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手段 为什么中国一逢宏观调控 就会出现孙宏斌严介和



  最近,一直以来风头最劲的两个商界名人相继碰到麻烦:一个是顺驰老板孙宏斌,一个是太平洋建设集团老板严介和。

  太平洋做的是工程建设和企业并购,顺驰做的是房地产。两家企业在2003年之前几乎都默默无闻,而2003年之后,几乎同时开始了强烈的全国扩张运动。

  孙宏斌和严介和还有一个共同点不能忽视:两个人的企业都在急速扩张,资金链一环扣一环,只要其中一环出了问题,都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风险。孙宏斌的运营模式已经广为人知:天价拿地后在还款上做文章,想方设法拖延土地出让金和供应商货款。而严介和的资金链风险,比孙宏斌的还大。

  太平洋建设集团一直以BT模式生存于市场,即带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后再移交业主,由业主分期还款。例如,假设太平洋集团为某城市建设一个耗资1亿元的某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只需付30%左右的首付款,其余款项可按工程进度逐年支付。一般而言,地方政府会为该项目提供支付担保。如果严介和仅立足于他所独创的BT项目建设模式的话,也许今天至少资金链不会如此紧张。

  但是,严介和的真正用意是通过为欠发达地区搞BT建设,并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能够以“零成本”、“零竞争”方式收购当地国有企业,由其重组后,或经营或出售而获利。

  严介和其实从1996年就开始在欠发达的江苏苏北地区搞BT模式,在那里他只是闷声发财。严介和想通过低价收购国企并重组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相比于前一种赚钱方式,后一种似乎要轻松得多,而且速度要快得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介和正是在收购国企上面栽了大跟斗。严介和收购欠发达地区国企有“四不”:很少或根本不进场尽职调查、不管各自所处行业相差多么悬殊、不需要提供收购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加之严介和缺乏收购成功最为关键的人才和整合能力,其收购与整合当地国企的成功概率很低。但是,收购的一个负面后果是:要整合这些企业,严介和需要投入太平洋集团的大量资金,一旦这些资金不能很快产生现金流,出现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宏观调控的手段 为什么中国一逢宏观调控 就会出现孙宏斌严介和
  讨论严介和的个人命运并不是本文的目标。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一逢宏观调控,就会出现孙宏斌、严介和这样的案例?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有些企业家过于冒进,太高估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总是相信自有克服危机的能力,这种企业一旦扩张过快,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其二,地方政府难辞其咎。考核政府官员的业绩是GDP,为了GDP、为了城市建设,没钱的地方政府只好向严介和让步,由其独家重组当地国企,但这种模式鲜有成功案例。

  令人担忧的是,严介和这些年左突右冲,其BT+低价收购当地国企的模式,已经向西至四川、云南,北至东北、内蒙,南至海南、广西,中至河南、陕西等省市的二线城市推广,其最终的影响有多大尚不明确,这些交易如何收场亦不明确。另外,中国还有那么多的欠发达地区,我们怎么防止第二个严介和模式出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9463.html

更多阅读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 孙宏斌的融创“夺地”账本

     “地王”盈亏账  9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一期70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状况,房价的走势再次与土地市场的热度呈现出高度一致。北上广深之中,北京市环比上涨了1.1%,上海环比上涨了1.7%,广州上涨了1.7%,深圳上涨1.4%,上述4城市

孙宏斌与顺驰:最初的梦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04年8月26日,房地产界超级黑马顺驰,通过香港上市聆讯。只要顺驰愿意,随时都可以上市。不过,孙宏斌最后放弃了,他对外界解释说,价格太低了,不愿意卖。   2004年应该是顺驰最风光的一年。   2003年,主要在

中国创富招商网 严介和的中国式创富

 他曾是一位手执教鞭的乡村教师,然而不甘寂寞的天性却促使他几番波折商海游弋;他的发家路径充满了所谓的中国特色,即以超人的机敏行走在法律和政策的边缘,合法地暴富;他一反中国富豪“财不外露”的常态,言语大胆,放言自己“发家无原罪”,

声明:《宏观调控的手段 为什么中国一逢宏观调控 就会出现孙宏斌严介和》为网友南茶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