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 海尔张瑞敏的艰苦创业之路



  张瑞敏,文革时的“老三届”,中学毕业后,便子承父业,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工人。他工作认真,进步很快,先后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青岛市二轻局家电公司副经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拨浪潮,而当时现实情况是:得到一个引进项目,企业就有了活路,因此,企业的目光紧紧盯着引进项目,那是一个“项目为王”的时代。可是张瑞敏所在的青岛家电公司苦苦寻觅了几年却没有得到一个项目。

  1984年,德国“利勃海尔”姗姗来迟,到中国寻找合作厂家。张瑞敏为了争取这个项目东奔西走,还费尽周折到省里和轻工部争取,并保证“一定能做好”。最后,他总算把这个项目争到了,却遇到新的问题——这个项目没人干。

  “利勃海尔”是一个需要900多万元贷款的项目,而当时青岛家电公司下属的青岛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破败不堪的集体小厂,两个厂房废墟般地立在厂区里。当时,一个工人的收入不到40块钱,如果一个企业能从银行贷出10万块钱,就很不错了,所以很多厂长都无法挑起这个项目。

  德国冰箱生产线即将到位,已是十万火急,分管冰箱厂的张瑞敏接到冰箱厂厂长打来的电话:“你马上派人来,否则一周后厂里出了任何问题都与我无关。”这是一年之内要负气离开的第三位厂长。张瑞敏开始物色新的厂长人选,却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

  临危受命,海尔新来的领头人

  为了兑现当初对有关部门“一定能做好”的承诺,也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张瑞敏在危急的形势下,决定亲自来操作这个项目。1984年12月26日中午,张瑞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我下午就要到冰箱厂去了,你做一下思想准备吧,干得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好就不能回来了。”妻子的回答是:无所谓,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愿意去就去,回不来我养活你。

  与妻子电话之后,张瑞敏就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走马上任。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能让这个引进项目“黄”了,一定要把自己承诺的事做好,这位山东大汉骨子里重视诚信。

  然而,张瑞敏上任的第二天,就发现员工大多是八点上班九点到岗,十点钟开始睡午觉,还有一些员工上班时间打扑克、下棋,甚至在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看到这种情况,张瑞敏立刻回到办公室,定出十三条规章制度,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公开拿厂里的东西。

  之前三位厂长也并非无所作为,他们也同样制定了一些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于是形成了有法不依的局面。所以,当张瑞敏制定的十三条“军规”出台后,很多员工认为这十三条和原来的那些规章制度比起来太简单了,于是并没有认真对待。没过几天,厂里有一个员工偷东西,上午十点钟被抓住,十一点钟厂里就贴出布告:开除厂籍,留厂察看。处理一个员工,无疑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员工们发现,这个厂长真是不一样,制度虽然简单,却有法必依,严格执行。此后,十三条“军规”都得到有效的执行,成为海尔集团日后一整套完善管理制度的雏形。

  张瑞敏上任时正值春节前夕,厂里负债累累,发工资都成问题。就在员工们担心工厂发不出工资的时候,张瑞敏不仅按时发放工资,还破天荒的每人发了5斤鱼作为“奖金”。原来,张瑞敏听说附近几家乡镇企业很有钱,就连夜赶去借钱,不但费劲唇舌,本不会喝酒的他还喝得酩酊大醉,终于把员工们的工资和“奖金”借了回来。

  过年发“奖金”的消息在厂里一经传开,大家都奔走相告。五斤鱼作为“奖金”虽然微不足道,却让员工们感觉到新领导是实心实意关心他们。“领导敢为大家借钱过年,咱们也要争口气,好好跟他干,挣了钱把钱还回去。”这样的话在厂里迅速传开,张瑞敏向员工们献上爱心,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和支持,全厂职工的凝聚力空前之强。

  1985年,中国一共有41家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其余40家生产的全部是三星级产品,在当时销售很火爆。张瑞敏却利用利勃海尔的生产线把目标瞄准在四星级冰箱上,要造出全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以高起点竞争市场。

  从1985年2月起,张瑞敏东奔西走凑足资金之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厂房改建完成;两个月的时间,19条生产线全部安装完毕;又用一个月,装配线上就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全亚洲第一批四星级电冰箱。冰箱下线之后,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并成功地设计了象征中德合作的儿童吉祥物,寓意中德双方的合作如同这两个小孩一样充满朝气、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然而,“琴岛-利勃海尔”冰箱上市之后,却是一台也卖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当时亚洲仅有这一种四星冰箱,与市场上主打品种两星、三星冰箱相比,让消费者搞不清区别;而且,它高达1560元的售价与700多元的其它冰箱相比,更是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种窘况,对于计划经济下专事生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难题。就在众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市场导向性的时候,张瑞敏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突破市场壁垒。他带着员工们到商场现场搞营销,把自己的冰箱同日本的冰箱放在一起,用温度计向顾客展示两种冰箱的制冷能力;还从食品保鲜角度向顾客介绍,四星级冰箱强大的制冷能力对食品保存的好处。

  张瑞敏等人没有白忙碌,有顾客当场就买下“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市场的坚冰就这样被击破了。“琴岛-利勃海尔”冰箱逐渐畅销,供不应求。

  用铁锤砸出质量观

  就在“琴岛-利勃海尔”冰箱销售势头喜人之时,一位用户带着刚买的冰箱到厂里要求换货,原因是冰箱上有一道划痕,虽然只是小毛病,但是用户不能容忍攒了多年钱才买的新冰箱有瑕疵。而在换货的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仓库里共有76台冰箱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个情况被汇报给张瑞敏,张瑞敏让大家开会讨论如何处理这76台冰箱,讨论的结果是低价卖给职工当福利。一阵沉默之后,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生产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下第一锤。之后,大家轮流开砸,看着自己辛苦造出的冰箱转瞬间变成了废铁,很多员工都流下了眼泪。

  线斗争那是一个商品极为短缺的年代,冰箱在当时是一种极为走俏的奢侈品,甚至要凭票购买。产品有瑕疵,普遍的做法是修修再卖,或者内部廉价销售。对于张瑞敏“砸冰箱”的举动,外界有人称他是“疯子”、“有病”,也有人说他是“作秀”,一部分员工甚至骂张瑞敏是“败家子”,连部分上级领导也埋怨他傻。张瑞敏对此的回应却是:“作为厂长,我负责任,扣我一个月工资。今后,谁出质量问题谁负全部责任。”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主持了一次又一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之后,张瑞敏带领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一场砸冰箱事件,不仅将海尔注重产品质量的高大形象被树立起来,海尔成为了注重质量的代名词,海尔砸冰箱成为中国企业注重质量的一个最典型事件,成为无数媒体、书刊、高等院校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这一砸也震服所有海尔人,确立了张瑞敏在海尔不可撼动的绝对领导地位。

  张瑞敏全面抓质量管理,专心做冰箱,一做就是七年,在同行业超规模生产、向彩电等一个个当时的暴利行业转型时,张瑞敏带领海尔抵制住诱惑,坚持按自身生产能力出货,调整稳固质量体系,从国家标准到成为第一家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第一家中国企业。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海尔已经跻身于世界100强企业,但海尔人依然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长寿基因,他们说,是当年的那把铁锤砸出了全厂的质量观,砸出了叱咤风云的海尔。

  谈到当年的砸冰箱之勇,张瑞敏诙谐的说:“现在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质量问题,不是那么少一点,当时只有几十台,现在动辄就是几万台啊。”

  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名为《走钢丝的人》,在张瑞敏看来,企业家做企业也必须像走在钢丝上,每天都要寻找走钢丝的感觉,一旦哪天没有了走钢丝的感觉,那么企业差不多就完了。这种危机意识让海尔前行的脚步更稳健。

  曾经有一位韩国企业家邀请张瑞敏打高尔夫球,张瑞敏却坦然地告诉对方自己从没有打过。张瑞敏每天除了工作和学习,已经没有任何娱乐事件,如同一位业内人士对张瑞敏的评价——“居而不安,而道不废,执着于理念和信仰,必须以牺牲家庭生活为代价”,张瑞敏就是这样“苦行僧”般的率领着海尔不断发展。

  二十几年前,张瑞敏到电冰箱总厂上任,有一部分原因是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他当时还曾和主管领导说好只做两年,一旦“利勃海尔”的项目步入正轨,他还回青岛家电总公司做副经理。当时的张瑞敏对如何管理好一个600多名员工的大厂并引导其摆脱困境并没有经验,他购买了大量管理类的图书和国外企业家传记加以学习,并为带领工厂走出困境使出浑身解数。几个月后,工厂起死回生并在第四年依靠“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将产值突破2.5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

  海尔站起来了,而张瑞敏“回去”的愿望也成为一个梦想。他发誓决不能让一手创立的牌子毁掉,他意识到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二十几年来,张瑞敏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海尔身上,正如张瑞敏所说:“海尔,已经成我生命的一部分。”

  今天,张瑞敏回忆起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坦言自己没有任何前人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靠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中去领悟。“搞企业,如果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张瑞敏不是神,也是人,也要犯错误。我时时刻刻在琢磨。别人看着我们很风光,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和索尼、通用这样的巨头相比,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而当越接近他们时,就越会感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有人评价张瑞敏:他是一个集古今智慧的思想者,一个儒化的企业家,一个有东方式修养的现代人。

  如今,海尔已经是世界100强企业之一,他希望能够带领海尔超越伊莱克斯,成为第一白色家电企业。因此,张瑞敏还将继续在“走钢丝”的历程中孜孜求索。

 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 海尔张瑞敏的艰苦创业之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2264.html

更多阅读

韦尔奇与六西格玛:GE的成功之路

韦尔奇与六西格玛:GE的成功之路发表于《中旅月刊》2011年9月号 总第190期。“…我是个六西格玛计划的狂热信徒。在改进公司运营效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六西格玛所带来的效力是无与伦比的。它改进了设计程序,让产品能更快

人人网徒步女神张诺娅的“平凡之路” 平凡之路简谱

谁都期待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你想要怎么走?8月19日,历经137天、徒步4200公里,32万米海拔升降。张诺娅从墨西哥国境线一路向北,成功抵达加拿大国境78号纪念碑,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走完了PCT(全称为PacificCrest Trail,直译为“太

张伦辉---人在他乡的音乐之路! 我知道你不爱我张伦辉

人在他乡的音乐之路--记天等县都康乡安康村青年流浪歌手张伦辉 7月30日至8月2日,广东电视台《人在他乡》栏目摄制组到天等县都康乡安康村巴眉屯,拍摄该县青年流浪歌手张伦辉的家乡生活背景。是什么原因引起广东电视台摄制组来到张伦

赛伯乐朱敏负面消息 赛伯乐朱敏的创业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当鲁冠球、步鑫生们以本土创业的方式开始构筑自己的商业世界时,那些改革开放后第一拨远赴重洋的中国留学生也同样编织着一个个创业梦想。在这其中,曾在硅谷成功创办Future Labs和WebEx的朱敏显然是佼佼者。   考

东易日盛女总裁杨劲:从10万到2亿的财富之路

 杨劲,北京东易日盛装饰有限公司总裁。1996年,她从10万元起家,创办了北京东易日盛公司。在她的经营管理下,公司连创辉煌,到2002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在北京家装行业稳居第一。在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市“十佳(优秀)进京创业青

声明:《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 海尔张瑞敏的艰苦创业之路》为网友摸黑一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