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评网 王鹏:难复制的暴富样本 买股票不看股评看心情



一个“80后”不可复制的暴富样本

  2004年花10万元买记账式国债,10个月后10万变成了14万

  感言:太年轻,确实有点儿虎

  2005年用14万元开始倒腾房子并买基金,2005年底财富翻了近一倍

  感言:属于瞎猫撞到死耗子

  2005年底一边买基金一边买股票,2007年底股票大赚,基金收益也近4倍

 股评网 王鹏:难复制的暴富样本 买股票不看股评看心情

  感言:开了窍儿

  2006年短暂性地尝试了期货,但“只是没赔”

  感言:我不适合做这个

  2007年开始投资“纸黄金”和金条,投资不久黄金即涨到每克238元

  感言:不卖也可以做收藏

  2008年将把基金全部抽出,把300万元都投入一只看好的股票……

  “黄金每克都238元了,黄金期货也上市了!”28岁的王鹏最近正醉心炒黄金,去年12月开始大涨的国际金价让他兴奋至今。

  2004年4月起,王鹏尝试记账式国债、楼房、基金、股票、期货、黄金,幸运的是,每一次投资都让王鹏满载而归。如今他的10万元已经滚成了300多万。

  但他说:“其实我对金融知识一窍不通。要知道,我只是个学电子的。”

  用“娶媳妇儿钱”投资折腾

  2003年10月,王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本溪一家公司工作。告别在大学所学的电子专业,对目前工作并无所长,王鹏一度认为“自己这辈子算是废了”。

  混日子,王鹏常捧起公司里的经济类书籍打发时间。当2004年2月父母拿出10万元钱催促他买房子结婚时,他冒出了平生第一个大胆想法:“我还没对象,结什么婚?投资!”

  紧接着,王鹏用“娶媳妇儿钱”到银行买了10万元记账式国债。“太年轻,确实有点儿虎。”回忆起当初的投资,王鹏说,他甚至连记账式国债是啥都不懂,好在10个月后,10万变成了14万。

  王鹏当时24岁,想法很简单,“不就是娶媳妇儿的钱嘛,万一都赔了,那就再自由几年。”

  2005年初,王鹏将这14万元都取出来,与朋友合伙以平均单价1550元的价格在本溪比较好的地段买了几套房子,当房屋的平均单价上涨时,再陆续卖掉,同时,用不断腾挪出来的30万元购买了基金,基金让他们收益颇丰。

  到2005年底,当他们所购买的房子均价涨到2900元的时候,王鹏与朋友拆了伙儿,王鹏的财富已经翻了近一倍。

  王鹏告诉记者,选择购买楼房是受了朋友的“怂恿”,当时还合计如果赚不着钱,房子就自己留着住。买楼赚钱,王鹏戏言是“瞎猫撞到死耗子”。

  审时度势买股票开窍

  2005年底,王鹏将全部收益分成两份,一份继续购买基金,另一份以每股6.4元的价格投入“中海发展”股票,到2007年底,股票价格涨至40多元,基金收益也近4倍。

  选择在2005年底购买股票,王鹏说与前两次投资基金、

  楼房不同,这一次不再是盲目的,但也是一知半解。王鹏刚刚研读了几本经济学书籍,“开了窍儿,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而我国贸易顺差加大,连续多年股市低迷,如果股票市场不发展就怪了。”

  与此相关的政策背景是,2005年底至2006年初人民币升值,中国进行了股权分制改革,曾经“难以流通”等问题迎刃而解。这给王鹏莫大的鼓舞,他当机立断买股票。

  2006年,随着可支配资金越来越多,王鹏又短暂性地尝试了期货,但“只是没赔”。王鹏说:“我不适合做这个。”

  王鹏说,他投资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缺点,看好什么就不管不顾,有多少砸里多少。”王鹏说,不少老股民都提醒他不能这么干,但是与他年纪相当的同事、同学都这作风,挺刺激。另外一个特点是,从不放过任何可能赚钱的机会。

  母亲斥责激起购金欲敏锐

  2007年10月,王鹏给母亲买了一套黄金首饰作礼物,母亲斥责王鹏:“黄金比前几年涨了快100块钱,这孩子,咋可贵的时候买!”母亲肯定不知道,这句话激起了王鹏的敏感神经。

  王鹏向前查了辽宁某城市多年来的黄金饰品价格,2004年初每克135元,2005年初每克145元,2006年底每克195元。辽宁仅2007年初到当年10月就上涨了3次,从每克195元到205元,再到218元。

  王鹏立即抽出一部分资金投入“纸黄金”(注:“纸黄金”是一种个人凭证式黄金,投资者按银行报价在账面上买卖“虚拟”黄金,个人通过把握国际金价走势低吸高抛,赚取黄金价格的波动差价)。

  11月份,黄金饰品价格涨至228元,2008年1月又涨至238元。王鹏兴奋不已,在即将进入鼠年的这几天,他正在筹备投资金条,“这是长线投资,不会期望像股票那样短期见利,但即使投资金条赚不到钱,鼠年是十二生肖的第一年,坚持12年把十二生肖金条都收集全,不卖也可以做收藏。”

  将把300万投入一“潜力股”倾囊

  同事和朋友都渴望着对王鹏的暴富进行复制,但王鹏却不敢给任何人建议。2007年下半年,“我几个同学受了我‘妖言惑众’,把多年来全部积蓄投向基金,都是高点入场,第二周就开始跌,现在可都没少赔……”

  针对王鹏这些“赔了的朋友”的心理,北京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中国大部分在2007年入股市、买基金的人都是这心态集体非理性。

  这位人士解释说,因为身边的人财富膨胀得太快,自己就不自觉地照着学起来,但这些人始终对“风险”这两个字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是大忌。

  回忆当初购买第一只基金时的情景,王鹏说,他每天都紧张,有时候看着价格波动都心跳加速,“心理素质那是相当差。”

  王鹏说,那时候股评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偶尔看一篇就会吓得心惊肉跳。所以从那时候起王鹏就养成了不看股评的习惯,坚持至今。

  王鹏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说,自己一直就是没长性的人,股票、基金很少持有超过一年的,除非是自己特别看好的,大多只持有3个月到半年。

  王鹏的一个周末都在忙于清算基金,2008年1月13日下午,王鹏作出了近期内将基金全部抽出的决定,“我又看好一只股票,打算把这些年滚雪球滚起来的300多万全投进去。”

  暴富“80后”原因:

  “赶上好时候”

  长城证券沈阳营业部分析师田野告诉记者,像王鹏这样的“80后”赶上了好时候。

  田野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暴富机会。1993年~2000年,最赚钱的是外汇、期货;2000年~2005年是楼市,这期间楼市呈现出空前的牛,而这期间也是中国股市慢慢熊途的5年,很多老股民经过这5年折磨已经筋疲力尽,一些人及时调整方向忍痛退出股市,资金转向楼市;2005年至今,股票、基金比较赚钱。

  暴富“80后”特质:

  思想活太随意

  田野告诉记者,近两年是最好的“性格造富”阶段。

  据田野介绍,年轻的“80后”股民、基民思想活跃,嗅觉灵敏,投资随心所欲,充满着“赔光了也敢从头再来”的豪迈。但同时,这些人风险意识很差,有“赌徒”特性,甚至把金融市场当游乐场,太随意。

  田野说,这一方面增加了股民的“财产性收入”,一方面也加剧了股市的风险。像王鹏这样的暴富者比比皆是,但暴贫者也大有人在。

  暴富“80后”当心:

  投资不是赌博

  沈阳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表示,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股民、基民都应该清楚投资目的绝对不是赌博,投资是需要在生活安排好之后的增加收入动作。一些年轻人不只“全财产投入”,还有的“全身心投入”,荒废工作,这是绝对不可取的,需要冷静面对。

  田野说,股市不是适合所有人,王鹏的性格里有非常多的投机特质,就算没有股票的牛市,他也一样惦记着干点儿别的,股市适合这样的人。

  田野最后表示,2008年的中国股市振幅将较大,他建议所有小投资者一定不能期望值过高,警惕风险,谨慎为好。

  4年时间,用10万元赚到了300万。

  “80后”王鹏(化名)就是这个“财富翻倍”的创造者。

  如王鹏一样,作为中国目前典型的小投资者,他们刚出校门却拿着丰厚的薪水;他们不用照顾父母,也无妻儿可牵挂;他们对一切都敢于尝试,投资的时候以“拼杀凶狠”著称……

  中国社科院学者说:“财产性收入正在进入大众时代。”而经济分析师田野则表示:“时代在孕育年轻暴富者和暴贫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91621.html

更多阅读

关于王石坚叛变的争议 原创 – 铁血网 王石探望狱中的牟其中

关于王石坚叛变的争议 (原创)2011-4-5 0:13:02防风草 发帖于:中国历史前两篇帖子说了王石坚情报系统被破获的大致情况,但历史总是留给后人许多的谜团。王石坚的电台台长李政宣是47年9月24日被捕的,当日就叛变了,留下了许多电文底稿,而且是

转载 读厉以宁家族的暴富史 厉以宁家族暴富史传闻

原文地址:读厉以宁家族的暴富史作者: 不老葱911读厉以宁家族的暴富史中国当今一个相当普遍使用的名词,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贫富差距”,大概是经济学家发明的。但这个贫富差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似乎谁也说不大清楚。近日,在“中

声明:《股评网 王鹏:难复制的暴富样本 买股票不看股评看心情》为网友选择放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