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咨询师为你指点人生迷津:大学不知道》
第四编 大学几年应该如何度过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如果我们单纯传递给贫寒学子的是这样一种信息,那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教。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曾有一期特别策划,题目叫做《知识不再改变命运?》文中揭示了近年来在西南边远贫困山区、东南沿海富裕乡镇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 在贫困地区,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动摇当地人多年来对教育的信仰。过去,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拔掉“农根”,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渠道,如今这条路显得不再那么灵光,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国家包分配的“干部”,而要面向市场,农村学生也因此成为大学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当地有句话,听来令人心痛:“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受穷。” 在东南沿海则不同,如在温州等地区,与走高考的独木桥相比,经商甚至出国经商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另一选择,而且是一条更加宽广的人生出路。这就带来了知识教育在当地人心目中的贬值。这里的情形似乎是,当年是上了大学的相对富裕,现在是不上大学早经商的更加富裕。

相比较而言,教育在城市人群的心目中还保留着过去的崇高地位。“不合经济规律”的狂热教育投入,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国最大的城市里仍然存在。让孩子挤进各级重点学校,从而有利于将来更顺利地考上名牌大学,仍是家长们殚精竭虑的追求。 应该看到,中国以高考为核心的“大一统”式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变化的是整个时代。市场化带来了社会的多样性,促成了中国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人已经可以有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和奋斗路径。农村人可以到城市打工,温州人可以到国外经商,这是社会整体进步的讯号。另一方面,教育对整个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似乎正逐渐变小,这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如果我们单纯传递给贫寒学子的是这样一种信息,那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教。因为整个社会走向的是更需要知识的时代。今天,中国以制造业闻名世界,但不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明天,一个更加富裕的中国需要更多的知识,并且用创造性的知识参与更高层面的国际竞争。一个民族对待应试教育的过分狂热和对于知识教育的冷漠,结局都只能是一样的悲剧。 贫困家庭将做出最为实惠的选择。如果上大学使得他们更加贫困,他们必然不会选择让孩子继续读书。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保证每个热爱读书的孩子都有学上,而不成为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课题。 今天,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不是可以在土地上自给自足的农民,而是城市失业人口。而其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将农民引向城市,再宣告他们失业。不管是农民工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如果社会机制不能善待他们,不能提供给他们起码的谋生出路、福利保障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途径,社会矛盾将有可能进一步激化。 谈论这些问题总是令我们忧思,这些都是时代的转型之痛。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不能进一步保持开放性和多元化,求学不再只有通过高考拼进大学这一条路,还有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院能够培养市场需要的对口人才;如果我们就业时不那么看中公职单位,看中成为国家干部,可以有多样的就业选择,情况会好得多。 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教育和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形成了价值错位,这是教育失灵的主要根源。知识是有用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知识更需要具有市场应用价值。只有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变动的市场需要的活知识,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