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彪悍宠妻 彪悍的微信



     面对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信运营商简单收费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当拜年不再是冰冷的短信,而是微信上一首声情并茂的《新年好》;当传统彩信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像素照片的传输需求;当异地恋人更习惯用网络视频电话向另一半诉说相思之苦时,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微信时代”——这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移动社交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为微信用户的三亿分之一,当你把与朋友的沟通交流从短信、电话、QQ、MSN……转移到了微信,那些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可能会让你备感惊喜,但这让很多人切身体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改变即灭亡”的恐惧。

  每秒近10人注册

  2013年1月21日,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迎来了两周岁生日,而这份生日礼物相当彪悍:注册用户数突破3亿。这也使得微信成为了拥有15种外语版本,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用户过亿,微信用了433天时间;从1亿到2亿用户,它耗时172天;从2亿到3亿用户,微信只花了120天。也就是说,在这120天内,每秒钟就有近10人注册了微信。而据微信内部人士透露,按照目前的注册增速,微信用户数量攀升到4亿的速度将更快。

  微信这款产品为何能如此成功?微信团队自己的总结是:抓住了“时机”和找对了“节奏”。

  “一方面,微信刚诞生时,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刚起步,市场尚未成熟,微信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另一方面,微信几乎每一个新版本都符合移动互联网当时的发展趋势,快速感受并实现用户需求。比如附近的人就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功能,它的诞生源于用户除了真实朋友之外的更广泛的社交需求,而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需求。”微信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迟到的“富二代”

  其实,腾讯的微信并不是移动端即时通讯产品的始作俑者。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 Messager”的IM软件在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同时上线,卖点就是可以免费发短信。该软件在短短15天内便吸引了100万的用户,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一大爆炸性新闻。

  这让“互联网老兵”、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人雷军看到了机会。2010年12月23日,小米公司发布了“米聊”,大量粉丝疯狂追捧,有很多人甚至因为“米聊”而购买小米手机。

  看到机会的还有腾讯的一位“中国顶级程序员”,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他建议马化腾一定要做一款类似的产品,尽管乍一看来,它可能会重创手机QQ。

  2010年11月,腾讯微信正式立项。

  2011年1月,微信上线。凭借腾讯QQ的好友资源、出色的用户体验和难得的“轻巧”,微信赢得了用户和同行的认可。

  微信的“直接受害者”当然是其他即时通讯产品,如MSN、腾讯自己的QQ、早于微信推出的同类产品米聊、iMessage以及神聊、陌陌、飞聊、沃友、口信、友你等几十个类似产品。前者尽管也可以在移动端使用,但毕竟仅仅是PC端功能的平移,并没有实现移动互联网上的创新;而后者则是“穷小子与富二代”的对决,正面竞争力量对比已经过于悬殊,只可能在细分市场上有所作为。

  目前米聊的用户已经不足微信用户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早于微信推出的米聊、iMessage等移动IM产品始终无法达到微信的庞大用户数量群和巨大影响力呢?

  在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看来:“从长远角度讲,微信即将取代QQ成为腾讯在移动环境下社交网络的核心。这种以联系人导入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圈子式交友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方式中最有商业价值的模式,微信的成功,不是偶然。”

  其实,电信运营商们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很早就在布局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IM业务,如移动的飞信、联通的沃聊、电信的翼聊,但这些业务已经在微信的冲击下几近死亡。虽然思路正确,但是电信运营商毕竟很难去革自己的命。

  变现不难?

  微信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客户群,如何在商业模式上继续产品上的成功是个根本性的课题。

  对于外界最为关注的微信商业化问题,马化腾在两会期间坦承,对于移动互联网,几乎所有国内外的公司还没有找出一个特别清晰的商业模式。但是移动社交、游戏应该是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海外的同类产品也已经走了一段时间,微信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和探索。

  腾讯公司的微信、微软公司的Skype等这类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应用,被通信领域统称为OTT。

  OTT对运营商的影响,不只是从主角沦为配角那么简单,更是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构成威胁。根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等OTT应用拉动了10%的流量,却消耗了60%的网络资源。

 王的彪悍宠妻 彪悍的微信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韦乐平在公开场合表示:“应用层过度消耗流量和信令,却没给我们带来收入。中国电信每年扩容一次,却总也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当科技新贵动了传统运营商的奶酪,嗯,是到了双方该坐下来聊一聊的时候了!

  “过路过桥费”VS“网络中立”

  到底该不该对OTT服务供应商收费?运营商的态度很坚决:大量占用网络资源,必须收费!

  在以微信为首的OTT服务供应商看来,是否该被收费还有待讨论。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媒体表示:“我们大大增加了(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没有这样的OTT应用,业务流量不会有这么大。需求来了,(运营商)应该高兴才是。”

  “产生收费分歧的核心原因是‘网络中立’。”从事多年通信网络计费及结算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则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表示。

  “网络中立”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基础网络提供商不应对使用者区别对待。OTT服务供应商不认同收费,就是基于这种观点。然而在张昕竹看来,这是个十足的伪命题。他对记者表示:“供应商和运营商的成本不一样,就好像修路和买车,你开着一超过路面承压能力的大货车上路,把路压坏了,然后跟修路的说,路修好了就是让车来走的,我们把路压坏了你有义务修。这是很不合理的。”

  妥协还是转变?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上文提到的中国移动研究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移动在开内部会议的时候,曾提过要对OTT按信令使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收费,既然你对数据的需求量大,那么你就付一定的费用给我,我另外给你搭一个信道或者VPN(虚拟专用网)。”据他介绍,微信已和香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电讯盈科达成合作,在今年2月3日起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

  不久之后,内地也传出微信用户要付费的消息。3月23日,马化腾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明确表示:“微信不会对用户收费。”3月25日,腾讯官方对媒体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跟运营商共赢,一起在无线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给用户,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

  然而,按目前的讨论来看,运营商迟早会对OTT进行管制甚至收费,这部分费用是腾讯自己买单,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呢?上文中不愿具名的通信观察家对记者表示:“微信收费在香港行得通,这与香港本地资费结构有关。香港3G流量有99港元包月套餐,这个8港元的微信套餐对用户影响不大。但是内地地区的流量资费一直很贵,一个月用上几百块都有可能的,你再对个别的应用收费,大家肯定没办法接受。我觉得微信应该会把这部分费用承担下来。对于腾讯来说,它不差这点儿钱。”

  面对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信运营商简单收费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对于运营商来说,他们并不愿只做一个信息传输的管道,而是要寻求和OTT内容制造者的合作,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新坐标。

  最近,一份被媒体曝光的中国移动内部“重构飞信对抗微信”的PPT似乎更加能够说明问题。

  重构飞信,很显然是冲着微信去的。

  然而,相对于开发自己的OTT应用下狠心革自己的命,更多通信领域的专家倾向于由运营商发展智能管道,使管道和信息叠加,打包传递给用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9067.html

更多阅读

POWERFUL的马佳佳 马佳佳的微信

这个女孩蛮有趣——马佳佳:对sex报以平常心2 3岁的张孟宁,2008年云南省高考语文状元,泡否科技创始人兼CEO,以网名“马佳佳”纵横网络。“马佳佳的微信”现拥有近

小花日记 大勇和小花的微信

学校布置的作业,让每个同学在家种植一盆小植物,并做好记录。还记得从老家带回的罐头小植物还没有用,刚好。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也有让在家这此类工的事儿,当时哪有这么方便的一拉得套装,记得好像是找了个花盆在里面种了一颗黄豆。哈

声明:《王的彪悍宠妻 彪悍的微信》为网友夜翎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