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昌集天下: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吴老师为学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感动了。他不知道,郭广昌有太多的理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他要出人头地,选择哲学是他通往理想的第一步。在上大学之前,郭广昌只是隐约感受到哲学著作给自己带来的冲击与警醒,进入复旦哲学系之后,哲学的系统理论和历史渊源更令他振奋。原来,哲学和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甚至就流淌在浑身的血液中。如果说,之前郭广昌接触到的都是西方经典哲学,那么,在复旦哲学系的四年里,他开始全面地阅读中国哲学,去体悟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在中国,“哲”的概念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中国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这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了。 哲学的“海量内存”令郭广昌痴迷不已,他的胸怀开始像哲学一样变得无所不容。 哲学家的梦想还在继续,但郭广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垂青史,他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他能成为这样的哲学家吗?郭广昌心里没谱,孔子、孟子、尼采、康德、黑格尔等这些伟大的名字曾经改写了人类的认知,他郭广昌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呢?谁也不知道。 但高中的理科背景让郭广昌在哲学系显得如鱼得水。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高中老师不同意理科学生报考哲学系正是犯了将科学与哲学割裂的错误。 哲学是通往所有学问的前路,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事实上,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者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做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 如此看来,学习哲学将使人变得崇高。想到这一点,郭广昌感到由衷的自豪。 这就是哲学的本质效能,精通哲学的人是站在高岗上俯瞰所有学科的,并随着高度的攀升,眼界也越来越远大。郭广昌选择了哲学,就是选择了通往所有学科之路。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无所长的人”。 磨刀:明辨慎思笃行

“一个人或者本来就是或者永远不是哲学家。”郭广昌认为,哲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晦涩艰深,而在于它的包罗万象。任何学科,如果深入考究,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唯一,哲学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