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 高盛 摩根超市Vs高盛赌场(1)



 文/《商界评论》记者 李彤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不到半年时间,创立于1850年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创办于1914年的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挺过1929年大萧条,呼风唤雨半个多世纪的美国五大投行竟然在半年间垮掉三家。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和1935年从JP摩根分立出来的摩根士丹利也被迫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被直接置于美联储的监管之下。华尔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制度转变。两年以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走出了什么样的道路呢?

 摩根士丹利 高盛 摩根超市Vs高盛赌场(1)
  历史轨迹天生的贵族Vs投行贵族

  上世纪20年代初,从一战中大赚一笔的美国进入了它的“黄金十年”,家电开始普及、汽车进入家庭,到处灯火辉煌、到处机声隆隆……金融机构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但是,发达的金融体系将资源配置到新兴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大肆投机一切能炒的东西。十年间,工业产值增长50%,劳动者却几乎原地踏步,社会购买力呈现严重不足,贫富差距达到惊人的地步。摩根家庭的资产竟然相当于全国GDP的六成,而最穷的一成民众全部收入加起来只占总收入的1/50!

  当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是混业经营的,银行、保险、投行业务一把抓。一手舞弊坐庄,另一手以1∶10的杠杆倍率向普通投资者放款。同时,银行还将储户的钱直接拿到股市里投机……1929年10月,华尔街终于崩溃,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仅仅一个月时间,纽交所上市公司市值跌幅超过40%,无数普通投资者一生的积蓄被无情吞噬。最终,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跌去40%,国民收入下降50%,纽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在危机中跌掉82%。

  在空前的危机中,过度投机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成为人神共愤的对象。美国政府制定了严厉的监管法规,商业银行被“车裂”——从此不得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摩根士丹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35年从JP摩根分立出来的。新政策的本意在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但由于投行分立后不再是直接吸储的信贷机构,美联储对它们的监管力度大大降低。虽然诞生于危机与无奈之际,但摩根士丹利的血统仍然是高贵无比。

  高盛则花了140年从“草根”成长为“投行”贵族。1869年,一位犹太裔德国移民创立了一家小小的票据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为全美最大的商业票据交易商。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跨国的综合性金融公司,并一度占据IPO市场的极大份额,“市盈率”这个概念就是由高盛的第二代掌门人首先提出的。1928年,高盛交易公司成立,其利用金融杠杆之疯狂在华尔街首屈一指。1929年高盛险些破产,股价从326美元跌到1.75美元,成为最大的输家和笑柄。直到1956年成功完成了福特公司的IPO承销,高盛才重新回归主流投行。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恶意并购大行其道,摩根士丹利操办了一系列“血腥事件”,连一些大型公司都人心惶惶。高盛及时出现,站在反抗恶意收购者一方,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护受害者”。正是借助与老牌投行摩根士丹利的“阵地战”,高盛才最终跻身世界顶级投行之列,被称为“投行贵族”。

  1986年,银行系出身的摩根士丹利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了,而高盛在1999年以前一直是合伙制。公众公司与私人合伙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制,尽管在业绩表现上可能差别不大。合伙制的高盛不仅在吸引人才方面更胜一筹,且受监管的程度低得多,向公众披露的义务少得多。事实上,高盛也极为珍视自己的合伙人文化,直到1999年才重组为有限责任制公司并在纽交所上市,代码GS。但当年高盛只给公众留出了12%的股权,可见其对旧有公司文化留恋之深。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人一夜之间发现投行自有资本与经手的巨额资产相比,少得像“皮包公司”,而且作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所受的监管远远不够。于是,在五大投行倒掉三家之后,宣布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两家改为银行控股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既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又可从事投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作为直接从社会吸收存款的机构,将会与不特定公众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必须置于国家金融当局(联邦储备银行或者中央银行)直接、严格的监管之下。

  2010年初,改组后的摩根士丹利与高盛分别交出了各自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第一张“成绩单”。

  2009财年,摩根士丹利净收入234亿美元,每股亏损0.93美元,分别较上个财年减少55亿美元和2.84美元。高盛方面,营业收入超过450亿美元,较2008年翻了一倍,每股净利润和净资产分别为22.13美元和117.5美元,净财产收益率达22.5%。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摩根士丹利与高盛的营收分别为265亿美元和460亿美元。2008年,两大投行的营收分别跌落到221亿美元和222亿美元。可以看到,高盛的业务“弹性十足”,危机中营收跌去一半,仅用一年时间就恢复到接近历史高点的水平。而摩根士丹利危机中营收只下降了17.3%,称得上稳健。

  在危机深重的2008年9月,巴菲特通过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认购了50亿美元高盛优先股,并获同等价值的5年期普通股认购权。一个月以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各自收到美国财政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100亿美元优先股投资。情况稍微好转之后,两家投行不约而同连本带利地归还了这笔救命钱。

  点评:殊途同归

  上世纪初的金融危机使摩根士丹利从混业的银行中被分拆出来,成为独立的投资银行,本世纪初的金融危机又迫使它回归原来的模式。高盛的合伙制被坚守了130年,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改组为公众公司,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又被迫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两个明争暗斗了50年的老对手终于站到同一条跑道的起跑线上,不知下个50年谁占上风!

  危机中幸存的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依然在“无间中行走”,摩根士丹利似乎落后,但走在前面的高盛却身陷官司。

  业务结构 金融超市Vs赌场

  财务顾问与承销是摩根士丹利与高盛久负盛名的业务,也是它们作为投行的立身之本。资产管理则是“保留节目”,2010财年分别给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带来13.4亿美元和60亿美元的收入。真正使两大投行拉开距离的是高盛的交易与自营投资业务。

  摩根士丹利的业务分为证券交易、全球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三大块。高盛业务划分与摩根士丹利大不相同,尽管也分为三块:1.投资银行,包括财务顾问和承销;2.交易与自营投资,包括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外汇及衍生品、与利息相关的衍生品、不动产按揭证券化产品、股票及衍生品;3.资产管理。摩根士丹利的证券业务不仅涵盖财务顾问、股票承销和并购等三大投行业务,还囊括不动产、外汇、商品的现货和期货交易(惹出麻烦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也被归入此类)。也就是说摩根士丹利第一块业务的范畴大致相当于高盛投行、交易与自营投资两大业务之和。摩根士丹利这么一大块业务的营业收入是127.8亿美元,高盛相应业务的总收入近392亿美元。差距如此之大,是因为其中包括了高盛最强的业务——交易与自营投资。

  高盛的交易与自营投资业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大板块:1.FICC,即固定收益、外汇、商品(如原油)和股权;2.自营投资,例如对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权投资。所谓“交易”就是一个花样翻新的赌场,里面的玩法千变万化,比最自以为是的赌客所能想象的还要多10倍。高盛是游戏的设计者、规则的执行者,时而是做市商,时而做经纪人……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高盛永远赢钱!比如,高盛曾经诱使某中国公司与其对赌国际原油价格,中方即使赢也只能获得小利,如果输了却要赔一大笔。至于国际油价,不说被高盛操纵也是受其影响的。自营投资就是对目标公司的股权投资,除工商银行,高盛在中国的猎物还有西部矿业、双汇发展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01677.html

更多阅读

德银 美国司法部 摩根士丹利否认被美国司法部调查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执行官詹姆斯8226;戈尔曼(James Gorman)周三表示,对美国政府对其展开调查“毫不知情”。此前一则新闻报道称美国联邦检察部门正对其抵押贷款相关交易进行调查,导致这家华尔街银行 股价大跌。  

蒙牛乳业:摩根士丹利们的利润猛牛管理

  2005年6月14日上午9点18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的蒙牛乳业(2319?HK)突然停牌,停牌前该股报价为5.15港币。   2005年6月15日上午,蒙牛乳业通过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上市前已入股蒙牛乳业的3家机构投资

摩根士丹利:蒙牛伊利今年亏损成定局

刚和蒙牛接触股权抵押的摩根士丹利(“大摩”),日前“唱好”内地乳业,将蒙牛和伊利的投资评级上调。大摩承认内地乳业的恢复程度快过先前的估计。   《广州日报》消息,大摩指,经过自己对零售系统的监测显示,对乳制品的需求已经恢复到三

声明:《摩根士丹利 高盛 摩根超市Vs高盛赌场(1)》为网友专业三秒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