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飞:打造“杭城第一楼”



    文/王文正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房子,华成控股集团董事长沈凤飞就是给房子造梦的人;有了梦想的生命,才叫人生。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沈凤飞就是给梦造房子的人;有了房子的梦,人生才不至于居无定所。

  梦是人生飞翔的翅膀。如果没有梦,沈凤飞这只“凤”,就不会“飞”这么远。

  16岁时的梦想,是做个泥水工;50岁时的梦想,是在北京长安街上盖一座以“华成”命名的大厦。

  沈凤飞一生的梦想,都与建筑有关。也只有在建筑上,沈凤飞才把梦的空灵与建筑的厚实融合在一起。

  30多年来,沈凤飞的梦想一直在高傲地飞翔,但沈凤飞的事业却永远脚踏实地。

  在2006年度“胡润百富榜”上,他与著名企业家任正非和知名浙商汪力成、王振滔、钱金波、求伯君等人一起列于其中。

  但他远没有上述浙商那么“有名”。他不出名,是因为低调。30多年来,他不声不响,将一个小小的建筑队打造成有着房地产、建筑、化工、投资等四大产业,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企业集团。

  梦想无止境。今天,沈凤飞的梦想有两个:一是有一天“华成”成为中国的华成,实现他所前(镇)——萧山(区)——杭州(市)——北京(中国)的四度空间跨越;二是成为中国的百年华成,实现他世代相传、百年华成的时间跨越。

  1976:严母的遗愿

  “母亲去世后,一切就得靠自己争气了。”对沈凤飞来说,母亲的去世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沈凤飞永远都无法忘记,19岁那年,年仅48岁的母亲在去世前,拉着他的手说的那一番话:“如果有一天,你能在修建队做上队长了,我们家里也可以住上一个像样的房子了。”

  母亲的话语深深地印刻在沈凤飞的生命之中。此后的30年,沈凤飞所从事的一切,几乎都与母亲临终前的这个愿望有关——住上一个像样的房子。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沈凤飞不仅让家人住上了像样的房子,还在为千家万户造着好房子。

  然而,19岁之前的童年时代,在沈凤飞的记忆里,就是三件事情,一是贫穷,二是挨打,三是不必读书(事实上也没有书读)。而母亲的教诲,就像一条线,将这些记忆串起。

  “那时孩子多,命不值钱。父母们都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是不会有出息的。”沈凤飞回忆说,小时候父亲远在丽水县工作,自己和兄弟姐妹们都跟着母亲。母亲对子女们要求都非常严格,“一根棍子一米多长,20多厘米宽,一不听话,就有这家伙伺候。”当然,母亲的严格并非只是“家伙伺候”,还有谆谆告诫:做人要善良,诚实,还要有上进心,有坚强的意志……

  沈凤飞10岁时,“文化大革命”来了。愈演愈烈的“文革”运动不仅将当时的教师和知识分子打成了“臭老九”,也中断了沈凤飞这一代人的学业。“16岁时,我进了所前人民公社的一个建筑队做零工。那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好的泥水工。因为泥水工算是个技术活、手艺活,拿的工资高,娶媳妇也容易。”沈凤飞说。

  少年时代的沈凤飞表现出极强的“实现梦想”的能力。4年之后,沈凤飞学徒“出师”;再4年,沈凤飞当上了这个修建队的副队长兼生产组组长。但是,尽管此时沈凤飞已经表现出出色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但由于体制的原因,他所在的修建队,只被允许在萧山县所前镇的范围内给乡镇企业造小房子和村民的瓦房进行修补,还谈不上现代意义的经营。

  1985年,沈凤飞所在的修建队已经挂靠在萧山乡镇企业局下面的县第二建筑公司,成为它的一个工程队。为了拓展业务,沈凤飞从所前镇来到萧山县城,做这个队的驻县城的办事处主任。这时,沈凤飞表现出了他惊人的业务拓展能力:他带领办事处的一班同志,顶风冒雨,跑遍萧山县,四处寻找建筑业务,当年产值就达到了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沈凤飞的出色成绩得到了所前镇党委一班领导的肯定和赏识,这一年,他被任命为所前镇工程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一把手”——从而实现了当年母亲去世时的遗愿。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沈凤飞似乎听到了套在自己身上的体制枷锁分崩离析的声音。1988年5月,沈凤飞带领建筑队从萧山县第二建筑公司中独立出来,成立了“萧山县所前建筑公司”,资质为暂定三级,沈凤飞成为首任总经理。尽管在性质上,它还是一个集体企业,它已经有了独立的营业执照。“这就是现在华成集团的前身。那一年,公司的营业额到了1000万,利税有200多万元。”沈凤飞回忆说。

  1992:中标风波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主轴已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作风仍然不时地被作为标尺去丈量新生事物。但直到1992年的春天,这些陈旧的坚冰才慢慢融化——在许多浙商的回忆中,1992年的确如春天般温暖,它甚至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对沈凤飞来说,这一年的记忆非常深刻:“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感到整个中国都动起来了。国家开始了大面积的建设,到处都是建筑工程。”这一年,从所前建筑公司更名的萧山市建筑实业公司迅速壮大,公司员工达到1000人,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且,这个数字在其后的几年迅速刷新:1994年达3个亿,1995年达到5亿,1997年达到10个亿……

  但是,1992年对沈凤飞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1992年春天,即将兴建的萧山电力大厦进行公开招标。这个总标底额达500多万元的大厦,当时是萧山县最高的大楼。而建筑工程进行公开招标,在萧山也是第一次。如果这次中标,不仅会带来可观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将使中标的建筑企业一战成名,迅速提高在萧山建筑界的地位。正因为此,数十家有实力的建筑企业为了竞得这一标的,投入大量精力作了精心准备。沈凤飞领导的萧山建筑实业公司也参加了这一场角逐。

  然而,当1992年3月17日沈凤飞的建筑实业公司以高于第二名0.039分的成绩中标后,他却被萧山县供电局告知:该项工程已由萧山另外一家建筑公司承接,沈凤飞的萧山县建筑实业公司不能承接这一工程!沈凤飞懵了:这一工程不是公开招标的吗?为什么通过合法竞争中的标,却又不能承接?如果这样,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而退一步说,如果通过合法竞争得来的业务,却最终不能做,那么,作为萧山建筑实业公司领导的沈凤飞,如何向公司的一千名员工交代?他沈凤飞在萧山建筑界,岂不成为别人的一个笑话?

  沈凤飞事后了解到,是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私下在酒宴上决定将这一工程“交给”那家建筑公司施工的……其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要讨一个公道并非一件易事。

  但是,沈凤飞并不甘愿让这样的“霸王规则”葬送了他与建筑实业公司的声誉和前途。既然是合法竞争得来的业务,就要据理力争。在此后的四个月里,沈凤飞天天为此四处“告状”,甚至以杭州市党代表的身份,向当时的杭州市委领导要说法。

  1992年6月,沈凤飞的四处呼吁得到了一些上级领导的重视,这一事件出现了转机。7月4日,沈凤飞终于拿到了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承建萧山电力大厦的中标文件;只不过,它被人为地耽误了100多天。

  “对我们的建筑公司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如果那次我们没有坚持,失去了那笔业务,就不会有今天的华成集团了。”在沈凤飞的眼里,这一事件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1996:成功转制

  沈凤飞和他的建筑实业公司最终成为萧山电力大厦的承建方,使得他在萧山建筑界的地位和知名度迅速提高。1992年,承建萧山电力大厦后,沈凤飞领导的萧山市建筑实业公司被萧山建设局命名为“萧山市先进建筑企业”,也第一次被萧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萧山市重点骨干企业和百强企业”——从那年起,沈凤飞已连续15年获此殊荣了。

  但是,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集体企业的体制却让沈凤飞越来越感到难以管理:自己虽然是党总支书记兼总经理,却没有用人权;许多能力强的人得不到重用,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占着职位却辞退不了;而且,他们不管有没有能力,只要有个“位子”,就拿高工资;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职位分配;因为是集体的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也落后,吃“大锅饭”的想法到处都有……这种种现象表明,企业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正在这时,1994年,萧山市某局领导闻听沈凤飞出色的经营能力,就想邀请他出任某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对在建筑行业做了20多年的沈凤飞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向喜欢接受挑战的沈凤飞跃跃欲试。

  消息很快传遍了萧山县所前镇。“沈凤飞要走”的消息震惊了镇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官员——1995年,所前镇共有16家集体企业,只有沈凤飞领导的建筑公司一家赢利,这家公司贡献的税收占了所前镇税收的60%以上——镇领导都清楚,管理这个建筑公司10年之久的沈凤飞的离去会意味着什么。

  于是,所前镇政府和党委领导集体来到萧山市委市政府“告状”:沈凤飞不能离开建筑公司,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将建筑公司做下去。一旦将沈凤飞“放走”,所前镇的财政收入将大大减少。所前镇的“告状”起到了作用,萧山市委领导亲自督促,不准调动沈凤飞。

  这时,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为了调动和发挥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萧山开始进行企业改制的试点工作。深受集体企业体制困扰的沈凤飞,也知道企业转制,可以促使企业有大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于是借此转制的有利时机,提请萧山市政府、所前镇政府把建筑公司转制和拍卖。

  事实上,企业转制对政府和企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企业可以因为体制的解放而更增活力,政府每年可以拿到几千万的税收。沈凤飞的提请自然得到了政府的同意。1996年,经萧山市和所前镇同意,公司担任副总以上人员进行竞争,最后沈凤飞中魁,获得了转制权。从此,集体企业性质的“萧山市建筑实业公司”改成了民营企业性质的“萧山市建筑实业有限公司”。

  “1996年改制完成后,我带着一块牌子,拿了一个执照,到萧山市物资局租了个办公用房,开始创业。”沈凤飞回忆说。

  21世纪:造“杭城钢构第一高楼”

  沈凤飞似乎天生就是做建筑和房地产的“材料”。他对房地产的商业价值有着远超常人的悟性和天分。

  1996年改制之前,他所领导的萧山市建筑实业公司已经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为了表彰沈凤飞的突出贡献,萧山市和所前镇政府拿出两套住房奖给沈凤飞,这两套房子当时的价值是20万元钱。考虑到当时所前镇政府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困难,故沈凤飞要求以所前镇政府现有在萧山市一个价值4万多元的店面房来换这两套住房。

  “沈凤飞放着20万元的房子不要,而要一个4万元的店面!”这样的选择,在当时被许多人当作笑谈。然而,12年后,这个位居萧山城内的店面房却升值了20多倍,其价值已达80万元……

  1996年,改制完成之后的沈凤飞挣断了所有的锁链,开始像凤凰那样飞翔了。

  1998年,当国家开始进行住宅市场化改革时,沈凤飞意识到进军房地产业的时机到了。恰巧在这一年,萧山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沈凤飞于是决定参与建设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建材市场——浙江世纪建材装饰市场。他征买300多亩土地,共投资3.5亿元,通过4年的建设,到2002年,建成了11.5万平方米的建材市场。

  在浙江世纪建材装饰市场的运作上,沈凤飞表现出他特有的稳健、踏实的经营风格。与建筑行业相比,房地产业的投入大,回报高,但风险也随之提高。如何既能化解风险,回流资金,又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土地增值带来的高回报?“就企业来说,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就政府的税收来说,也希望每年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税收,而不是今年忽然很高,明年忽然就没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世纪建材装饰市场落成之后,沈凤飞采取了“卖”和“租”相结合的方式:60%的商铺出售,以尽快回笼资金,并控制风险;40%的商铺出租,既可收取租金,又可以获得店铺未来升值带来的回报,同时又能为国家提供长期、稳定的税收来源。

  “当时市场店铺的销售形势很好,我完全可以把店铺全部卖掉。但这样一来,一则不能享受增值带来的好处,二则也会给政府带来税源不稳定……企业要生存,需要防范各种风险。”沈凤飞说。

  目前,华成集团拥有华成置业和华成投资两家房地产性质的公司,正在开发的楼盘有14万平方米的华成天地墅园别墅式高档住宅、8万平方米的华成国际发展大厦以及即将开发的5万多平方米的华成科技广场和杭州白塔地块高档排屋等大型项目。在这之中,华成国际发展大厦由于既是华成的里程碑式的写字楼楼盘,又是华成钢结构的一个示范性、品牌性建筑,沈凤飞对其寄予了他许多的梦想与希望。

 沈凤飞:打造“杭城第一楼”
  华成国际发展大厦是杭州钱江新城的标志性大厦。这座写字楼高201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将全部以钢结构建成。沈凤飞说,“钢结构有许多混凝土结构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环境污染小,抗震能力好,得房率高,而且美观大方。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大多是钢结构的。华成国际发展大厦是目前浙江省最高的钢结构大厦。我希望它落成后,成为华成钢结构建筑的一个示范性的品牌,并借此将华成钢结构这个品牌推向全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0363.html

更多阅读

我的记者生涯12 :“你是第一个采访我们火化工的记者”

我的记者生涯(12):“你是第一个采访我们火化工的记者!”记者们都知道, 跑民政口是最没油水的,因此也最不爱跑民政口。但是我一直没放弃跑民政口,因为采访民政口,既受教育,又有内容,写成文章可读性强。民政口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种人:一是“最可

吴怀尧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打造中国文化界奥斯卡

专访吴怀尧:打造中国文化界的奥斯卡环球时报记者熊宇清报道:“第九届中国作家榜”于去年12月揭晓。莫言、贾平凹、余华、王跃文等文坛实力干将的上榜,再次说明严肃文学并非与畅销无缘。而80后文坛“

转载 转:上海书隐楼(上)

原文地址:转:上海书隐楼(上)作者:tangyunbing上海书隐楼老上海的痕迹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上)在《道台衙门造就巡道街和天灯弄》一集的最后关于“书隐楼”有下面

新鸿基上海滨江凯旋门:登顶中国第一豪宅

新鸿基滨江凯旋门:登顶中国第一豪宅 市场期待的270°外滩江景楼王即将面世,势必享誉全城。滨江凯旋门位于陆家嘴核心地段,紧靠黄浦江,是由新鸿基地产(00018,HK)打造的豪宅,单价超过汤臣一品,成为上海单价第一,中国单价第四的顶级豪宅。滨

三合顺:打造世界童车品牌精装航母

三合顺:打造世界童车品牌精装航母三合顺,创立于1997年,是一家具有十余年研发、设计和生产经验的专业童车制造商。自1997年涉足童车生产领域的三合顺公司从为国内企业做OEM开始,经过10年的努力,不仅成功拥有了针对不同市场的童悦、机器

声明:《沈凤飞:打造“杭城第一楼”》为网友你猜我爱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