唐

他们是一家人:息慎=肃慎=朝鲜=女真=诸申=珠申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蒙古源流》中云:有五彩瑞鸟,每朝落在成吉思合罕帐前石上,发出teinggis、teinggis的鸣声,故号曰成吉思合罕。道润梯步评论说:“帝号来自莫名其妙的鸟声,当然是个奇谈怪论”,如果我们说息慎、肃慎、朝鲜、女真名称亦源于凤的叫声,不是可以与《蒙古源流》互为旁证吗?

关键词东北夷息慎肃慎朝鲜女真诸申珠申鹰崇拜

霜天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

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

此诗作者是渤海人杨泰师的作品,感情细致,用词恰当,与同时代的唐诗相比,亦称佳作。渤海国是靺鞨族并联合一部分高句丽贵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史称靺鞨为东夷。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渤海王大钦茂以杨承庆为大使,杨泰师为副使访日本,返回渤海时,日本太保藤原惠美押胜设宴饯行,赋诗送别,副使杨泰师作《夜听捣衣诗》唱和,被收入日本《经国集》,以上为开头几句。

[转载]他们是一家人:息慎=肃慎=朝鲜=女真=诸申=珠申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描绘如画的西湖山水,笔法细腻。特别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已成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民谚。如果说它的作者是奥敦周卿(1204?~1270?),你一定感到陌生;如果再说此人是女真族人,也就是所谓东夷,你不会讶异吗?奥敦是女真姓氏。《全元散曲》存其小令2首。其先世仕金。父奥敦保和降元后,累立战功,由万户迁至德兴府元帅。周卿本人历官怀孟路总管府判官、侍御史、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为元散曲前期作家,《太和正音谱》列为“词林英杰”。

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包括肃慎(息慎)、朝鲜、夫余(扶余、凫臾)、高句丽。其后肃慎发展成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族称,肃慎作为满族的最早先民,尽管史书上语焉不详,但考古发掘资料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东北夷属于古代鸟夷的一部分,其名当来源于鸟。

中国的朝鲜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的。从历史继承性来看,与中国东北的古朝鲜侯国有紧密的联系。朝鲜人是远东人种,象北方汉人。朝鲜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了诸多民族和种族成分,如濊族(古朝鲜居民)、韩族(辰国居民)、燕人(卫满朝鲜部分居民)、汉人(朝鲜半岛汉四郡部分居民)、貊族(高句丽居民)以及扶余人、沃沮人、豆莫类人等。扬雄《方言》收录了朝鲜语词,辽东—朝鲜半岛文化受到中原强势华夏汉文化的持续影响。朝鲜语的结构类型与阿尔泰语系相同,属黏着语类型。朝鲜语是一种历史混合语,可以看作南岛语和阿尔泰语的中间类型。

朝鲜建国的确切时间还不清楚,但公元前7世纪的文献中已见其名。“朝鲜”始见于《管子》,此书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前723-前645)所作。当时朝鲜在今辽宁与河北省交界地区。《山海经》:朝鲜在“北海之隅”。北海,今渤海。《大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古迹”:“朝鲜城,在府境内,相传箕子受封之地。”明代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朝鲜城可能在今滦河西岸。这时的朝鲜指箕氏朝鲜。《太平御览》卷780引《尚书大传》:“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商之亡,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仪、田蚕、织作。”箕子以商朝大臣事纣王,屡见于先秦史籍,《史记》卷3《殷本纪》、卷4《周本纪》、卷38《宋微子世家》说他因谏阻商纣王不听,“乃详狂为奴”,并遭到纣王的囚禁。武王克商后,将箕子释放,箕子北奔朝鲜,从此定居下来。箕作为部族来源很早,相传夏代时就有箕伯,《路史·后记》称:“夏之世有箕伯,…箕伯之后,箕子事纣。”箕子名胥余(《庄子·大宗师》引《尸子》语),后人说他封子爵。所以,箕子不是人名,而是箕国之君的意思。

箕子封国所在,郑樵《通志·氏族略》称:“箕氏,子姓,箕子之国。商畿内诸侯。杜预云:‘太原阳邑县南有箕邑’,隋改曰太谷,今隶太原,武王克商,改封箕子于朝鲜。其地后为晋邑。”认为箕国在今山西太谷。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则认为太谷之箕邑乃春秋时期晋国新封之箕氏,商代箕子之国当在今北京市,即古蓟城、蓟丘范围内。理由是:箕与蓟、古音相同;北京地区卢沟桥、房山琉璃河、昌平白浮村出土过一系列与箕国有关的带铭铜器,此外,河北迁安县夏官营镇马哨村小山子商代遗址出土有铜鼎、铜簋,铜簋,内底铭文释为“箕”或“其”。上述铜器当与商末箕子被封的箕国有关。周初的蓟邑可能就是商末箕子封国的所在。周初“封殷遗民于旧邦”,很多商代的封国得以保存。箕国不存,可能和箕子北奔朝鲜相关。先秦时期,北京地区和冀北地区与辽东、朝鲜的经济、文化联系非常密切,早就存在非同一般的关系,箕子之所以北奔朝鲜,也显示出箕国与辽东、朝鲜邻近,箕子先世与朝鲜关系密切。

《尚书大传》为公元前2世纪伏生所作,这时离周灭殷已过去了千年之久。从伏生的追述中,我们只知道箕国中有一个侯,曾经到了今辽宁省与河北省交界地区,而这里当时是否有一个朝鲜国是值得怀疑的。在今大凌河流域喀左县曾发现箕侯铜器与伯夷孤竹国铜器同出一窖藏,证明箕国确有人到过这里。当其初来此地时,称箕,不称朝鲜。《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魏志》记为“昔箕子既适朝鲜”。而《易·明夷》却说;“箕子之明夷,利贞。”《易》爻辞的时间较早,约殷、周之际。明夷应是地域名称。因此明夷即朝鲜。《尚书•尧典》孔传:“东表之地称嵎夷”;童书业认为嵎夷即朝鲜。嵎夷,《史记•五帝本纪》作郁夷,《韩诗》作郁夷。《逸周书•王会解》有“俞人”,旧注“东北夷”。何秋涛《王会篇笺释》认为俞人实即郁夷。《史记·夏本纪》索隐:《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崳夷并作禺铁。俞人.据考证在渝水流域,渝水即今大凌河。明夷即目夷,也即墨台、墨胎之同音异字,为孤竹之姓氏。箕易为朝鲜,箕侯易为朝鲜侯,大约在西周末。当时箕国为燕国管辖。春秋时期山戎强大起来,南下逼退燕国,箕国转属山戎。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4),山戎南侵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北伐山戎,箕国也遭重创。后来箕国重归燕国统辖,不再见于史册。

春秋及战国之初,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西汉惠帝元年(前194),燕人卫满背叛汉朝,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机率军向首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攻占首都后,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箕准战败后,逃到了半岛南部韩人的居住区,开创马韩国。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卫氏朝鲜存在近90年。

公元前3世纪在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了“三韩”,即弁韩、辰韩、马韩,但较大的方国和聚落联盟却只有马韩与辰国两个。弁韩是从属于辰国即辰韩的。西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以后,它们都隶属于乐浪郡。辰国存在于马韩东部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源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的百济与新罗两个政权逐渐发展起来。663年以后,新罗王除在位时间过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历代新罗王世袭鸡林州都督一职,其所辖地区是唐王朝所属的鸡林州都督,属于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地方政权,而不是独立国家。在新罗借助唐的势力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后,至唐玄宗时期中原王朝始将萨水以南土地赏赐给新罗,唐与新罗以清川江为界,新罗的势力开始向朝鲜半岛北部延伸。安史之乱后,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此时,新罗也进入了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10世纪初王建取代新罗而建立高丽王朝,王氏高丽的建立即是造成后人无法区分高句丽与其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洪武年间,李成桂灭高丽而建李氏王朝,都开京,后迁汉城,遣使朝明,请改国号,朱元璋命仍古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明朝创立者朱元璋宣布15个不征之国,则标志着中国正式承认了东亚其他国家作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存在,而不再试图将其纳入中国的一体统治之中。中日战后,独立称帝,改国号曰韩。宣统二年併与日本,李氏朝鲜亡。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独立。

“朝鲜”原义众说纷纭。卢思慎《东国舆地胜览》中记载,朝鲜“居东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鲜”,“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新罗僧无极撰《东事古记》云:“中国唐尧时,有檀君者,立国于今平壤,号曰朝鲜。言东方之地,受朝日光鲜也。”他们可能是把“朝鲜”比附为女真语dʒul-ʃï(东)。《通典》185卷引[晋]张华曰:“朝鲜有泉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另有“潮水汕水”说,“日出”说,“旸谷”说,“鱼图腾”说,不一而足,皆以汉语释义,其说殊不可据。

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认为“朝应读为昭,并与昭字通;鲜应读为私,私与尸为同音字,尸与夷古通。朝鲜二字当由萌夷传写辗转而来。”此说亦曲屈难通。《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魏志》记为:“昔箕子既适朝鲜”。而《易·明夷》却说;“箕子之明夷,利贞。”《易》爻辞的时间较早,约殷、周之际。明夷应是地域名称。因此明夷即朝鲜。《尚书•尧典》孔传:“东表之地称嵎夷”;童书业认为“东表之地称嵎夷”与朝鲜“居东表日出之地”同,因而嵎夷即朝鲜。嵎夷,《史记•五帝本纪》作郁夷,《韩诗》作郁夷。《逸周书•王会解》有“俞人”,旧注“东北夷”。何秋涛《王会篇笺释》认为俞人实即郁夷。《史记·夏本纪》索隐:《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崳夷并作禺铁。据考证俞人在渝水流域,渝水即今大凌河。萌夷、明夷、嵎夷、郁夷、俞人、崳夷、禺铁、箕侯、孤竹等,它们与朝鲜并不存在对音关系。明夷即目夷,也即墨台、墨胎之同音异字,为孤竹之姓氏。说明当箕侯初来此地时,此地称孤竹国,不称朝鲜。但在今大凌河流域喀左县曾发现箕侯铜器与伯夷孤竹国铜器同出一窖藏,证明箕国确有人到过这里。

《管子》有“发朝鲜之文皮”,“发朝鲜不朝”,“八千里之发朝鲜”等。一般认为,《管子》中所说的朝鲜在今辽宁与河北省交界处。《史记·五帝本纪》、《竹书纪年》、《大戴礼记》、《说苑》叙述舜、禹、商、周时来贡的诸民族中有息慎,裴骃集解引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又作稷慎。《逸周书·王会解》:“周公旦主东方: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尚书》卷11序:“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国语·鲁语下》述孔子在陈,有隼死于陈侯之庭而身上留着射来的楛矢石砮,孔子说:“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民之矢也。”出典是,周武王克商,四方各族进贡方物,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周王为了垂法后世,在箭杆上刻了“肃慎氏之贡矢”,分给舜的后裔而封于陈。孔子说:“分异姓以远方之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之贡。”肃慎这样早、这样频繁与中原联系,只能是在和中原相近之处。《管子》所谓“发朝鲜之文皮”、“发朝鲜不朝”、“八千里之发朝鲜”,与《大戴礼记》中的“发息慎”的称呼如出一辙。“发朝鲜”与“发息慎”完全对应,因此,无论从语音上看,还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即肃慎;只是古史渺茫,汉人书写时,使用了不同的汉字,才使同一个部族的名称,变成了两个。

战国以后,肃慎东移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肃慎分布在不咸山(今长白山)之北以今牡丹江中游为中心的地区。肃慎之名,从公元前22世纪舜禹时代出现,一直到西周,长期见史,但西周以后,肃慎之名却从中国文献上消失了。《三国志·东夷传》:“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肃慎之国也。”也就是说,到三国时,肃慎已不存在,在它的地盘上又出现了另外的国名。《史记·朝鲜列传》:“自始会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汉元封三年(前108)定朝鲜,置4郡,“真番”是其一。孙进己说:“真番应在今吉林市至牡丹江流域求之。其居地为古肃慎之地。肃慎之慎,古与真通,肃慎当为自称,而真番则为汉人给予的他称”(《女真史》)。

“肃慎”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辽代因避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该名称出现在唐初,通过靺鞨使者的介绍为太宗所知(《文献通考》卷327)。从汉语的角度是“更名”,从满-通古斯语角度看,不一定是更名。朝鲜《三国史记》卷17记载:“西川五十一年(280)冬十月,肃慎来侵,屠害边民。王于是遣达贾往伐之,达奇、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近六百余家于夫余南离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这个公元3世纪仍存在的肃慎可能就是女真。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女真人用家乡按出虎水anchuhu(金的,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aisin“爱新”)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

更进一步说,女真的历史,起源于肃慎的分化和重新组合,但也有朝鲜人加入其中。唐贞观年间,女真始祖函普居住在汉四郡地区(今韩国汉江以北)。辽代初期,函普年已60,走到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女人结了婚,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其后又迁回东北靺鞨故地按出虎水。《金史•世纪》记述女真族的起源时说:“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这有两种解释,一,函普本是高丽人;二,函普本是女真人,后来返回故地。一般取后者。但《三朝北盟汇编》却说:“女真始祖掯浦(函普)出自新罗,奔至阿触胡(安出虎),无所归,遂依完颜,因而氏焉。”《松漠记闻》更直指女真酋长为新罗人。阿骨打起兵反辽时,曾寄书高丽,称:“兄大女真金国皇帝致书曰:第高丽国王,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谓契丹为大国,高丽为父母之邦,小心事之。…惟王许我和亲,结为兄弟,以成世世无穷之好。仍遣良马一匹。”不管高丽是否真的是女真“父母之邦”,两者关系的亲近是不言而喻的。

993年,辽圣宗“取女真鸭绿江东数百里之地”赐于王氏高丽,高丽在鸭绿江南岸的女真聚居地筑城始于此,高丽的领土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线。《宋会要辑稿》记载,辽宋时代有长白山女真30部,位于长白山东北,本肃慎故地。建隆二年(961)入贡于宋。长白山女真“本姓拏”,不姓完颜。其后又迁回东北靺鞨故地按出虎水。长白山主峰在中朝两国边界上,山顶有天池,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地。朝鲜称白头山,“白头山”之名也源自女真人。据朝鲜《李朝肃宗实录》载:“长白山,胡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依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PRK)官方说法,金正日出生于中朝边界朝鲜两江道三池渊郡长白山上的“白头山密营”,也就是当年金日成领导抗日游击队的基地所在。2013年6月,朝鲜《树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十大原则》,明文规定了“白头山血统”——金正恩一家的政权世袭制。朝鲜传说中的先人“檀君”就是降生于天池,所以人们猜测这就是朝鲜官方开始大肆宣扬“白头山血统”的原因,以确立人民心目中“唯一后继者”的形象。如此,则“女真”得名时是在长白山,而这里也是“朝鲜”的圣地。朝鲜的金氏是否与金朝有关,值得研究。如果有,则他们与清朝的皇族“爱新觉罗”是远房亲戚呢。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但世界上不可思议的事情确实太多。

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蒙古语称女真为“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末尾系复数词尾。明初,李氏朝鲜通过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不断向中国扩张领土,至1443年在鸭绿江中上游设置了“西北四郡”,控制了鸭绿江东岸地区,鸭绿江随之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并从朝鲜南方强制迁徙大量居民在该地区定居,逐步实施对北部地区的有效控制。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25卫,奴儿干都司384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把女真族划作3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辽金时期至明朝末年,曾有大批的女真人部族沿鸭绿江居住,史称“鸭绿江部”,为明末建州女真长白山三部之一,万历十九年(1591)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兼并,成为满州八旗中的主要力量。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

《大金国志》云:“金国,本名珠里真;后讹为女真,或曰虑真。”珠里真一词来自女真语dʒuʃə或dʒu-ʃiɛn,音译汉字时也写作女真、诸申、珠申、朱里真、珠尔真等,皆为同一个词的不同译法。随着后金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有的上升为军事奴隶主,有的降为“阿哈”,大部分转化为耕田纳赋、披甲从征的农奴,他们被编入八旗牛录,向奴隶主纳税。后来满族将该词转化为奴仆、臣仆、本部管下的百姓等含义,实际上那正是他们先祖的名称呢。《满洲源流考》明确指出女真(珠申)与肃慎的关系,云:“北音读肃为须,须朱同韵;里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盖即肃慎转音。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也。”即女真=肃慎。而我们已经知道,肃慎=朝鲜;所以肃慎、朝鲜、女真就构成了连等式。这些族名在汉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用本音去读“肃慎”、“朝鲜”、“女真”,它们都是dʒuʃə或dʒu-ʃiɛn一词。

至于dʒuʃə或dʒu-ʃiɛn的含义,金毓黻说是通古斯-满语“坚硬”之意(《肃慎、挹娄、勿吉三系语义考》,《东北集刊》第1集),可能是比附于女真语dʒo-in-beda-ʧu-gi(锋锐);薛虹认为是通古斯语“人”的意思(《肃慎的地理位置及其同挹娄的关系》)。但女真语“人”读nialma,“人民,百姓”作il(g)e,与肃慎、朝鲜、女真读音不同;诸申获得“人”的含义是在满族形成以后,是引申意义,不是本义。

由肃慎之隼联想到神鸟鹔鷞,由鹔鷞联想到神鸟数斯、竦斯,其读音皆相近。《说文》:“鷫,鷫鷞也。五方神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凤皇。”《楚辞·大招》:“鸿鵠代游,曼鷫鷞只。”《淮南子·原道训》:“驰骋夷道,钓射鷫鷞之谓乐乎?”鹔鷞亦作“鷫鸘”。[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鷫鸘,状如燕,稍大,足短,趾似鼠。未常见下地,常止林中,偶失势控地,不能自振,及举,上凌青霄。出凉州也。”《后汉书·五行志二》刘昭注引《叶图徵》:“似凤有四,并为妖:一曰鷫鸘,鳩喙,圆目,身义、戴信、婴礼、膺仁、负智,至则旱役之感也。”[唐]杨炯《盂兰盆赋》:“鸣鷫鸘与鸑鷟,舞鵾鸡与翡翠。”关于鷫鸘名字的来源,可以从神鸟数斯、竦斯中得到启发。《楚辞•卜居》有“哫訾栗斯”,注解说,“哫訾”,神兽,“见人则呼”;“栗斯”,一本作“粟斯”,神鸟,“见人则跃”。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山海经•北山经》:“灌题之山有鸟焉,…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故鹔鷞、数斯皆以其鸣声得名。《广雅》:“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即即、足足、数斯、竦斯、鹔鷞读音近似。也就是说,竦斯、鹔鷞之名来源于模仿这种鸟的叫声。息慎、肃慎、朝鲜、女真皆以鸟为图腾,读音与竦斯、鹔鷞近似,故其名称亦源于凤的叫声。

《论衡·吉验篇》记述夫余立国的传说:“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故我有娠。’”后产子,即夫余的始祖东明。根据这个故事,东明的古国在更靠北的橐离、索离或高离。有一次国王外出不在家,他的一个侍女怀孕了,国王回家后要杀她,她说曾有一个鸡蛋状的气围从天而降,她因此怀孕。孩子降生后,国王将他关在猪圈里,可是猪用气息温暖孩子的身体,使他没有死去。国王将其关在马厩里,结果也是一样。国王怀疑这孩子是天之子,就允许他活下去,让他作马夫。后来国王又怕这孩子会篡夺王位,再次企图杀死他。这个叫东明的孩子逃脱了追兵。渡河时他以弓击水,水下的鱼鳖浮起成桥,供他过河,过河之后即隐去。后来他在夫余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夫余立国以松花江中游平坦地区为中心,其先橐离大概分布在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天子神话在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很普通,但却不见於中国南方的民族,中国南方民族(蛮及其他民族)原始神话中的神奇降生故事,没有这种特征。夫余的始祖传说,也带有东夷以鸟为上天使者的特点。

朝鲜典籍《三国遗事》记载新罗始祖赫居世出现时,井边有“鸡龙现,而左胁诞生童女,姿容殊丽,然而唇似鸡嘴”。中国典籍《论衡•吉验篇》记载高勾丽始祖是其母吞气“大如鸡子”而生。可以说,朝鲜人曾以鸡形凤凰为图腾。由此,朝鲜的得名,是神鸟凤凰的叫声。息慎、肃慎复如是。朝鲜与息慎(肃慎)原为同一个民族,后一分为二。朝鲜语读“朝鲜”为tjo-sen,其中tjo与汉语典籍中的“岛夷”之“岛”不无关系;而sen或为表示复数的词尾。凤凰的叫声云云,或由此而来。

息慎、肃慎、朝鲜、女真名称源于凤的叫声,这是北方民族古老图腾崇拜的体现。无独有偶,笔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一个有力的佐证。蒙古开国君主铁木真1206年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被诸王群臣共上尊号teiŋgis(成吉思)。“成吉思”名号的含义,有过几种解释。清蒙古族萨囊彻辰撰《蒙古源流》中云:有五彩瑞鸟,每朝落在成吉思合罕帐前石上,发出teinggis、teinggis的鸣声,故号曰成吉思合罕。《蒙古源流》是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最珍贵的一部历史文献,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合称为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作者自称此书系根据《古昔蒙古汗等源流大黄册》等7种蒙、藏文字资料写成。道润梯步评论说:“帝号来自莫名其妙的鸟声,当然是个奇谈怪论”(《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如果我们说息慎、肃慎、朝鲜、女真名称亦源于凤的叫声,不是可以与《蒙古源流》互为旁证吗?《蒙古源流》所说的“五彩瑞鸟”就是凤凰,发出teinggis、teinggis的鸣声,于是铁木真得名“成吉思汗”;那么《广雅》所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该词被东北民族拿来做族名不是顺理成章吗?所以笔者认为,息慎、肃慎、朝鲜、女真来源于凤凰的叫声,也符合北方民族的命名传统。

朝鲜典籍《三国遗事》记载新罗始祖赫居世出现时,井边有“鸡龙现,而左胁诞生童女,姿容殊丽,然而唇似鸡嘴”。新罗王姓金氏的始祖金阏智的诞生神话说,—日树中有紫云从天垂地,接着有一黄金柜挂于树枝,又有一只白鸡鸣于树下,打开柜子一看,里边有一童男卧而即起,因他是从金柜里出生的,因此叫金阏智。根据金氏的始祖金阏智出生于树林中,推断可能新罗以鸡为图腾。中国典籍《论衡•吉验篇》记载高勾丽始祖是其母吞气“大如鸡子”而生。可以说,朝鲜人曾以鸡形凤凰为图腾。由此,朝鲜的得名,是神鸟凤凰的叫声。息慎、肃慎复如是。朝鲜与息慎(肃慎)原为同一个民族,后一分为二。朝鲜语读“朝鲜”为tjo-sen,其中tjo与汉语典籍中的“岛夷”之“岛”不无关系;而sen或为表示复数的词尾。凤凰的叫声云云,或由此而来。

新罗国文物

“肃慎”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东北亚(后来的满洲利亚)森林,苔原,沼泽的狩猎的生活方式。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女真人用家乡按出虎水anchuhu(金的,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aisin“爱新”)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间作鸟兽散,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明朝先后设辽东都司25卫,奴儿干都司384卫,统辖整个东北地区。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明初,依照分布区域,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万历四十三年(1615),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大金国志》云:“金国,本名珠里真;后讹为女真,或曰虑真。”女真一词来自女真语dʒuʃə或dʒu-ʃiɛn,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珠申、朱里真、珠尔真等。蒙古语称女真为“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洲源流考》明确指出女真(珠申)与肃慎的关系,云:“北音读肃为须,须朱同韵;里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盖即肃慎转音。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也。”如此,则“女真”也源于凤鸟的叫声。

有人说,肃慎语称海东青为“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女真语称海东青为ʃən-an,似乎与“女真”无对音关系。也有人推测,在女真语中,“东方”读音作“诸勒”dʒul-ʃïə,“海东青”读音作“申”ʃən-an,拼合为“朱理真”,即“女真”dʒu-ʃiɛn,因此女真一词含义为“东方之鹰”,作为族称,即鹰的民族之意(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鹰本为对鹰科部分种类的一种通称,通常指的是象苍鹰、隼等那样嘴带钩,头阔而大,脚部有毛,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体较大而性凶猛的飞禽。游牧民族驯养猎鹰帮助狩猎。成吉思汗卫队中有称“昔宝赤”(šibegoči/subuuči)的,就是“管鹰人”的意思。

满-通古斯语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驯化鹰,用来助猎,其中最著名的是海东青。金启孮指出:“《女真译语·来文》中,‘海东青’皆作xai-duŋcҁi-iŋ,当系写汉名之音”(《女真文辞典》),所以“海东青”是汉语。满语称“松昆罗”,意思是从亨滚河飞来的天雕。亨滚河又作恨古河、恒滚河、兴衮河,即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境内的阿姆贡河。海东青是满-通古斯语族人用于狩猎的猎鹰,学名矛隼。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海东青栖息于岩石海岸、开阔的岩石山地和森林苔原地带。它在空中飞行发现猎物后,迅速将两翅一收,俯冲而下,就像投射出去的一支飞镖,径直冲向猎物。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6000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

《辽史·营卫志》记载辽主“春捺钵”的仪式时的情景:“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五六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教鹘人例赏银绢。皇帝得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皇帝要亲自放鹰,仪式隆重,鹰受到整个部族人的重视于此可见。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规定:凡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只要能呈献海东青,即可赎罪。因此,当时的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辽统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愤,犹如海东青那样腾飞于白山黑水之间,以搏击长空追捕天鹅之势,一举灭辽,问鼎中原,开辟了一个幅员万里的辽阔疆域。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宋的兴亡。很有可能,神鸟数斯、竦斯、鹔鷞,就是海东青。

据说,海东青是肃慎族系的最高图腾,代表勇敢、智慧、坚忍、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名字还与海东青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正在完颜阿骨打的母亲怀胎十月后即将临盆时,辽兵杀来。其父护着妻子边战边退,他的妻子在杂草上生下了一个胖小子。正在此时,漫山遍野的辽兵攻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突然,从天上飞来一只海东青,围着刚刚出生的男婴飞来飞去,还不停地叫着:“阿骨——打!阿骨——打!”海东青的叫声惊动了山神,纷纷打开山门,让山水冲下来。迅猛的山洪把辽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后来,其父为了感谢大白雕,便将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阿骨打,从此以后敬白雕为神。这个“阿骨打”传说令人联想“女真”也源于凤鸟的叫声。

哈萨克语一般用“克兰”(qeran)或“比尔克特”(byrkit)来称呼。这不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而且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史集》记载,乌古斯各部落都有自己的“汪浑”(图腾),其中包括白鹰、青鹰、鹫、“猎兔之鹰”(tusanjil)、隼(sunqur)、兔鹰(caqïr/ʧaʁrï)等。ʧaʁrï也是喀喇汗王朝汗室男子习用的称号。

公元前174年,当时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前174~前161年在位)。稽粥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在位14年,政治上相对团结,没有发生内部矛盾。曾攻打月氏,占据全部河西地区。彻底击败夙敌月氏,斩杀月氏王,并且将月氏王的颅骨作为酒杯,威震西域。何星亮认为,“稽粥”为突厥语qəran的音译,意为“雄鹰”,在柯尔克孜语中引伸为“知识丰富,年富力强的”,在哈萨克语中引伸为“有远见的,目光锐利的,机敏的,机警的”(《匈奴语试释》)。满语称鹰为giyahun,赫哲语称鹰为qori,都与突厥语近似,看来是从同一个阿尔泰语词根分化出来的。

稽粥在位时,汉军主动出击就避而不战,瞅准机会就发起一波波骚扰、入侵、掠夺,使汉朝处处设防、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前169年前锋抵达陕西甘泉,离汉朝的都城长安不过200里。当时举国震动。此后数年之间,匈奴连年入侵,云中、辽东二郡每年被杀掠人口万人以上,而汉朝又无力还击匈奴,只得向老上单于示好,许以和亲、“岁贡”。稽粥也也接受了汉朝讲和的意见。两国以长城为界,互不侵扰。稽粥在用兵上,主要目标是西域月氏等地,因此没有对汉朝太多军事行动,主要采取了骚扰战术。他这种“拖垮一个、消灭一个”的战术也是相当高明的。前161年,稽粥病逝,由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

陈作宏介绍,突厥语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神鹰形象却很少用“克兰”或“比尔克特”来称呼。大都称“阿勒甫·卡拉·库斯”(alepqaraqus,巨大的黑鸟)或“萨姆乌勒克”(samureq,凤凰)。人们是将其作为神物来描写的,因此也就赋予了它一些超自然的外形,例如多头的鹰,甚至生着一个鹰首一个人首的鹰。许多作品中的鹰被说得硕大无比,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英雄的青年》中就形容其“象毡房一样大”;在乌兹别克族民间故事《熊力士》中,雏鹰就象骆驼一样大。有的甚至说神鹰展开双翅可以遮天蔽日,而且它食量惊人,力大无穷。在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为人民而生的勇士》里,神鹰飞在空中时爪子上竟抓着两大群山羊。就连它的出现也是伴随着腥风、暴雨、雷电。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英雄的青年》在这方面有较为典型的描写:风是叹息,雨是泪水,雷是哭声,电是它眼里的怒火。当神鹰即将出现时,先是远处突然响起一阵撕裂天空似的雷鸣,接着是十分猛烈的狂风暴雨,连参天的杨树都被狂风刮得弯下腰来,这一切都是神鹰悲愤所致。显然在突厥语原始先民的观念中,鹰同这些自然现象,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依照传统来看,远古时鹰还是太阳和天的象征。雅库特人甚至认为鹰煽动一次翅膀,就能使冰雪融化;再煽动一次翅膀春天就会来临。据《史集》说,蒙古语称一种猎鹰为“脱里”(tooril),这种飞禽尽管谁也没有见过,但却为人所知,就像西方穆斯林史料所在高加索的安卡鸟(anqa)那样出名。人们肯定地说:这种飞禽跟鹰很相像,嘴和爪坚硬如钢。它一次能击落、捕杀二、三百只鸟雀。后来蒙古高原克烈王国的王罕即以此作自己的名字。《蒙古秘史》译作脱斡邻勒,《圣武亲征录》作脱怜,蒙古人常以此作名。元代初年,曾在今松花江下游、呼兰河流域及迤北地区设脱斡邻万户府,归辽阳等处中书行省所属的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元史·地理志》),这里过去一直是室韦所居,是蒙古(达达)的一部分,他们以渔猎为生,故称水达达。由于长期与女真交往,后来他们都改用满语。

在突厥语民族神鹰母题的作品中作为鹰的对手出现的,是恶魔“阿依达哈尔”(ajdahar),通常被译作“恶龙”、“毒龙”。神鹰母题中的“萨姆乌勒克”和“阿依达哈尔”虽然也是以鹰和蛇为原型的想象物,但不同于中原的龙和凤凰。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宝刀》、《英雄艾里·库尔班》,哈萨克族民间故事《叶尔托斯特克》、《为人民而生的勇士》、《孤儿与国王》、《胡拉泰英雄》,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英雄的青年》、《七许的故事》,撒拉族民间故事《阿腾其根·麻斯睦》,西部裕固族民间故事《树大石二马三哥》,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熊”力士》等都讲当英雄从巨蟒的嘴里救出了幼鹰之后,神鹰为报答救子之恩而帮助了他,使他战胜了邪恶,取得了胜利。

森穆夫(帕提亚银器和建筑构件)

突厥语“萨姆乌勒克”(samureq,凤凰)可能与波斯语“森穆夫”(Sermuv)有关。“森穆夫”是祆教十大保护神之一,是一种类似凤凰的神鸟。萨珊金银器和建筑构件上常见森穆夫图案,主要为有翼神犬、有翼骆驼形象,只是尾部采用孔雀尾。

现实生活中的突厥语民族至今仍将兀鹰称为sar并视为神鸟,并加以崇拜。哈萨克人相信:孕妇难产,是因为鬼魂作崇,只要把鹰放进孕妇的房间,就可以吓跑它,保佑孕妇顺利分娩。柯尔克孜人将鹰皮完整地剥下来,给小孩做衣服,认为这样做能使孩子象雄鹰般勇敢、矫健。柯尔克孜和哈萨克人还有在新生儿摇篮和衣领上缀鹰爪鹰羽的习俗。因为在突厥语民族看来,鹰并不仅仅是一只飞禽,而是人神间的使者,因而才留下了“鹰--腾格里的鸟”这样的谚语。

在古代萨满的仪式里,鹰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萨满的神服上总是饰有鹰的图案,神帽上饰有鹰羽。在萨满教的世界观中,萨满是往来于人神间的使者,也应该是会飞翔的。鹰的飞翔能力使人将其与苍天联系起来。也正因为如此,鹰被认为是萨满化身的神物象征,是天神腾格里的使者。在满族萨满教神谕中,说鹰神是人世间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力量与威武的象征。天地初开时候,天神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那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融化,人和生灵才有饭吃。可是母鹰在烈火中死去了,鹰魂化成了女萨满。所以,萨满魂就是不屈的鹰。在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中,也有女首领萨依卡勒变成一只鹰飞上蓝天,摆脱敌阵的情节,保留着女萨满神话的特点。“鹰是第一个萨满”、“萨满是神鹰的后裔”等一系列有关萨满起源的神话就是由这种“飞翔能力”和鹰崇拜观念相结合衍化出来的。

远古的萨满常常就是部落首领,所以鹰就同权力发生了联系。在信仰萨满教的国家及部族中,萨满拥有许多特殊的权力和义务,其中当然也包括选择部族首领。因为萨满被认为是天神的使者,而鹰既是萨满的象征,又被看作萨满的灵魂,那么由鹰选出的国王,自然就代表了天神腾格里的意愿,所以人们才会无条件接纳其为自己的国王。

匈奴王金冠(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出土)

考古发掘的材料表明,公元前5-前3世纪,阿勒泰地区的游牧部落就已经盛行着对鸟禽的崇拜。1929年发掘的巴泽雷克1、2号墓中的主人,身上或纹有翼兽,或纹有带鸟嘴的鹿身猫尾动物。1967年在哈萨克斯坦艾斯克河北岸发掘的古代墓冢中出土了有翼兽及带有鸟类装饰的金箔尖顶帽等。不久前发现于我国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的一块鹿石上,刻有5只长着鸟首的奔鹿。1972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出土一个匈奴金王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冠顶镶嵌着一只绿松石的雄鹰,冠顶饰的下部用厚金片打制成半圆球体状,表面錾四狼咬羊的浮雕图案,整个王冠构成一副雄鹰傲立鸟瞰狼咬羊之画面,形象活泼生动。2001年在突厥毗伽可汗宝藏中,也发现有一顶装饰有神鸟的王冠。这类神鸟就是猎鹰,也即辽代所谓海东青。

在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里,加克普年老无子,他梦见一只鹰飞来,落在他手上,时隔不久,他妻子就怀孕了,生下了英雄玛纳斯。玛纳斯死后,他身边的一只鹰也随之飞去了。在哈萨克族叙事长诗《阔孜少郎与巴彦美女》等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出现,这是突厥语民族鹰魂型神鹰母题的主要结构模式。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坚贞的妻子》、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三少年》、《找希罕物件的国王》等民间文学作品中都讲一个国家的祖先留下一只神鹰,每一任的国王死后,人们就放出神鹰,看它落在谁的头上或手上,就拥戴谁继承王位。而故事中的神鹰总是不负重望,最终总会选中一个公正、贤明,体恤百姓的新国王。这实际上描绘的是远古时在萨满主持下的一种选举仪式。

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贡品。淳化初年,西夏首领李继捧服附宋室,太宗赐茶百斤、上酿十石;继捧献白鹘,名海东青。太宗以久罢畋猎,又退还继捧。为什么李继捧要用海东青作为最珍贵的礼品送给宋皇朝最高统治者?这当中的含义是率部归顺。然而宋却轻易予以退回,宋室的昧于外交,昧于少数民族风俗的了解,可笑至极。后来终于尝到了来自西夏的苦果。

肃慎、朝鲜及女真、诸申、珠申、朱里真、珠尔真之间的关系,史书上语焉不详,他们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竟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但他们的名称植根于阿尔泰萨满教传统是肯定的,考古发掘资料也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载,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也。

Email:shilantang@gmail.com

通讯地址:210017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室

100025北京市朝阳区广渠门外大街9号院2号楼1308室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经作者二十年努力,《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终于横空出世。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抛开汉字书写形式,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1355.html

更多阅读

人是目的:医学研究与人体实验伦理——临床生命伦理学

13.人是目的:医学研究与人体实验伦理病人的健康必须是我们应予首先考虑的事。── 《赫尔辛基宣言》案例13-1 能否接受她做科研实验对象?21岁的莉娜·戈尔伯格,作为一名自愿接受治疗的病人,被一所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精神病治疗处

不是传说:全票通过《粉墨宝贝》

【不是传说:全票通过《粉墨宝贝》】“这个金奖,非同一般,可以赐给我捧一捧么?”我细语轻声胆怯怯问林政德。“金猴奖”历届评选,由于竞争激烈,评委来自中外

我们都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一家人

我们都是一家人——青海黄南州同仁县扎毛乡寄校书院开启文/何国科青海省第一所“仁爱启明书院”投入使用,书院项目部代表何国科、李超群和王胜利千里迢迢赶赴青海,为了看看那里的孩子、老师、志愿者和乡民,一起共睹书院投入使用的时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第五卷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第五卷你是人间四月天阴晴冷暖有人说,人生像一首诗,简洁空灵,却意味深长。也有人说,人生像一篇散文,优美沉静,却经久耐读。还有人说,人生像一部小说,起伏难料,却有始有终。说这些话的人,相信都是文字的信徒,因

声明:《转载 他们是一家人:息慎=肃慎=朝鲜=女真=诸申=珠申》为网友淡忘如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