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ydia Chen 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衰退让即将过去的2008年在混沌的预期中结束。乐观主义者寄望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和美国以创新和投资为内在动力的自我恢复机制;悲观主义者则担心“羊群效应”造成的恐慌将阻碍民众消费和投资的信心,无法提振实体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 尽管“中国是相对安全的地方”这一看法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安慰,但境外需求的持续萎缩让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模式无以为续。此前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企业利润下降,但企业和政府不会想到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最终为出口模式带来了“猝死”的结局。在国家慷慨的财政救市之下,大型制造企业可能遭遇产能过剩,中小民营企业则仍然面临资金周转的难题。

并没有那么不可救药,当容易的钱(easy money)远离,经历阵痛的中国经济将正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转型期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这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很高兴看到温总理近日视察长三角时送给浙江民营企业十个字——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实质还是两个字——创新。 回顾以往的经济周期(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周期),衰退和萧条孕育着创新勃发的可能,不要忘了,微软和苹果都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时期。坐拥如此丰富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资源,享誉风险投资界的红杉资本也创立于同一时期。牛市考验人的胆量和判断,熊市则考验人的积累和耐心。 看来产业资本市场也接受这个假设。本期封面故事《寒冬中的回归》是《福布斯》中文版第三次推出中国大陆创业投资人调查,一年前我们还在为VC“偷懒”于中后期项目而担心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题,如今却发现众多PE声称将更多关注早期项目。并且PE募资状况良好,资金充足。清科集团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共有13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完成募集,资金额达到187.53亿美元,同比去年增幅高达94%。 最近还有两本书卖得特别火,一本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另一本是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这充分证明了危机中民众认为追本溯源比经济景气时期的道听途说更可靠——学习同样有利于创新。老道理总是常看常新,旧模式却是不能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