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江湖》第三章之私募人物六胡益三:用孔子复利思想打遍全球



职务:孔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生年份:1971年

出身: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券商

家乡:河南

风格:将全球作为一个泛投资对象,始终能在一个时间内找到可以赢利的品种。

业绩:自2001年以来,每年复利30%以上,2008年熊市,同样收获了20%以上的增长率。

本文发表于|www.boraid.com|43

履历:16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就读自动控制专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是当年该专业最年轻的硕士。1994年,胡益三硕士毕业后没有服从学校的分配,却选择了做贸易、开工厂、做企业。1996年进入大鹏证券,1997年进入香港开始全球投资,在圈内被公认为是“私募出海第一人”。2001年,孔子国际成立恒顺环球宏观基金,是可考证的国内第一只私募海外投资基金;成立迄今,年复收益率均超过30%,并多次分红。胡益三从事全球投资10余年,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以及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3场金融危机中完胜。2008年的年收益率同样超过了20%。

如果在投资界有谁可以做到横空出世的话,孔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益三恐怕是不二人选。

胡益三的行头在很多人眼中不免有些另类。他个子不高,爱歪着嘴笑,平时总是穿一件黑色的褂子,上面绣着一条龙。跟他接触多了,就会知道,这与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有关。

他的公司坐落在外滩边上,办公室布置得古色古香,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一开窗就可见黄浦江东流,宛如大浪淘沙。公司的每个员工都穿得跟他差不多,个个“峨冠博带”,仿若孔子的弟子。

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脱离时代的投资者,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穿越”。然而,当胡益三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打消这些疑虑。这个年轻人看起来聪颖、机敏,谈吐不凡。这个曾经的上海交通大学最年轻硕士有个特点,不管读什么东西,读多少东西,都可以像海绵吸水一般,装入头脑之中,想用的时候,如闪电一般招之即来。他公司的员工说,胡董知识面甚广,开会时候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信手拈来,说四五个小时一点儿都不费劲。

有人说,胡益三好像很神奇,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将天底下所有的事情、几千年的事情说个遍。他觉得自己好像生下来就是这样的。

胡益三对孔子推崇备至,认为孔子是史上最出类拔萃的投资大师。“孔子当年有3 000弟子,72高足,没有谁能超过他,孔子的门派是当时最大的门派,也是最好的门派,而且历时2 000余年仍在传播,纵览古今中外,还是没有人可以盖过他。他真正做到了生而复利,死而复利。耶稣只有12门徒,管辖范围不及孔子广,流传范围也不及孔子,只是近300年才开始流行全球。现在国家开始搞孔子学院,因为孔子的思想经过几千年时间检验,确实证明是很好的。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拿来使用呢?”

原来,他个人强烈的特色,是出于他对孔子的无限热爱。他平日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复利”,世界万物在他眼中,都躲不开“复利”。

胡益三表示,公司的核心投资思想同样是复利,孔子的思想在《论语》,《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边学边干,要不断地进步,这就是复利。复利就是重复赢利,重复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利。复利其实是他深入骨髓的一种思维方式。

听胡益三说话会有一种很神奇的感受。因为你稍一不留神,就会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同时你又会觉得,他说的东西很有道理,而这道理又很好懂。他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他在论述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有趣,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获得智慧的享受。他仿佛总在漫无边际地说,却总有个核心聚集—复利。以至于听他说话,你会不知不觉简化你的人生哲学,从而不知不觉地提升一个层次。而简化的方式就是复利,他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归结到复利的轨道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仍“九九归一”—就是复利。每次他做策略演讲,很多人听他一口气说几个小时,仍然津津有味。

“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的天下即现在的世界。”1997年胡益三来到香港,开始全球投资。他的漂亮履历几乎书写了海外投资的一代传奇。2009年是胡益三投资生涯中第一次在媒体上公开“露面”。“我原想等到事业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再出来,但现在国内有大量的外汇需要管理”,他觉得自己有这个使命,顺国运而动。

不过,胡益三最大的理想不在投资,而在于文化事业。他的成功投资,仿佛在更大程度上是以一种直接而刺激的方式来验证儒学的深意:“有人觉得我是一个奇迹。能够在全球市场做得那么出色的人,竟然没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但我的投资经历就是证明了,东方思想可以在西方世界大有用武之地。”

自小就被人们看做天才的胡益三有过很多不可思议的经历。

胡益三高中时期最爱读的一份报纸是《中国青年报》。当时,胡益三的班主任经常读报,爱跟学生讲企业家改革的故事,那大约是在1985、1986年,正好在搞工业改革。这对胡益三的影响很大。他当时就想,要做企业家,所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工业企业管理。他16岁轻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但学校看胡益三年龄小,觉得管理是有一定阅历的人做的事情,于是就把他安排到了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另一个热门学科—自动控制。

胡益三觉得也无所谓,因为自动控制是当时的先进学科,也是中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卫星、航天的核心技术都是自动控制,上海交通大学的自动控制也是中国最好的。而且,科学家钱学森和张仲俊的高大形象以及他们倡导的“新三论”①对他影响也很大。

在大学时期,胡益三就像吸水海绵一样,什么都学。规定的专业学了,没规定的专业他也学了。当时,上海交通大学有个包玉刚图书馆,胡益三把很多书翻了个遍。他笑说,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大学时,他不是学自动控制专业的,而是学孔子的,学“学而时习之”的。胡益三说,那段时间他只要天天往脑袋里装,然后再去整合与消化。

在课余,胡益三发现许多同学都有出国的计划,而托福和GRE考试在这些同学中很盛行,当时他就卖起托福和GRE考试的书籍。让他惊喜的是,从发行商那里拿来的书只要五折,转手卖出后,收入非常丰厚。那时,胡益三就体会到了赚钱的喜悦,也从中了解了利润的产生。这段经历,让胡益三在写学位论文时,探索起了持续的赢利,他的论文题目是《多目标决策与优化》。他觉得,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环境的配合,而可持续发展更不容易,如果只做一个项目,就很难持续。他当时没有想到,这个环境,居然在他后来接触的金融行业得以实现,因为只有金融投资才能同时进行多个投资,实现复利。

胡益三高中开始就想做企业家,大学毕业之后,马上就开始办企业,开工厂。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有高新技术,学校也是最早搞改革开放的学校,有很多科研室。邓小平号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胡益三他们也就响应号召,把学校的技术用于提高生产力。当年搞开发很热,开辟了很多开发区。可惜当时胡益三还比较年轻,少不更事,缺乏社会经验,在管理上有些问题。

他意识到,办企业事情很多,不是像自己这种阅历的人很快可以解决的,需要年龄、阅历,还需要一些世故。这些东西不是一个年轻人所具备的,也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于是胡益三就动脑筋了,想着如何才能尽快地走向成功。

幸运的是,胡益三偶然发现了外汇市场的机会。胡益三很喜欢与人交往,比较喜欢了解信息,他知道当时有个同学在做外汇,于是就跟着他做。很快,胡益三就发现,自己做这个事情比较有天赋,成功率高得惊人,高到旁人都目瞪口呆。1994年,徐家汇天钥桥路的万国证券营业部开张。胡益三从那时候起就接触了股票,很快赚到了钱。

胡益三觉得,这个领域可以把他的很多特点发挥出来,于是开始涉足金融,放弃了实业与贸易。他说,事实上,贸易与实业都是投资。投资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利用的工具与进入的行业是有区别的。

从1996年开始,他就一心投入证券行业,在大鹏证券打了个滚。他进大鹏证券没有依靠任何关系,就是跟老板聊了两个小时。当时,老板要他推荐股票,当时是1996年年底,胡益三就跟老板说,大盘要暴跌,找不到股票推荐。一个多星期后,当股市出现第一个跌停板的时候,老板就找人传话给他,说怎么还不来上班。

胡益三说,当时之所以能够感觉到没有股票可投,也是靠复利的思想。投资的目的是赚钱。他10月买的股票,到了11月就翻了一倍,这样的速度让他直觉市场已经到了顶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说股市风险太大了。这篇报道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凭着对市场的坚定判断,胡益三一进公司,就直接拥有自主权,可以用公司的钱直接买股票,不需要请示。

胡益三一开始主要做投资经理,但因为他更喜欢实战,所以就一边做项目,一边做投资。他用公司的钱投资股票,同时,他也在运作实业项目—高科技转换的项目。

胡益三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可以同时开辟几条战线。他自己觉得,在证券公司那段经历对他不是很重要,他在很多地方都是自学成才的。他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做股票的思路,跟很多旁人完全不一样,他从来就没有操盘手、交易员的概念,上来就是以投资家的起点,按照项目的思路在运作。之前做过贸易、开过工厂的经历,决定了胡益三的起点比周围同行们高得多,眼界也宽广得多,他能够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股票,而当时大部分人还只是盯着图表。

对胡益三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发生在1997年。那年五、六月,他建议公司调1亿元去香港,去沽空股指,做外汇,因为他觉得当时国内股票市场没什么机会了。但公司没有批准。

他说,当时没得到允许主要是政策因素,然而,他们有个领导说,“你不要让我睡不着觉”,这让胡益三很不服气,就找了几个投资者,去香港创立了孔子国际。这些投资者主要是大鹏的同事,因为看到胡益三一直在成功运作,都很信任他。

这一出门,奠定了胡益三的出海之路,开启了全球投资的思维方式。

1997年,算是胡益三第一次完胜全球金融危机。

胡益三早期做过外汇,所以很容易地发现了当时外汇市场的机会,同时,他还沽空中国香港和日本股市。他运用多目标决策与优化的思路在香港运转了20多笔投资,成功率高达80%以上,年度收益率超过100%。

1997年完胜香港之后,胡益三的眼光更远了,他说:“像我们受孔子思想影响很深的人,胸怀天下的人,走到全球市场是很自然的思路。就好像爬过了5 000米的高山, 下一步目标就是珠穆朗玛峰。我一步步走得很紧凑,这也是复利。”1998~2001年,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边干边学,为日后的全球化投资作准备。当时他就发现,国外很多金融品种十分稀奇古怪,什么类型都有,很多品种,他都是第一个对其进行研究的中国人。这场亚洲金融危机,让他开启了全球复利投资的征程。

2001年,准备充分的胡益三打了多场胜仗,他说:“这是正规军作战,集团化作战。我们把全球所有的市场,在一年内全部做了一遍,而且95%以上的市场都赢利。”那年,他们赢利最大的一部分是外汇,主要是日元兑美元;另外,就是沽空全球股票。2001年上半年,他们还在B股上赚了不少钱,当时内地B股市场刚放开。另外,胡益三在石油、天然气上也赚了一笔钱。他们还做多国债期货,做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另外还做了英国、德国、美国的利率产品—孔子国际是亚洲最早做这3个国家利率的公司,并且获利丰厚。他们在全球成功运作了外汇、期货、证券和债券市场,20多笔投资大多成功赢利,累计获得超过50%以上的高收益。2001~2002年这段经历,为胡益三攀登复利的巅峰,打开了世界之窗。

2001年之后,胡益三心里就有底了。那年,胡益三才30岁,知道自己到顶了,已经是职业选手了。当时他查了一下纪录,2001年,这样进行全球操作、把全球市场以复利运作下来的公司,世界上不超过5家,实现了他们这样高复利收益和项目成功率的更少。他说:“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你们没去过美国、德国,怎么可以做好全球市场呢?这东西按照常规来看当然没办法解释。但是,古人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见真的有这么回事。中国有13亿人,如果有人真能如此,那我就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2008年6月,孔子国际沽空了日本、美国与澳大利亚股市,并且利用杠杆效应,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他们还投资了很多项目,从2007年7月开始,公司旗下的恒顺复利基金已经在外汇、金属、农产品、石油、国债利率、指数期货等市场陆续完成投资项目的部署,实现了超过20%的赢利。

在很多人眼里,在这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中,能获得正收益相当了得,但胡益三就平静得多,他表示,这场危机对他们而言只是2001~2002年的重复。他说,在1997、1998年,他们非常超前,做成这个事情让他坚信自己是有天赋的。而2001年只是在检验、证明这个天赋。他目前有信心至少做好未来20年。

在与胡益三的多次接触中,能够感觉到他投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他将全球市场看做一个有着四季的大自然,洞察其此消彼长的内在规律。

一方面,胡益三很容易把握住事物的实质。他说,在他看来,《论语》中的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把《论语》中所有的精髓都概括了。而《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段也概括了所有。投资也如此。在他看来,全球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市场,而做好一个市场,就可以做好整个市场。这种对本质规律的把握,让他能迅速判断一个事物到了运行周期的哪个阶段,同时火速得出全球的哪个地方产生了新的机会。胡益三说:“一年有4个季节,其实你就可以看做是只有东风西风。东风来时万物生长,西风来时万物萧条。你只要根据东风西风来辨别气候,就自然而然知道是否要换衣服。市场规律也是如此。有时候,你还能从季节判断是东风还是西风,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核心与关键,正是他提出的复利思想。融会贯通复利的胡益三,能很轻松地简化世间万物,把握住很多事物的本质规律。他说,很多人的错误就在,把事情搞得过于复杂了。

复利思想不仅指导他发现新的赚钱机会,也让他掌握了严格控制风险与组合管理。他得出经验,一次亏损往往需要3~5次赢利才能赚回,而精选组合投资,亏损的概率就很小,总体赢利速度就能跑过输钱速度。因此,他甚至认为“复利不仅仅是利益,而是思想,是世界观”。

另外一方面,胡益三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庞大。由于他博览群书,又记忆过人,处理信息的速度比常人要快很多倍。他自己也说:“很多东西,我看几秒,就领悟了,而很多人,可能研究好几周,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种神奇的效率,我的大脑,把几千年、几万年都装进去了。所以有些事物,我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对做全球市场而言,他有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可以同时开辟几条战线,从而得到更多市场的复利。

而他之所以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快速地处理信息,缘于他知道该忽略什么。他自己说:“我的优势在于,我把很多东西都忽略掉了,有些事情是小事,自己就不需要考虑。”这可能也是他能迅速筛选信息的基础。他还举了个形象的例子,说,这就像你在9 000公里的高空,看得到中国,但看不到日本。立场与角度不同,决定着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放到投资上,一个对任何市场都很熟悉,而且熟悉各个市场之间的联系的人,正确的概率就比只熟悉单一市场的人要大。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视野决定了更准确的判断力。

 《私募江湖》第三章之私募人物六胡益三:用孔子复利思想打遍全球
还有一方面,就是他曾经办公司与做贸易的经验,让他能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投资。这也让他比一般投资者少走很多弯路。

对于未来,胡益三有自己的想法。他说,龙是中国的图腾,象征自强不息的精神。公司有句口号,叫“人人都可做龙凤”。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就是自强不息也是复利。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复利的效果。龙文化有上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孔子国际公司的文化就是“儒龙情怀,复利世界”。在孔子那个时代,“世界”本身就是天下的概念,“孔子周游天下”,只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只局限在春秋几十个国家,那时候的“天下”,就是周朝,而孔子国际的天下则是全球。

孔子国际没有将私募产品阳光化,然而,近几年他们的基金、专户、企业宏观战略管理等业务都兴隆地做了起来。胡益三说,不管做基金复利、做专户复利还是做企业宏观战略管理,实质上都是在提供复利服务。孔子国际是他们的一个平台,不仅是用来赚钱的。真正赚钱的载体,是公司的全球投资俱乐部。看来,孔子国际不仅是在做基金复利,更像在用投资复利的成功经验,告诉世人一种正确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只属于东方的。

同派私募

国内去海外做QDII的私募确实不多。比较有名的还有柏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他们于2007年9月获得香港颁发的第四类牌照(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和第九类牌照(提供资产管理),是内地首批获得香港的投资顾问及资产管理牌照的私募团队。柏坊资产掌门人为龙小波,投资总监为谢柳毅。谢柳毅曾先后担任国信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研究所和投资部负责人,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景博基金经理,后加盟柏坊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出海做二级市场的国内私募大约近20家。只是大部分私募都选择在香港设立对冲基金,赵丹阳也是同类中最早吃螃蟹的人。在香港市场上,很多深圳私募都有分设对冲产品,诸如康晓阳的“Ajia-Lighthorse中国成长基金”,上海私募中,还有早前试水较为成功的景林资产。

点评:“327”国债风波的第一滴血

1995年,难以磨灭的“327”国债事件摧毁了一大批鼎盛时期的券商及地下私募。师承“天下第一庄”的钟麟从千万身家变得一贫如洗。同时,一些有资本有背景的新生力量也在该事件中崛起,诸如以上海本地股起家的辽国发,后来的涌金系大腕魏东。这批因成功投机“327”国债而迅速暴富的私募,是继以倒卖国库券兼做一级半市场廉价收购法人股、职工股起家的一批人后,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二批造富运动的受益者。

这已经是一个大腕云集的时代。一方面,中国证券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资本大鳄诞生于这个时代,除了涌金系,还有德隆系、鸿仪系、朝华系等。直到2008年,涌金系作为最后一个元气大伤的财团走向没落。只识当年鼎盛年华,谁知明日萎谢黄花?

这些资本大鳄作为私募基金的某种典型,在当年那个初期的市场,利用中国资本市场规章制度的灵活变化而频频套利。灵活变化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特色,也是转轨经济时期的必然。转配股、法人股等政策性机会让涌金系等私募基金掌握了各种制度变迁的机会,并形成相应的赚钱新模式。此后,他们更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逐步过渡到产融一体化。

除了这些资本大鳄,券商以君安为代表,也经历了一个鼎盛时代,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影响市场。1996年爆发的一次大行情,令一批券商正式崛起,另一些私募也如地下钱庄般活跃。券商时期那些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在这个时代里格外璀璨。有从“申华事变”中走出的杨骏、康晓阳、石波与肖华,这些人正当年华,可以想象为何后来手笔如此巨大。

1998年后,公募基金悄然抬头,一批卓越的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日后无数从公募出走的私募先导者,几乎都在这个时期踏出券商进了公募圈,诸如此后云南国投模式的鼻祖—蔡明。只是要等到多年以后,才能看见属于公募的“黄金一代”。

然而,不管是“327”国债风波,还是“十二道金牌”,市场深刻领教了监管层的铁腕与强大,私募们也变得更加听话。

迄今看来,那个时候,那些所谓的大户只能跟着券商打打闹闹,如今早就退出了主流圈。有本事的大户,则敏锐地收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跟着套利。除了小散户暴利时代的消亡,那些没跟上时代脚步的资本市场老人们也逐渐风光不再。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厉伟在2009年私下里说的一些话让人感触颇深:“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我们了。当年,我们只是比别人早些知道资本市场是什么,也有能力影响市场,毕竟那时候市场很初步,规模很小,而这个优势,早就没有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0254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 采蘑菇二课时说课稿

原文地址:《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作者:快乐之心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 骆驼祥子第十章批注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片段: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布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地立在那里。听说老车

声明:《《私募江湖》第三章之私募人物六胡益三:用孔子复利思想打遍全球》为网友天空天然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