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战略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东北亚地区出现了有利于合作与发展的积极变化;国际经济的多极化、区域化趋势,特别是欧共体将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客观上不仅促使东北亚各国加强了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研究与交流,而且增强了这一地区加强和扩大合作的共同愿望。作为东北亚重要成员的我国,对东北亚地区技术合作的前景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预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

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东北亚地区大体包括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半岛,日本,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华北的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人口约4亿,相当于欧共体总人口的1.5倍。

具有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和潜力,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形成的互补性极强,这在世界其它地区是少有的:具有便利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各国和地区航空事业均比较发达,将在东北亚地区开辟空中运输线;具有民间贸易交往的悠久历史和共同的文化渊源。不仅如此,东北亚地区还存在着加强和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有利条件:政治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挑战,对东北亚各国造成很大的冲击。具有较为广泛的双边合作基础,某些领域的多边合作也有明显的进展。

东北亚合作的不利条件主要是:朝鲜半岛的对峙局势虽已有明显缓和,如实现了北南总理会谈,分别加入联合国,直接贸易等一系列积极变化,但美国驻军仍未全部撤出,使朝鲜半岛的对峙局面没有根本解除,北南关系的改善仍需时日。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日本是发达国家,南朝鲜处于新兴的工业经济层次,中国、蒙古和北朝鲜则是发展中国家。同时由于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方面的巨大差异,都给这一地区卓有成效的合作带来难度。东北亚各国双边关系中的障碍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区域合作的不和谐因素。如中国与南朝鲜、日本与北朝鲜至今仍未建交;日本与前苏联的北方领土争端等等。

此外,东北亚合作还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社会制度不同,是制约东北亚合作的内在因素。尽管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但由于“巴统”限制的存在,中国、北朝鲜和蒙古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象日本、南朝鲜战后那样从西方国家迅速、大量地获得工业技术是困难的。甚至目前阶段的苏联,想获得西方的高新技术也是不现实的。

——美、日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盟的牵制,是东北亚合作的外在因素。美日关系近年来产生了一些矛盾,如贸易摩擦等,这反映了双方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而逐步变得表面化了。但是,日本的实力还不足以同美国抗衡,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东亚经济集团”设想之后,因美国公开表示反对,日本海部首相也只得婉转地表示不赞成。由此可见,在未来的东北亚合作中,美国对日本的牵制作用也将会十分明显。

如上所述,尽管东北亚合作存在着许多不利条件和某些制约因素,但随着多种有利条件的发挥和某些不利条件的有所减弱乃至逐步消除,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这是因为:

第一,国际社会中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走向,只会趋于缓和而不致出现大的逆转。巩固和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为本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开辟广阔的前景。

第二,从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各国经济技术合作所产生的共同利益,并为此而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在政治与经济分开原则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合作,这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东北亚各国的共识。

加强和扩大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途径,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经济技术合作两种。狭义的合作即指象欧共体、美加自由贸易区那样的区域一体化经济集团。许多专家学者怀着良好的愿望,试图说明东北亚可以建立东北亚经济集团,在区域内进行合作,在区域外同北美、西欧等区域集团抗衡。但是,只要对目前世界现存的五种经济集团形式加以研究,与欧共体、美加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集团的基本特征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极小。

广义的合作,即在业已存在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循序渐进,以提高层次,拓宽领域,实现卓有成效的双边和多边经济技术舍作。这是现阶段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这种合作的目标,就是通过东北亚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区域内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逐步由垂直分工过渡到水平分工,由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为全面的、多层次的合作,以区域性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整体实力,对国际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合作的内容,主要是开发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海洋资源、人力资源等,促进本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提高整个东北亚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本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

(一)制定参与东北亚合作战略的依据

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是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制定我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战略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依据之一,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条件。如前面我们已分析的那样,东北亚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集团的条件尚未成熟,而且,社会制度不同,美、日同盟的制约,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在制定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战略时,出发点应立足于发展非契约和非集团组织的商品贸易、资金转移、技术交流和劳动力流动。

依据之二,是我国整个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和方针。总结对外开放10多年的经验,在90年代继续扩大开放中应注意对外开放对象多元性和开放地区的全面性。开放对象的多元性,即不但要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欧美日及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也向周边发展中国家开放。开放的全面性,指不仅要开放沿海地区,也同时开放沿边地区、沿江(长江)地区、沿线(连云港——鹿特丹欧亚大陆桥铁路)地区。从目前及整个90年代国际经济格局看,美、日、欧三大经济圈除加强内部联合外,势必越来越激烈地争夺国外的广大商品市场。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0亿以上人口的巨大潜在市场,美国、日本、西欧将一如既往积极占领,甚至不惜放宽“巴统”的某些限制,以促进贸易关系的发展。因此,我国不偏向任何一方,应切实采取“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抓住一切可能的贸易、投资、合作机会,利用其相互竞争,获取我国的最大利益。

依据之三,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阶段,尚无参与国际经济几大集团竞争的实力。因此,制定参与东北亚合作战略时,要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既有利于对外联合与协作,又要注意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战略原则

——参与而不依附的原则。在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中,应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政治与经济分开的原则。我国部分省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来说,实行这些原则十分重要。依据官方与民间分开的原则,可以使东北亚地区五国六方的产、学各方人士开展广泛的交流与研讨,为东北亚区域合作起到先行作用。依据中央与地方分开的原则,则可以用地方只是国家的局部,并不代表国家行使外交权力的有利条件,从而在政治上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放手地发展经济技术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三)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及要点

遵循上述战略原则,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应实施“双向推进,地方为主;外参内联,双向循环;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加强协调,一致对外”的战略。

——双向推进。地方为主。我国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这一地区的重要国家。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离开中国的参与是不现实的。目前,这一地区有影响的区域合作组织主要有两个:太平洋合作会议(PECC)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APEC)。前者我国已是成员国,后者我国也终将成为正式成员。作为我国来说,把亚太地区作为参与区域合作的对象,既是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面对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所应采取的战略对策。作为东北亚区域内的东北、华北八个省、市、自治区,把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放在东北亚地区,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无论东北亚地区还是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日本和南朝鲜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日本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国家与部分省区对这些国家(除日本、南朝鲜外,还有前苏联远东地区和蒙古、朝鲜),应实施国家与地方双重推进,旨在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贸易关系的战略。鉴于亚太地区因区情错综复杂而导致区域合作进展缓慢,我国应在积极推动的同时,以地方为主,加强与东北亚指向型地区即前苏联的远东地区、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区、北朝鲜的两侧沿海地区、南朝鲜东西海岸地区地方间的广泛经济联系,以推动亚太地区区域合作的进程。

——外参内联,双向循环。近年来,东北、华北八个省、市、自治区与东北亚各国分别建立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关系,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东北亚各国是亚太地区富有活力的国家,对未来的“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参与求得发展,以合作促进繁荣,以东北亚合作促进亚太合作,应成为我国部分省、市、区参与东北亚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外参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区的横向联合,以国内为依托,增强参与实力的同时,带动和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

——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由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时期。一些原本合作基础较好、条件优越的个别地区将有可能实现由双边到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一是与苏联毗邻的黑河、绥芬河市。前苏联已决定在远东地区建立若干自由经济区;我国的这两个市已被黑龙江省确定为通贸兴边试验区,可望成为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被赋于更加优惠的政策。中苏两国这一地区的边境地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近年来成番论倍地增长,势头很好。加之双方都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或自由经济区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与技术。因此,这一地区极有希望实现国际性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格局,成为东北亚合作的突破点之一。二是图们江出海口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出海可达环日本海地区。前苏联拟在滨海边区的纳霍德卡建立自由经济区;北朝鲜也准备在其先锋郡哈山岛设立经济特区;我国吉林省已批准珲春市为经济开发区,这就为中、苏、朝三国的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或者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三是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海港城市。这些城市近年来与南朝鲜、日本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建立了海上通道,港口设施更加完善,并已分别拟定了建立开发区和国际海港城市的规划和设想,有些已付诸实施。凭借海港城市沿海的优势和与东北亚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率先实现某种程度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也是极有希望的。

——加强协调,一致对外。目前,东北亚合作的研究已相当分散,可望通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努力,使中直和各省、市、区的研究力量组织、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力争拿出较高层次的咨询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咨询意见。同时,亦可考虑定期召开有八个省、市、区参加的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联席会议,建立全国性的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促进)会及其常设机构。由官、产、学各方人士参加,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探讨结合起来。这—机构的任务,前期可以理论研讨为主,应避虚务实,随着经济技术合作的逐步深入,可能变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承担起沟通信息,制定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协调各省、市、区的分工与合作的任务和职能。这项工作对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十分必要而又非常紧迫的任务。至于以何种形式建立,应由八个省、市、自治区协商,取得共识后作出决定。

三、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黑龙江省的优势

我国地处东北亚区域内的共有八个省、市、区。这些地区因地理位置、开放条件和对外经济联系程度而在东北亚合作中各具优势。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内陆边疆省份,与前苏联接壤毗邻,拥有较多的国家对苏口岸,对前苏联具有广泛的经济贸易基础,因而具有同前苏联远东和西伯剁亚开展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的优势。

——与前苏联远东地区接壤毗邻的地缘优势。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与苏联的边境线长达3540公里,两国边境线上(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对应的城市(镇)20多个,边境地区人民具有民间贸易往来的悠久历史。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战略对策
——历史形成的人文优势。我国学俄语,懂俄语的人最多的省份;前苏联远东地区特别是滨海地区、阿穆尔州也是懂汉语的人最多的地区。甚至饮食、衣着习惯,建筑风格也处处体现出两国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

——窗口众多布局合理的口岸优势。在黑龙江省与苏联3900多公里漫长边境线上,分布着国家一类内陆口岸城市6个(黑河、绥芬河、同江、东宁、逊克、漠河);内河口岸城市3个(哈尔滨、佳木斯、富锦);对外开放空港1个(哈尔滨)。

——对苏经贸合作的基础优势。1981年中苏两国政府换文以来,黑龙江省即与前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开展了地方、边境贸易。

(二)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东北亚区域辽阔,国别较多,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经济联系可划分为几个经济区,如东北亚南部经济区,包括北南朝鲜西海岸,日本西部,我国以大连为前沿的营口、丹东、沈阳等城市群,中心是大连——沈阳;东北亚西北部经济区,包括前苏联的西伯利亚、蒙古、中国的内蒙古,中心城市为乌兰巴托——呼和浩特,东北亚东北部经济区,包括苏联远东、日本东北部、南北朝鲜,中国的黑龙江省,中心城市为哈尔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东北亚西部经济区,包括南北朝鲜的西海岸、日本和中国的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中心城市为青岛——天津——汉城。这里只就东北部经济区在东北区合作中战略功能,说明黑龙江省的重要地位。

——东北部经济区地处东北腹地,在未来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中将是双边或多边合作的热点地区。东北亚合作将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开发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而东北亚地区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黑龙江省北部。随着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深入展开,这里将逐步成为投资和开发的热点地区。

——东北部经济区交通发达,西接欧洲大陆,南下太平洋、东达阿拉斯加(美国),具有区域合作的优越条件。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南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连接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等远东城市,北接贝阿铁路干线,直通欧洲大陆。黑龙江省是我国铁路最为发达的省份,6条铁路干线中有滨洲、滨绥、哈黑3条通往前苏联,7条公路主干线有4条通往边境口岸,一条内河黑龙江航线通往苏联,13条航空线中有1条通住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构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黑龙江作为中苏界江,被称为“黄金水道”,在这一经济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苏方已原则同意黑龙江省货船经苏联境内黑龙江段出海;中苏在黑龙江联合建梯级电站和黑龙江公路大桥项目也正在洽谈中。

——东北部经济区中苏边境地区的互补关系,将改变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多边合作的全面展开。前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黑龙江省的经济互有优势,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互换性。通过中苏双方边境地区的互补、互换合作,既可缓解苏方资源亟待开发与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根本性矛盾,又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就业不足的突出困难,产生较大的比较利益;前苏联远东地区相对发达的能源、黄金、采掘等重化工业和黑龙江省相对发达的轻工、机电工业和农副业,各具优势,资金可以通过国际性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中苏双方的这种互补关系,在近年来的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表现尤为明显。通过这些既有的合作关系,已使东北亚东北部经济区投资环境差的状况有所缓解,并将通过进一步的合作得到改善。这就为引进日本、南朝鲜的资金、技术,开发这一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东北部经济区拥有中心城市哈尔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各具功能,将在这一经济区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市位于松花江畔,历史上曾是远东地区的国际商业都会。本世纪20至30年代,世界各国的商人在哈尔滨开设洋行、商社多达1900多家,外侨最多时达20万人,直到解放后也曾是我国俄侨最多的城市。哈尔滨市人口300万,工业总产值达125亿元,万人以上的大企业有11个,是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近年来,哈尔滨市高新技求开发区建设已开始起步。“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连续两年在哈尔滨举办,使哈尔滨恢复了国际商业都市的历史地位。哈尔滨市是东北部经济区(包括苏联远东)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也是前苏联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唯一可以依托的重要城市。哈尔滨通过公路、铁路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连接,通过黑龙江水路、航线及铁路与哈巴罗夫斯克有着多条联系通道,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往来频繁。

——东北部经济区拥有多个经济开发区、自由经济区和边境开放城市,是东北亚合作可望实现突破的重点地区,前苏联拟议中的6个自由经济区有3个在远东地区,其中纳霍德卡己开始建设,最近俄联邦总统又宣布将开放海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http://www.aihuau.com/这两个城市将趋于更为开放。黑龙江省已确定黑河、绥芬河为边境贸易开发试验区,并上报国务院特区办,可望被辟为边境开放城市。在纳霍得卡、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及我国的哈尔滨、黑河、绥芬河等城市,已经建立了一批中苏合资、合作企业。随着这些城市的更加开放,以东北亚双边和多边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将在这些对应或邻近城市中卓有成效地展开。

从以上分析可以着到。在东北亚东北部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中,黑龙江省以其地理优势、交通条件、多年经济联系以及拥有哈尔滨这样的重要中心城市,而在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我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八省、市、区的角度看,他们分别具有对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和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开展区域性分工与合作的相对优势。黑龙江省则以其对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比较优势,从而在东北亚合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愿与区域内的各兄弟省、市、区一道,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和分工合作,发挥优势,协调一致,为在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努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5344.html

更多阅读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黑龙江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东北亚地区人杰地灵,具有尚待开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廉价、素质甚高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很有潜力的购买力市场。东北亚地区许多重要的技术指标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必将对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东北东部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

按照今年4月丹东会议精神,我们组成课题组,对我省六个市就东北东部地区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区域合作的规划原则、基本思路、主要领域和政策保障等提出了初步的构想,谨以此就教于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一、东北东

声明:《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战略对策》为网友兄弟军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