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剧情介绍,甲午风云-演职员表

由林农导演、李默然主演的影片《甲午风云》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该片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追求凝炼、明快、浓烈、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之充溢着令人感奋的浩然正气与悲壮力量。虽然以中国北洋水师的战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悲惨屈辱的历史,塑造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杰出艺术经典。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剧情介绍


甲午风云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运送中国士兵的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与历史不符),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邓世昌李默然----丁汝昌浦克----李鸿章王秋颖----刘步蟾李颉----王国成庞学勤----方伯谦周文彬----林永升冯振舟----伊东佑亨方化----

职员表

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剧情介绍,甲午风云-演职员表
导演林农副导演(助理)刘文华编剧希侬,叶楠,陈颖,李雄飞,杜梨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影片评价

优秀话剧演员李默然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邓世昌,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以及纯熟而富于激情的演技,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耸立在银幕上。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回肠荡气!
李默然以其刚毅深沉而又富于激情的表演,使这位爱国志士的形象成为银幕艺术经典。片中致远号炮手王国成以及投降派李鸿章、方伯谦等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片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追求凝炼、明快、浓烈、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之充溢着令人感奋的浩然正气与悲壮力量。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虚构部分


甲午风云1.刘步蟾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实为民族英雄,也不存在刘步蟾在大东沟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的情况。80年代之后,史学界逐渐为其平反。刘步蟾之所以长期被人误解,是因为他与洋人顾问泰莱关系不和,故而泰莱后来在自己写的书中对刘步蟾多加贬损,以致后人长期不明事实。
2.丁汝昌与邓世昌关系极为不合。电影里,丁汝昌与邓世昌关系融洽。其实恰好相反,因为丁汝昌小农意识强,在刘公岛做起了房东生意,而邓世昌执意住舰,得罪了丁汝昌。
3.西洋各国并无偏袒日本。电影里,西洋各国与日本沆瀣一气。其实,中日战争期间,西洋各国严格维持中立,并无偏袒日本,且因日舰于丰岛海战中击沉英国船只“高升号”的行为导致英国与日本关系紧张。
4.邓世昌从未因请战而被革职。电影里,邓世昌曾因向李鸿章请战而被革职。事实上,邓世昌仅在1880年任“镇南”舰管带期间因“镇南”舰在海洋岛发生触礁事故而被革过一次职。
5.“致远号”从未挂帅旗。甲午海战的最后阶段,“靖远号”管带叶祖圭挂帅旗。
6.7.25日丰岛海战,8.1日清廷宣战,前后只有一个星期。但是《甲午风云》电影里大部分情节竟然都发生在短短一个星期,算日子都不对。期间,李鸿章根本没有去过威海。
7.“吉野”并非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而只是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当时在“吉野”上指挥战斗的是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松岛”才是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当时也正是在“松岛”上指挥的战斗。《甲午风云》则把“吉野”当成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并把伊东佑亨也硬给安到了“吉野”上。
8.方伯谦并非被水兵所杀。电影里,方伯谦在打死舵手后亲自掌舵企图逃跑,结果被闻声而来的水手们所杀。事实上,方伯谦是由于在海战中临阵退缩而被清政府下令处斩的。
9.电影里,伊东佑亨在丰岛海战中命令“浪速号”进攻北洋海军的“广乙号”,“秋津洲”进攻运兵船“高升号”,实际正好相反,并且击沉“高升号”的日舰实为“浪速”,而电影中击沉“高升号”的则是“秋津洲”。
10.“西京丸”并未被击沉。电影里,“吉野”上的伊东佑亨命令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所乘的“西京丸”去缠住“致远”,结果遭到“致远”一阵猛轰后沉没。事实上,“吉野”没有权利指挥除第一游击队中的“浪速”、“秋津洲”、“高千穗”三舰以外的任何一艘军舰;且日军在黄海海战中未沉一舰,“西京丸”自然也没有被击沉。
11.“经远”沉没于“致远”之后。电影里,“经远”先于“致远”沉没。但根据史料记载,“经远”是在“致远”沉没以及“济远”和“广甲”撤离战场后,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围攻而沉。
12.北洋水师水手王国成从未在“致远”舰上服过役。电影里,王国成在丰岛海战后被“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赶走,之后便到“致远”舰上服役。事实上,王国成在“济远”舰上一直服役到退伍。
13.“济远”并非刚开战就逃跑且逃跑途中并未触礁。电影里,双方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刚开始交火“济远”即逃跑并在途中触礁。事实上,“济远”是在“致远”沉没后才转舵逃走,径直回到旅顺。
14.关于“致远号”的沉没。电影里,“致远”舰先是把“吉野”舰打得高速撤退,在弹药用尽后又尾追“吉野”意图将之撞沉,两舰距离一度非常近,吓得“吉野”上的一些水兵纷纷跳水逃生,但“致远”最终不幸被日舰“秋津洲”发射的鱼雷击沉。历史上,“吉野”被“致远”打得狼狈撤退的情况并不存在。另外,“致远”的航速远不及“吉野”,尾追根本不可能追得上(现今普遍认为“致远”是从侧面截击“吉野”,而“吉野”作为日本一游之旗舰,倘若贸然急转弯进行躲避势必会带乱整个编队),而且“致远”差不多在距日本一游还有几百米时就被击沉,所以“吉野”水兵跳水逃生的情节也是虚构的。此外,根据现有考证,日舰在大东沟海战中并无发射鱼雷之记录(而今的主流观点是“致远”被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命中了舷侧鱼雷舱,引爆了存放在里面的鱼雷,或水线附近被日本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

甲午风云_甲午风云 -幕后故事


甲午风云1959年初,吉林省委有关领导在长影小礼堂里,审查林农导演的《船厂追踪》完成片。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和省委其他一些领导人在座。
《船厂追踪》放映之后,吴德赞扬了这部片子,又说:“今后还是可以生产一二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的,像上海的《林则徐》,在全国放映很受观众喜爱。我们也可以搞一搞这样的片子嘛!……”
1959年的八九月,长影厂党委决定要拍《甲午风云》。支书吴必克通知林农说:“亚马(长影厂厂长)决定让你拍《甲午风云》了。”当时,林农并没有马上表示态度。他先是找到剧本看了一遍,然后,直接找厂长亚马,谈出个人的意见:“这个题材我实在难以掌控,没有历史认识,恐怕很难完成任务……”亚马回答他说:“你不拍谁拍呀,你先看看有关历史资料,熟悉熟悉情况。”其实,林农是有顾虑的。在头一年整党整风的时候,林农曾经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留党察看二年、行政降一级的处分,理由是不配合形势,态度消极。对于拍摄新片、特别是驾驭历史题材,林农确实是从政治导向上心有余悸。
1960年年初,电影文学剧本即将完成之际,林农突然接到厂办通知,要剧组主创人员赶紧到省委去汇报《甲午风云》的筹备情况,省委领导都说这部影片对于反帝有现实意义。傅振声最后提了一点意见,他说剧本中慈禧坐船游颐和园一场可以去掉,因为毛主席曾说过,满清腐败,建立了海军也是不行,还不如留下一个颐和园,对于现在还有点用处……
回厂后,亚马指示:“赶快完稿,打印剧本,进入筹备,今年要拍完……”
1960年二三月份,《甲午风云》的剧本终于修改完稿,四五月间,正式开拍。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
影片开拍不久,有人传话,说是传达厂党委的指示,对林农抗拒省委指示一事,开两天党支部大会,对林农进行批评教育。原来,省委领导明确指示不要慈禧出场,可在最后剧本定稿后,依然有慈禧的戏。虽然没有了游颐和园,但又加了上朝的戏,这是明显的阳奉阴违,这样做就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当时,林农急忙申辩:傅振声只是提出删掉慈禧游颐和园的戏,并没有说完全去掉慈禧这个人物;其二,慈禧仅有的一次出场,是揭露她的腐败无能向日本屈膝投降的场面,有着深刻的反面教育意义。怎么是资产阶级历史观呢?
会后,林农来到亚马的家里,反复申明自己的观点。亚马说:“好嘛,好嘛!对头!就按你的想法干……”
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5月底6月初,内景的拍摄刚告一段落,一个周末的晚上,林农碰到了一位厂领导。这位领导说:“林农,我看邓世昌这个人物得搞成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美国留过学……”林农一听,忙说:“邓世昌没到美国留过学,他只到过德国,而且是去接受当时满清政府在德国订购的一只军舰。”领导很不以为然:“唔!我知道他留过学,你一定要搞成资产阶级革命家……”
林农很郁闷,但他转念一想,厂领导说话又不是权威,何况也没有下发正式文件。你说你的,我拍我的。
1960年6月底到7月初,大部分内景样片完成时,全组来看样片,林农特意请厂党委的领导也来审查一下。这一次,省里主抓文教的书记也来了。内景样片看完后,这位书记站起来,很不满意地说:“这要超过《林则徐》,够呛!”林农跑上前去问道:“书记,您还有什么具体意见没有?”书记一面走一面说道:“你的创作思想有问题!”林农更加不解。书记说:“你这里头就没看到渔民的戏……”林农解释说:“这是内景样片,表现渔民和打日本的戏,大都在外景,现在还没拍呢!”两人争论了几句,不欢而散。
第二天,摄制组大队人马拉到旅顺去拍外景,大约拍了十天左右,厂领导派人到外景地传达指示:一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戏中要突出人民的作用,具体地就是要在结尾时,加上渔民揭竿而起;二是邓世昌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最后要同满清决裂。林农对这两点指示是不同意的,他的理由是:渔民揭竿而起,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况且当时的渔民反对满清也是没力量的;其二,邓世昌不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也不可能和满清做最后的决裂,没有资料记载邓世昌是反对满清的。
林农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让步。这样僵持了两三天,当时,林农也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如果再坚持下去,很可能引火烧身。果然,接着就开摄制组的党小组会,林农没再敢过于坚持己见。后来,林农召集李默然、庞学勤等主要演员,大家坐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接下来的拍摄中共加了两场戏,一是在最后海战中,眼看北洋舰队就要失利的时候,邓世昌命令王国成下海游回威海去找李大爷,并说“要想打日本,靠朝廷不行了”;另一场就是邓世昌和日舰相撞后,王国成回到威海,由李大爷撞钟号召,渔民打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最后宣誓要抗日到底的场面作为结尾。
1963年年初,影片正式在全国公开放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90103/4438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剧情介绍,甲午风云-演职员表》为网友阳光下的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