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阅读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文章来自:学优网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 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

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文章来自:学优网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 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

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

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文章来自:学优网

《荷塘月色》

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

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 不同?

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不超过6个字)

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阅读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

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

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2.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文章来自:学优网

13.“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14.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

15.“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且“黑影”与“倩影”本来也是在变化的。

16.“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

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

17.第四段中“田田”意指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意指荷花柔美的样子。

18.文中的词语极富表现力,请简要鉴赏“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句中“浮”字的妙处。

“浮”字写出了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态,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19.除了“浮”字以外,作者还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字,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洗”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笼”字,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20.第五段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修辞,“如鬼一般”“像是画在荷叶上”,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形象感。还运用了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把景写活了。同时,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增强了意境美。

21.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 “我”有何不同?

第一问,“另一个世界”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是朱自清精神的避难所,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第二问,在现实中作者有些事“一定要”做,有些话“一定要”说,使作者感到“心里颇不宁静”;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自己是自由的。

以下为2012年会考题。

22.第四段依次描写了荷叶的繁密(或亭亭玉立)、荷花的洁白(或袅娜)、荷香的淡雅和流水的饱含深情等特点。

【试题分析】所选的三段写的是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方法,一次写下了月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别突出它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包含深情。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23.请简析第五段中“笼”字的表达效果。

“笼”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轻柔,表现了夜晚的安谧。

【试题分析】第五段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作者连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这是静态动写的方法,把画面写活了。“笼”字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景色。

24.概括第六段所写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最后一句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感受。

主要特点:环境描写;移步换景;拟人手法;融情于景;以动衬静。内心感受:内心孤寂,饱含心事。

【试题分析】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荷塘四周,树多而密,将荷塘重重围住,形成一方清静幽僻的小天地。先总写,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展现了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但是,“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除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集中体现在划线的句子上――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在他的笔下生出一派月下荷塘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400103/262032.html

更多阅读

孙权劝学阅读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课内阅读(附答案)

《孙权劝学》课内阅读(附答案)《孙权劝学》课内阅读【基础积累与运用】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舞蹈的建筑阅读答案 舞蹈的建筑阅读题及答案

   舞蹈的建筑阅读题及答案  (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实在建筑与舞蹈之间嵌入一个“凝固”的限制词,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也是可以的。  (2)在中外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

愚公移山的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

木兰诗阅读答案及题目 木兰诗阅读题及答案

 木兰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木兰当户织 ⑵不闻机杼声 ⑶惟闻女叹息。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 ⑹军书十二卷 ⑺愿为市鞍马 ⑻旦辞爷娘去⑼万里赴戎机 ⑽关山度若飞 ⑾朔气传金

声明:《荷塘月色阅读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为网友女人你给力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