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危险」的财政



国有企业利润下降、土地交易价格下降,两组数据折射出地方财政的隐性危机。

5月20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236.4亿元,同比下降32.3%;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189元/平方米,环比下降了1.53%,增幅明显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下降了3.07个百分点。这是2004年以来全国地价首次出现季度下跌。

上述两主体原本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经济形势恶化之下,“双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政收入锐减。

|www.aihuau.com|1

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4642.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29.29亿元,下降8.3%。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897.15亿元,比去年同月减少927.73亿元,下降13.6%。

“地方政府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国企利润下降、中小企业没有转暖迹象、财政收入下降,只有依靠卖地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是地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密切,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收入也会有明显的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务院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说。

仅仅是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锐减,就相当于失去了2008年上海市财政收入(2400亿元)的二分之一还多(55%)。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支出不断加大,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3304.18亿元,又相当于增支了去年1.5个上海市的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减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方政府用“土地”换取地方财政收入的传统模式,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受阻。一旦“土地财政”受到限制,地方政府将不得不举债。政府债务的存在增加了地方财政运行的压力,这导致地方财政无法执行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支出政策。

现在,地方政府首先考虑的就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尽快恢复“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

财政压力过大 土地市场悄然解禁

国企利润下滑、地方财政减少,地方政府终于坐不住了,纷纷向地产商伸出橄榄枝。希望房产商盘活土地市场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急于保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财政收入。过去财政增长速度是超过GDP增速的,始终处在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如果和过去财政收入相比,各级财政无疑都会面临很多压力,在市场没有完全复苏时,现在的财政其实是正常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财政收紧,一些地方可能通过扩大投资,包括激活房地产市场来保经济增长,但这样会形成扩大支出,债务增加。经济要保增长,肯定会增加债务,但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

在保增长、财政压力过大这一背景下,保经济增长作为头等大事,合理性似乎放在了次要位置。率先有复苏迹象的是一级土地市场,而这和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关系最为直接。地方财政吃紧,在一定程度上给房地产商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土地市场到底对地方财政有多大贡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近13000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土地收入超过9000亿元。即便是2008年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缩水,但仍然维持在9600亿元的高水平上。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依赖程度之高。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在过去三年中,杭州市从土地出让中获得了超过1000亿元的预算外财政收入。当地一位开发商预测,土地收益占杭州财政收入的比例约在25%~30%之间。杭州余杭区2007年财政预算收入36.7亿元,其中房地产税收和房地产相关行业税收约占40%,此外,余杭来自土地出让金的收益达到48.5亿元,比当年预算内收入还要高。

5月8日,“2009中国·天津城市土地交易会”上,有95家外地开发商和128家当地开发商参与的“地交会”似乎给天津地产市场带来了一线希望。其间,天津市一口气推出了37块地,其中市内六区的核心地块有24块,还推出了一级开发的土地和拟出让的土地,请开发商参与“预申请”。

真正引起开发商兴趣的主要是地多、钱少。一位参加天津“地交会”的开发商用“地多、钱少、速来”评价此次天津“地交会”。当地政府意图非常清晰,不仅希望推动土地交易量上升,还希望更多资金参与到土地一级开发和城市开发当中,从上游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亟待盘活土地市场的天津只是一个缩影。北京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土地出让收入不到计划任务的10%,而今年的任务是300亿元(仅为去年的60%,去年北京市土地出让收入约503亿元),二季度要加快推地、推好地。

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京城成交的土地总面积为135.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为138.1万平方米,成交总价为23.02亿元,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土地成交面积下降了76.2%,规划建筑面积下降了76.6%,成交总价下降了87.3%。住宅用地一季度仅成交6宗土地,成交面积仅为21.3万平方米,环比2008年四季度住宅用地的成交面积下降了93.3%。2009年第一季度北京市成交土地的溢价率仅为1.98%。

这些持续下降数字的背后,地方政府终于坐不住了。土地市场向好的迹象首先来自土地竞拍。曾在2007年底和2008年全国土地拍卖市场流拍的行情,终于发生了逆转。2008年房地产商遇冷的局面也再次逆转,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向地产商伸出橄榄枝。和过去开发商找地方政府拿地不同的是,这一次,地方政府主动向房地产开发商示好,而且是如此坚决和热情。

4月份,北京市场在二季度要加快推地、推好地的政策引导下,去年流拍的现象不复存在,几个地块已经出现了多轮竞价的情况。据搜房网数据,今年5月初,上海、昆明、合肥等地土地交易量都出现放量,这些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了推地步伐。

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角色的互换,开发商明显占据了有利条件,土地出让价格和过去相比大幅缩水。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5月6日拍出的“地王”,在2007年9月中旬的一次土地拍卖会上,被当时的福建融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9.04亿元的“天价”拍得,后因其他原因双方解除合同。一年半之后,该地以5.64亿元成交。

“政府最后决定,不以这块地的成交价为重,只求顺利拍出,借以增强市场信心。”这是福州市宁愿损失数亿而成交的最根本原因。

北孚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刘光东表示,近一段时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交易中“谨慎”了许多,比如事先会进行询价,先“物色”好开发商后再挂牌等。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危险」的财政
“实际上,去年高价拿地的企业几乎都在‘缓慢’开发中,他们在等待政府‘救市’,如今,机会已经来临。从2008年9月份开始,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政府开始担当市场经济中那只‘无形的手’,并且在大力‘推市’,2009年一季度各地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甚至涨价现象已经抬头。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土地困境将自动解套。” 地产界知名人士、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常务理事戴欣明如是说。

一降一升 财政后患隐现

大量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未来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威胁,这还意味着地方债务将会增加,而银行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呆坏账。

财政收入下降预期还在蔓延。来自财政部的消息显示,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和税金仍处下降区间,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降幅逐渐收窄,应交税金月度环比也有所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与国企利润下降形成对比的是,针对国有企业的贷款额度持续上升。在1~4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投资的流向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国家支持的项目。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82.1%。分行业来看,铁路运输业投资967亿元,增长94.2%;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1245亿元,增长58.6%;二者增速最快。

“这一降一升是值得注意的。大量贷款投向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未来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威胁。地方政府为了解决配套资金问题,都成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融资平台,主要做法是将一些政府背景的企业进行整合,成立融资平台,再通过这个平台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目的是解决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过程中遇到的配套资金问题。”上述国务院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说。

人民银行某地方分行一位高管对记者表示,地方土地储备中心的贷款最令人担忧,主要是现在土地市场不能激活。虽然目前房地产市场有些走好迹象,但能不能和2007年之前一样,现在谁都不敢下结论。问题就在于,如果土地卖不出去,贷款怎么还?如果是过去年景好的时候,地方财政有钱可以支持一下,但现在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下滑,不可能再去为土地储备中心偿还贷款,如果无力偿还,那就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坏账。在这一轮贷款中,地方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申请的贷款也同样存在隐患,而且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怎么可能还得上?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相关税费收入占到预算内开支的40%左右,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预算外收入的60%左右。但这是一种不具持续性、受市场影响非常大的行为。

其实,一直存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非常惊人。只是在经济向上运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时掩盖了债务的危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总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2008年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其中,直接债务超过3万亿元,约相当于GDP的12.9%,财政收入的62.7%,地方财政收入的136.4%。即使打个对折,也堪称数量惊人。

地方财政吃紧时,意味着债务将会增加,而银行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呆坏账。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此前对1981年~2007年美国银行业拨备支出与GDP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代表银行坏账的拨备支出与GDP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如果GDP增速明显放缓,银行坏账将会明显增加。

就目前中国市场而言,GDP增速放缓,银行坏账也会明显增加。以今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为例,大量贷款流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但由于国有企业利润下降、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这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要摆脱财政下滑的局面并且保经济增长,激活土地市场是各地方政府目前热衷的事情。这从土地市场的变化及地方政府招安开发商中可见端倪。

“地方财政减少后,肯定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资产也会增加,但是中央政府不会袖手旁观。如果再次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还有可能和过去一样,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接管。目前情况下,保经济增长很重要。”安邦咨询宏观经济分析师徐斌说。

戴欣明说,房地产业从去年下半年的风风雨雨中,由“支柱产业”到“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一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某银行用于房地产市场的贷款以及其他产业贷款额度马上就要用完,而去年根本贷不出去。银行的危险在于,贷款并没有用在占经济总量60%、就业人数80%的中小企业,而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时,只能靠卖土地获得收入的方式必然受到制约。

积极卖地的背后,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已经到了危机关口,一旦产生大量的地方债务,是国家埋单还是银行自己埋单?银行也并非高枕无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18423.html

更多阅读

面相的「五官」指的是什麼? 算什麼男人

大家常常說「那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這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但是大家不見得很清楚什麼是「五官」,其實「五官」是相學上的東西。所謂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而且在相學上,分別被賦予一種

声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危险」的财政》为网友煙癮難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