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老龄化 老龄化-概述,老龄化-主要问题

老龄化,是指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标准_老龄化 -概述


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

在人口科学中,当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称之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一词,来源于英语Ageing ofPopulation,有人译为人口老化,不过经过多年的使用,大多数人认为用人口老龄化比用人口老化更能表达本意,因为用人口老龄化把“年龄”突出出来,说明人口老龄化有“增龄”的本意,而且用老龄化符合国际上的用语;而用人口老化有可能引起误解,误为“衰老”,因为人口老龄化不等于人口衰老。由于约定俗成,中国大多数人都使用人口老龄化,相应的中国普遍使用老龄问题、老龄委员会、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等词。

从最严格的科学定义来说,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统计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它强调人群的老化,而不是个体的老化。个体的老化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通常(不是指人口统计学专业研究)人们对人口老龄化或老龄化的理解常常隐含着指老年人规模增大、增长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比例增加,因为在一般的人口发展过程中,三者常常是同时出现的,相悖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

老龄化标准_老龄化 -主要问题

老年学研究中许多问题大多是涉及个体的老龄化,特别是涉及健康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大多同个体有关。在理论和实际中所指的老龄问题,它指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各种问题,其中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经济社会问题,也有老年人群体特有的问题。

老龄工作是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工作,首先是指满足老年群体需要的各项工作,这是大量的、非常具体的、立竿见影的工作。但仅仅囿于老年人的工作,就会忽视老龄问题的宏观方面,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而且大量老龄工作需要在老年人群体进入老年期以前就做好准备,诸如养老基金的筹措,中青年健康进入老年期的卫生保健体制,老年设施的基本建设等等。这类老龄工作着眼于人口老龄化,也涉及其他人口,因而老龄工作绝不等于老年人工作,常常要涉及全部人口,或者说要涉及老年人以外的其他年龄人群。老龄事业常常是指老龄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规划和不断完善的工作,如老年养老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老龄政策法律体系和老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等。

老龄化标准_老龄化 -衡量指标

1、老年人口比例,也称老年系数

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1971年出版的《人口学方法与资料》提出的划分标准,65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5%以下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在实际使用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2、人口年龄中位数

将总人口按年龄排列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部分的年龄,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下,所以,年龄中位数的上升或下降可以清楚地反映总人口中年龄较长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动情况,它是度量人口年龄结构的常用指标,也是度量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指标之一,如果人口年龄中位数提高了,则人口一般出现老龄化,如果降低了,则一般为人口年轻化。按照《人口学方法与资料》的划分方法,年龄中位数低于20岁为年轻型人口,在30岁以上是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是成年型人口。

3、老少比

是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之比,在以60岁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的情况下,老少比等于60岁及以上人口数,除以0-14岁少儿人口数的百分比,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为年轻型人口,高于30%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 此外,年龄中位数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长等都是表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

老龄化标准_老龄化 -主要特点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2、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3、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老龄化 老龄化-概述,老龄化-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在建立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为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网络的压力巨大;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解决庞大老年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利益冲突的压力巨大;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和老少边穷地区老龄问题的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还必须付出巨大成本来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

中国企业不可能一直依赖低廉劳动力和低成本拓展市场,而必须及早升级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中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加速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由粗放型生产社会转变成高增值消费型社会,提高最低工资就是朝消费型经济走出的重要一步。物品因工资和需求上升导致供不应求,形成预期物价和产值同时上升,通胀升温不可避免。在“老龄化”和“通胀”的背景下,医药和消费品板块值得重点关注。

应对措施

中国政府高度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各种权益。在养老保险方面,快速推进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同时,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农业人口提供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今年将继续扩大试点的范围。

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目标,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中国已有28个省份建立省级统筹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中国积极倡导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老龄产业和老龄服务业的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企业或机构按市场化的要求自主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政府制定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家庭赡养法、社会服务法、老人住宅法和老年人福利法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提高退休年龄,以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压力的思路,最近也被一些人提出。

老龄化标准_老龄化 -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我们的影响会更为深远,因为这是一种全球趋势。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标志着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了“老龄社会”。完成这一过程,法国用了100多年,而巴西、中国、日本、智利等国只用25年左右。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从2012年起的未来5年间,65岁及以上人数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超过5岁以下儿童人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化将尤其显著。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自1980年以来,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翻倍;到205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近3.95亿人。

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全球都面临“用工荒”的威胁 。

老龄化标准_老龄化 -特征

1、快速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化的平均速度为2.5%,而中国为3.3%,世界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995年的6.6%上升到2020年的9.3%,同期中国将从6.1%上升到11.5%。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1亿人的国家。同时,如果按照65岁以上人口比从7%上升到14%所要的时间为27年来计算,那么,将会与目前老龄化最快的日本相接近。

中国快速的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济高增长下生活水平与医疗条件的改善从而使得平均寿命大幅延长,同时,城镇化的急速提高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

2、未富先老

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是加速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原因。同时,发达国家多数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上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是只有5416美元(2011年)。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缺少年轻人来承担老年人的养老费用,而不得不增加政府的养老开支,可以说未富先老问题加重了中国整个社会的负担。

3、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入城市,带来了农村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2000年,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率分别是6.4%和7.5%,到了2010年分别为7.8%和10.1%,差距从1.1%扩大到了2.3%。如果老龄化率以2000年的9.5%到2030年的14.4%来计算,2030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将会扩大到3.4%。

4、老龄化拉动需求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但能够保障老年人权益,还能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40103/160285.html

更多阅读

贫富差距这个问题 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

外滩画报专栏---------------这次去文莱,首都斯里班加湾没有太大的变化,天空还是那样兰,马路上车子还是那样少,城市还是那样整洁,当然人还是那样神情悠闲。只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物价很高,因为同一个牌子的连锁快餐店,同样一份套餐,算下来,

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中文摘要:城市的流光,尘世的溢彩,世间的事物飞快地变化,茫茫世界演绎得几近迷离。繁华的街头,拥挤的人群,人们匆匆的身影亦如闪烁的霓虹灯光怪陆离,林立的幢幢钢筋混凝土高楼似黑压压的手掌越升越高,炫惑的世界把我们与美丽的环境的距离隔得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

工业化带来的问题 当传统遭遇工业化带来的商机

当我们夸夸其谈祖国五千年文明的时候,西方在偷偷的嘲笑,因为他们用极其短的时间在工业化后占据了世界的主导权。在这个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里,我们空有传统文化和文明渊源,却是站在世界经济中心的门外。当好莱坞的电影拍下《花

声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老龄化 老龄化-概述,老龄化-主要问题》为网友太过偏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