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校史沿革,三明学院-办学条件

三明学院位于海峡西岸福建省新兴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前身是三明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10月由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校园面积1012亩,各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0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13.17万平方米。藏书191.62万册(含电子图书99.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921.46万元。设有15个教学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已建成校级研究所12个。共有教职工1021人,全日制在校生14883人。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校史沿革


三明学院

前身是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陈宝琛倡办的全闽师范学堂。原址位于福州乌石山,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素有“闽师之源”的美誉。民国25年7月,合并福州、莆田、建瓯等师范学校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27年3月,省立师范学校内迁至永安,民国31年改称为省立永安师范。 1936年福建省立福州师范学校、省立莆田师范学校、建瓯乡村师范学校、闽侯乡村师范学校(福州乡村师范学校)等合并组建福建省立福建师范学校

莆田师范学校 1918年福建省立第四行政督查区师范学校在莆田创建
1926年福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更名为省立莆田师范学校
民国12年,1924年在莆田设置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地址在兴化府(今天莆田市)府学旧址东大路柴坊里
民国16年,1927年福建省高级师范学校和省立莆田师范学校在莆田合并改建为省立第二高级中学
民国18年,1929年省立第二高级中学更名为省立莆田高级中学
民国20年,1931年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和省立莆田师范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莆田师范学校
1936年福建省立福州师范学校、省立莆田师范学校、建瓯乡村师范学校、闽侯乡村师范学校(福州乡村师范学校)等合并组建福建省立福建师范学校
1929年建瓯乡村师范学校创建闽侯乡村师范学校(福州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福州乡村师范学校创建
1942年福建省立福建师范学校更名为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 该校于1941年6月1日,在抗战烽火,后该校在永安的部分发展为三明师范学校,三明学院。
当时省政府主席陈仪和教育厅长郑贞文,对于创设本省中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态度颇为积极,曾多次提出具体方案,均遭教育部否决。1940年夏省政府未经教育部同意,从权设置了省立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二年制),以应急需。省政府和教育厅不久又派专人向教育部力陈创办福建师专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

1941年4月着手筹办福建师范专科学校, 6月1日获电准成立,唐守谦被任命为校长,8月1日即正式开学。 福建师专在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一脉相承,在福建高等师范教育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福建师专是以中师养成所为基础筹办起来的。校址最初利用后者的霞岭旧址。霞岭为永安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处在重叠的山岭包围中,范围狭小,无发展余地。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满时节,顺流而下迁校南平沙溪之滨的水南后谷。当时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条件极为艰苦。 学校经费已支绌,而物价又不断暴涨。两地校舍几乎都是木质结构,连外墙也用木板钉成,夏季不足抗暑,冬季不足御寒。学校未装电灯,师生晚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埋头备课学习。教师待遇菲薄,学生公费待遇有限,都跟不上物价的飞涨。师生原已营养不良,健康水平急剧下降。但他们激于为抗战救亡大业,为发展文化教育的爱国热情,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愤努力教学、学习,在学校创业中作出可喜的成绩。 筚路蓝缕,办学创出特色:首先,快速组建一支精干的教师和行政骨干队伍。这是学校创业的第一难题。好在许多省外专家学者因东南战局日趋紧张,纷纷撤退永安,本省几所高等学校和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学也疏散福建 内地,教师的流动性较大,都为师专组建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首任校长唐守谦又知人善任,多方延揽。所以在短期内即能建成一支精干的教师和行政骨干队伍。受聘者多学有专长,不少在省内外学术界、教育界享有盛誉,由首任科主任阵容中即可见一斑:教育科主任吴家镇(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师大、厦门大学等多校教授,为资深的教育专家;文史地科主任章靳以,为国内著名进步文艺作家;数理科主任黄开绳(留学日本),为本省科技界耆宿,曾任省立科学馆馆长多年;艺术科主任谢投入(留法)和体育及童子军科主任庄文潮,分别为本省艺坛声誉卓著的耆宿。1944年秋,国文科独立设置后,先后担任主任者有:林天兰(留美)(1946年秋英语科增设后亦任主任),为著名外国文学专家;黄寿祺,国内《易》学名家。1948年数学科独立设置后,主任王邦珍为著名的本省数学教育耆宿。至于行政班子,三处主任全由教授、副教授兼任。其次,切合当时需要的学科和课程设置。当时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我省沿海许多中学疏散内地,多缩小规模,一批已经或计划增设的新校班数也较小。为适应这种情况,福建师专初期设置了文史地和数理化两个综合性学科,使学生一专多能,毕业后胜任相近学科的数学。文史地科以国文为主,分组选修历史,地理或英语;数理化科以理化为主,兼习数学。教育科也分组辅修中文、历史或地理课程。实践证明这种措施的效果是很好的。师专课程参照师范学院本科(5年制)教学计划,根据师专学习年限(3年)和所设学科的特殊,加以压缩调整,科目分4类,计108学分。师范学院总学分63.5%强。除个别科目,都能按规定开设,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再次,艰苦朴素勤劳的学风。福建师专学生绝大多数出身贫寒家庭,以一般大学收费高昂,不敢问津,而师专有公费待遇,因此他们积极争取中选入学。入学后他们生活朴素,刻苦耐劳,而且多能勤学苦练。上述特点也为他们容易接受进步思想,。他们的艰苦朴素勤劳作风,毕业后带到工作岗位,还影响了所教的学生。贡献突出,影响及于海内外:一、缓和中学"师荒",培养教育骨干。福建师专自1941年6月创立到1949年7月福州解放前,共毕业学生630人,严格说来,3年制师专原只培养初中教师,但由于实际需要,福建师专办学任务中笼统提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在课程安排上也提高了要求 ,大量毕业生也都承担了高中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旧中国培养,在1949年后许多人成为中等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至于声誉卓著的老校长、老教育局长,也不在少数。有些毕业同学被破格提升为高等学府的教师,并取得了高级职称。
二、为台湾中小学教育的"祖国化"立功,为高等学校补充生力军。台湾光复后,不少福建师专校友东渡参加教育工作,计达110余人,在规模较大的几所师
专和师范学校,多是"台柱"人物。台湾初归祖国时,师专校友主持的学校和从事的教学常起示范作用。师专校友在台湾高等学校任教授者达10余人,尤以体育和艺术两专业为多。三、为后继的我省高师院校储备师资和行政骨干。师专兴办9年,组建了一支比较齐全充实的师资队伍,为后继诸校储备了师资和骨干,为师专教师后在福州大学等校荣任校级领导者2人,曾任6个系的主任者8人。还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力量,毕业后成为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或骨干分子。
福建师专自1944年秋季起到1949年8月福州解放,先后继任校长者计有李黎洲、林希谦、彭传珍和林天兰等人。在他们的经营下,学校规模、校舍设备及师资队伍,均有所扩大改善,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乔迁福建师范教育的发源地-福州乌石山,部分留在永安 和南平。1949年8月师专师生迎来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军管会接管了学校,仍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院。 1950年9月该校即改名为福州大学,1953年后改名福建师范学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永安师范学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永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三明地区师范学校。

三明职业大学
创办于1983年7月。该校设在三明荆东原省农学院北区校舍,占地面积16154平方米。为职业专科学校,面向全市,为企事业单位,农村培养急需的、合格的高等专业人才。实行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的办学原则,具有地方性、职业性、综合性的特点。先后开设水泥、化学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工程、中文秘书、英语、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科、纺织、医疗等9系1科,

合并建校
于1979年1月在原三明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学校主要任务是承担对中学行政干部和教师的培训,以及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院内下设教务处、培训处、中学教研室、初级教研室、职教科研处、总务处、党团组织、工会等。处室下设有11个学科和小学、幼儿等教研组以及1个电教室。2000年10月,该院中学教师培训职能划归三明高专,部分人员随同并入;在原址另成立三明市教科所,直属三明市教育局管理。2004年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院系名称本科专业专科专业三明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会计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鞋服学院 )美术学(师范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鞋类方向)鞋类设计与工艺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光电子技术与应用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技术、化学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明学院海峡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环境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方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画、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视觉传达设计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动画、动画(媒体创意方向)、产品设计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文秘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类)、英语(非师范类)应用英语三明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师范类)、体育教育(非师范类)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小学教育(师范类)、学前教育(师范类)、音乐学(师范类)、音乐学(非师范类)三明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事务、旅游管理三明学院国际学院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国际酒店管理方向)、体育教育(体育管理方向)、土木工程

师资队伍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1021人,其中正高职称58人,副高职称205人,中级职称364人。专任教师67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65.28%;高级职称占36.21%,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学科建设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生物学、生物化工、植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公布的2012年度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内涵建设主要评价指标(一般本科高校)中,学校获得了“省级重点学科”第二位。

教学建设


三明学院质量工程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开设的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政治学与行政学、小学教育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为校级特色专业。2013年,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教育部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子项目1个。6项成果荣获福建省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
省级教学团队:资源环境信息管理教学团队
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新建本科院校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实验区、文化创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示范实验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实训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福建省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以陶艺课程教学改革为试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特等奖)、地方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等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一等奖)、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二等奖)、《歌曲作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奖)、三维CAD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研究实践(二等奖)。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三明学院“十一五”期间获科研课题212项,其中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到位科研经费年均增长达到105%,教师出版著作10部,获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6项,获奖78项,其中2项产学研项目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表彰。
2013年,三明学院共有8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立项,共获得资助经费96.5万元。其中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13万元)、福建省重点项目3项(30万元)、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1项(50万元),福建省软科学项目1项(3.5万元)。7个项目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共计经费9.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资助经费共50万元。
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公布的2012年度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内涵建设主要评价指标(一般本科高校)中,学校获得了“科研创新平台”列第一位;“年度科研成果转化(万元)”等列第二位;“年度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年度科研成果转化(项)”等列第三位;“年度横向科研经费”、“年度科研经费”等列第四位。

科研机构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固定床洁净煤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三明机械CAD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材料工程与结构加固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所:福建省三明汽车工程研究所、闽台林业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林产化学与涂料研究所、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所、CAD/CAM技术研究所、生态文化与地方文化研究所、应用化学与化工研究所。
其他还有复旦大学――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中药材草珊瑚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海峡动漫游研发与制作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术资源


三明学院期刊学报
《三明学院学报》创刊于1984年,2010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期刊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11年12月31日,馆藏纸质文献总量78.58万册,电子图书56.71万册,报刊1733种。积累和保存了明末版《玉海》、清版《四库备要》、民国版《万有文库》等历史参考价值较高的古籍文献1.15万册。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曾祥辉
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健
党委副书记 王政
纪委书记 林群
党委委员、副校长 江芳俊、陈晓明、赖锦隆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校园文化

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校史沿革,三明学院-办学条件

校训

“厚德”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求三明学院学生努力在品德、学识等方面锤炼自己,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胸襟开阔,志存高远,学而不厌,自强不息,成为品德高尚、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

校标

标志由“三明学院”的“三”字变化而成,形似船帆,展现“风正帆悬”的美好形象,预示“一帆风顺”的锦绣前程。象征三明学院饱蘸历史营养,沐浴世纪阳光,继往开来,敢于争先,勇往直前。激励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开创事业新的辉煌。

校歌

起航
万寿岩高,沙溪河长,闽师源头活水流淌。
年轻的我们扬起风帆,让青春闪耀光芒。
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世界怀抱理想,
厚德博学,自强不息,搏击时代的风浪!
菁菁校园,桃李芬芳,莘莘学子志在四方。
美好的前程我们开创,让事业更加辉煌!
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充满希望,
为了民族的腾飞富强,迎接明天的挑战!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图书馆

三明学院图书馆前身是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于2000年10月由原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三所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唯一设在省会城市之外的分馆。
原三明师范学校图书馆,其前身是由清朝末年光绪帝太师陈宝琛于1903年在福州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图书馆。近百年来,该馆积累和保存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源,藏有明末版《玉海》、清版《四库备要》、民国版《万有文库》等历史参考价值较高的古籍文献15455册,为研究福建地方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史资料宝藏。
合并后的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现设总馆一个和分馆三个,下设办公室、资源建设部、读者工作部、系统技术部、电子阅览部等主要职能部门;4个流通书库;7个阅览、自习厅,座位855席,每周开放96小时;电子阅览室2个,配备计算机140多台。
三明学院
全馆拥有各类现代化设备300余台(件)。应用Perfect V6.5管理系统,与校园网接轨,馆内业务全部实行自动化网络管理。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CNKI知识网络服务站(二级站)、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中国专利题录摘要数据库、万方数据(期刊、科技)资源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光盘》 、 馆藏书目数据库等封闭式镜像站点。
馆藏图书涵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种类,重点收藏涉及我校所设各专业的社会、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教育、体育、数理化、生物、计算机、建筑、环境等学科的图书,现有藏书69.2万册(含电子图书10万册),中文期刊、报纸1771种,外文专业期刊30余种,多媒体光盘资料800余张,古籍15455册。建立有中国期刊网数据库镜像、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镜像、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镜像、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镜像,在全校局域网内任何终端均可查询全文数据库的资料。
图书馆在北校区设有总馆,南校区、三元校区和列东校区分别设有分馆。总馆设有办公室、采编部、系统技术部等服务部门。四个区的图书馆均有现刊现报阅览室、过刊过报阅览室和流通书库。南、北校区设有电子阅览室。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分布情况,在各校区图书馆配有相应的专业图书。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图书流通借阅、期刊报纸阅览、光盘资料检索、互联网在线浏览查询、数据库全文镜像等各项服务。

三明学院图书馆_三明学院 -机构设置


三明学院党政群团:
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纪检监察审计处 党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武装保卫部(处)机关党委(与党政办合署)校工会校团委人事处教务处 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发展规划处(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招生与就业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图书馆(图书代办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后勤服务中心
教学单位:
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鞋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资源与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海峡理工学院海峡动漫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旅游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校办产业:
图书代办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40103/2655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三明学院 三明学院-校史沿革,三明学院-办学条件》为网友哲学式演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