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勇 杨勇[开国上将] 杨勇[开国上将]-概述,杨勇[开国上将]-主要经历

杨勇,1912年8月生,湖南浏阳人,原名杨世峻,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

杨勇_杨勇[开国上将] -概述


开国上将杨勇杨勇,1913年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团、师政委。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第一纵队和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建国后,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

杨勇_杨勇[开国上将] -主要经历

1912年8月,杨勇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童年时代,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湖南农民运动正蓬勃发展,杨勇的父亲和几个兄长都积极参加当地工农民主政府的工作。这样的环境使杨勇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促使了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之中。

杨勇和胡耀邦是姨表兄弟和同学。

1926年春天杨勇和胡耀邦从偏僻的山村来到文家市读书,一起考入浏阳中学,分在一个班,住上下铺,胡耀邦在上铺,杨勇在下铺。胡耀邦个子矮,他站队和他的语文数学成绩一样,总是名列第一。杨勇贪玩,忘了读书,胡耀邦替他做作业。胡耀邦比杨勇矮了一头,常受欺负,杨勇帮他打架。一次,两兄弟不知为什么也打起来,胡耀邦被杨勇摔到稻田里去。



杨勇1926年00月,组织童子军并担任队长,参加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0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日事变”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0万农军围击长沙的战斗。

入伍

1930年0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在红五军随营学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学习期间杨勇担任班长,并被选为党支部青年委员。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队任分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等战斗。

1930年冬,部队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杨勇先后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一团一连副政委,红二师二团三连政委,红二师安远独立营营长兼政委,红二师第五团政治处主任、红二师政治部政务处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洵口作战中,获得了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中华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杨勇率领十团与兄弟部队一道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完成了掩护中央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的任务。渡过湘江后,红军部队转向贵州前进,杨勇又率部冲锋陷阵,英勇奋战,大战土城、娄山关、遵义、老鸦山,四渡赤水,不断歼灭敌人,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在红一、四方面军北上途中,杨勇坚持北上,机智勇敢地率领部队掩护中央领导机关迅速脱离险区,走出松潘草地,翻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 中央红军走出草地后组成陕甘支队,杨勇任第二纵队第十大队政委。

1935年11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边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6年01月,杨勇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

1936年05月,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又进行西征。

1936年10月,攻克甘肃会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随即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

1937年01月,杨勇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同年3月,率部由陕西三原开赴旬邑练兵。

抗日战争

1937年0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随后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09月下旬,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在战斗中,杨勇负伤仍坚持指挥部队直至战斗取得胜利。

1937年11月,杨勇伤口尚未愈合,便带领部分干部到武乡等地扩军。

1938年01月,回到部队后任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

1938年02月,日军由太原大举南犯后,杨勇指挥部队在大宁公路一线连续进行了夜袭午城、伏击井沟、激战白儿里等战斗,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威逼西北的狂妄计划。

1938年11月,杨勇率部随第一一五师师部东进晋东南。



杨勇1939年春,杨勇率部在辽县(今左权县)抗击日军的“扫荡”,后到达山东鄄城,在樊坝战斗中,全歼伪军一个团,俘获团长刘玉胜以下官兵500余人,开辟了运河以西之郓城、鄄城地区。樊坝战斗后,杨勇率六八六团第三营和师直两个连改编为第一一五师独立第一团,留在鲁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07月,任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

1939年08月,日军进犯梁山,指挥部队歼灭进犯日军日军一个大队600余人,创造了在与敌兵力相等的情况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模范战例, 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1939年09月,担负统一领导鲁西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04月,杨勇兼任运西专署专员,直接领导郓城、鄄城、巨野等县的工作,使运西地区成为鲁西根据地的中心区。

1940年05月,任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

1941年01月,指挥部队在郓城潘溪渡设伏,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全歼日军的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再创鲁西平原全歼日军的光辉战例。

1941年春,杨勇赴延安,任军事高干队队长。

1941年后,在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期间,组织指挥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连续作战,拔除日伪据点,收复城镇,反击顽军,使运西、鲁西南、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巩固、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2年02月,高干队编入中央党校,参加延安整风,任党校一部支部书记。

1944年04月,到平原军区任副司令员。

1945年,杨勇指挥各分区部队协同作战,发起南乐、东平、阳谷等战斗,攻克了敌伪盘踞多年的县城。

1945年08月,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三路大军展开反攻,与宋任穷领导中路军连克延津、阳武、封邱后,与南路军形成包围开封之势。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杨勇提出不打开封以免陷主力于城下的意见,与随后中央的指示不谋而合。是年8月20日,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先后从日寇手里收复了清丰、东平、阳谷、菏泽等县城。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区军民被迫进行自卫战争。

1945年杨勇率军区主力和第一纵队组成东路军参加平汉战役。

1945年11月,第一纵队奉命开赴东北后,冀鲁豫军区又组建第七纵队,任司令员。随即率部协同军区部队全力投入肃清根据地残余日伪据点的战斗。

1946年04月,杨勇率第七纵队参加了陇海战役、定陶战役、滑县等战役。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率部与兄弟部队并肩战斗,七战鲁西南,歼敌15万,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占领冀鲁豫、打通平汉线的计划。

1947年03月16日,第七纵队与从晋察冀热辽区归建的第一纵队合编为新的第一纵队,杨勇任司令员。

1947年07月,参加了豫北战役后,率第一纵队强渡黄河天险并组织指挥了郓城战役,仅用一夜时间全歼守敌国民党军1万余人,创造了一个兵团单独攻坚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旅的先例,为发起鲁西南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受到军区首长通令嘉奖,荣立大功。在六营集作战中,采用“围三阙一”战术,歼敌两个整编师, 创造了平原运动战的范例。

1947年08月,晋冀豫野战军兵分三路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杨勇指挥一纵队和中原独立旅为西路,经22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 其后,转战江淮,逐鹿中原,屡建战功。

1947年10月,统一组织和指挥了高山铺战役。此役第一纵队以伤亡9人的代价,歼国民党军5700余人,击落国民党军机一架。

1948年,杨勇率部先后参加了宛东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歼灭了大量的敌人。

1949年02月,杨勇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

1949年4月21日,杨勇指挥五兵团在安庆以西渡江,与兄弟部队一道,突破了国民党军长江防线。随后奉命追歼逃敌。

1949年09月,奉命向大西南进军。

开国上将杨勇 杨勇[开国上将] 杨勇[开国上将]-概述,杨勇[开国上将]-主要经历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底到达邵阳。

1949年11月初,挥师贵州,15日五兵团攻占贵阳。

1949年12月26日,又统一指挥五兵团的两个军和三兵团的三个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发起成都战役。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敌人迅速土崩瓦解。

1950年01月,杨勇就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兼贵州军区司令员。

1950年底,杨勇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兼高级系主任。

1951年04月,调任总参谋部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

1951年10月,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53年04月,杨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职务。在金城反击战中,给予美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杨勇在朝期间,忠实地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受到金日成和朝鲜人民的赞扬,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10月,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9年10月,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

“文化大革命”中,杨勇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和迫害,被无休止地揪斗和投入监狱达6年之久。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1972年5月杨勇重新工作。

1972年05月,杨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1973年06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区党委第二书记。

1973年08月,被选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5年08月,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二书记。

1977年08月,被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7年09月,调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第三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列席常务委员。

1978年02月,被选为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杨勇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

1980年01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1980年08月,任中共总参谋部委员会第二书记。

1982年09月,在中共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和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病逝

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杨勇_杨勇[开国上将] -荣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杨勇_杨勇[开国上将] -儿子杨小平回忆父亲

1946年,敌进逼延安,我军大部队转移。那年我3岁,缺少营养,连路都不能走。按照当时的安排,孩子能带走就带走,带不走就留下送给老乡,不要了。”杨小平回忆说,他父亲杨勇原本也有此打算,


上将杨勇于是临走之前,嘱咐了一句胡耀邦,叫他能带就带上。胡耀邦凑足了身上所有的钱,向百姓买了一头驴,放上两个筐,一个筐装了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本来也要放上,但这样的话就得把杨小平留下,胡耀邦想了一想,留下了自己的二儿子,把杨小平给带上了。结果胡耀邦的二儿子(刘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才找到。

平型关伏击战,杨勇当时是686团政委,“负责攻打并守住老爷庙的就是686团。老爷庙作为一个制高点,可以说是平型关战役的关键。当时没想到敌人并没抢占这个制高点,等战役开始后才派部队去冲锋。我父亲在这次战斗中,被一枪打中腰眼。”在杨小平的记忆里,父亲当时说起来的最大感慨就是这场战斗相当惨烈,都是不要命地往上冲,因为谁抢到了制高点谁就占据了主动。

“不过,我父亲最得意的还是志愿军时的金城反击战,一战打得敌人肯签字。但是后来,他的一位老部下写了一篇回忆金城战役的文章,其中简略地提到了杨勇指挥作战的情况。当他把这篇稿子交来征求意见时,我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写自己对战役的指挥,而是强调说:‘金城以南地区进攻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上有英明领导,有正确指挥;下有全体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有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和全力支援。在这里你不要提我杨勇的名字,没有杨勇,部队照样能打胜仗!’”杨小平回忆说,就这样,在杨勇的一再坚持下,这篇文章中只好删去了他的名字和事迹。

关于杨勇上将,还有这样一件事:蒙哥马利访华时,检阅军队,兴致来了,自己要了一支步枪,卧姿,一枪击中钢板,颇为自得;杨勇拿过步枪,站姿,一连九枪,枪枪击中钢板;蒙哥马利无言。杨小平回忆:“当时蒙帅要求参加射击表演的中国士兵都摘下军帽。一开始大家不解,后来才明白,蒙帅想知道每一位士兵的年龄。因为当时在他的部队中只有40岁左右的老兵,枪法才会如此神准,但他没想到,中国军队里的一些才20岁左右的士兵,却已经能以各种姿势百发百中。3天后,蒙帅抵香港,面对媒体说:‘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切记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70103/74506.html

更多阅读

开国上将李达 蒋介石炸黄河看到蛟龙

开国上将李达 1陕北红军.宁都起义 2009-11-13 15:37:31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立志为国为民,投身国民军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终年辛勤劳作,除种地之外,还在农闲时卖些油盐,但

杨得志上将 杨成武上将

杨得志(1911—1994)原名杨敬堂,1911年1月3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上将军衔。生平简历杨得杨得志的故乡情[1]志[2]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

悦读肖克---走近开国第一上将 开国上将故居被拆

悦读肖克---走近开国第一上将---糊时明月贵为八路军3个主力师之一120师的副师长,更是喧赫一时的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55年授勋时肖克只被授予上将,而八路军3个主力师其它的正副师长全为元帅,旅级的陈赓、黄克诚、徐海东等都

声明:《开国上将杨勇 杨勇[开国上将] 杨勇[开国上将]-概述,杨勇[开国上将]-主要经历》为网友好男人中国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