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死了多少学生 中国企业家向‘五四运动‘学什么?



       今年四月中旬,我去日本丰田参观考察了八天,感慨很多。

  著名的丰田模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改善,或者叫“改善魂”。我问同行的丰田专家,为什么不叫改进,叫改善?日本专家很严肃地回答说:改进是西方管理的词,是针对事的,事情有进步叫“改进”,而人有进步,得到他人的尊敬,获得内心的净化与提升,叫“改善”。

  我在美国公司工作过,也在美国商学院学习过。的确,美国公司对问题的态度是“就事论事”,把人与事分开。而且不怎么相信人的自觉性,更多相信组织与制度的监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欧美管理体系更多是在基督教文化,或者叫新教伦理环境下诞生的,而基督教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生而有罪。“赎罪”的方式就是就事论事的“改进”或“改革”。

  那么中国人是什么?我想应当是“改良”——我们不太相信人与上帝之间的“赎罪”,也不太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善”,但我们在意个人内心的“良心”,所以,中国人把进步描述为“改良”——解决问题,向上改进,说明一个人“良知”的提升。我们喜欢讲“凭良心做事”,事情做错了,个人感到最难受的,就是“良心不安”。在这种逻辑下,改正错误,或者把事情做得更好,自然出发点就是“对得起良心”!

  值得反思的是,从改进、改善到改良,中国人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从“五四”看中国式管理:中国一流企业家少有建树

  “任何管理模式如果与文化作对,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文化。”我在北大读社会学博士的时候,导师费孝通先生把这样一句话,送给我们这些晚辈。

  从这个意义上看待中国今天的企业改革与管理,一个问题就自然产生了,那就是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事实上,传统思维的“复辟”浪潮早就开始了,于丹讲《论语》的火爆可以看成“复辟”的通俗版,而各种经过包装的“国学导师”纷纷为企业家开课。企业家们在“寻根”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根追到徽商、晋商的身上,追到红顶商人胡雪岩那里,所有都在表明着传统思想正在企业家阶层“复兴”。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当中国企业开始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当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位置冲到前三甲的时候,中国人有理由从传统文化去寻找自己的民族自信。这样问题就简单了,中国企业的强大,表面上是业绩的强大,而业绩的背后则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态,心态的背后,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预测过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将从意识形态的冲突,转化为“文明(化)的冲突”。“9.11”事件之后的世界格局,证明了他的预测,文明或文化的冲突,构成了现在乃至未来几十年的世界变化的主线。

  由此而论,西方企业近百年的强大,与最近几十年日本与韩国的崛起,是不是价值观之间的“较量”“冲突”与“融合”?而中国企业的强大,背后如果没有“中国式管理”,那么靠什么支撑中国企业群的崛起?

 五四运动死了多少学生 中国企业家向‘五四运动‘学什么?

  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第一流的企业家,比如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王石等等,他们显然建树不多,他们留下的更多是双轨制转型过程中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创业史,而不是一部“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商业文明史”。

  那我们有什么遗产可以继承?当然有,只是一切又回到了“五四”,回到“新文化运动”,那是现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真正的起点。

  多改良,少革命:企业文明需要时间积累与消化

  在研究海尔、联想、万科、华为这些优秀企业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日本侵华,如果没有国民党的腐败,如果没有建国后计划经济“统治一切”,那么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刘鸿生、卢作孚等百年前后创业的民营企业,延续到今天会是什么境况?

  我想,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现在讨论的许多问题,这些百年老店一定会给我们提供真正的回答,其实我们并不在乎这一过程上企业家的对或错,我们在乎的是过程,因为企业文明是需要时间来积累与消化的。

  也许在“五四”之后崛起的一些大师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原点。比如提倡“改良主义”的梁启超,提倡“实用主义实业救国”的胡适,提倡“新乡村建设”的梁漱溟与晏阳初,提倡“职业教育”的陶行知等,无疑都是我们今天探讨“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先驱。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今天困扰企业家的很多问题,这些先驱者探讨得远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比如梁漱溟先生对中西方文化对比的结果,提出中国的问题是“只有统治者,没有统治阶级”,所以历代王朝中统治者一倒,就“人人平等”,缺乏一个“阶级”来凝聚人心。这与今天若干企业的管理多么相似?企业的能人总裁一走,企业不就乱了套?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的组织性差,是有“文化基因”的。既然如此,出路就不是服用剧烈的“革命兴奋剂”。比如许多公司的军训或军事化管理就是这种兴奋剂的体现之一,而不是改良。

  什么叫改良?所谓改良,就是对接传统,回归中国人的人性出发点——良知,不求巨变,也不渴望奇迹,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点一滴的行动,“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通过量变最后获得质变,我觉得这是中国企业需要的一种态度。

  “新改良主义”:通过员工的职业化良知建立伟大公司

  对比一下中日企业在管理上的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日本公司的崛起并没有太多理论的“百花齐放”,整个日本企业群在七八十年代基本就是在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下,通过“改善”成为“世界一流制造”的。

  反过来我们看改革三十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中国管理热点基本上与西方的管理理论保持同步。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GE韦尔奇式管理、平衡测分卡、蓝海战略,基本上是西方推出一个新理论,我们就同样跟上“热炒”,“一个也不能够少”。

  为什么?当日本公司从人出发,通过人的“改善”进而改变质量品质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符合这种文化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国公司呢?当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业绩出发。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则寇,却会让整个企业群变得浮躁而短视。

  一句话,我们需要在“五四”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化的良知体系,建立起中国式的企业管理体系。

  中国在“五四”以后二十年间,曾出现过一个人文研究的传统,出过很多大师,可惜因战乱关系,这个研究传统中断了。我们要懂得,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理性、自由、人权、尊严、司法独立以及个人的创业精神等,与西方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价值观又都植根于源远流长的西方传统文化之中。

  同样,中国式管理模式,不仅要基于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石建立,更要建立在中国人的文化特性基础之上,而这个文化特性在个人的意义上,就是良知体系的建立。一旦建立起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化的良知体系,我想,中国式管理就有了基点,那就是要基于人,基于文化,然后才是事,才是业绩。业绩可以速效,人却需要投资,文化却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这就是新改良主义的意义,也是中国企业家可以从“五四运动”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30075.html

更多阅读

六月随笔:中国股市炒的是什么?

中国股市炒的是什么?近一两年,因为工作原因,和股民交流的机会很多。而且是一对一交流,以茶会友,畅谈经济与股市。说起股市,只要在股市中浸染过的股民,都能立马眉飞色舞。在行情比较差的时候,很多人会把立立电子、太平洋、万福生科等欺诈

中国企业向德国学什么/闫肖锋 闫肖锋

据报道,南京有工厂引进了德国最先进的工业设备,却未能生产出和德国一样的产品,其中的“秘密”就是人的问题。德国产业制造里有一批“工匠”,即熟练技工,这些技工对产品硬件的精度、尺寸的配合、磨具的温湿度都能精妙把控,生产出的产品质高

汪华斌 :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中国视频标准是什么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汪华斌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你说是学历吗,可北大的研究生只能卖猪肉;在我们不少企业,正式学历的人下岗了;留下的却是没有学历的人。再看我们不少单位,有很多没有学历的人竟然成了高级人才而要推

INFOSYS(我们向印度学什么? _liz infosys 上海

250美元起家  当年由穆尔蒂和6位同事用250美元创立的Infosys如今已是价值160亿美元的IT巨人。它同时在纳斯达克和孟买证交所上市,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其中2/3来自美国,其余绝大部分来自欧洲。它的员工遍布全世界

声明:《五四运动死了多少学生 中国企业家向‘五四运动‘学什么?》为网友迷人三句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