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生平简介 周汝昌 周汝昌-简介,周汝昌-生平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籍贯天津咸水沽。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其祖父是天津八大家东门外天成号韩家账房先生,后自立门户,故家道不俗。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周汝昌自二十几岁,双耳失聪。他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考证派新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汝昌_周汝昌 -简介


周汝昌

周汝昌,是中国著名红学家,他是继胡适等人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其代表作。

周汝昌_周汝昌 -生平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生于天津城外25公里的咸水沽镇。

1939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

1941年,日本制造珍珠港事件后,占领了燕京大学,把教授从燕京押送到山东省集中营,学生则被遣散,周汝昌回家自学。

1947年复试回燕京大学西语系完成学业。

1953年9月,周汝昌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并且在棠棣出版社发布新书《红楼梦新证》,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也奠定了周汝昌在红学上的地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汝昌因罪名是“周扬文艺黑线的黑标本”和“现行反革命”。被下放到湖北省咸宁向阳湖看守菜地,并与杨霁云被安排在一起抬粪。

1970年8月,周汝昌被周恩来调回北京,公函上说道:“今奉中央周总理办公室专电至湖北军区司令部:调人民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

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

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星大学访问教授身份赴美一年,他在威斯康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

2008年,90岁的周汝昌又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提出新观点,《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是“求真”“求诚”。

2012年5月31日,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消息,周汝昌先生于凌晨1点59分在家中去世,终年95岁。

周汝昌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自幼喜文慕学,丝竹粉墨,无所不涉。学程至为坎坷,中经多种灾难。周汝昌初中毕业于觉民中学,高中先就读于南开中学,后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附中(今天津实验中学),而后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周汝昌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已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其代表作,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大型学术论著,无可否认是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周策纵先生语)。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2002-2008年,数次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唐诗宋词鉴赏、解读《红楼梦》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

少年才俊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祖父名周铜,捐过清朝“同知”,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可谓书香门第。但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如他所言,“从9岁(虚岁)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经历了记不清的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这中间我被历史环境所迫而虚耗的宝贵光阴竟达11年之多,足够上3次大学毕业了……”

生于乱世又为一介家无藏书的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就连坊间妇女们的缝、连、缲、挑、纳这些针线活儿,也让少年周汝昌感觉很新奇。另如弹弦唱戏,初染就能令那些个“角儿们”瞠目结舌。1941年4月4日,燕京大学礼堂盛况空前,京剧《春秋配》倾倒观众,剧中小生李春发的饰演者正是学生周汝昌。周氏小生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深为梨园票友所推崇。

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在他眼里毫无障碍,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他的英文水平可与老师论伯仲。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学招生,遂以英语免试资格投考该校的王牌西语系。但好景不长,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制造珍珠港事件的同时又举兵占领了燕京大学,强行把教授们从北京押往山东的集中营,学生被遣散。

宁愿停止学业也不屈从敌伪势力安排的周汝昌回到家里,继续以书为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而此时的燕大教授阵容已远非昔日可比,曾给他讲过两次课却让他一生敬重的顾随教授也已流亡他校。于是,周汝昌开始了与顾随先生长达20年的笔墨问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老师破例请学生周汝昌吃饭,并告知其论文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十分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投身红学



本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去燕大图书馆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周汝昌回忆,围绕《红楼梦》胡适先生曾给他7封书信,除1封

遗失外,另外6封均已于前几年公之于众。
那是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应胡适先生之邀从西郊学校进城,首次叩开位于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的胡宅大门,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先生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后又托时在燕大授课的小说专家孙楷第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戚序本拿给他研究。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叹道:胡先生能平等对他,还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

因为研究红楼梦,他从四川大学的外文系调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也由于这本书,他在政治运动中被批判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典型代表,有“红”变成“黑”:1968年被关进牛棚,差不多一年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

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适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

重返研究


文革期间,周汝昌也遭受了冲击。他自己曾回忆那段不平常的岁月:
1968年,作为“周扬文艺黑线上的活标本”,我被关进了“牛棚”。1969年中秋那天,我下放到了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
1970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的命运改变了。那天,我正拄竹竿趟水上堤,干校的一个小头目拦住我说:因工作需要,调你回北京。从今天起,停止劳动。这几日你收拾东西,准备好了,哪天走,告诉我们,办手续。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干校正大批地往里进人呢!

文革后周汝昌、毛淑仁夫妇与回京的三个女儿

我其实没什么东西好收拾的,但跟小头目说:一星期之后走。我想享几天松快的滋味,也想和这11个月所走过的小路、竹林、菜地……告告别。因为再不会来了。我到小卖部买了总也舍不得买的两瓶水果罐头――一梨一桃,在一棵老树根旁坐了,一边吃,一边跟身旁的老树告别。
启程那天是个阴天,我顶了一顶破草帽,到总部办手续。打开公函一看,天啊!“今奉中央周总理办公室专电致湖北军区司令部:调人民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
我的“黑人”身份一下子转变了。

中外讲学



自1974年离开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之位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后,周汝昌纷繁的学术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应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邀讲说《红楼梦》。即便是在步入90岁高龄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来都是不讲任何条件地乐而往之。

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身份赴美一年。周汝昌除研究著述外,还为威斯康辛、普林斯顿、纽约市立和哥伦比亚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演讲内容精彩纷呈,给听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外,周汝昌还用英语在北京给40多家外国驻华使馆官员讲解过《红楼梦》,当时场面同样如磁铁聚沙。

情注兰亭



周汝昌曾这样表露他一生的学术追求:“我这一生是个大杂烩。我一生要做的有两个大主题,一是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这个完成了。但第二个却半途而废了,那就是把中华文学论艺术论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

虽然限于目力身体等条件,重证《文心雕龙》成为周汝昌无法实现的一大憾事,但此前完成的另一重要主题《兰亭序》的研究,总还是让老人有些慰藉。他曾多次对笔者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由此扩之,1980年香港率先出版了他上世纪70年代写于“避震床”上的《书法艺术答问》,继而北京连续再版,印行数十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在这本类似讲义的《答问》中,周汝昌从用笔讲起,再到“八法”“三分”的结构,尤其是指陈书史书家得失的笔墨,多是闻所未闻的见解。对书圣右军碑帖真伪优劣的评判,更是如数家珍。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最丰富,但是看坏摹本不行。明陈鉴本最好,最能启发人,它保存的原有笔法成分最多、最近真相。”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只是受目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了。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

文心诗情



周汝昌从初中时期(15岁进入觉民初中)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周汝昌自述:
“觉民三年,我的“文学事业”已经发端。不但作诗填词,都自己摸路而行(当然那是很幼稚可笑的),而且开始写“文章”,竟获一个报纸发表。记得得到的报酬是一册书。
进入高中后(南开中学),此时的文学活动主要方面之一即:研习宋词。但这些刊物已不易寻检,如今仅仅觅得小词数首,于是就选录两篇附于文内,以见一斑,作为“凭证”可也:

浣溪沙

楼下频番见个人,轻帘薄雾看难真。钿车去后恨香尘。檐亚已无云幻彩,栏回渐有月雕痕。闲挑寂寞倚黄昏。
瑶华
辽空似洗,鞋软尘微,识前番新霁。攀邻闲访春寓处,见说西城桃李。轻衫侧帽,便何用、鱼书先寄。
千秋一寸心
千秋一寸心
惟只愁暗织浓阴,密缀漫枝青子。
酸眸不到南阡,早半亩香泥,一溪红水。花应有恨,如诉与、薄幸寻芳迟矣。晕销粉脸,问几载、人须相似。对四围浅浪轻风,十里麦畦翻翠。”
后来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后,与诸多名家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钱钟书曾回信于周汝昌:”得一英才如此,北来不为虚矣!“,并另有回信赞其押韵”如土委地“。

之后周汝昌在诗词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树,自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范成大诗选》后,其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便一部接着一部:《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诗词赏会二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等陆续问世。尤其是《千秋一寸心》,在读者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伉俪情深



1940年周汝昌二十三岁时和十七岁的毛淑仁结为连理。毛淑仁表字芝仙,曾号岫眉。结婚那时,华北正处于日寇侵华的苦难岁月。
周汝昌在怀念妻子的文章中,对妻子的贤惠、聪颖的感激之心、赞赏之语跃然纸上,使人若感同身受,不由得生起对这位女子的敬仰。

周汝昌在自传中曾说:
“我一生写作多得贤妻毛淑仁的臂助,尤其是当时条件之艰辛,其功更不可泯灭。贤妻素喜书法,我每写字幅,她皆能评定,得出优劣,不失毫厘。他不仅内助辛苦,病时还为我抄录资料,以解我目坏难读小字之困。

丁丑二月二十日是淑仁七十四寿辰,我给她写了一首诗,其词云:

老妻淑仁七旬晋四寿词
与君结璃时,君才十六龄。君似花初展,我亦鬓方青。
五十八载过,相对白发明。大病而能活,浩劫幸犹生。

儿女皆长大,花木皆欣荣。何须羡富贵,即此庆昌兴。
艰难与辛劳,助我著述清。我本书生子,庸弱百无能。
何以为君寿,赋诗心内情。仲春二三月,万物滋芳馨。
愿君长安泰,年年寿酒倾。“
如今,淑仁已不在了。六十载糟糠夫妻,患难伴侣,所历万言难述。她是一个善良仁厚的慈悲为怀者,一生劳瘁,助我为文写字,缝衣做饭。在危难中表现出无畏的护我申冤的高尚精神。我平生的这点学术成就,其中包涵着她的辛勤甘苦,这种无形迹的贡献,是我难以忘怀的。

老骥伏枥



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
周汝昌

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写字则是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后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创作方式不得已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幼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像我这样的人积累一点东西不容易,我现在写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几乎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我女儿简直打不过来。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后事从简



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于家中去世

,终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
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纪念文集



《琳琅满纸忆前时》:怀念周汝昌先生

本书为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纪念集,收录了周汝昌先生去世后社会各
界对周先生的追忆缅怀文章、挽联、悼诗以及唁电、唁函,并附周先生学术生平简表。再现了周汝昌先生“情痴”一生所具包容宽厚之人格魅力、坚韧纯真之学术精神、卓越不凡之学术贡献。本书已于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13年5月17日)。

雷锋生平简介 周汝昌 周汝昌-简介,周汝昌-生平

捐赠手稿



周汝昌纪念馆落户恭王府子女现场捐赠珍贵手稿

2013年5月22日,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筹建周汝昌纪念馆

周汝昌_周汝昌 -主要著作

红学专著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考》(12万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石头记鉴真》(20万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与周祜昌合著,(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
《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
《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红楼十二层》(28.6万字),2005年书海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

《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
《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

《石头记人物画》 (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 、《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周汝昌_周汝昌 -评价

胡适在1954年在给吴相湘的信中说:“你在那信里大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一个最后起、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刘文莉:“周先生是一位学者,一位中华文化大家。他不仅在诗词方面,金石研究上,绘画和书法上,都有了不起的成就。而《红楼梦》,不过是他的兴趣使然偶尔进入的一个领域。”

周汝昌被称为胡适的得意门生,但其观点与胡适有些不同甚至对立。

周汝昌_周汝昌 -著作一览

红学研究



作品

出版时间

出版社

代表作

《红楼梦新证》

1953;1976;1998;2012-9

棠棣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华艺出版社;中华书局

曹学

《曹雪芹》

1964;1980;1998;2003-8

作家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华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曹雪芹新传》

1992;2007

外文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

1999-10;2004

东方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曹雪芹画传》

2004-4

作家出版社

《红楼家世》

2003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江宁织造与曹家》(与严中合著)

2006-12

中华书局

《红楼梦里史侯家》(与严中合著)

2009-12

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

版本学、脂学

《石头记会真》

2004-5

漓江出版社

《石头记鉴真》(与周祜昌合著)

1985

书目文献出版社

《红楼真本》(与周祜昌合著)

1998-10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

2004-9

漓江出版社

《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汇校本

2006-12

人民出版社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2009-5

漓江出版社

探佚学

《红楼梦的真故事》

1995-12

华艺出版社

《周汝昌谈红楼梦》

2010-3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红楼真梦》

2005-7

山东画报出版社

《亦真亦幻梦红楼》

2010-8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专著及随笔

《恭王府考》

1980-6

上海古籍出版社

《恭王府与红楼梦》

1992-1

北京燕山出版社

《红楼访真――大观园在恭王府》

1998

华艺出版社

《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

2007-8

漓江出版社

《献芹集》

1985-3;2006-11

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

《红楼梦词典》

1987

广东人民出版社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1989-2;2009-9

工人出版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中华书局

《红楼梦的历程》

1989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楼真影》

2009-4

山东画报出版社

《红楼艺术》

1995-9;2006-4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

1999-1

华文出版社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350103/68154.html

更多阅读

雷锋生平简介 袁玫 袁玫-基本信息,袁玫-生平简介

袁玫,女,职业是演员。于1989年,一部颇为轰动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的上演。袁玫_袁玫 -基本信息袁枚姓名:袁枚(一说袁玫)性别:女国籍:中国出生年份:1964年籍贯:安徽省芜湖市袁玫_袁玫 -生平简介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周处 周处-周处简介,周处-人物生平

周处是《世说新语》中所记故事的主人公。周处(238―299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

雷锋生平简介 九纹龙 九纹龙-生平简介,九纹龙-名号由来

九纹龙即史进(小说《水浒传》人物)。史进,小说《水浒传》中108将第一个出场,史太公之子,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史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王进的徒弟,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聚

雷锋生平简介 周汝昌 周汝昌-简介,周汝昌-生平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籍贯天津咸水沽。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其祖父是天津八大家东门外天成号韩家账房先生,后自立门户,故家道不俗。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

声明:《雷锋生平简介 周汝昌 周汝昌-简介,周汝昌-生平》为网友轻于鸿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