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历简介 雷凡培 雷凡培-简介,雷凡培-人物履历

雷凡培,男,汉族,1963年5月生,陕西合阳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4月参加工作,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4年1月兼任六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2月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2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雷凡培_雷凡培 -简介


雷凡培

雷凡培,男,汉族,陕西合阳人,1963年5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1994年8月被评为研究员。

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84年9月至1987年4月在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航天部067基地11所工作。1990年9月任航空航天部067基地11所三室见习副主任,1991年10月任航空航天部067基地11所三室副主任,1992年10月任航空航天部067基地11所三室主任,1993年10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067基地11所副所长,1995年2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067基地11所所长,1997年12月任航天工业总公司067基地副主任,1999年8月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067基地主任,2002年4月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2004年1月兼任六院党委副书记,2005年2月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1995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同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专家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雷凡培_雷凡培 -人物履历

1963年,国家刚刚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雷凡培在陕西合阳出生了。

对很多很多人来说,合阳这两个字都是陌生的。从地图上看,它是在陕西的中部,地处关中平原,黄河从它的东面流过,黄河的支流洛河从它的西部流过。有历史学者曾总结说,凡是在两河交汇或相近地区,都会有大的物资集散地。合阳也验证了这个论断,不仅是西部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它还有十分美丽的自然景观、富庶的资源特产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正是这种综合优势,使得这块土地成为人杰地灵之地,也造就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儿女。

1980年,风华正茂的雷凡培没有辜负故乡的养育和父老乡亲的培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这是坐落在古都西安的一所令很多青年向往的大学,在填报志愿时,兴趣广泛的雷凡培选择了这所大学的火箭发动机专业。也许是家乡特有的人文内涵造就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这种胸怀和视野又恰恰与火箭发动机飞越天外天的本质暗和。

这一年,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的时间刚刚10年,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和4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成功,仅仅证明中国有了发射、回收卫星的能力,而进入改革开放发展期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能服务于各个领域的卫星和其他的航天器。而这些需求的基础,就是火箭发动机动力的不断提升。这些需求也正好为雷凡培实现报国之志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大学时代,他是一个善于思考、长于总结的学生,往往能在默默的思考后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他在4年本科学习总结中写道:“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原来受别人的影响,认为考上大学即万事大吉,60分万岁的思想时有闪念。但经过认真读书思考,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学习为什么?当然不仅仅是为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技之长,报效祖国和人民。”

与雷凡培相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思想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在碰撞后,产生了新的动力。在本科的学业完成后,他没有急于去找一份工作,而是向考取研究生发起了冲击,要用更扎实、更深厚的功底,去做自己想做的更大的事情。

这一读又是3年。

雷凡培_雷凡培 -做设计师

雷凡培是1984年考上研究生的。在这一年,中国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使中国的通信事业进入卫星时代。在此前的几年时间里,中国进行了一箭三星和水下战略导弹发射。到1987年雷凡培的研究生学习结束时,中国航天已开始了走向世界发射服务市场的尝试。

在近10年的改革开放后,这时的中国已进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学有所成的学生们,择业观和价值观更是今非昔比,留学、奔向大城市、找份好工作、多挣一点钱、过上好日子,成为很多青年的梦想和追求。

在研究生论文通过后,雷凡培也站在了择业的十字路口上。那时,手里拿一个研究生的文凭,简直就是“奇货可居”,根本就不用你自己去到处投简历,搞什么一次一次的面试。要想留在大城市并找一份自己称心的工作,呆在西安就行了,去北京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可雷凡培却认准了自己学的火箭发动机。而要干火箭发动机,那就是“华山一条道”了,到秦岭的大山沟里去。

在秦岭大山沟里搞火箭发动机的是一个建于1965年的航天单位,当时的名字叫067基地(几度春秋后,现已有了新的名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

1987年4月的一天,在秦岭还透着几分寒意的季节里,雷凡培乘坐一辆班车走进了位于秦岭深处的067基地11所。067基地有多个研究所和工厂,在科研分工上,11所负责的是火箭发动机的总体设计。而雷凡培在11所落脚的地方是大发动机启动组件研制组。在这个组里,他埋头工作了3年后,在1990年5月的一天接到了一纸调令,调他到三室去任见习副主任。这是一个什么室呢?是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室。

说起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就不能不提到老所长张贵田。早在1985年,在一次航天专家商讨航天发展大计时,张贵田就提出了思考已久的想法。他认为,主要用于发射航天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应向廉价、无毒、无污染、维护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的方向发展,根据中国的国情,应发展新型燃料发动机。他的这个想法在几经波折后在1986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而研制工作最终落在了三室。

这种发动机研制技术在当时除了苏联外没有第二个国家掌握,美国人都在失败面前知难而退了。

就雷凡培所学的专业来讲,这是一个“隔山”的专业,到这个室便意味着他不仅要很快跨过技术上的“山”,成为技术方面的带头人,还要学会去管理一个室,成为一个科研方面的管理者。

为了跨过那座“山”,他近乎疯狂地研读国内外的相关研制资料、最新的技术应用及发展方向,并对此前室里在研制中遇到的难题作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不仅如此,他还以超人的毅力、执著的精神广泛涉猎有关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与他共过事的同事回忆起他们一起工作的情景时,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所里有一本苏联出版的《液体发动机的燃烧不稳定》译文书,很厚,即便是搞专业的人,一般也很难全部读完、读透它,大多是出现某个问题时,才到书中找一些相关章节来借鉴解决遇到的问题。他则不然,为了尽快打下在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领域的理论基础,他硬是将那本书一页一页地啃完,并想方设法将一些关键技术运用到研制的实践中去。在承担研制任务的几年中,雷凡培带领科技人员刻苦攻关,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研制突破。

7年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步入工作岗位后,这种态度使他获益匪浅。细心的同事在工作中观察到,他是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他就知道,航天事业有其独有的特殊性,不仅是高科技,地处科技的前沿,还具有很大的风险。这个特殊性决定了航天产品的质量,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还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与败。这种认识上的“极限”,决定了他在管理中对质量的苛求的“极限”。如果要统计雷凡培嘴中说出的频率最高的词汇,恐怕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质量。”

有人还清楚地记得,1991年他在升任11所三室主任后,一个设计人员在进行流量计算时,错了一个数据。实际上这组数据在交到他手里前,已经经过了校对、查验、审核等程序的层层把关,到他这里就是签字批准了。但他却没有轻易地签这个字,而是在签字前仔细核实每一个数据。核实中他发现了数据中的这个错误,从而避免了因一个数据错误而导致整体设计试验失败的发生。事后,当事者对雷凡培严谨的作风佩服得不得了,情不自禁地说:“雷主任,神了!”

2000年,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后,我国新一代无污染、高可靠性、高性能环保火箭发动机研制及保障条件实现双立项。2002年5月16日,我国第一台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喜获成功。

少时的博览群书,造就了他思维方式的超常活跃,无论面对什么难题,他总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

在负责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某关键组件的研制过程中,他和同事们遇到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难关,尽管先后采用了10多种设计方案,但均无法达到设计目的。为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阅读了大量外文资料,及时调整了阻碍突破的思维定势,以忘我的精神战胜了研制困难,一举突破了该技术难关,并获得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雷凡培_雷凡培 -总指挥

1995年,雷凡培出任11所所长。4年后的1999年,他又成为067基地的主任、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总指挥。这一年他39岁,是这个基地历任主任中最年轻的一位。

这一年是国防科技军工企业体制的重大改革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在改革中一分为二,组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067基地被划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雷凡培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任067基地主任的。

在出任主任后不久的11月20日,我国进行第一次神舟飞船的发射。这次发射,就中国航天来说,是对研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对雷凡培来说是对他的管理、组织、指挥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因为他不仅仅是067基地的主任,还是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总指挥。令他欣慰的是,在那次惊天动地的首飞试验中,液体火箭发动机很争气,用强劲的动力,将飞船稳稳地送入太空。在此后进行的另5次发射中,液体火箭发动机续写了辉煌,为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连战皆捷,液体火箭发动机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发动机”称号。作为火箭发动机研制者的代表,雷凡培在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0年初,雷凡培参加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第一次工作会。这是一次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指明方向的大会。在会上,雷凡培成为重点型号的责任人。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雷凡培说,要保持火箭发动机100%的飞行成功率,首先是全体干部职工要有责任感,对于“72条”、“28条”和归零“双五条”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坚持落实不放松。

履历简介 雷凡培 雷凡培-简介,雷凡培-人物履历

航天单位的领导干部年轻化是出了名的,作为航天战线一名资历并不深的“少帅”,雷凡培是班子成员中年纪最轻、资历最短的。工作中,雷凡培是一个不苟言笑的领军者。但他深知要开展工作,要推进工作,要凝聚人心,要保持“金牌发动机”的名誉,只有谦逊、秉直做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质量工作的要求贯彻到底。

生活中,兴趣广泛的雷凡培因工作需要割舍了许多爱好。他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但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都不得不让这些爱好离他而去。过去在秦岭深山时,他一家几口挤在一间简易平房里,一住就是5年。后来虽然职位得到了升迁,单位搬迁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他仍然本色依旧,不搞特殊化,进京出差从不住大宾馆、饭店,而是住在院驻京办事处里。由于工作太忙,他基本上顾不上家,如果碰上妻子单位加班,年幼的儿子有时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即使这样,他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搞任何特殊化。正是凭借着这种清正、谦虚的做人原则,雷凡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正是凭借这样的个人魅力,他带领着这个坚强的集体不断铸造着新的辉煌。鉴于他取得的突出成绩,国家和人民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国防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面对这些,雷凡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

他说:“荣誉是国家对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成绩是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的结果,我个人所做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展望未来,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发展之路绝不会是平坦无阻的,唯有以加倍的努力,投身到自己终生挚爱的航天事业中去,才能不辜负祖国的信任、国人的嘱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20103/155920.html

更多阅读

个人履历简介 陈少春 陈少春-个人简介,陈少春-艺术履历

陈少春,女,越剧演员。擅长武功,文武俱能;台风身段、俊逸洒脱;表演较含蓄,注重刻划人物;她的嗓音宽厚,润腔刚柔相济,演唱时具有独特韵味。在越剧电影《碧玉簪》中,她成功地塑造出一个鲜活的王玉林,深受好评。越剧陈少春_陈少春 -个人简介陈少

个人履历简介 赵双连 赵双连-简介,赵双连-个人履历

赵双连,男,蒙古族,1957年4月生,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中央党校在职大学文化程度,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80年6月入党。曾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现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赵双连_赵双连 -简介

个人履历简介 卿渐伟 卿渐伟-个人简介,卿渐伟-人物履历

卿渐伟,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湖南沅江市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高级会计师。现任湖南省委副秘书长。卿渐伟_卿渐伟 -个人简介卿渐伟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卿渐伟,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湖南沅江市人,197

履历简介 袁启彤 袁启彤-简介,袁启彤-履历

袁启彤,男,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启彤_袁启彤 -简介袁启彤,男,1932年5月生,江苏姜堰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福建省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福

声明:《履历简介 雷凡培 雷凡培-简介,雷凡培-人物履历》为网友控心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