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电影故事梗概 《高考1977》 《高考1977》-基本资料,《高考1977》-故事梗概

电影《高考1977》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联合出品,江海洋执导,王学兵、孙海英等主演。影片以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知青的经历折射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影片定于2009年4月3日全国公映。

高考1977_《高考1977》 -基本资料


《高考1977》片名:《高考1977》
英文片名:Examination1977
导演:江海洋
主演:王学兵(饰 潘志友)
孙海英(饰 老迟)
赵有亮(饰陈甫德)
周显欣(饰 陈琼)
出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中国教育电视台
北京爱奇星悦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制片人:季震奎
公映时间:2009年4月3日

高考1977_《高考1977》 -故事梗概


《高考1977》

1977年的夏秋之间,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革委会老迟在床上辗转反侧,睡的极其不踏实。农场的路要翻修,定谁做队长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老迟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个北京知青,是老迟的爱将,人聪明又肯干,最重要觉悟很高。不过最近,让老迟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陈琼谈起恋爱来。潘志友和陈琼卿卿我我的在树丛间,突然被跳出来的巡逻队员抓住,给揪了起来。潘志友喊着:“主任……”老迟一下子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来,突然眼睛一亮。为什么不给陈琼个机会,让她走的远远的!对,就这么办,老迟心里踏实了,笑眯眯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迟正在为辖区内的沼泽地大雁洼未来的良田计划运筹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却在百无聊赖地守候在操场上的流动电影放映机前,看着新闻纪录片――北京一场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的足球赛。当大家惊讶地看到邓小平出现在电影屏幕上时,顿生一些异常的兴奋,并且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幕很可能和未来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些知情多半来自大城市,看似习惯了这种战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实际上,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在强子(张国强)、小根宝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动。一个最关键的机会,就是获得农场的推荐去读大学――这一点恰恰使得老迟宣布的修路先遣队计划成为知青们垂涎的要点。立功、受推荐、读大学告别知青生涯,强子他们在沉默中勾画着自己的梦想,但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老迟最终将先遣队队长的职务给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陈琼。
强子等人很不服气,陈琼却是受宠若惊。潘志友也显得非常吃惊。陈琼算是老迟最不待见的人之一了,这样重要的任务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时间摸不清老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陈琼出身“历史反革命”家庭,虽然父母离婚但对她的影响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她安于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场直属连连长,北京知青潘志友恋爱,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过日子,但是实际上,她是极其自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配不上潘志友。不过,老迟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让陈琼靠先遣队建功,自己顺理成章将其报送大学,让这对阶级成份差异巨大的年轻恋人劳燕分飞。潘志友珍惜与陈琼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学对于改变恋人命运的意义。而屡受打击,急切需要“向组织靠拢”的陈琼几乎习惯了别人操纵她的人生,在逆来顺受中等待着自己未来的走向,哪怕老迟要另外给她介绍对象,她竟也一口答应。


《高考1977》

虽然陈琼获得了先机,但是为了得到读大学的推荐,其他知青们还在做着竞争。他们决定用扛大包的比赛方式来一决胜负,看看谁能拿到推荐表。最后,还是他们中最弱小的小根宝赢了,因为他获得了潘志友、强子等人的强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宝也第一次收获了自信和希望。陈琼虽然获得了一直梦想的荣誉,但是她心里依然像块石头一样压着难受。只要一想到父亲陈甫德的样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亲把她带到如此绝境。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陈甫德,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不顾一切禁锢,逃出生天的来到农场附近,既想立刻开始给女儿复习,又怕女儿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强子。于是,强子成为了率先获得考试复习机会的知青。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胫而走的消息让大家苦苦支撑的“死水”局面震动出涟漪――高考制度将于当年恢复,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传言、迟疑、猜测、激动……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8年积聚的清苦生涯,愤怒和痛苦,如积累的火山开始滚动起他们的岩浆。就连无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陈琼也开始不安和骚动,因为他们隐约感受到,一场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


《高考1977》看点

对此,有一个人是难以接受的,那就是老迟。这么多年的农场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获了成绩,当然,同时也收获了一种固定难移的思维模式。当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们暴露出一点点动摇他权威的苗头,他都会全力予以禁锢和制止,更何况这一次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引诱和动摇,他岂能接受自己权威受到这样的挑战。老迟依然使用一贯方式,迫使知青们了解“现状”――农场当家人还是他一个,要考试的,必须获得推荐。他当然下意识地排斥着,坚决认定那是谣言,更加严厉地管辖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动地安排着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轨迹,更试图用全力推动大雁洼的计划和憧憬,让一切恢复到“正轨”。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首先,他发现以强子为首越来越多的心思萌动的知青开始自发复习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权威不可避免的动摇了;最终,连他的爱将潘志友和他眼里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陈琼也摆脱了他的“紧箍咒”,老迟居然目睹他们双双睡到了一张床上……军人出身的老迟岂肯束手就擒,尽管他最终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变革的事实,但是他掌握的公章并没有过时,凭此他足以设立决定每个人命运走向的关隘!而对另一件令他操心的爱将生活问题,他则利用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陈甫德贸然赶来的秘密,对陈琼施加着压力,陈琼违心出卖父亲的表现也让老迟觉得大局在握。然而,堵住火山的喷发可不是容易的。当目睹机遇如此接近,而老迟人为制造的困难又如此现实时,强子他们愤怒了,他们绝食抗议,小根宝甚至真的把自己的脖子伸入了绳套准备以死抗争……老迟曾经无比坚持的立场最终动摇了,潘志友适当的劝诫,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最终唤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触动了他,毕竟,在铁的纪律外衣下他还是一个善良的长者。在大雁洼关键的烧荒战役中,他感慨过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烧的野草那样永不回头了。
最终,他通过潘志友悄然打开了缺口,也在赶考的知青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支柱。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陈琼,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张国强(强子),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皮奉山(老皮),上海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录取……

高考1977_《高考1977》 -主创介绍

孙海英饰演:老迟:三分场革委会主任,复员军人,50岁


《高考1977》

职业:演员
所属地区:大陆
出生地:辽宁 生日:1956年10月7日
获奖情况: 《黄河青草红太阳》获得捷克国际电影节大奖“
话剧《北方的湖》获梅花奖,戏剧节表演金奖和文华奖。

周显欣饰:陈琼 上海知青, 25岁, 六八届初中生, 潘志友的恋人


《高考1977》

籍贯:贵州-贵阳市
民族:汉族
年龄段:青年(21-35)
国籍:中国
语言:普通话、粤语、英语、日语
特长:表演
职业:影视演员
毕业院校:华西医科大学临床本科中央戏剧学院硕士

王学兵饰:潘志友 北京知青,30岁,六六届高中生,三分场直属连长


《高考1977》

学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最喜欢的运动:溜冰、游泳、骑马、羽毛球、歌唱
最喜爱的季节:冬季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灰色,
嗜好:溜冰、游泳、骑马、羽毛球、歌唱
籍贯:河北省唐山市
出生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考1977_《高考1977》 -影片看点

看点一:一代人的命运转折


《高考1977》剧照

1977年,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大批知青仍然滞留在农村,很难得到回城的机会。这是《高考1977》的大背景,就在这一年,在邓小平的力促之下,停摆11年的高考恢复了,“文革”中饱受磨难的570万中国城乡青年在同一时刻走进考场,这意味着,上大学不再是从前的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度,一代中国青年的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虽然当年的录取率极低,但就像片中一个人物说的那样:“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很多,恢复高考是恢复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高考1977》截取了一群上海知青参加高考的故事,表现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巨大冲击力,很有震撼效果。
看点二:了解久远的那个时代
投资方宣称,《高考1977》成本高达2000万,这个数字当然有点虚高。不过,从制作质量上来看,影片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非常能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影片开头的一个场景是,农场里知青们在看露天电影,从他们欢快的神情上来看,这对他们是极为难得的享受,接下来停电,知青显然对此早有准备,用一辆自行车带动发动机继续放映,从而能够继续享受。
另一个很有深意的段落是,女主角陈琼的继父,中学数学教师陈甫德得到要恢复高考的内部消息后,没有向学校请假就从上海坐火车来到陈琼所在的黑龙江某农场,告诉她这个消息,而他消失的事件在学校内引起轰动。一个中年女老师(由《十六岁的花季》中的“童老师”杨昆饰演)就不满地说:就算他不是历史反革命,毕竟没有摘帽嘛。这一句话就让当时仍很压抑的社会氛围呼之欲出。
看点三:漂亮的集体演出


《高考1977》

片中有五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王学兵饰演的北京知青潘志友,他是故事发生地三分场的直属连长,他很受农场头号人物老迟的器重;周显欣饰演上海知青陈琼,因为继父是历史反革命而对自己的前途不报希望,她和潘志友是跨越阶级界限的恋人,在那个时代,这可需要相当的勇气。 还有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委会主演老迟,精明而专横;周大勇饰演的上海知青张国强,他是片中上海知青的领袖,有想法,有担当,在高考资格被老迟取消之后,勇敢地以绝食反抗;最后是赵有亮饰演的陈甫德,这是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这五个角色的饰演者,表演都相当精彩。尤其是孙海英,他把老迟的“公章长,公章短”,一副真理权力俱在手的张牙舞爪性格演的活灵活现,而后来他的转变也很有说服力。
看点四:唯美含蓄的床戏
传说中的激情戏确实有,但实际上并不激情,而是相反,很内敛,很唯美。那段场景是,上海知青陈琼决心不拖累情人潘志友,随便找个当地人结婚,但她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他,于是来到他的房间,主动宽衣解带,而缺少精神准备的潘志友看得目瞪口呆。
这里面有陈琼的一个背裸镜头,拍的很是漂亮精致,但也仅此而已,接下里的镜头就是两人一齐躺在炕上,盖着一床被。导演江海洋对这个场景的解释是:“因为王学兵的角色非常痛苦,周显欣和他说:‘我想让你看我,我要给你看,记住我一辈子’。其实这个是关键。”
看点五:主旋律能否突出重围


《高考1977》剧照

《高考1977》是一部国庆60周年献礼片,但影片导演江海洋却对票房很有想法:“这部戏如果票房不好的话,不是这部戏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这显然有些托大,在当今的电影市场,好电影很难被埋没,但凡有一星半点可取之处,观众就会买账。票房不好就怨社会,有点说不过去。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体现出导演的自信。他既对影片的质量有信心,又带队跑了很多城市和高校做大规模宣传,主动出击的结果使影片得到了不错的评价。这是他放狂言的事实依据。但到底票房如何,还要等到影片上映。

高考1977_《高考1977》 -导演手记

当我在剪接台看着一幕幕曾经拍摄的场景,那天寒地冻的日子似乎离我渐渐地远去,在那记忆深处的,那些未曾忘怀,但,绝不敢轻易触摸的青春的时光,陡然地涌上了我的心头……挥之不去。记忆是残酷,记忆是温暖的,关键是你必须记忆。失去记忆的人是悲凉的,失去记忆的民族是悲怆的。不知是我选择了《高考1977》,还是《高考1977》选择了我。


《高考1977》

总之,此刻,我在,在每一个经历过1977高考的人们中间,我们一起记忆,那一段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见的青春岁月……1977年,我正年轻,我们正年轻,我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命运的转折。在我们民族不幸的文革岁月里,我们流了太多太多的眼泪……今天,回想往事我们依然会潸然泪下,但,我们的心是甜的,因为,往事,毕竟是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会,我们的民族再也不会流泪了……岁月,远了,心,近了……《高考1977》 ------我们共同的记忆来了。很多年轻人问我“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很多同龄人问我“为什么不拍这样一部电影?”问的是同一部电影,疑问确是天差地别。那么,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电影?在充斥眼球文化的今天,是否有必要给心灵以慰藉?对商品文化,我们可以给予充分的宽容,但,当艺术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时,美,心灵就会缺失阳光……艺术是可以震撼心灵的,艺术必须震撼心灵。我们可以不苛求尚还不属于艺术的电视,但,我们必须要求电影少一点媚俗,少一点哗众,因为,电影是艺术的。历史,社会,情感,是《高考1977》的灵魂。苦难,挣扎,奋起,是《高考1977》的骨架。爱情,友情,亲情,是 《高考1977》的血肉。真实,真挚,真诚,是《高考1977》的本质。激情,流畅,委婉,是《高考1977》的气韵。如果,我们去这样追求了,不论是否到达,至少,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再现历史,唤起记忆,震撼心灵……我们没有花里胡哨的场景,有的只是苍凉辽阔的土地;我们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杀,有的只是平实质朴的琐事;我们没有偶象,只有几个热爱艺术的演员;我们无法调侃与恶搞,只有对真实生活崇敬;因此,我们没有指望吸引眼球,但,我们必须直指心灵,没有退路!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片荒野,这就是《高考。1977》的舞台。它们是真实,灵动,辽阔的。在静,动,张,弛,明,暗的交叠,转换,收缩,延伸中,展示1977年的那一深秋与初冬……它们是唯美的,因为,它们是真实的。一份承诺,一段爱情,一枚公章,一套复习资料……第次出现,交相辉映,把一个“情”写画的愁肠寸断,动人心扉……一场露天电影,一场扛包较量,一场火海荒原,一场命运狂奔……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把一段“命运”描刻的如泣如诉,感天动地……
从每一个场景开始,从每一件道具,服装开始,我们用真实去再现1977年的岁月从每一个镜头开始,从每一天清晨,黄昏开始,我们用光影去叙写1977年的身影在真实,唯美,大气,激情旗帜下,我们出发,走向那年,那个改变民族与个人命运的1977年。冷,真的很冷……我们想到过冷,但,我们没想过这么的冷。摄影机,录音机冻住了,去拍摄点的路冻住了,甚至,连烟气裹身的蒸汽火车都冻坏……我们棉被,用灯光,最后我们用身体的热量硬是让摄影机,录音转动起来;大车不能开了,我们硬是靠几十辆小车,一公里,一公里地“爬”,到达拍摄现场;甚至,我们胆大包天地用火去烧火车的车头来化冻……
拍秋天的场景被雪盖住了,想拍风雪的戏雪缺席了……用几百麻袋的枯叶,几千公斤的木屑,积雪,近万尺的塑料布,硬是把季节“颠倒了”过来……,一群全程参与摄制工作的当地老乡同情地说:没想到拍电影的真能把人拍疯了。就这样六十多天“疯子”般的日子,感动了每天清晨五点半必经的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那天,当我们撤离的车队驶过时,他们都站到室外,在寒风中向我们敬礼……泪水在风雪里闪动,群山,雪原,黑的土地,冻的河流在泪光中远去了……但, 《高考1977》近了,在眼前,在心里,在我们生命的印记里。

高考1977_《高考1977》 -主创心声

一、《高考1977》张国强扮演者周大勇创作感言


《高考1977》剧照

“张国强”是一个角色,我是一个演员,在我拍完他的全部七十场戏以后,我和张国强经历了一段难忘的从相知到相识,又从不分彼此到好和好散的感情历程。我和他临别时,我给了他我的生命,他给了我全新的大勇。
“张国强”(以下叫强子)是一个上海知青插队到东北,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初看到这个人物简介时,我心里有些打鼓:上海人,却融入东北生活了八年,上海男人的细腻温婉(用温婉稍微有些女性化),东北人的粗犷豪放,这两种“南辕北辙”的性格怎么注入一个人的血液里呢?再有我是八零年生人,而“张国强”是六九届,至少是四零后或五零后吧,这是我的父辈呀,这是目前我国各个岗位上的精英应有的出生日期啊,这个年龄段的人是不能想当然的,这么性格特殊又富有现实生活基础的人物究竟要以什么形象出现呢,我脑海里的“张国强”一开始是非常模糊甚至是面目全非的。我该怎么样才能和强子接近呢?于是开拍前我开始查资料、咨询父辈的生活,与导演沟通,与各部门沟通,渐渐有了人物素面但色彩还比较单调。拍摄初期江导给了我的人物诠释――“一个留着上海人血液的东北人”,我一听去掉形容词重点在“东北人”,我的心放下了,我就是东北人,我和他有了共同语言,沟通也渐渐顺畅和融洽了,强子也渐渐和我亲近了起来。
东北寒冷的天气时时刻刻考验着摄制组每个人的意志,不期而遇的大雪把雪前的拍摄计划打乱,姗姗来迟的小雪又让雪后的计划难以实施,这或多或少的打乱了导演和演员的创作初衷,糟糕的天气也让我和强子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而我又因为拍摄一场戏而腰部韧带撕裂,不得不卧床休息,又不得不坚持拍摄,诸事烦心使我冷落了“强子”,当我忍着腰伤拍完一天的戏躺在床上,我自问我怎么找不到和强子在一起的乐趣了呢,辗转反侧是我现在的生活搅乱了“强子”的生活,强子为了能够高考不惜与场长闹翻、为了偷书险些入狱、为了报名绝食反抗,他的生活是单一的,他的目标是单纯的,他骨子里是不屈的倔强的,而我现在呢,是不是杂念太多了呢?是!我现在有他骨子里的东西吗?没有!那我以前有吗?我心情渐渐平复了,因为回答也是肯定的。我高考时也曾为了复习三天三夜废寝忘食才拿到物理状元,在上计算机本科时为了能多点零花钱整天住在自习室里才拿到二等奖学金,为了上中央戏剧学院毅然决然的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考上以后为了不做特型演员三个月减肥45斤,虽然年代不同,但其实我和他都是为了生活而奋斗而执著和倔强,想到这儿我的杂念消失了,而我脑海里的强子也终于清晰了色彩丰富了,他就是十年前的我。我决定把对强子的感情回归到了十年前的我身上。我喜于我的腰伤让我反思醒悟,从那以后我脑海里的强子消失了,因为我找到了角色中的“我”。

二、《高考1977》小根宝扮演者李鑫的创作感言

高考电影故事梗概 《高考1977》 《高考1977》-基本资料,《高考1977》-故事梗概

小人物的悲怆命运


《高考1977》剧照

在《高考 1977》中我饰演的是一位保饱受时代磨难的悲剧式人物小根宝,一个内心苦闷压抑却又无法得到释放的小人物。小根宝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代表了那类下乡但由于生活的种种以及政治上的阻力导致无法回到家乡,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知青。在剧中,小根宝经历过轻生上吊,经历过放弃生活等苦难,总体上说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给人以一种灰暗的感觉,在影片处理上也同样采取了相类似的处理。比如扛麻袋的那场戏,在戏中,小根宝面对最后的返乡机会,在一种濒临崩溃的精神的支持下,依然要求自己扛麻袋。这可以说是整部戏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场景之一,是影片的四个支点之一。可以说这出戏是小根宝内心情绪的释放,畅快淋漓的宣泄,场面十分宏大和感人。通过对于一些细节和群众演员的描写展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内心最真实的心声,不仅通过小根宝的眼泪描写出来,而周围的潘志友,强子等的表情同样让大家感受到当时知青内心的挣扎。那天,当我拿到这场戏的剧本的时候,连午饭都没有吃,一个人躲在角落,眼泪很自然的就掉了下来,整整15分钟,我深深的沉浸在小根宝的世界里,那种崩溃,那种勇气,那种挫败感,让眼泪自然而然的流了下来,但是很有意思的是15分钟后,我就恢复了平静,像是从小根宝这个角色里跳出来似的,吃饭,该干嘛干嘛。

小人物的意义
这部影片通过小根宝这个角色,以小见大,反映出影片现在的意义,是1977年时的生活和现代生活的一种递进关系。1977年独特的社会背景下,知青想回家的愿望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困难,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他们心中的苦闷之情,而现在的现代人同样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同样的是,有时候内心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他们的心事,影片最大的优势在于,他描写了最真实的情感,诉说了人物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这些感受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能默默的藏在心里面,找到一个突破点,然后完完全全的爆发出来,影片又十分真实的诉说了一个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有血有肉。像一本书,一页一页的诉说着每个人特有的故事。

困难和花絮


《高考1977》剧照

影片主要是在黑龙江拍摄完成的,自然环境十分的恶劣,在吃穿住以及适应天气等方面我们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每次采访到我们,我们总是会挖掘出很多很多的事情来。记得有一次,白天的时候气温开始上升,居然到了0度以上,并且开始下雨,但是到了晚上气温却急剧下降,到了零下十几度,我们晚上回去的时候汽车就没好像在路上溜冰,漂移,非常危险。还有件很逗的事情,那天我们和导演出去拍戏,然后回来的时候,导演和我们是不同车回来的,当我们回到营地的时候,导演打了个电话过来,问,大家怎么样啊?我们回答,没事,已经到营地了,然后 听到导演在电话那头大叫,好,我们还在沟里呢!还没爬上来呢!其实困难也好,危险也罢,这都是工作,作为演员,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把他做好,本着一种对工作的热爱之情,这点困难也不算什么了。现在想想在拍摄过程中的事情,真的,更多是感触和欣慰,有时还会会心的一笑呢。整个影片经历了三个对月的拍摄,在业余时间我们组织过踢毽子比赛,演员,工作人员以及营地的工作人员,三队人马一同进行比赛,在演员中间,强子和阿三比较厉害。除此之外,我们还堆雪人,并且留了影,营地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有兴致,帮忙我们拍照合影,还一起堆雪人。其实相关的业余活动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现场气氛十分的热烈。我们的剧组人情味特浓,是我拍戏八年多来无论是相处方面还是人情世故方面,最好的剧组之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沟通和感悟
我们的剧组不像其他的商业大片,拥有很多大腕,我们的剧组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腕级别的人物,无论是孙海英也好,王学兵也罢,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也一样,我们大家吃,住,在一块,一同交流关于影片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吴天戈导演还教我们打桥牌,大家其乐融融,在这个集体中,没有特殊待遇的演员,没有级别和阶级的差异。在我8年的拍戏生涯中,我觉得艺术品是来源于生活的,包括是现在的生活以及旧时代的生活,在剧中的生活以及所有人的生活,把他们融会贯通在影视作品当中。我们的戏拍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当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生活对于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影视作品脱离不了生活,因为他真实、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而有些灵感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努力和萌动。

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说的话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确实比以前多了,而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或者是年轻人来说,要戒骄戒躁,需要他们转换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向,我们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去唤醒他们。现在的80后或是90后,他们自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浮躁,静不下心来做事情,总觉得世界是不公平的。我们需要唤醒他们内心美好的东西,这种唤醒用教导是没办法成功的,我们需要利用一定的社会上的压力,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要放弃对知识的渴望。

三、《高考1977》二兰子扮演者吕岩创作感言


《高考1977》剧照

其实,我在剧中算是“本色出演”。首先,从戏的内容来讲,《高考1977》剧中人物的经历正好是我父辈的经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父亲和奶奶给我讲述关于这一段的经历,将我的想像带回到当时的时光,帮助我较早地进入状态。其次剧中的“二兰子”,我认为她是个“淳朴、大方、坦率的、直言的东北女孩” ,而这些特点正是生活中的我。所以当偶然的机会选中我并在第一次试境后,剧组的人忍不住说“她(吕岩)就是二兰子(剧中的角色),二兰子就是她”。热爱角色,投入角色,将工作中的磨砺作为一份“本能”克服困难。在剧组拍摄时,我不仅是《高考1977》的忠实观众,也是陶醉的演员。当时在剧组拍摄时,我几乎每天都在拍摄现场,不管是否有我的戏份,我都会在现场,作为观众或是演员。因为我太喜欢这个人物和这份体验了,在这份执着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人物的喜爱与投入,而且我认为这很正常,所以我感觉二兰子的生活就是我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接着就会本能地去参与、关心发生在二兰子周围的事情,来体验她的感受。还有一次,在东北拍摄中由于天气的影响(当时温度达到零下30度以下,连续几天的大降雪),不允许大巴车进入,当时我正好感冒高烧,听到剧组的大车子进山需要换成小车,当时我急坏了,我赶快帮助剧组联系小车,解决了剧组棘手的问题,后来这件事总是会被提起,其实这太普通、太正常了。本能地解决问题、本能地克服困难,所以很多人眼中我的“克服困难”实际上,根本不是克服,而是很正常地去完成我自己的职责。

影片拍摄心得


《高考1977》剧照

“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第一次拍戏的我而言,刚开始,我是带着忐忑的心情接触剧中的工作人员的,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导演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会发脾气。而通过与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接受到的却是细致的关怀与耐心的讲解。在当时拍戏中,由于身体的不适,其他的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零下30度的低温中仍感受到无比的温暖。除了在剧中与“阿三”搭戏饰演夫妻以外,在现实的拍戏中,“阿三(雷佳音)”的耐心也让我特感动。“老皮”和“阿三”给我讲解如何揣摩人物的性格,如何丰富自己的表情,以及通过一个眼神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感受,还总是在有空时,讲解不同的技法……这些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改变了自己原来对演艺界的看法。剧组的团队精神和时间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组每天早晨大队要4:00―5:00出发,而且等到我到场时,其他人都已经集合完毕了,演员的敬业、强烈的时间观念都把我不自觉地带入了这种氛围,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使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与变化。他们的这种态度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个出色的演员,首先应该是敬业的演员,他们做到了。的确戏已经拍完了,但是这种工作理念现在仍然影响着我现在的学习、生活。对于剧本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性来说,我认为,对于高考,在影片发生的那个年代,那是改变人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在今天高考同样是可以转折自己的命运,是走出家乡的跳板,所以戏中人物的感受也诠释着当代的好多东北人对高考的感受。而关于电影在今天播放的现实意义上,从我个人角度考虑,我认为:这个影片可以引起我父亲那一代人对这份经历的回顾,让上一代人重温自己的那份经历,重拾记忆,并引起这一代人的共鸣,也别有一番风味。将这份难得的感受趁亲历这届高考人还在的时候拍出来。同时通过在东北的拍摄,由于东北黑龙江的选择和自己在戏中的亲自扮演角色,带动了一批东北人(特别是我周围的人)对这部电影上映的关注。

影片中真实“二兰子”的塑造


《高考1977》剧照

在剧中的有几个场景现在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导演细致的构思和表现手法让一个真实的二兰子的浮现。在拍赶考的现场,我们追着火车跑,放声大哭,哭自内心……因为当时在我高考时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我高考时,在酷暑炎热的六月,父母顶着烈日,自己在教室里面考,而父母在外面的等待,这些换位的思考让我能够触动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哭自内心。刚开始时,要做到说哭就哭还是比较容易,可是要做到肆无忌惮地放声痛哭,还真是有点困难,所以在雷佳音的百般开导下,才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大哭,哭出心里的顾忌;剧中有一段关于二兰子给阿三送鸡蛋煎饼的片段,这段戏用很平实的细节,来表现二兰子对阿三的爱,看似平实,实则真实,将在小情侣当中那份细致入微的爱情跃然于镜头之上。导演这样把握,我觉得很真实而且细腻,并且我生活中也常会有过同样的经历,所以一次就拍摄到位了。在拍戏中,通过导演的讲戏和人物性格的把握,我的演戏技巧也有了提高,比如说:在二兰子几句的对话中,“爹,你又说他(阿三)了,看把他吓唬的。”“从今以后,有啥话,都冲我说。”“你忙吧,我走了,亲我一个(那我亲你一个)”,以及二兰子主动上去亲了阿三一口。这几句台词和二兰子一个简单的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让我开始重视电影中的细节。电影拍摄时,由东北黑龙江的伊春转移到上海,因为是第一次来上海,所以我的拍戏感受中又多了一份不一样的体验――新鲜,在剧组拍摄现场见到的逼真的炕、火墙、以及木箱好像把我又拉回到了那个时代。

高考1977_《高考1977》 -影片主题曲


《高考1977》

1977年的恢复高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由上影集团投资的电影《高考1977》生动地讲述了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在黑龙江插队的一群年轻人如何冒死赶考、改变命运的故事。据悉,该片即将与4月初与观众见面,而昨天(3月2日)影片制作方组织了一次看片会,在之后的座谈会中,上影集团上影集团副总汪天云透露,该片的片尾曲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担纲演唱。不久前,在该片的一场内部试映会上,不仅那些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激动得当场落泪,更为难得的是,不少80后年轻人也被那场空前绝后的高考所震撼。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多次强调,拍摄《高考1977》,不仅仅是为当年的亲历者还原历史,还要将这段历史艺术地展现给80后甚至90后的下一代,让他们了解这段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的历史,更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电影作品,沟通几代人之间的思想与情感,达到心灵的理解与共鸣。
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高考1977》在影片主题曲上也下足了功夫。据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意已为该片录制好片尾主题曲,但歌名目前还未最后确定。据影片制作方透露,歌曲的效果相当令人满意。而这也是宋祖英首次为电影演唱主题歌。

高考1977_《高考1977》 -拍摄花絮

电影《高考1977》4月亮相 孙海英自曝成绩差


《高考1977》

由孙海英、王学兵等主演的电影《高考1977》于日前在北京举行官方网站落户仪式,导演江海洋带领主演孙海英、周显欣、周大勇、雷佳音、李鑫等主创人员,共同出席。而孙海英现场大爆自己参加1977年首届高考预考时的种种趣闻,称自己最低一门只有9分,六科成绩都未及格。并称妻子吕丽萍参加高考时难度没法跟自己比。投资过千万人民币的《高考1977》讲述一群在黑龙江农场插队的知青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立志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目前影片正在进行最后的特效处理,预计将在4月初与观众见面。

现场孙海英的出现引起了媒体的拥挤,而被挤得直晃的孙海英扯起大嗓门在现场维持起了秩序,在片中饰演知青下放的农场领导老迟,孙海英自爆自己也想参加1977年的高考,但以失败告终。孙海英说自己曾参加过两次高考“预考”,因为只简单地复习了半个月,两次考试,六科成绩,都没有超过60分的。当媒体记者笑他成绩太差时,孙海英瞪起了眼睛:“谁说的?我们1000多人大考场,开考没多久就走掉400多人,他们都交了白卷,起码我都答完了题!”,但孙海英称,因为小学毕业后就因特殊历史原因没能好好读书,虽然最低一门只有9分,他还是挺自豪的。当被问起吕丽萍当年高考是否也有艰辛遭遇时,孙海英又炸了:“她?她高考都1980年了!高考制度都理顺了,规范了,哪像我们1977年那时候!”孙海英现场还嘴辣地教育起后辈:“看了《高考1977》后,你们会知道今天的学习机会多么来之不易,当年成千上万的人为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办法都想尽了。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对这部电影,他作了如此辣评:“你要不看,后悔一辈子!”

高考1977_《高考1977》 -媒体评论

《高考1977》:梦想与挣扎 改变命运的变革


《高考1977》剧照

2月12日有幸受邀到上影集团参加了三月即将上映的“民生大片”《高考1977》的内部试映。试映结束后,发行方举行了研讨会,由于此次研讨会云集了上海文艺界的各位名人以及教授,整个会场弥漫着浓烈的学术气息。《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也许对于经历过那次高考的人来说,他们能从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当年的自己的影子,在网上看到一个人回忆当年经历过那次高考的学生描述:“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牵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所以对于《高考1977》里所呈现的各种状况,我是能理解那群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年轻人的心情的。总体来说,影片选取了一代人对于高考的梦想与挣扎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这次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改革。但在观影之前,我觉得这么一部冠以《高考1977》名字的影片应该着重于表现一群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苦苦等待之后终于圆梦大学之后对于新环境的无所适从,但影片结束于农场老迟在广播中宣读各位考上大学的知青名单这样一个十分和谐的结尾,从而将诸多尚存的无奈转变成了一曲和谐之歌,或许美好的东西更值得那些遗憾尚存和梦想成真的人们共同去缅怀吧。

高考1977_《高考1977》 -相关背景

1977年高考 我与“7”很有缘


《高考1977》

1977年12月10日下午,当我交上数学答卷走出考场时,“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就算结束了。隔一天就是我的17岁生日,这一时间离我高中毕业整整还有7个月,我们常合堂上课的两个班作为在校生被推荐参加这次高考的共7人,加上考语文时的7张答卷纸,说起来1977年高考我确实与“7”有缘。

两个班共选7人参加高考

1977年我在日照涛雒公社中学(现日照市第五中学)读高中,那时高中是两年制。大约在10月份,算来是高二上学期,班主任滕老师告诉我国家恢复高考了,当时我们并不了解“恢复高考”的真正含义,只知道过去电影《决裂》里摸摸手上有老茧、根红苗正就能上大学的“标准镜头”现在变了。我们那一届高中生是1976年9月入学,全公社除一所国办高中外,每个管理区都有联办农中高中班,公社中学的招生名额分到各个村,由各村推荐,按照村干部、烈军属、贫下中农子女的顺序,我第一轮没有被推荐上,后来由于我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全校第一,才推荐了我。我们这届高中学生文化课水平参差不齐,全校共4个班,按教师任课的情况,一二班、三四班常合堂上课。因为刚上高二,同学们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并没有引起多么强烈的反响。11月初滕老师在班会上宣布,优秀的在校生也可以参加12月份的高考,我们班要选几个去“试试”。根据考试成绩我是第一个被选中的,一起上合堂的两个班共选了7人。

一篇作文用了7张纸


《高考1977》

当时高二还有一半的新课没学,而且老师也只说去“试试”权当练兵,第二年再来真的,所以我们思想上没什么压力。利用考前一个多月时间,既学新课又综合复习。滕老师支招说,没学过的就不要补学了,到时候有这样的考题就放弃,重点复习学过的,能把学过的考题都做对就能考出好成绩。高考考场上,和我同桌的是一个30多岁的老三届考生。12月19日上午考语文,试题是文理一卷,但理科考生只写一篇作文《难忘的一天》。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就练习写过,并不感到陌生,就按一般的记叙文写作,写的是粉碎“四人帮”后我参加公社组织批判大会的一个场面。当时每个考生先发给3张比16开大一点的答题纸,不够再要,我粗略构思后用一张纸草拟了个提纲,写作时又浪费了一张纸,由于比平时写作文时字写得大,一会儿就写满了一张,连着又要了两张,再要第3张时监考老师犹豫着先到我座位旁看了看我写的作文,才发给我纸,快到结尾处这张纸又写满了,无奈只好再举手要答题纸。可能因为我是这个考场要答题纸最多的考生,也可能因为“文革”刚结束、白纸紧缺的缘故,这时一些考生都转过头来看我,监考老师说,“每个考生一般用3张,你自己就用了3张了。”事后我了解到绝大多数考生作文中都写了毛泽东逝世这难忘的一天,使得主题雷同,像我选的这个主题相对就能多得分。当时,两天共考了4科,答卷时都是另发答题纸,只抄题号答题,考完后可以把试卷带走。我的4科原始考卷至今还保留在我的书箱里。30年过去了,前不久看到《齐鲁晚报》的征文启事,我又找出了有些发黄的考卷和当年我答题时做的标记,令我感慨不已。

第二年才考上大学

1978年元月1日,我接到了预选通知书,合堂的两个班选中的7人中就我一个,另两个班还各有一人接到通知书。这在当时的公社中学,其轰动效应不亚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我们的名字被用大红纸公布在人流最多的公社党委大院对面的墙上,有点像古时的状元榜。我们村卫生室的孙医生是村里第一个看到我名字上榜的,回村后专程到我家告诉我父母。消息传开后,村里的人都认为我“中”了,热闹了好一阵。但和现在不同的是,被预选的人经过政审、体检等程序还要淘汰三分之一。填志愿时,我竟不知道大学里也培养教师、医生,更不知道上大学具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上大学是为了当科学家。于是,我就按班主任老师的意见填写了志愿。结果,我们3个被预选的在校生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到最后一个也没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遗憾的是我们3人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那时不发成绩单,也不知到哪里去问。后来,学校的罗校长把我找到办公室,鼓励我把高中课程全部学完后,1978年要考出好成绩。不负老校长的期望,我们被预选的3人1978年全部被大学录取,我是当年我们班唯一被高校录取的学生。
30年前恢复高考,为中国的腾飞积淀了力量,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30103/157066.html

更多阅读

《霍元甲》 1982年电影 《霍元甲》 1982年电影 -故事梗概,《霍

霍元甲自小体弱,所以未得父亲传授霍家拳,由于常被人欺负,所以元甲誓要学武功报仇。日本功夫高手山口江十郎,为了偷学霍家拳,顾隐姓教元甲读书。山口指点元甲振奋,并留下秘笈给元甲,于是元甲自学武功十二年。日本高手三木,来到霍家找元甲一比

西游记故事梗概 《肥龙过江》 《肥龙过江》-故事梗概

"肥龙过江"是我看见的最有趣的武术电影之一。洪金宝是来城市找朋友的一个中国农村男孩。无论洪金宝去哪里,麻烦就开始,因此他必须依赖他的武术解决困难。。。洪金宝指导的影片,有点像李小龙的风格。有不少的有趣情节。并有功夫的展示。

声明:《高考电影故事梗概 《高考1977》 《高考1977》-基本资料,《高考1977》-故事梗概》为网友一醉自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