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现象有哪些 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现象-定义,群体心理现象-竞争与合作

群体心理现象是指行行们在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包括竞争行为、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决策、转型期国民心态等。

群体心理_群体心理现象 -定义

群体心理现象是指行行们在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包括竞争行为、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决策、转型期国民心态等。

群体心理_群体心理现象 -竞争与合作

影响合作的几个因素

1、对结果预先的评价也会引起不同的行为:是否强调竞争,赢对方,2、如国际间的比赛或热身赛、友谊赛性质不同;

3、相互作用的次数:要求两人作一次游戏比重复做更少合作;

4、社会文化背景与年龄的影响:有些文化强调合作,有些文化强调竞争;

5、威胁与信息交流的影响。

目标手段的相互依赖关系

当目标和手段是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如两人抬一块石头走向共同的目标;有竞争对手在场时运动员的成绩好(尤其是短跑运动员)。

一般我们认为团体之间有竞争与协作,应以竞争为主;在团体内部有竞争与合作,应以合作为主,团体内部的合作更有助于团体间的竞争。

群体心理_群体心理现象 -决策研究

1、价值:最大价值,它受人们对收益与代价的评价的影响;

2、机遇:实际生活中的决策往往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既包括对各种可能后果效用的评价,又包括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冒险。所以在考察决策行为时,效用和机遇都要加以考察。

马科维茨(1952)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如下六种情况中你会如何行动:

1、肯定得到0.1美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美元

2、肯定得到1美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美元

3、肯定得到10美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0美元

4、肯定得到100美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

5、肯定得到1000美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万美元

6、肯定得到1百万美元还是有1/10的机会得到1千万美元

在1――3中,你可能宁愿冒险不愿取得肯定的数额,但到一定数额时,可能反过来,除非你对冒险的刺激给予极高的效用;从冒险转到肯定的转折点依赖于你的财富。越是富有你越愿意对大数额冒险;当结果是不确定时,机会和效用都应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概率和预期价值。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出现,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出现;人们倾向于表现出赌徒的谬误,预测暂时未出现的事件很可能最近出现;

人们倾向于高估对他们有利的事件的真实概率,低估对他们不利的事件的真实概率。

群体心理_群体心理现象 -侵犯行为和利他行为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也称攻击行为。分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两种。

从侵犯行为的社会性质看,根据其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如公安的执法,抓强盗等)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如自卫行为)。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本能说、动机说和社会学习说

挫折挑动: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炎热、气候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受他人的侵犯;拥挤;

侵犯线索的引发: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他人的侵犯行为。

个人特点:男性成年人与儿童比女性有更多的侵犯行为;异常焦虑、渴望寻求社会承认的人不大可能采取侵犯行为;

暴力电视与儿童的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群体心理现象有哪些 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现象-定义,群体心理现象-竞争与合作

群体心理_群体心理现象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也称亲社会行为或助人行为。其特点是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注于同情他人的情绪,由此产生两种取向:自我性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

自我性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

前者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报偿性的,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苦恼,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后者是受外部动机所驱动,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同情心,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

利他行为的动机

利益;

助人行为付出的代价;

个人烦恼;

他人的评价;

助人行为之后的自我评价;

同情。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个人因素(上面的6种动机);

环境教育因素(电视、宗教信仰等);

社会文化因素(东方文化强调团体的和谐,因而赞扬利他行为,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被帮助者的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和仪表,以及需要的性质,包括需要的合理性,需要的原因,人们更愿意帮助一个由于无法控制的原因而需要帮助的人,即人天生有同情弱者的本能。)。

人们往往会考虑帮助的代价。

其他人在场 其他人在场的旁观者效应:他人起观众作用;他人起榜样作用;他人在场削弱旁观者的个人责任――责任扩散。

当时的情境:以抢救溺水者为例,如果有6位旁观者,其中只有1名年轻男子,其他都是女性,则男子不大可能因为有旁观者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群体心理_群体心理现象 -社会转型期公众的心态

国民心态: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是社会心理的存在状态。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该国(或该民族)国情的人格特征及其行为方式。

国民性是国民人格发展的历史凝聚;

国民心态则是国民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反映、表现;

国民性是历史的、稳定的、静态的、本质的;

国民心态是现实的、发展中的、动态的、现象性的。

影响社会转型期国民心态的社会因素:

历史的国民性的制约;

现实的国民性的影响:包括从解放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国民性的制约;

改革开放后复杂的社会因素所制约。

转型社会国民心态发展的特点

从发展方向看,由无序向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的行为方向感并不十分明确,主流与支流、健康与非健康、正义与非正义、积极与消极都是无序地纠缠在一起。

从表现的方式来说,由转型初期的简单两极性逐渐向复杂多向性发展:两极指政治人心态和经济人心态,暴发户现象;

从表现的内容看,由浮躁的、非理性逐渐向冷静的、理性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热点多就是例子,包括从政热、炒股热、下海热、出国热和追星热等。

有人概括了中国近10年的时尚:出国、下海、炒股、成腕、离婚、车牌、MBA、伊妹儿(E-mail)、写传记、留墓地。

民谣、市井文化最能反映国民心态

现代社会问题就有了老百姓的现代注解,以中国式的、世纪末式的、黑色幽默式的。

转型期的青年人,即“过渡人”的个性特点:

从“自励+无奈”到“自觉+主动”――经济层面个性的过渡性;

从“自我+恋旧”到“自由+展望”――文化层面个性的过渡性;

从“自持+浮躁”到“自尊+丰富”――素质层面个性的过渡性;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70103/76834.html

更多阅读

心理疗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又叫精神疗法,与化学、天然药物及物理治疗不同,是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对患者进行训练、教育和治疗,用以减轻或消除身体症状,改善心理精神状态,适应家庭、社会和工作环境。 心理疗法很多,这些一般都是具有代表性,在一

失眠的心理原因有哪些|催眠曲 治疗失眠的音乐催眠曲

失眠的心理原因有哪些作者: 日期:2010-11-22 7:08:20 人气:357 标签:关于本站催眠曲说明:"失眠的心理原因有哪些" 之催眠曲著作为该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催眠音乐网对提供

择偶心理模式有哪些 男女7大择偶心理“失衡” 金钱观太重

现代社会男女的择偶观念都有所不同,那么你知道男女的择偶观念都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就通过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心理学与读心术一起与大家分享一下在情感生活中,男女的7大择偶观念一起了解一下吧。一、以事业为重的择偶心理其实,不管是男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心理疾病 白富美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什么是白富美?在很多人看来,白富美就是她们什么都不缺,过着衣食无忧公主般的生活,生活条件要比平常人好很多。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她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烦恼哦。那么你知道对于物质水平充裕的她们来说,她们会有哪些心理疾病呢?

儿童心理极端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  儿童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很多人认为,儿童因为天真快乐,他们不会有心理问题。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现代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却越来越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

声明:《群体心理现象有哪些 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现象-定义,群体心理现象-竞争与合作》为网友青春已不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