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 宪政、无赖与人性之恶



     假如将政治制度比作足球战术,宪政主打防守反击,防守如抑恶,反击如扬善。宪政主义始终把防守放在第一位,有时甚至不愿投入太多兵力去进攻,对它来讲,能把防守做好,便可立于不败之地。观诸宪政格言,无论“把权力关进笼子”,还是“权利优先于善”,都是对此战术的生动注脚。

  宪政侧重于防守,取决于它的预设:人性之恶。

  与其相对,立足于性善论的政治学,譬之足球战术,则为进攻型,以扬善自命。它崇奉至善论,对人性无比乐观,认为通过对人性的教化与雕琢,可使人趋向至善;通过对德行的过滤与升华,人人皆可成尧舜。这就决定了它的政治施为,当以德治为主,纵有法治,却不过作为佐餐,仅供开胃之用;它将道德与权力挂钩,德行越高,权力越大,作为执政者的圣人,常被赋予无限权力。

  两者的区别,端在于对人性的态度。一者坚信人性可以改善,甚至可臻至善之境;一者坚信人性不可改善,只可规约,能限制人性之恶的肆虐,斯愿足矣。我常常引用约瑟夫·康拉德的话,他对乔治·威尔斯说:“我们俩的思想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你并不关心人性,但认为人性应该得到改善。我热爱人性,但知道人性不会得到改善!”——康拉德此言,切中了宪政主义的神髓。纵观历史,对人性的改造特别是大刀阔斧的革命,梦想的是天堂,最终却通往地狱,许诺的是理想国,最终却通往古拉格。

 宪政 宪政、无赖与人性之恶
  人性之恶或曰性恶论,构成了宪政的前提。任何政治制度及其理论,都有对宇宙与人类起点的预设,最著名的莫过于“自然状态”“无知之幕”等。宪政的预设,若寻一个名目的话,我以为当属休谟的“无赖假定”为最佳——这里的无赖,换成“魔鬼”“小人”“拆烂污的瘪三”,一样成立。

  休谟说:“在设计任何政体和确定对该体制的一些制约、监督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政府成员设想成为无赖之徒,并假定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标。我们则利用这种利害关系来控制他,并使他与公益合作。……做不到这一点,则夸耀任何政体的优越都会成为无益空谈……”

  休谟所预设的无赖之徒,可从政府成员扩大到所有人。联邦党人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则无需政府;休谟说过,如果人人都坚持正义,他们就可永远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这两个“如果……”,显然都难以成立。正因人人都被预设为无赖,政府才成为必需品,需要它来管理这个国家的所有无赖。作为无赖之契约的产物,政府同样是无赖,而且是最大的无赖,所以更需要对其进行限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野心对抗野心。宪政主义对统治者的预期,形成了一句经典格言:宁要两个相互制衡的魔鬼,不要一个不受限制的天使。

  一个不受限制的天使可能导致独裁,两个相互制衡的魔鬼必将走向分权,这就是宪政的法宝“以恶制恶”的妙用。

  只是,宪政为什么要预设人性之恶呢,为什么要假定所有人都是无赖呢?

  这当一分为二。从经验论上讲,宪政的源头之一,是基督教。基督教有“原罪说”,人天生便负罪,只有笃信上帝,才能完成救赎。宪政主义继承了此说。休谟、汉密尔顿、阿克顿等人都主张性恶论。如阿克顿认为,人性本具罪恶性,地位越高的人,罪恶性就越大,因此教皇或国王的堕落性不可与一般百姓同日而语。“大人物几乎都是坏人,当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时候是如此,当他们掌握权力行使权威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就此而论,性恶论深深嵌入了西方政治传统,从而构成了宪政主义的经验土壤。

  再说逻辑推理。学过法律的朋友都知道,法律的制定,是假设所有人都是坏人,而非相反。他们也许记得拉德布鲁赫的危言:“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政治制度的设计何尝不是如此呢。政治更多与恶打交道,哪怕其终极目的是扬善,首要工作却是除恶。所以它必须洞悉并正视人性与宇宙之恶。只有从恶的假定出发,设计出来的制度才可能防恶;若从善的假定出发,其产品必将因一厢情愿而漏洞百出,而为作恶者喜闻乐见。

  可参照经济人的预设。我们做生意、谈买卖,如何假定对方的善恶呢?这虽不可一概而论,不过大体来讲,正如古训所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人人都生出防人之心,则相当于假定所有人为恶。

  “性恶论”“无赖假定”“防人之心”,这些说法也许过于幽暗——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何尝不是着眼于人性深处的幽暗意识呢——然而它们实实在在构成了宪政的预设。没有这些预设,就没有宪政。预设的邪恶与前景的光明,有时恰成正比。须知,政治与人性交战,从来都是将对方往邪恶的深渊里推。在这场战争当中,我们可以轻视善,却不可轻视恶,任何对恶的轻视,终将导致善的毁灭。

  一个不受限制的天使可能导致独裁,两个相互制衡的魔鬼必将走向分权,这就是宪政的法宝“以恶制恶”的妙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403.html

更多阅读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之联系-千千网 关于长城的谚语歇后语

摘要: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特点包括,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同样,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但他们之间还

法律英语中counterpart、duplicate和copy之辨析 duplicate与copy

2009-10-08 16:20法律英语中counterpart、duplicate和copy之辨析法律英语中,关于上述三词做“副本”或“复本”之时,争议颇多,现就此做一简单分析。中文词义分析:从中文含义入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两词区别如下:复本:收藏的同一种书

人性本恶辩论材料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猜测正方立论一、对方辩友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再恶之人也有对父母,妻儿的和善的一面,这是人性中真的一面,没有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再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不是人性本善,恻隐之心又何来?二、恶性是由外界环境影响所造成的。

从《记者的水俣病》看人性之恶及救赎 人性救赎

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人性之恶特别是资本的贪婪与政客的奸诈,可以说是对公众利益永恒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日本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从《记者的水俣病》看人性之恶及救赎鄢烈山日本北海道大学传媒研究院附属东亚媒体

声明:《宪政 宪政、无赖与人性之恶》为网友给我呻吟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