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南京分行海归 海归投资银行在中国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国企开始现身国际资本市场舞台,海外上市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首选方式。2003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首创置业等国有企业赴海外上市;2004年,中芯国际、蒙牛在海外上市;2005年神华集团、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采用A+H同步发行,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首次公开发行。

与此同时,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包括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开始尝试在海外展开并购行动,以更好地开拓市场。

在这一系列海外上市及并购行动中,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跨越东西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归们的重要作用。正是得力于活跃在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高端中介服务机构的一大批海归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帮助,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海外上市、中石化海外并购这些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业务,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海归在海外投资银行和中国的合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作用和贡献,在这次我主编的“海归推动中国”系列丛书中,我们采访了美林证券中国区总裁刘二飞,摩根斯坦利中国首席执行官孙玮,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橡树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亚洲开发银行原副代表汤敏,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懿宸,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陈兴动,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宏,摩根斯坦利亚太区执行董事兼分析师季卫东,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等十几位国际著名投行及相关机构的海归人士。

还有很多在国内投行界发展的海归成功人士,我们也进行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比如,三山公司创始合伙人、原中银国际CEO李山,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义相等人。

 

1.中国大型企业海外上市的主推手

在访谈中我们看到,哈佛大学MBA、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是最早进入美国投资银行的中国大陆人士,也是最早把投行概念引入到中国的人;他操作过十几家大型国企上市,曾被《全球金融杂志》推选为“全球50位投资银行家”之一。

1999年10月,中海油第一次上市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不仅企业声誉受影响,而且造成员工士气低落。1999年底,刘二飞刚刚加入美林不久,就受邀担纲中海油二次上市的承销任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二次上市,市场必定心存疑惑。而且这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难度很大。但中海油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无论于公于私,这个项目没有做不好的道理。”刘二飞决定逆势接手中海油二次上市的项目。刘二飞为中海油二次上市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在路演之前,投资者对中海油的一些顾虑、对估值的想法和心理价位,刘二飞都摸得比较细。所以正式路演时,一切进行得顺顺利利。2001年2月27和28日,中海油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两地挂牌上市,共筹集资金27.1亿美元。这次上市被业内称作当年最成功的国企上市案例。

 

2.海归参与全球最大的IPO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同步发行上市。工行上市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发行规模合计达191亿美元,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首次公开发行。同时,这还是第一次A+H同步发行,创造性地解决了境内外发行时间表衔接、两地监管的协调和沟通、境内外信息对等披露等诸多问题,开创了资本市场的先河。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国际巨头愈来愈大的竞争压力,中国银行业决定以上市应对开放挑战。中国的银行和中国的资本市场一样,都不缺钱,缺乏的是一个灵敏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启动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从而加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才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根本之所在。在一个充满竞争的金融市场中,股价的涨跌成为上市银行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为了防止股价的下跌和信誉的下降,银行必须时刻改善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竞争规则。这种收获是金钱买不到的。

在国有银行上市过程中,负责承销的国际投行负责人几乎都是海归。负责工行上市的5家投行为:美林公司、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集团、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以及工商东亚。这些跨国投行的CEO或者中国区主席,基本上都是海归。比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裁、投资银行全球执行委员会委员张红力等。

 

3.海外投资并购的先行者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中企在境外开展的投资并购活动日益增多。

 招商银行南京分行海归 海归投资银行在中国

从媒体公开报道的事件来看,这些并购活动的成功与否,因素非常多,不仅与被并购企业息息相关,而且还要看当地政府及民众的意愿。因此,并购团队熟悉当地政治经济状况,了解本地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非常必要。而这些,正是跨越东西方的海归群体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开展的海外并购中,活跃着许多海归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国际化视野乃至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推动着相关活动进行。

中海油前高级副总裁高志凯告诉我,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以每股67美元全现金方式的价格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总价高达185亿美元,比早些时候美国石油巨头之一的雪佛龙(CHEVRON)开出的162亿收购价,整整高出23亿美元。但由于美国国会的干扰,中海油对这起并购在最后时刻放弃了。

中海油CEO傅成玉曾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石油专家,傅成玉从1982年起,就长期在国际石油领域活动,参与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合作项目。回到中海油之后,他充分发挥他的国际经验。据称,中海油被称为中国大型国企中最具西方管理色彩的公司,公司董事会8个董事,4个独立董事是外国或境外人士,因此董事会议是用英语进行。

对于中企海外并购,傅成玉的深刻体会是,“成功的海外并购建立在对自己和被收购对象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可行的方案上。”2007年1月9日,中海油与南大西洋石油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权益;4月20日,中海油27亿美元完成了对尼日利亚第130号海上石油勘探许可证45%权益的收购,这是中海油自海外上市以来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遭遇挫折,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却圆满成功。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两起举世关注的收购案背后,站着许多海归精英。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参与跨国经营和并购业务。而在这些大笔交易的幕后发挥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一些长着中国面孔的西方投资家。这些中国人为什么会成为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新宠?

这一批有影响的投资银行家基本上是在中国“文革”期间长大并且经历了“文革”的政治运动的洗礼。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他们纷纷到美国留学,随后在大型投资银行或公司供职。现在这一批有钱而且有政治头脑的投资银行家又回到中国,负责国际大投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在越来越多的跨国交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帮助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大型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展现出他们的商业才华。不仅如此,中国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大型国际投资公司——中国投资公司,而且其掌门人总经理高西庆也是一位知名海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64909.html

更多阅读

建行员工心目中的招商银行新行长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

招商银行新任行长田惠宁在深圳建行任分行长3年(2008—2011年3月),近日权威券商同行和建行深圳分行的部门经理(在分行工作十年)和基层员工(08年入分行工作)进行了私下深入交流,交流结论如下:田行长在任期内推动的改革:(1)投行、同业做到业内一

韩志远:东亚银行和中国客户通过情感联系巩固品牌

韩志远:大家现在一谈到金融危机,基本上都要谈到外资银行,所以我想主持人把我叫上来,也想看看外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生活的怎么样。第一个观点,其实我们现在活的还挺好,东亚银行作为总部位于香港,网络主要集中在大中华地区的区域性银行来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外资私人银行的“中国攻略”

 文/一 清  据《福布斯》最新统计,中国的千万富翁有44万人,亿万富豪超过1.8万,中国已经成为亿万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目前还没有遗产税的中国,将不仅面对“富二代”,还会迎来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富三代”。富人的层出不

声明:《招商银行南京分行海归 海归投资银行在中国》为网友嗨催眠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