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变自己:穷人缺什么》
其实,钱再多,一天只能吃三顿饭,睡觉只需要一张床,金银财宝又不能带进棺材,从需要的角度讲,很多钱财都是多余。所以周扒皮们的财富观,在现代人看来,可笑且可怜。 有钱的感觉,并不在于钱本身。且不说周扒皮并没有享受多少,就算是他舍得吃,舍得花,但口腹之欲太容易满足,山珍海味吃不了多久,也就腻了,最终百吃不厌的,还是粗茶淡饭。 幸福和金钱有关 有一个故事,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当你老了,可以衣食无忧,像我一样,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这一定是一个哲学爱好者的作品,听起来味道不错,不少穷人一定在其中找到安慰。 的确,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但就这一个故事来说,只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展开,它恰恰选择了流浪汉最明媚的生活片断,并且赋予它哲理和诗意。这样一来,流浪的生活不仅不可悲,反而还令人羡慕了。 但如果富翁反过来问他,难道晒太阳就是生活的全部?太阳落山以后你怎么办呢?流浪汉又如何回答? 把富国的故事照搬过来,试图说服穷国的人民,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对富国的穷人来说,穷可能主要是个面子问题,而对穷国的穷人来说,可能就是肚子问题。肚子承受不了的东西,面子也绝对承受不了,与肚子相比,其他一切都只能退到次要,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穷人只有正视自己的穷,才能找到摆脱现状的办法。毕竟我们都是现实的人,很多时候穷和富,的确与幸福有关。 穷人不要被吓倒 有一个词叫"引导消费",被"引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事情要一分为二来看,在你迷惘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善意地引导你走出迷局,你当然是要感谢人家的。大城市的路口常常有领路人,带领外地司机在他不熟悉的城市里行车,司机要付费给他,这是一种正当职业。 但在你并不需要引导的时候,或者在需要正确引导的时候,一个引路人却把你引向了歧途,那就不仅仅是走错路的危险了,这引导后面的企图,显然会让你付出高昂代价。 能够引导消费的人,肯定就是有"消费"要提供给你的人。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纯粹只是利益关系,商家的引导本来就动机可疑。商家并不是随时都在吆喝,那是低级的促销形式。更高明的是在观念上改变你,让你乖乖就范。 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着,渐渐变成一个时尚的人,住高尚社区,开私家汽车,穿品牌服饰,吃流行菜肴,听明星的歌,读热门的书,玩超酷的游戏……我们以为那就是生活,是我们自己需要的生活。但是,是谁把这一切灌输给你的呢?谁在制定时尚的标准?是那些生产商品的人,包装模特的人,印制广告的人,炮制各种概念的人,这些人显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把钱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是会不择手段的。 几年前,报纸上披露过一个很著名的营销方案,叫"每天一杯奶"。他先不推销产品,而是发表很多文章,拿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比。对比点主要集中在体格上,对比结果是中国人比日本人矮,且弱,智力也差一点。不禁让人毛骨悚然!我们这辈人不如小鬼子,倒也罢了,关键是我们的孩子也不如,这还了得!文章继续分析,这又矮又弱智力又差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牛奶消费量是中国人的N倍。最后顺利得出结论--每天一杯奶,事关民族生死存亡! 说实话,中国人的骨子里,最不服气的就是日本人。这种比较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正因为这样,文章末尾那句"为了民族"格外地正气凛然,"每天一杯奶"也变得如同八年抗战一样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