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疾病描述,肺荚膜组织胞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肺部的表现。肺为原发性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自限性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播散,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潜伏期9~14天。患者全身症状重,常有高热、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可有口腔及胃肠道溃疡、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阿狄森氏病。死亡率达80%。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疾病描述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检查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肺部的表现。肺为原发性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自限性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播散,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1.急性型: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约持续1 周。2.慢性空洞型:临床表现与肺结核极为相似,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咳黏脓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此型除少部分病人自愈,多数进展,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往往死于呼吸衰竭。3.进行性播散型 此型少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老年人、儿童。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病症体状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X线图潜伏期9~14 天。1.急性型 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约持续1 周。肺部体征甚少。胸片可无异常,亦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浸润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大量吸入孢子后,可有寒战,高热,咳嗽、咳黏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等肺炎症状,胸片表现为片状浸润阴影或肺实变征,常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偶有胸膜反应,此型病程约1 周,大多可自愈,少部分继续进展。肺炎者亦当良性经过。

2.慢性空洞型 主要发生于肺气肿、肺结核等或肺结构破坏性病变患者,因异常空洞有利于病原菌逃避人体免疫机制的干扰,更好的繁殖。临床表现与肺结核极为相似,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咳黏脓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此型除少部分病人自愈,多数进展,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往往死于呼吸衰竭。

3.进行性播散型 此型少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老年人、儿童。主要播散至网状内皮系统,患者全身症状重,常有高热、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可有口腔及胃肠道溃疡、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阿狄森氏病。X 线表现为两肺部粟粒状阴影或散在结节状病变,类似粟粒型肺结核。年幼儿童或AIDS 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死亡率达80%。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疾病病因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型,有大小孢子,在宿主组织及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酵母型菌体外周有一透明带颇似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病理生理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孢子吸入2~3 周后,随着细胞免疫的产生,巨噬细胞杀灭真菌。随炎症反应的增强形成肉芽肿或干酪样坏死。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大多数病变局限于肺内,如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菌量过大则可导致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愈合方式为钙化或纤维化。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诊断检查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X 线征象和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确诊有赖于真菌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病原菌存在。
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 痰、纤支镜刷检、灌洗液真菌培养4 周以上,菌丝相转为酵母相,可见其特征性的齿轮状孢子。病理学检查旨在发现病原菌,可用银染色、PAS 染色等特殊染色,若在巨噬细胞或白细胞中发现似有荚膜的酵母菌有确诊价值。采用免疫组化能准确鉴别菌种。播散型病例骨髓、淋巴结、分泌物和活检组织培养常阳性。

2.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意义和方法与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试相似,皮试后48~72h 观察结果,以红肿硬结≥5mm 为阳性。皮试阳性揭示曾受过或正在受组织胞浆菌感染,对于非流行区病人有一定诊断价值,一般感染后2~3 周皮试出现阳性,可维持数年。皮试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故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血清学试验 现有的血清学抗体检测特异性不高,免疫功能抑制者可呈假阳性,仅能提示诊断。补体结合试验(CFT)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效价≥1∶16 或近期升高4 倍以上高度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免疫扩散试验(ID),特异性高于CFT,出现“H”或。“M”沉淀带为阳性,前者常提示活动性感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效价≥1∶16 为阳性。开展的组织胞浆菌糖原抗原(HAP)检测,阳性揭示活动性感染,可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对免疫缺陷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其他辅助检查:X 线表现为结节性浸润,单个或多个薄壁空洞,周围有炎症浸润,病变主要在上叶,可有纤维化,上叶收缩,与肺结核常难鉴别。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肺结核、结节病、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癌等鉴别。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疾病描述,肺荚膜组织胞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治疗方案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原发的急性型一般不需要治疗,如病变广泛、症状明显者用酮康唑或氟康唑400mg/d 口服,疗程1~2 月。慢性型、播散型均需治疗。慢性型先用两性霉素B,每天0.3~0.5mg/kg,1~2 月,酮康唑400~600mg/d,维持治疗6~12月。播散型首选两性霉素B 治疗,每天0.3~0.5mg/kg,总量2.5g,病情改善后用酮康唑或氟康唑。亦可用氟康唑0.2~0.4g/d,静脉滴注,疗程至少6~8周,酮康唑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无效。1994 年,美国FDA 推荐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常用口服剂量为200~400mg/d。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预后及预防

预后:进行性播散型少见,预后差。年幼儿童或AIDS 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病死率达80%。
预防:主要措施:
1.3%甲醛用于污染区消毒。
2.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流行病学

荚膜组织胞浆菌常从富含鸟类粪便和湿润的土壤中分离出来,鸡舍、鸟巢是重要的传染源。该菌在自然界中可产生大量的具有传染性的孢子,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而被人体吸入。本病遍及全球,主要流行于美国东南部、南美洲。流行区健康成人感染率约80%。国内已累积报道30 余例,散发于广西、上海、北京、山东、湖南、江苏、广东等地。1989 年吴鄂生等在湖南初步调查,健康人群感染率为8%。

组织胞浆菌病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参考资料

[1] 用药安全网 http://www.yongyao.net/jbhtml/fjmzzbjjb.ht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80103/42155.html

更多阅读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状

发病原因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在某些致病因素影响下,白色念珠菌可由芽生孢子型转为菌丝型,此型可致病。故有人称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白色念珠菌为一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

艾滋病早期症状及自我判断 艾滋病皮肤症状图片

艾滋病21.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且往往最初的临床表现。主要病原体有卡氏肺囊虫、弓形体、隐孢子虫、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鸟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其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最为常见,起病缓慢,以发热乏力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初期图片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外伤所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多数只发生于皮肤,以沿淋巴管成串出现无痛的结节、脓肿和溃疡等症状为其特点。本病类似祖国医学文献中的“蝼蛄串”。《外科正宗》说。“其患多发于两手,初起骨中作痛,渐渐漫肿、坚硬、不热

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杆菌病、兔热病治疗方法 兔热病 症状

疾病名称 土拉弗朗西斯菌(tularaemia)别名 兔热病、土拉菌病、鹿蝇热、野兔热概述兔热病又称(土拉菌病Tularaemia)或鹿蝇热,是一种由扁虱或苍蝇传播的啮齿动物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

诺卡氏菌病 草鱼诺卡氏菌病

诺卡氏菌病是由诺卡氏菌属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特征症状的皮肤、四肢和内脏发生局部性化脓和坏死。[病原与流行病学]犬诺卡氏菌病大多由星型诺卡氏菌引起,但布兰雷立安诺卡氏菌和豚鼠诺卡氏菌也可引起。它们均为革兰氏阳性,不能运

声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疾病描述,肺荚膜组织胞》为网友泡沫般梦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