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探源次贷危机:财富幻象》
序 厉以宁

车耳是我的学生。他是全国恢复高考于1977年第一批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的。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到北京大学蔚秀园宿舍来找我,向我请教如何才能考上经济系研究生。我在蔚秀园小山坡上的凉亭内,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他是学外语的,对经济和历史都感兴趣,于是我建议他报考外国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我要他赶快旁听经济学高年级的专业课,并补上高等数学课。我还推荐了几本经济学名著让他细读。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他以优秀的成绩如愿以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选修了我开设的好几门课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离开北京大学经济系以后,他大部分时间在国外工作,但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他先在法国,后来转到美国,都担任国内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驻外首席代表,同欧洲和美国的多家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打交道,对资本市场的业务相当熟悉。我到法国访问时,他专门为我安排了几次同法国金融家、企业家的座谈会;而我在美国纽约访问时,同华尔街银行界、证券界人士的几次晤谈,也是他联系的。他生长、求学在中国,又有在欧洲和美国长期商务工作的实践,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作的这本书,很有特色。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错觉,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错觉的产生往往是对未来好的方面而不是坏的方面的幻想,所以错觉越大,失落就越大。 车耳关于财富错觉的观点有一定的新意,难得的是,他借这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推理,将经济学的观点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还附以自己绘制的各种图表,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无论其论断对与否,会引起共鸣还是会引起争论,都会引起读者的重视。因此,不管怎么说,仔细阅读车耳这本书是值得的。连信用制度如此发达的美国,其财富错觉还这么大,以至于影响到其经济的增长、货币的稳定等等,而我国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刚起步,这本书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