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校概况,兰州大学-学校历史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学校概况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8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8538人,研究生8586人(其中博士生1477人)。在职教职工4180人,有专任教师169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7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93人,博士生导师236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7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6年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08年3月30日数据更新)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学校历史

清末时期

1908年11月8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奏咨立案,呈请颁发关防,制定学堂章程,呈报清政府学部(相当于现教育部)备案。署臬司使彭英甲、提学司使陈曾佑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物品主要有法政馆关防,执役名册、图书、器具等。

1909年(宣统元年),奉部令改法政馆为法政学堂,划归甘肃提学使司主管。法政学堂由提学使王新桢迁设于兰州城内西大街(即前佛照楼旅馆,今兰州市工商联合会后面),委派堂长,添派职教员,招集讲习科一班,学员额定为一百名。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由提学使司主管,颁发“甘肃法政学堂关防”,性质为高等学堂。学堂地址移至城内西大街,编制定为监督、正副提调、庶务长、文书案卷兼关防管理各1人,学监4人,会计1人。
1909年7月,法政学堂完成再次迁址,迁于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09年9月17日,1909年8月出版的《甘肃教育官报》载道“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并公布升允扎《准学部咨凡法政实业学堂皆归提学使司管理文》。
1909年10月,原法政馆的官班学员14人毕业。
1910年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

民国时期

1912年2月24日(民国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保皇势力出兵围剿,消耗了甘肃库存,提学使司王新桢札至法政等学堂,通报甘肃提学使司教育总会及议长议绅商议,决定本年度甘肃省只办存古学堂一所学堂,暂时停办优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法政等学堂与农矿学堂四所学堂。
1912年2月26日,邓宗、王之佐、幕寿祺、水梓等28人集会于甘肃法政学堂,提出三条决议:一、选代表4人会见长庚,要求宣布共和;二、停止攻陕;三、采用民国年号,西历纪年;长庚见大势已去,甘肃终于3月19日宣布共和。
1913年3月,蔡大愚任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1913年4月,甘肃省选出第一届国会议员,参议员11人。众议员14人,法专教师王鑫润为参议员。
1913年6月,法政学堂结束后,蔡大愚筹划改组法政学堂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定于兰州西关萃英门旧举院内,利用科举时代之至公堂、观戏堂为教室。
1913年7月,讲习科与法政别科同时毕业,至此法政学堂结束,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
1913年10月17日,经教育司批准,法政专门学校将校址迁入省城西关原清朝贡院内原农业,矿物学堂的校舍,并接收了全部校产。后来又批准巡警学堂校舍归属法专,为兰州大学校址的第五次变迁。
1913年12月,教育部任蔡大愚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15年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
1917的1月13日,司法部司法总长张耀曾发布司法部第一号布告,认可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
1918年,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
1920年5月7日,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法政专门学校等学校学生在曹家巷左公祠集会,会后示威游行,沿街宣传,呼吁团结起来,取消二十一条,主要口号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
1921年7月,法政专门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会章。
1923年5月9日,法政专门学校与兰州华英中学、省立一中、法专、农校、工校、女师七校、各小学学生四千余人召开大会,二万余市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大会,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旅顺、大连、青岛,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独立与完整。之后连日举行游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致电各方、强烈要求废除卖国条约,并推选代表见督军、省长,传达群众爱国要求。各校学生发动全省抵制日货,警告商界不得再运销日货,发起成立“甘肃全省学生联合会”组织。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是1928年成立的兰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来源。
1928年,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甘肃大学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

建国初期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新中国人民手中。其后,奉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改革开放

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9年,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讲话。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机构

门类部门综合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人文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社科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理学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工学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医学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机构民族学研究院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其它体育教研部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系列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康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武威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市120急救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儿童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萃英分院兰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一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二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军区总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群机构

兰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纪委、监察处、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统战部、党校、工会、团委、研工部、学工部(武装部、军事教研室)、保卫部、机关党委、后勤党委、直属单位党委
行政机构
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办)、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财务处、审计处、保卫处、国资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离退休处、后勤管理处、医学管理处、校友工作办公室、信访工作办公室
其他机构
兰州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档案馆、兰州大学博物馆、兰州大学出版社、学报编辑部、信息办、通信网络中心、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勤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科技广场劳动服务公司、联合中专。

学科建设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截至到2013年,学校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等10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12年3月,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止到2013年,兰州大学有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兰州大学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生态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草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管理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兰州大学是入选“珠峰计划”19所高校之一。

学科排名
兰州大学多年连续入选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前30强与世界大学500强,其中化学、数学、自然地理、草科、物理等学科更是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兰州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位如下:
武书连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名列第27位;
2013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位;
2011中国大学农学50强中排名第18位;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11位;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第13位;
2011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6位;
201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39位;
2011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25位(西部第3,西北第2);
2011中国985工程大学师生科研效率排第13位;
2010年SCI收录文章篇数和被引用率居大陆高校前15位(来源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4265人,有专任教师1966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74人,博士生导师433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截至2010年5月,省级精品课程有87门,省级教学团队达到5个。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校概况,兰州大学-学校历史

教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9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科研状况


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大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
科研成果

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4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2012年当年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截至2013年,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000余部。

科研机构

截至到2013年,兰州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 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1.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中亚研究所
研究中心:1.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7.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8.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器件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光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实验室:1.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3.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4.分析测试中心5.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医学实验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对外交流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及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亚、美、欧、非、大洋洲。2009年至2013年,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7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近25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700余名留学生。兰州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促进了学校对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兰州大学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学校文化

校徽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18]。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校歌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


兰州大学-校歌兰州大学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校训


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

校风

勤奋求实进取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王乘党委副书记李正元钟福国郭琦 曹爱辉副校长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李玉民 曹红纪委书记李正元党委常委王寒松王乘李正元钟福国景涛何晓东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

历任领导

序号姓名在任年份序号姓名在任年份1蔡大愚1913---191717宋恪1941.1---1946.72李懈1918.1--1918.218辛树帜1946.8---1949.83施国祯1918.3--1923.119辛安亭1949.9---1951.34张瑛1923.1--1923.320曲正1951.3---1953.35赵元贞1923.3--1923.721林迪生1953.3---1959.16施国祯1923.7--1926.222江隆基1959.1---1966.67沙明远1926.2--1927.323刘冰1979.1---1982.38杨集瀛1927.3--1928.224聂大江1982.3---1984.49马鹤天1928.2--1928.1125徐躬耦1984.4---1985.310李世军1928.11--1929.326胡之德1985.3---1993.311谢无忌1929.4.10--1929.4.2527李发伸1993.3---2006.512骆力学1929.4---1929.528周绪红2006.5---2013.613邓春膏1929.5---1936.529王乘2013.6至今14田炯锦1936.5---1937.415朱铭心1937.4---1938.216王自治1938.2---1941.1

兰州大学_兰州大学 -知名校友

科学家

姓名概述秦大河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国际环境奖第一人葛墨林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涂永强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周其林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冯绳武地理学家郑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50103/32389.html

更多阅读

静冈县立大学 静冈县立大学-学校概况,静冈县立大学-简介

静冈县立大学,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Shizuoka。是于1987年设立的日本公立大学。大学的简称为“静冈县立大”。静冈大学_静冈县立大学 -学校概况建校年代:1987年静冈县立大学所在省州:静冈县所在城市:静冈市学生人数:3506人中国教育部是

金斯顿大学 金斯顿大学-学校概况,金斯顿大学-校园简介

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建校于1899年,所在地的地名如果直译的话是:泰晤士河畔的金斯顿(Kingston upon-Thames)。泰晤士河流经学校,河岸边亨利8世曾经居住过的王宫风采依然。该大学有4个校区分布于伦敦西南郊区。金斯顿_金斯顿大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学校概况,辽宁大学-历史沿革

辽宁大学成立于1948年,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法、外、艺、理、工、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十所被国家验收为优秀基地的高校之一。学校有全日制在校

声明:《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校概况,兰州大学-学校历史》为网友祸不单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