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江市磁灶中学语文组陈玉发一、当今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最近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当今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有17%的学生看过《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知道四大名著作者的仅占32%,而25%的学生表示一点都没看过。当问到“四书”、“五经”时,只有24%的学生答对。一半以上的学生没听过“负荆请罪”、“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多数学生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11%的学生表示遇到类似情况不会向孔融那样做。在对待学习方面,89%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有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现象;74%的学生把书中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视为真理,仅有21%的学生曾经质疑过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意志品格方面,只有68%的孩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作用,还有32%的同学认为“只有一些作用”。问及对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时,24%的孩子认为“只尊敬自己的长辈”就够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氧”。由此可见,当今中学生急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二、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1、崇尚伦理,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乃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的。2、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究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后来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请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经典优秀文章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八荣八耻”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当今社会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务之急。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9174.html

更多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1028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课内外学时共72(其中授课54,实践18)使用教材:《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考教材:《语文教育学引》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

浅谈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八上语文名著导读

浅谈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内容摘要: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环节中存在着盲目性

声明:《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友挽歌朽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