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牛根生如是说》
2002年12月19日,蒙牛公司在呼和浩特市与美国摩根斯坦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举行了投资入股签字仪式,摩根斯坦利等三家公司一次性向蒙牛投资26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6亿元),这是当时中国乳制品行业接受的最大一笔国际投资。三家投资机构经过此次入股后,共持有蒙牛乳业约32%的股份。一年后这三家公司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万美元。 蒙牛与三家公司的整个融资谈判一直围绕着股权结构这个关键问题进行。 蒙牛最初是由包括总裁牛根生在内的9个自然人募集股本金1398万元,第一次增资扩股到2588万元,第二次融资到4598万元,这两次资金募集都是溢价。此次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资机构进入是第三次增资扩股,股权不够,这三家以每股10?1元买下了部分老股东的股权。

股权谈判进行得很艰苦,最艰难的倒不是怎样说服外资“多多进来”,而是怎样将增资扩股的规模控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因此,谈判的主要格调竟然是:再降一点投资量,再增一点投资价……而国际投资机构希望多持股,因为现在蒙牛集团股本的盘子小,对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而蒙牛集团却坚持要占三分之一的股份。最后,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资机构占有蒙牛32%的相对控股权,国内其他股东占68%,牛根生自己的控股比例经过3次增资扩股,从最初的12?88%下降到2?99%。 这个结果会不会致使牛根生自己对这家企业失控呢?牛根生显然并不担心这个问题。他说: 这32%是由3家分,一家最大也不会超过20%。而董事会成员加起来的股份远远大于他们其中任何一家。自然人的股份是不可控的,但董事会人员,高管人员的股份是可控的,我与他们是志同道合的。 至此,牛根生也适当地做出了退步,可以不由他自己控股,但蒙牛的控股权一定要掌握在蒙牛人的手里。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蒙牛终于获得了充足的可发展资金,开始了它后来被誉为“火箭”般飞速的发展旅程。 引进外资的意义不只于此。蒙牛开创了内地民营企业中在香港上市最独特股本结构的先例:蒙牛没有政府投资和国内投资机构入股,是一家完全由100%自然人持股同时又吸纳境外投资机构入股的企业。蒙牛清晰完善的股权结构保证了其坚实与稳健的发展。 牛根生论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