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所凸现的春运危机只是一个侧面,中国节假日所蕴藏的问题更多。我们不妨姑且放弃已有的假日规则,放弃已有的约定俗成,重新设计我们的假日。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雪灾,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春运危机,这场危机主要承担者是大批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边缘的农民工。回家过年,是农民工几乎不可动摇的心理底线,几乎是他们一年来生活的全部期待。于是,他们与大雪对峙,不惜代价换得一次回家过年的机会,甚至有人在拥挤踩踏中丧生。尽管我们的政府和相关机构竭尽全力抢修电力恢复交通,但是,仍然有数百万人不得不在异地过年。显然,是老天动了我们的春节,动了我们的假日。 这次罕见雪灾在考验我们各种社会机器的同时,也在挑战我们的节假日观念:为什么我们对传统的春节会如此执着?我们为什么会不惜代价地捍卫我们的春节? 的确,是大自然在向我们的节假日观念挑战,我们也必须向自身的节假日观念挑战。aihuau.com挑战带给我们的突破性思维

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迫使我们挑战自己的节假日文化观念,调整节假日结构、改变节假日观念。我们虽然在遭遇天灾的报复,而根本的问题还是人祸:过于拥塞的节假日结构,不符合均衡运输能力和社会负载能力的要求。从根本上讲,这场危机是人为造成的,深层的问题是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对我们大脑的束缚。试想一下,当我们的节假日与能耗、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承受能力发生巨大冲突的时候,究竟该谁给谁让步? 如果我们将视线稍稍拉远一点,就会发现雪灾所凸显的春运危机只是一个侧面,中国节假日所蕴藏的问题更多——在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节假日存在着与能耗、社会结构、经济效率和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不和谐,出现了诸多突出的社会矛盾。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效益、能耗、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节假日进行反思,并谋求调节、疏导乃至改变之策。 我们不妨姑且放弃我们已有的假日规则,放弃已有的约定俗成,重新设计我们的假日。节假分离:中国节假日困境的解缚之策 我们需要挑战的第一个约定俗成,就是节假合一。 传统的节假日是一体的,有节日,于是就有假日,几乎是逢节必假,形成了节假合一的格局。 本来,需要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节日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其文化价值,而非单纯的休假理由。但是,现在人们往往只取其假日,而忘记了节日的内涵。由节日而形成的假日,未必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在我看来,节日是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我们无可选择,但假日的分配首先应该符合经济生活的需要。 我们的传统节假日形成于农业经济社会。现在看来,中国人的工作与生活节律失衡,不仅导致各种系统超负荷,也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许多传统节假日的节律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结构。从某种角度讲,我们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假日生活方式的奴隶。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呈现了城乡二元的基本结构,最明显的就是农民工阶层,他们正好处于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节奏中,既需要城市式的工作方式,又需要乡村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是分离的。所以,此次雪灾首先影响的就是这个阶层。 其实,节假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同步,“过节”多是文化的需要,“休假”多是为工作与生活的需要,两者既可关联也可以分离。科学地调配节假日,首先要从观念上超脱节假的必然联系,然后才可能设置更合理的假日结构,节假分离,将成为我们解开节日难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