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 《日本商业四百年2》 第一章 大萧条下的阴霾 大崩溃



     但是,短暂的稳定没持续多久,更大的风浪跨过海洋奔涌而至。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泡泡和泡泡的崩溃,都是从野心开始的。你努力吹吧,总希望自己吹出的泡泡越大越好,越绚丽越好,到最后,自己都不相信它会破裂,这时候,破裂就不期而至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人相信美国的经济会崩溃。大家都说,美国实现了永久的繁荣。我想起有人曾经说:如果你看到股票交易大厅里挤满了老太太,那就卖了你的股票,该干吗干吗去吧!

  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人,很难全身而退。1928年,美国决定摧毁泡沫。他们采取了金融紧缩政策,让人们的野心回到该有的高度上来。

泡沫早就出现了,在此之前,人们的信心一直推升着美国股价。1927年后半年,道·琼斯指数从150点上涨到200点,今天的经济学家们也不能断言,那时候是否存在泡沫,似乎盈利和亏损的公司各占一半,基本上还算正常。

但到了1928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泡沫真正开始膨胀了。在之后的一年半中,美国道·琼斯指数几乎翻番,而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却只有缓慢的10%。也就是说,人们对这些公司的前景过于乐观了,忘乎所以了。

更重要的是,美国上至决策者,下至老太太,没人愿意相信经济会崩溃,所以,现代经济学总是以“人们是理性的”作为一个前提,而事实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非理性的。

虽然当时美国的股票大鳄们总结出一条经验:如果连擦皮鞋的、佣人们都开始买股票的话,那说明离崩盘不远了,但能全身而退应是对心理最残酷的考验。伟大的《华尔街日报》当时豪情万丈地说:“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能让股市扩张到十年前的好几倍。”这充分说明,大部分投资者已经光荣地成为投机者,灾难的丧钟就快敲响了。

1929年9月3日,经济形势还是一片大好,道·琼斯指数收于381点,又一个历史高峰,这是多么美好的仲秋啊。

但是,仅仅十几天之后的9月19日,那个布满黑色的星期五终于如期而至。当天,英国最牛的金融巨头之一克拉伦斯·哈特立宣布破产,而他的投资者们瞬间失去了7,000万美元。这哥们儿原本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级企业家,极端靠谱儿的投资者。

1929年,勇敢的克拉伦斯·哈特立斥资4,000万美元收购联合钢铁公司。6月份,银行开始紧缩货币,哈特立的资金出现巨大缺口。无奈之下,聪明的投资家开始自己印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继续骗取贷款。

9月初,人们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偶像了,哈特立的公司股价开始缩水,银行也趁热打铁般地要求收回贷款。几天后,哈特立被羁押,他一手创办的公司也走到了尽头。

就在哈特立的公司宣布破产的第二天,纽约股市下跌了8个点,人们依旧欢乐,不卑不亢。问题是,哈特立是一个英国人,他的很多追随者也是英国同胞。在哈特立东窗事发之后,他的老乡们怕牵连进去,纷纷撤离美国股市。时间到了9月23日,道·琼斯指数一周内跌了20点,跌到325点,正好和两个月前的指数一样。也就是说,这两个月股民们白忙活了。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股市跌宕起伏,人们故作沉稳地静观其变。

10月23日,也就是股市缓慢恢复的一个月之后,灾难终于来临了。

当天,抛售股票的消息不断传来,到今天,也没人知道是谁不断发出卖单。第二天中午,美国股市的主要指数下跌了20%。

恐慌的情绪如雪崩般袭来。很快,美国几大银行家们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将努力救市,不让股民们的钱打了水漂儿。第二天,《华尔街日报》特意撰文告诉大家别害怕,银行家们不会置大家于不顾的,问题是,银行家们自己也自身难保。

5天之后,大崩盘最终还是来临了,抛售就像海啸一样猛烈地吞噬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念。那个买股票的老太太率先精神支柱坍塌,几欲自杀;欧洲投资者们纷纷撤离这是非之地;银行也开始把抵押品卖出;等等。整个美国,一片惨淡。

这天黄昏的时候,道·琼斯指数下跌了可怕的40点,跌幅达到15%左右。换句话说,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一天里,美国活活儿蒸发了140亿美元,人们渐渐明白,所有的野心都会用自己的财富来埋单。

紧接着,更可怕的恶性循环接踵而来。很多基金公司当年为了融资,把自己手里的股票作为抵押品抵押给银行,等到市场不好的时候,这些公司开始大量抛售股票套现用来还钱。这么一来,投资者的信心更是烟消云散,股市进一步下跌,一时间,华尔街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灾难发生之后,后来成为英国最伟大的首相的丘吉尔很应景地去参观了一下华尔街。在那个寂静的、如同墓地一样死气沉沉的空气中,丘吉尔说了一句颇具哲理的话,被后世反复引用:“看到这样的场景,没有人会认为如此惨烈的金融灾难只是历史的一个小片段。”(《“二战”回忆录》)他无意中的一句话,似乎在暗示世人,历史是一个谜局,我们陷入了一个永恒的窠臼,很难全身而退。我特佩服丘吉尔的心理素质,因为他说这话的时候,刚刚赔了5万美金。

有时候,人类的信心就是这么脆弱,经济学的定律常常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几乎没有理性的人存在于跌宕起伏的投资世界中。

 美国大萧条 《日本商业四百年2》 第一章 大萧条下的阴霾 大崩溃
恐怖的情绪一直持续到11月底,在那之后,大家就不恐惧了,因为恐惧已经成为了常态,把人们的内心滑向了痛苦的深渊。

第二年春天,美国失业人口达到了300万人,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工业生产屡创新低。当年的奢侈品,汽车、收音机销量都直线下滑,消费市场阴云密布,噩梦连连。

《经济学家》的一位编辑写文章说,有钱人穷了很多,再也买不起奢侈品了,而像汽车和毛皮大衣这样的东西在二手市场上巨便宜。

  美国股市暴跌,接着就是全球经济被猛烈地打击。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胃口超大,得什么吃什么,很多国家的企业都是靠着卖给美国东西而存活着。当美国经济低迷之后,需求一落千丈,欧洲各国和它们的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就受到了惨痛的打击。

  为了保全自己,摧毁竞争对手,欧洲各国纷纷开始实行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抑制他国产品对自己的冲击。

  如此一来,世界经济开始各自为政,虽然没有分崩离析,但都开始闭关锁国。殖民地和宗主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共同体。这样一来,全球的贸易额必然一路跌落,从1929年到1932年的四年间,全球贸易额缩减了2/3左右。1928年左右,精力旺盛的美国人大举投资欧洲。随着经济不景气,投资金额开始缩减,甚至资金链条断裂,让原本羡慕美国人的欧洲同胞们迅速陷入了经济低迷的困境中。

  前面我们说过了,日本为了抑制经济衰退、改善银行的业务,一直在实行紧缩的金融政策。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的紧缩政策让原本脆弱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紧缩造成日本诸多商品的价格狂跌,特别是大米的价格缩水了一半以上。1930年,老天爷也跟着凑热闹,它让日本大米异常丰收,问题是需求不旺盛,大米虽然多得要死,但人们无动于衷,根本卖不出去。

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锐减,恐慌气氛笼罩在农村上空。除了大米以外,生丝的产量也是不断增多,价格却一个劲儿地下跌,多少养蚕之人生不如死。

日本本来就是以出口为主的国家,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重低迷,让这个国家的工业也受到巨大的打击,无论是纺织业还是重工业都可怜巴巴地苟延残喘。

当时的日本政府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把紧缩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毫不动摇。1931年9月,英国扛不住了,他们宣布正式脱离金本位制度。

与此同时,日本很多金融精英们也预测自己的祖国将很快沦陷,日元将大幅贬值,于是他们纷纷跑到横滨正金银行出售日元买进美元,目的无非是赚取汇率差额。

这回政府更加焦头烂额了,他们为了抑制投机,同时避免黄金外流,保存金本位制度,开始施加更加严酷的紧缩政策,这让原本低迷不振的日本经济陷入了更深的峡谷当中。

更严重的是,惨淡的市场情况让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激增,直接诱发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活跃。1930年,滨口首相被人刺杀,这个原本在经济上还算光明的帝国,在一步步走向黑暗。

当然,那时候,大部分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沼,为什么只有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少数国家走向了极端呢?

日本这个国家,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经济前行,它们不是纯粹的自由主义。几大财阀利用政府工业化的政策从中赚取利润,同时和政府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不能分割。

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日本官员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纵容财阀从中牟利、中饱私囊,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经济危机,招致了大部分日本人的反感,而军部和恐怖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大肆煽动民变,最终推动了军部分子的上台。

经济环境的恶化,让日本政治领域也跟着风起云涌,喘息不止。当时,日本政坛上折腾得最厉害的是立宪政友会(简称政友会)和民政党。

政友会在《日本商业四百年》里面已经作过详细的介绍,现在回忆一下:这个党是在日本走向议会制度的前提下,由伊藤博文等人推动而成,其背后代表着大财阀的实力。所以,它的经济纲领就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经济发展,当然,其利益的归属点自然是三井这样的大财团了。在军事层面,政友会坚持外向型发展的道路,能侵略时候且侵略。

民政党则是一群精英引导的党派,这帮兄弟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提倡小政府,渴望恢复金本位制度,让日本的产业化走向更加健康的状态,反对财阀一统天下。对外,他们不提倡进攻,最好能跟美国搞好关系,也没打中国的主意。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两个政党互有胜负,各自在政府中都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经济危机期间,执政的是著名的民政党,它的财政领袖叫井上准之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6270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美国大萧条 《日本商业四百年2》 第一章 大萧条下的阴霾 大崩溃》为网友偌煋綃鉃茬儘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