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困惑: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



  文/王子岳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世界又一次失去了一个拯救自己的机会,寄希望于下一次的墨西哥会议,也许那是人类最后的救赎。”

  低碳经济,一方面是世界各国寄希望于这个新理念来改变地球温室化,通过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来取得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谁负担相关的费用,先发展的工业国家的责任,后发展国的义务,等等,在哥本哈根没有给出具体结果。世界依旧处在巨大的困惑之中。

  无助的呼声

  “全球气候变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消费能源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第四份报告明确指出的内容。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报告声称调查结论的“可信度超过90%”。IPCC报告随后被当做最主流,最权威的论点,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用,受到发达国家的特别青睐。气候变化本身自然是科学问题,但是对气候变化这个议题,政治家们似乎比科学家更有热情,气候变化议题显然在自然科学之上打上了日益明显的政治烙印,涂抹了一层浓厚的道德色彩。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开了一次堪称前无古人的内阁会议。这一天数名内阁部长穿上潜水服,背着氧气瓶,戴好潜水镜,潜入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海底会议。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马尔代夫总统纳西德以异乎寻常的坦率态度,呼吁全球采取行动。他说:“20年来,马尔代夫等小岛国家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一样,不停地向世界发出有关气候变化威胁的警告,希望终究有一天这些警告能发生效用。”但随着会议曲终人散,一切照旧,以至于马尔代夫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循环。纳西德总统说,“我们虽然是金丝雀,但在煤矿不断释放瓦斯的时候,你们也许不在乎,不做任何事情,但我们会一直叫下去,直到死亡为止。”

 哥本哈根困惑: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
  无独有偶。一个月后,尼泊尔也宣布内阁全体成员登上喜马拉雅山一处海拔5360米的营地召开会议。

  但是在当代世界,这些呼声不是没有人听到,而是行动还远远没有跟上。

  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于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对中国来说,欧美发达国家间已悄然打响的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争夺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新型大国,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一个庞大的,旨在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结构的低碳经济产业群,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跨越机遇,中国就有可能在初见端倪的“第四产业革命”中拔得头筹。中国不仅要通过这次革命来解决能源问题,更要回应马尔代夫、尼泊尔的呼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政治化暗箭

  低碳经济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好处,更重要的是能利用“低碳”可以改善“气候”。但是“低碳”概念的提出后,一些国家炒作这个概念,企图用来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在国际社会上,将气候变化议题炒得热火朝天的欧盟,在技术转让与资金援助方面的态度却非常消极,它不断以知识产权为借口,拒不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承诺。

  欧盟有意通过全球变暖议题,积极推动气候谈判,目的是增加其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对外出口。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欧盟欲将自己现行的生态保护标准推广到全球其他地区,迫使其主要竞争对手提高类似的生态成本支出,遏止其经济竞争力。

  美国与欧洲异曲同工。2009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韦克斯曼-马基法案》,即《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法案赋予政府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权力。在气候变化借口之下推进贸易保护主义,为美国的经济霸权提供了一个新工具、新武器。

  中国面对挑战与机遇

  “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一直强调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国情研究专家曾经指出,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但是庞大的人口规模,初级的工业生产水平,严重不足的资源能源条件等,决定中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还要走很长一段路。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契机,做好国内功课。另一方面,尽量取得发达国家的支持与理解。

  近些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但是就中国的“低碳经济”本身而言,相比起西方发达国家,尚缺少宣传的社会广度。人类应该注重环保,生态危机是世界危机的根源,正是由于有这方面的大力宣传,加之来自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才能使得西方舆论在民间起到巨大作用。于是西方政府顺理成章地开始一轮又一轮的鼓吹自身的环保价值理念,利用这些价值理念进行新能源,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而在中国,缺少宣传力度、宣传形式单一,不生动、不具体,一些国企和民企将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当做政府的事情,遥远未来的事情,只等着政府在低碳经济方面拿出优惠政策和经济扶持。这样一来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民众的意识深度不够。西方由于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化大生产,在环境方面遭遇过巨大的伤害,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随着生活的富足,人们对自然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强,由以往的工业文明迅速走向生态文明。但在人均资源短缺的中国,不断地生产密集型、浪费资源、缺少核心技术,逐步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在重复西方工业国家过去走过的路。城市在不断扩大,人们对奢侈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却缺少对节能环保的认识深度。我们应该通过重视气候变化,加深民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大力推广“低碳经济”。

  中国的战略高度有待提高。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听到的中国声音还不多。尽管中国在气候峰会上的发言,表明的立场让国际社会赞赏,但中国在气候问题还处于守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要由中国来呼吁,提高中国在全世界节能环保上的战略地位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进入21世纪后,低碳经济面临着种种困难,但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的共同目标,低碳经济最终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5887.html

更多阅读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摘 要: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势头。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国内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

低碳经济:如何鞭策企业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等,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本上从经济形态的高度为“低碳经济”的推行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啸、酸雨、雪灾、洪水、雾、霾等极端气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的机会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已经成为全球步入低碳经济时代的标志,或者说它将成为世界经济从绿色出发的“拐点”。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低碳经济从口号变成行动,过去依托石油、天然气的“高碳经济”已面临衰退,“绿色商机”和“低碳

交通落实经济工作举措 部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观点和举措

  英国: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英国认为发展高效的低碳技术并进行全球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英国能源与环境变化部200

声明:《哥本哈根困惑: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为网友凉薄对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